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00:53

佛教名词

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意指时间

三藏        佛教经、律、论的总论,就是经文、戒律、义理储存之意。唐玄奘精通此三者故称唐三藏。

三善道      天、阿修罗、人。

天          六道之一,居于天界者,纯享福报,却缺少修行以超脱轮回之动力。

阿修罗     “六道”之一,有天道福报而无品德,憎恨心重而好勇斗狠,不思修行。

人         “六道”之一,即世间人类,虽无天之好福报,有苦有乐,却可借此机缘修行致觉悟以超脱轮回。

三恶道      畜生、饿鬼、地域。

畜生       “六道”之一,以受愚痴、奴役之苦,缺乏修行的机缘。

饿鬼       “六道”之一,经常抵受极度饥饿之苦,亦可理解为悭贪、苛索仍无有饱足,不思修行。

地域       “六道”之一,长受酷刑之苦,缺乏修行的机缘。

四念住      身、受、心、法,即对此四者的直接观察以明白实相。

四圣谛      苦、集、灭、道。人生烦恼的解脱。苦圣谛:确认问题所在;集圣谛:找出问题的根源;灭圣谛:确认解脱的目标;道圣谛:制定即实践解脱方法。

五蕴        色、受、想、行、识,组成我们身心五要素,亦可理解为整个自我。蕴是积集,由于此五者互相蕴含影响,故统称五蕴。

色          占有空间的意思,即可见到物质,亦代表我们的身体。

受          即感受,概分为:苦受、乐受、不哭不乐受。

想          对外界的取向,记忆想象。

行          有为的作意,即意志。

识         了别认识的心理功能,亦能统摄受、想、行三者的活动。

六度        即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乘佛教指导众生借此六种修行方法而到彼岸。“度”与“渡”通,即到彼岸之意。

布施        把东西赠予有需要的人,可分为:财施、无畏施(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法施(法义启迪)。

持戒        遵循佛陀制定的规则以保持行为(身)、语言(口)、思想(意)的清净。

忍辱        又称安忍,面对顺境或逆境时均能安住不动。

精进        努力不懈,迈向解脱之道。

禅定        又名静虑,俗称打坐,即通过心念的高度集中以觉悟真理。

般若     梵语音译,读作“bo- re3 ”,可解为能认识事物本质的高层面智慧。

六道轮回    天、阿修罗、人、畜生、恶鬼、地域。当众生死后,视乎所作的业的善恶倾向而投胎到六个不同境地,善的投入三善道,恶的投入投入三恶道,不断重复流转,非经修行证悟无有出期。

六根        六个与外界接触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六境   相对于六根的外界对象,依次为: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六根、六境交接而产生的认识了别功能。

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修行者积极实践的八圣道。小乘人修习八正道,最终可断除烦恼,得究竟解脱。

十二处      “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就是我们经验来源。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处为区域之意。

十八界      “十二处”与其所产生的“六识”合称为“十八界”。 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界解作元素,观其组成内容,十八界可理解为知识。
        十二因缘     以因缘所生法来阐释人生发展历程,分为十二阶段。 

老死

六入

名色

无明




   无          没有独立的存在性

业          行为造作,有善亦有恶,按其所得结果有好亦有坏。

法          原意是轨持,即规律,亦泛指一切事物所呈现的现象。

咒          又称真言,是秘密语之意,指有不可思议校验的语言。

空          指事物没有独立的存在,亦不会恒久不变。表面现象呈现两边对立,其实是互动依存。

名          不可见的心理活动,包括:受、想、行、识。

佛          圆满的觉悟者,既能自觉,亦能觉他。历史上称为佛者即指释迦牟尼。

空空        既不执事物为实有,亦不执著“没有没有”为一个不变的概念。即连“空”的概念也要空掉。

慈悲        慈即给予众生快乐,悲即拔除众生痛苦。

执著        烦恼的成因,浅解为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过往的认识或固有价值之下而造成思想的缠缚。

菩萨       “菩提萨埵duo”的简称。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众生,意译为觉有情。也可泛指那些诚心修持佛法,同时亦全心全意普渡众生的修行者,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通称菩萨。

如实知     客观的认识本来面目,要能做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嗅只是嗅,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知。

波罗蜜多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

因缘所生法  释迦牟尼因悟此理而称为佛,是指对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透彻领悟。简言之,任何事物有其主因,加上适当的助缘才会形成。因此任何事物不能独立自存,亦不会恒久不变。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音译,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缘觉        又名独觉,即独自觉悟缘起法者,与佛陀不同之处在于不善说法度他。

声闻        亲自听闻佛在世间的教诲而修行至觉悟者。

中道        佛教一个重要教理。指不偏执苦行或欲乐的两边。

禅宗        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世尊        为佛的十个名号之一,也是佛教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常见尊号。

小乘        原意是小的船载,在佛经中通常指声闻、缘觉,即那些独自修行,缺少度他精神的人

大乘        原意是大的船载,佛教稍后发展,相对于小乘的派别名称,主旨在于积极发扬自度、度他的菩萨道精神——智慧与慈悲并重。

舍利子     又译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

涅磐      梵语音译,原意是清凉、欲望的止息,也就是一超脱轮回的大自在、大解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