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时空 2010.12.01(大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03:01

尊敬的夏谷老师:

您好!我经常读您的文章,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个烦恼很想请您给解答一下。我是通过国际婚姻来到日本的,我丈夫人很善良,他不光对我很好,还十分照顾我带过来的和前夫生的孩子,几乎视如己出,但是在对待孩子方面,有时我们也会有些争执,就是在给孩子花钱方面。我丈夫不小气,但是对我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意见,他说我是在害孩子,他还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花的钱数量也会越来越多,早晚有满足不了他的时候。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里,小时候,许多喜欢的东西我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有而我只能是拼命克制住那种想要的心情,我真是尝够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的那种辛酸。我的第一次婚姻很不幸,这也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所以除了爱自己的孩子之外,我对孩子还有一种补偿心理。

现在生活好了,孩子想要的东西我都尽量满足他,也不差那点钱。可是,如果真像我丈夫说的那样,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花钱也越来越多的话,已经对他“有求必应”惯了,到时候万一满足不了他,是不是就真的害了他呢?

 

亲爱的读者:

您的提问可能反映出了许多有类似情况的家长们的担心。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中度过的,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又比较大,即便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了,因为城乡之间的差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还是会有很大的差距。我曾经听一位来自中国农村,现在已经定居在日本的朋友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小时候可真是穷,我可是尝够了要啥啥没有的苦头,现在我绝不能让我的孩子受我当年那份儿罪。凡是我小时候想要又得不到的,只要是孩子要我都能满足他,不然我心里不落忍。”

这是中国人父母爱孩子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需要。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怎么个爱法,才是真爱孩子,这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台湾作家游乾桂先生讲述过他的一次教子经历,游乾桂先生说:“经济严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与想要的差别,那叫价值。”

事情的起因是他女儿要买一双鞋,女儿说:“鞋子坏了,要买一双。”他定睛一望鞋底,的确磨损了一个大洞,应该换了。他问明女儿喜欢的品牌与价钱,拨了一通电话打探,开体育用品店的朋友并未进这种货,但保证能调到货,并且言明七折优惠,朋友说专卖店是不打折的。

他赶紧把成果向女儿报告,女儿却冷冷地说:“已经约好和同学一起去买,今天就去。”

七折和原价相差一千元台币,就差三天,有必要花这一千元吗?游乾桂先生想,这几年赚钱的确不容易,该让孩子早点明白家中的钱是怎么来的。于是他脸色微愠向女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说:“我的收入来源是两个方面:一是演讲,二是写作。大约都是薄酬,难以致富。尤其是出版的书,以一本定价250元计算,出版税是25元,以简单算术计算出版税:25元(税)x10本, 25元(税)x100本,答案分别是250元,2500元,他把四十本书捆成一捆,放在女儿手上让她掂量掂量,并且告诉女儿,四十本书的版税正好是一千元,如果当天想去买鞋,请顺便带去卖掉,得了一千元差额就可以买了。

说毕,他走进书房继续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钟后女儿走了进来,告诉爸爸她的决定:“爸爸你帮我买好吗?”也许,女儿理解了爸爸的比喻,希望她真懂。

“想要”与“需要”,是作家游乾桂先生想提醒女儿的生活哲学,“需要”是一种必要,比方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吃不喝会饿会渴,与健康有关;“想要”则是欲望,没有必要却非要不可,比方说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的衣、物,但是一经流行就再买,其余的都闲置着,或束之高阁,或当垃圾处理掉,这就等同浪费。

他提醒女儿说:“需要的”爸爸付钱,“想要的”自己付。能有收入是一种福份,必须珍惜。钱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后应该通往轻松快乐,否则赚来的就是纸,只是赚了个数字,外加劳碌、疲倦、压力与心烦,即使如此还是满足不了无止境的欲望,人就沦为工作的奴隶。

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其实真是不多,但想要的总是太多太多。当时作家的女儿或许不太懂得这些道理,但是读大学之后她在给爸爸的生日卡上写道:“注意身体,快乐一点,别太忙了,不用拼命赚钱,因为我会省吃俭用。”

看来作家的女儿已经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

现在卡奴那么多,是不是跟现在的父母供给孩子太过充足,以至于孩子已经习惯得到超过自己所能赚取的享受,甚至以为可以不劳而获了呢?西方国家有句耐人寻味的话:“再富也要穷孩子。”其道理大概就在其中。由此看来,我们给孩子“太富足”的生活有时不见得对他们有好处。

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是不能满足,但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需求我们可以即时满足,而有些需求则是不可以无原则满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我们都不打折扣的加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定式: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这样一来,在未来的独立生活中,孩子会出现缺乏斗志、缺乏耐性、韧性,受不起挫折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孩子饱受挫折和打击,甚至还会由此产生忧郁、躁狂等心理疾病。所以,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很有讲究的。

有人介绍过这方面的经验:视不同情况对孩子的要求分为“即时满足”、“延迟满足”、“不能满足”三种处理方式。而更多的时候是“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关研究表明,懂得忍耐的孩子将来更容易获得成功。人没有耐性不仅事业上难以成功,就连处理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具备忍耐力,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可以有助于人们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原则,孩子从小就应该教育他做事讲原则,不可无原则行事。我想,能努力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爱护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