德美化工(002054股吧-资金流向),股票行情查询软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50:43
中国宏观调控已变得异常强硬。
  短短一个月间,中国货币政策猛然紧缩。10月20日,央行加息0.25个百分点;11月10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1月19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8%,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个月内两种工具,三次货币紧缩,此调控手法之犀利、强悍,相当罕见。其针对性之强,尤其是九天之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前所未见,其反击国际大宗商品涨价,特别是农产品(20.70,0.00,0.00%)价格暴涨的姿态明显。
  11月1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恰逢美元指数反弹,同时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极速上涨,自身也有回调压力之时。结果,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随后A股也受到打压累计下跌11.36%。
  在此轮A股和大宗商品快速下跌后,18~19日,A股和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有反弹迹象,而19日紧接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正是要将这个农产品价格反弹的“探头球”严厉地打回去,进而巩固此轮反击国际大宗商品上涨的成果。
  简言之,从19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把握来看,本人上周的文章《中国能否第二次改变全球金融市场趋势?》的基本判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该文写道:“这一次加息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反击的主要目标,排在第一位的是农产品暴涨……过去几个月,国际农产品价格飞涨,正严峻挑战中国的底线;第二位的是房地产泡沫。”
  此文还指出:此轮调控的一个新的背景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确定的‘十二五’规划的基调:经济结构调整,会给调控更足的底气,因为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加快优胜劣汰,推进结构调整。”现在看来,此次宏观调控强势改变的时间点很可能就是这次全会。
  “结构调整”或者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中国已经提出十多年了,但从没有真正地痛下决心实施过。笔者相信,这一次是最有可能来真的了。因为社会发展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了。
  矿产品的价格暴涨已经把资源粗放浪费生产方式逼上穷途;农产品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暴涨都抬高了中国劳动力的刚性成本,已经把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竞争力逼上了末路;全球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把外向依赖型经济逼上了绝路。再不将外需转向内需,不提高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再不降低劳动力的基本生活成本,则中国经济的生产成本承受力、社会公众的生活成本承受力都会难以持续。
  最近一个月强势犀利的调控或许已经表明,经济决策当局已经不再会任由“两难”捆住手脚,不再患得患失,四处扑火,而是直指要害,大刀阔斧地调控。这个要害,第一是控制农产品涨价,第二是控制楼价,这两个目标也是最符合广大社会公众基本利益的,并已拿出了不惜代价,不惜管制的气势,先不说这些调控行动最终的结果如何,这种强势风格本身就令人振奋,颇显新锐气势。
  今年年初,本人是比较担心宏观调控会摇摆不定的,原以为,这种维持型的宏观经济政策会贯穿2010年始终,并有可能延伸到2011年,现在看来,一种新的强势针对性宏观调控的新时期可能已经开始了,至少这种决心和意志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转变。
  诚然,有决心和有意志是宏观调控成功的基本前提,而决定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方法——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效。从过去10天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走势来看,调控已经初见成效,至少是先声夺人了。
  作为强势宏观调控的第一波,货币紧缩是必要的,但它是治“标”不治“本”,可以营造更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压力环境,但它本身并不直接能推动转型升级,搞得不好,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倒闭,更多工人失业,副作用严重。
  在治标之后,治本必须跟上,真正能够解决“两难”的根本出路在于:
  1.在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扭转财富再分配严重向外倾斜政策(如“出口退税”和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这是变外需为内需的关键;
  2.地方政府由“全能管制经营型”向“有限责任服务型”的转变,这是降低国内税费,还富于民,激发民间创造力的根本;
  3.在有效监管的同时,放开民间中小金融、医疗、教育等高端服务业,改变目前国有官办的垄断局面,引入民间竞争,提高服务业水平,降低社会成本;
  4.将矿产、土地的全民公共财富还富于民,还富于社会,大大降低居住等社会公众生活负担;
  5.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向高科技、环保和循环经济投入,促使产业升级等等。
  这其中,最关键的制高点是有效保障权力部门、地方政府职能归位,为人民服务,而非权力和金钱合作,与民争利。
  简言之,如果“本”的问题不解决,“末”的货币紧缩的积极作用就会逐次递减。新生力量不能喷薄而出,旧的模式因紧缩加速脆化衰退,强势宏观调控的“副作用”就可能显得超过正作用。乃至此强势调控被视为“偏激”,而受攻击。
  如此强势调控是开了个好头,但是改变不了合理的财富再分配,还富于民,还富于社会,还富于中国,治本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对此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