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27:43

观自在菩萨

(2009-06-26 06:02:20)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修行路上的故事》

佛教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对整个人类头脑所有疑问的最终回答。如果你的头脑有什么疑问想得到答案,去仔细的读心经。那儿已经写的清清楚楚了。你眼睛所见的世界、你感受的世界、你行动和分辨的世界是不是真的?色想受行识,五蕴皆空;你看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是真实存在?无色声香味触法;心外有没有一个身体?无眼耳舌“身”;有没有灵魂及极乐他方世界?无“意”识,亦无意识界;有没有衰老和死亡?无老死;有没有苦、业、因果或轮回?无苦集灭道;有没有愚蠢或聪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有没有智慧、神通或真实可得?无智亦无得……看,心经给我们了所有的回答。

心所分辨和感知的一切,都是心上所起的故事。概念产生了分别,相制造了真实幻觉,……这一切是心自己建造的,并不真实存在。真实的世界是“一”,它不知、不可说,我们所讲述的它已不再是它,而是我们自己的梦世界。婆娑的世界是我们的梦世界,是心制造的梦一般的心的世界,并不是存在本身。人类所讨论的一切,一切都是心的创造、心自己的故事,毫无例外,如果你能了解这点,你就读明白了心经。心经没有否定真实存在,它说真实存在是“一”,不可说,不可知,它否定的是它自己建造的世界——它否定的是它自己给出的幻象。凡有说法,皆是故事,心经否定了心所创造的一切。让心创造的一切回到心创造它们之前,这就是见到真相;让概念破解,让相归于它起初,这就是见证真相之路。心经描述了心自己的真相。心经——你读懂了吗?

 

观自在菩萨,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首句。佛教经文浩如烟海,如果六百卷佛教典籍压缩成一经,那就是心经;如果把心经压缩成一句话,那就是“观自在菩萨”;如果把这一句话压缩成一个字,那就是“观”。现在我来讲一下这句话。

 

心经第一个字“观”,是整个佛教、整个佛教经典的中心和奥秘。佛陀所教给我们的去苦得乐、断灭生命烦恼的方法,就是一个“观”字。“观”是整个佛陀教法的技术性方法,同时也是它的目标。它教导你要学会“观”,同时也要成“观”本身。成为“观”本身就是成为了佛,学习“观”的过程就是在去苦得乐。

 

什么是“观”?观就是看的意思。“观”就是仅仅是看,“观”就是仅仅是听,“观”就是仅仅是闻,“观”就是仅仅品尝,“观”就是仅仅去觉,“观”就是仅仅去察……。观,就是觉知,仅仅觉知。如果你能够仅仅是觉知,如果你能够成为觉知,那么你就是佛。觉知就是离相,觉知就是出离,觉知达到无形,如果你始终觉知,如果你始终站在觉知上,那么你就是佛。一个佛就意味着他是纯然的“觉”。觉就是观。

 

觉是我们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被念头或六尘所障,我们不可能不觉。我们本是觉者,我们本性能觉,本性在觉……因此,我们本来是佛。觉即观,而观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本来的身份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我们只是能是一个观察者——为什么?因为对于无常和幻象流动的世界,景色、音乐、香味、美好的味道、愉悦的感受、奇异的想象——我们除了仅仅是看过、仅仅是听过、仅仅是闻过、仅仅是尝过、仅仅是觉过、仅仅是察过,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一切都将从我们的觉性前流过,我们抓什么也抓不住,我们只能是仅仅的观,我们只能是一个观察者。看起来我们似乎是个生命的“做者”,但这是个幻象,以为我们是个真实的“做”者是个梦中的身份、梦中的幻象,我们的真实身份是——我们仅仅是个观察者。所以,“观”者是我们真实的身份,一个纯然的“观”者就是佛,这是“观”这个字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观”还是一种去苦得乐和断灭生命烦恼的具体方法。在六尘飘浮的世界,如果我们使用六识仅仅是一个“观”字,而不去分别判断,那么我们就不会起任何烦恼。我们的烦恼起于我们的分别、比较,并且对那的执着;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分别,仅仅是“观”着一切,那么就不会有什么东西挡住、留下或阻碍产生,这样当然就没有烦恼喽。当我们看着六尘飘浮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够按捺在一个“观”上,而不是六尘存在之上,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六相所拉走,我们就会如如不动,我们就不会转入六道,跟随轮回。所以,能纯然是“观”,这本身就是去苦和得乐的一种方法。纯观是一把切断六尘和心之间关联的刀,它使你在“观”上而不是六尘存在上。所以,只是纯观,能断六道,灭诸苦,离一切相,得长生智。这是“观”这个字的第二个含义。总体来讲,“观”这个字对于修佛,它即是一种佛的身份,也是一种成佛的方法。成为观,即是佛;能只观,即离苦,得大乐,入不灭地。一个“观”字了得,红尘梦中,幻里婆娑,五蕴、色、空、生死、无明、智、碍,皆为它照破。“观”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筏,众生善用之。

 

讲第二个词“自在”。“自在”,第一个含义,独自存在,单独存在之意。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是单独存在的,他的单独性不可侵犯。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侵犯另一个人的单独性,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进入另一个人。万有存在的每一样存在,都是个纯然的单独者,它们的自性从不被干扰和破坏。独自存在的本性即是自性,自性储藏于那存在自身,它不可能被谁侵犯和打扰到。森林里的一棵树即使和一片树站在一起,但它还是独立的;一棵芦苇站在一片芦苇中间,但它还是它自己。同样,我们即使处在、坐在或走在一群人中间,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因此,本真上,我们都是“自在”的——独自存在的。我们的真实本来是“自在”——独自存在,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自己的真实——独自存在的状态而不被打扰,那么你们就真正的“自在”了……那么我们就将进入“自在”的第二个含义了:自由。

自在的另一个含义是自由。如果我们成为自己——如果安于独自存在,那么我们将自由。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感到不自由,那是因为他们不能安于独自存在,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成为自己。如果你成为了自己,如果你能够安于独自的存在,那么你必然是自由的,且还是大自由,那就是自在。成为自己,安住自性,是大自在。这是“自在”这个词的含义。

 

“菩萨”。“菩萨”这个意象,喻指念头,它是一个正念的人格化象征。是“正念”这种存在的卡通人物形象。所以,当我们说“菩萨”时,注意到,它是指一个正念。佛教典籍的故事中常常说到五个菩萨的名字: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你知道这五大菩萨象征着什么吗?这五大菩萨实质喻指五个正向的信念系统,分别代表——爱、智慧、行动、包藏、仁义等。它是一个佛在世间的教化内容。如果把一个“佛”说成是一辆汽车,这五大菩萨是这辆汽车的四个轮子加一个备用轮胎,一个佛的事业必须由这五大菩萨推助完成,就好像必须由四个轮子才能推动一辆载货的汽车前行一样。

当我们说“菩萨”时,菩萨是谁?……菩萨是你。菩萨是你的念头。心外没有人,因此,无论你是看着别人说菩萨,还是看着自己说菩萨——菩萨都是指你……你的念头……你的正念!

这是“菩萨”这个字符的含义。

 

“观”、“自在”、“菩萨”……这几个词汇都单独说完了。那么“观自在菩萨”是什么意思呢?观自在菩萨,就是用“觉”照“念”——向看瞧,看你自由自在的念头。“观自在菩萨”的隐意,就是以觉照念,观察念头。念头为什么是自在的?天底下没有什么跟念头再自在自由的了。念头是最自在之物,它自由出现,不受你掌控;它随意变化,你无法掌握。所以它叫自由菩萨,自在念头。对于这个念头,你拿它没办法,你不能如何它,你只能“观”它,所以,对于安慰自己的内心,平静那心念,你只能用观的方法,所以佛陀我们说,要除却五蕴苦,了断生灭相,你只有“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这个字,和佛陀在其它经文中所说的“善知识”和“善护念”等意。所以,“观自在菩萨”——又可以说它是“善知识”,“善护念”。……这是“观自在菩萨”这句话的正反含义。它还隐藏了一个反向含义,你知道吗?

 

对于读经,上等根器的人读经的精和神;中等根器的人读经的骨和髓;下等根器的人读经的皮和肉——经的表相,因为他们只能读到这。下等根器的人读“观自在菩萨”这句话时,只想到或观想桌子上放的慈祥安静的菩萨石像、铜像或画像;中等根器的人读“观自在菩萨”时开始冥想自己是安静自在的菩萨形象;只有上等根器的人,才开始看着安祥的菩萨宁静的像——观察自己内在不静的念头。当你观看着桌台上放着的自在菩萨像,吟哦着“观自在菩萨”之语时,你是否曾想过“观不存在的我”——“观不自在我的念头呢?”

下根人观物思物,中根人观物思心,上根人观物觉念,上上根人和下下根观物是物,无思无想。下根人观物,心向外走,故观物思物,活在毛上;中根人开始向内,观物开始找心,活在皮肉上;中下根人都无觉知,都在皮囊上营生。上根人观物觉念,他开始观察念头,同时保持觉知,他活在精神上。上上根人和下下根人观物是物,上上根人觉知强烈,念头安顺,心平如湖,没有心念可向物上投射,故观物是物;下下根人,心智未开,内无存物,如若婴孩,无心念可往物上投射。故上上根人和下下根人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下等人,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上根人,则常常是眼中无山无水,只有心念。

 

“观自在菩萨……”,你从这句中读出什么了呢?读出你的“观自在菩萨”的新意。

 

人们解经不必死拘,可自由灵活,不必把经书看得那么重要。经文每字都是敲门砖,是用来敲你心门的,注意聆听你心门打开的声音,并注意观察有什么样的智慧从那心中而出。人们读经,不必被经转,要转经。经是死物,心是活人,活人不必被死物所转。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每字只不过是个勾引,勾引什么?勾引你的心念,勾引你的智慧。你可以不必看那些高僧大德们的解经,那些大德们知识有余,智慧不足,解经之时,不敢离经半步,胆小如鼠,诚恐诚慌,不敢把心的智慧倾倒其上,都被经转,未能转经,身戴大德,空得虚名。为什么他们不敢放开来解经?因为他们没有证得菩提智慧,未成佛,不了佛智义,所以研讲佛经,如履薄冰,恐错佛意,怕入地狱,俨然慧心未开,只储多余知识而已。所以,大德解经,可不必看。自解自经,自看自心,悟道更快。

 

善知识,心就是经书,念头就是经文,持觉观念就是读经。在觉是佛,在念是众生。不被念头拉走即不入六道,出离故事便出离世间。在觉无生灭,随念便轮回。天堂地狱念头事,不生不灭觉上知。起心动念皆故事,不被经转即已佛。

 

观自在菩萨……观念头……观不自在的我……注意:在“观”上,而不在“菩萨”上。觉是佛,菩萨是念头,在觉上是佛,在念上是菩萨。菩萨者,众生一员也,非佛。修佛为成佛,不为成菩萨。故“观自在菩萨”,重在“观”字,不“菩萨”二字也,凡夫读经莫迷,于经文上各各出离,解佛大义,获不生不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