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地震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20:07
◆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地震故事
·肖毛·
1
不知为什么,近来忽然关注起地震问题,竟然因此而无法照常读书写作,不
是枯坐在电脑跟前,就是跑出去买旧书。不管怎样,“地震”二字始终在我头脑
中回旋,怎么都抹不掉。既然躲不开,那就迎上去。于是,我开始翻阅中国古代
小说,从中寻找有关地震的记载和故事。
在中国古代,普通人多半把地震当作一件神秘而又可怕的事,它的破坏力极
大,事先又难以预测。对于聪明的士大夫而言,地震的事却很容易解释,因为它
就象梦,代表着某种可悲或可喜的预兆,如“冤气之应”、“善盈而后福,恶盈
而后祸”等等(详见《搜神记》、《东周列国志》)。但那些聪明人往往太过聪
明,就算从未经历过地震,也能对地震解说得头头是道,所以我并不完全相信他
们的说法。
有些小说家喜欢从另外的角度出发,对地震做出各种古怪的解释。比如,有
人把地震称为“定数”:
“宋小说载崔公谊为莫州任丘簿,熙宁初,河北地震,而公谊秩满,挈家南
归。一日,宿孙村马铺中,风电阴黑,夜半有急叩门者云:‘传语崔主簿,君合
系地震压杀人数,辄敢擅逃过河,今已收魂岱岳,到家速来。’崔自度必死,乃
兼程送妻孥至寿阳,次日遂卒。康熙戊申,山东地大震,莒州尤甚。莒与日照县
邻,地震之夜,凡日照人客莒者,皆从崩压中得不死,莒人客日照者皆死,信有
定数。己未七月,京师地震,通州尤甚,死者凡数百人。”--《池北偶谈·地
震定数》
“己未七月廿八日,京师地震,前河东道参政李元阳,居采峪,死焉。其二
仆皆死,逾二日,一仆复活云:初地震时,不知已死,但见二伟丈夫各高丈馀,
驱出门,顾视同行者甚众,主人亦在焉。顷之,伟丈夫顾某曰,汝不合在此人数
内,可速回,某曰,某主人在是,某将何之?又数里,复顾曰,汝未去耶?以杖
击其背,遂苏。”--《池北偶谈·李参政仆》
有人则另辟蹊径,借地震进行讽喻:
“雍正九年冬,西北地震,山西介休县某村地陷里许。有未成坑者,居民掘
视之:一家仇姓者全家俱在,尸僵不腐,一切什物器皿完好如初;主人方持天平
兑银,右手犹执一元宝,把握甚牢。”--《子不语·僵尸手执元宝》
合当死于地震的说法,当然是毫无价值的小说家言;让仆人生还,令主子死
去的说法,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如同《封神演义》中哪吒向李靖讨命的故事一
样,读来令人惊喜。僵尸手执元宝之事,对守财奴的讽刺已经达到入木三分的地
步--这当然是个好故事,但与地震的关系毕竟不大。
2
与那些玄虚的解释和借地震说事的小说相比,直接描述地震惨状的文字虽然
平实,却比较可信,比如这四段文字:
“地震时,蒲州左右郡邑,一时半夜有声,室庐尽塌,压死者半属梦寐不知。
恍似将天地掀翻一遍,砖墙横断,井水倒出,地上人死不可以数计。自后三朝两
旦,寻常摇动,居民至夜露宿于外,即有一二室庐未塌处,亦不敢入卧其下。人
如坐舟船行波浪中,真大变也。比郡邑未震处,数年后大首瘟疫盛行,但不至喉
不死,及喉无一生者,缠染而死又何止数万。此亦山右人民之一大劫也。”--
《广志绎》
“嘉靖乙卯年,关西地震,河渭充溢,韩苑洛、王槐野诸名公,俱罹其祸,
人知之矣。然嘉靖十五年,蜀中之震亦奇,是年为丙申年二月二十八日丑时,四
川行都司附郭、建昌卫、建昌前卫以至宁番卫,地震如雷吼者数阵,都司与二卫
公署,二卫民居城墙,一时皆倒,压死都指挥一人、指挥二人、千户一人、百户
一人、镇抚一人、吏三人、士夫一人、太学生一人、土官土妇各一人,其他军民
夷獠不可数计。又徐都司父子,书吏军伴等百余,无一人得脱。水涌地裂,陷下
三四尺,卫城内外俱若浮块,震至次月初六日犹未止。”--《万历野获编·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
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
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
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
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
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
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
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
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当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
何可笑!”--《聊斋志异·地震》
“己未七月二十八日巳刻,京师地震,自西北起,飞沙扬尘,黑气障空,不
见天日,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倾跌。未几,四野声如霹雳,鸟兽惊窜。是夜,连
震三次,平地坼开数丈。得胜门下裂一沟,水如泉涌。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
有全家覆没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
簸荡,十三日,震二次。十九至二十一日,大雨三日,衢巷积水成河,民房尽行
冲倒。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处,不敢入室,
昼夜不分,状如混沌。朝士压死者,则有学士王敷治、员外王开运、总河王光裕、
通冀道郝炳等。积尸如山,莫可辨识。通州城房坍者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面焚
烧,哭声震天。又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
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
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亘古未有之变,举朝震惊,因下诏求直言。既而群寇以
次扫除,海宇□安,竟为荡平之兆云。”--《三冈识略·地震》
由此可见,地震“恍似将天地掀翻一遍”,实乃“人民之一大劫”,即便镇
抚和太学生也不能幸免,“其他军民夷獠”等等,除“儿啼女号”之外,又能有
什么办法呢?
3
以上记载,仅仅为一地之震,倘若多地同震,结果更为惨烈:
“六月十七日戌时,江南地震。自西北起,至东南,屋宇摇撼,河水尽沸,
约一刻止。翌日,遍地生白毛。两越亦于是日地震。既而北直、山东、河南,皆
以地震告。五省同日同刻,真古今异变。”--《三冈识略·江浙地震》
“淮安同日地震,声若雷吼,行人如立洪涛中。安东县城垣、官署、民房,
一时俱倒。地裂水泛,一望成巨浸。巢县、和州、泗水、徐州,庐舍尽塌。桃源、
宿迁,震死五六百人。清河、邳州,全没。白祥河地陷一孔,涌出黑沙。赣榆县
民,竟无噍类。”--《三冈识略·淮凤地震》
“山东自六月十七日戌时起,连地震数次,自北而南,其声若雷,城墙颠仆,
文庙亦毁。其被灾地方,济南、兖州、东昌等五十九处。沂州、郯城,死伤尤众。
利津、沾化,钟鼓自鸣。莒州马山崩,沿河地中作声,或井中涌出黄沙。又蛟龙
群飞,爪破山石,往来路绝,怪异不可名状。”--《三冈识略·山东地震》
“北直同日地震二次。又七月初二日暴雨,至初八日乃止。西山复发水,冲
断芦沟桥两洞。长新店、良乡、涿州、商家林、单家桥、雄县、献县、任邱以上,
俱被漂没,二十馀日水始退。至如唐山、曲周、鸡泽、平乡、钜鹿,地势洼下,
九月尽积水尚在,汪洋无际。”--《三冈识略·北直同日地震》
“二十年九月十九日,山西解州各属及蒲州、同州一带地方皆地震,河南之
陕州、阌乡、灵宝亦皆震动。惟解州为尤甚,民房城垣祠庙,倒塌无算,死者至
三十余万人。惟关帝庙大殿五间,屹然不动。自九月起,或三四日一动,或数日
一动,直到次年丙子春夏之交。至七月十四夜,解州、运城诸处复大动如前,后
遂寂然。其动时,如闻地中有波涛汹涌之声。人民男妇老幼俱露坐,富者用布帐
遮风而已。更可异者,是年之十月十二日,中条山大鸣,绵亘黄河八百余里。十
二月,甘肃省又有山移之异。”--《履园丛话·山鸣地动》
“康熙戊申六月十七日戌刻,山东、江南、浙江、河南诸省,同时地大震,
而山东之沂、莒、郯三州县尤甚。郯之马头镇,死伤数千人,地裂山溃,沙水涌
出,水中多有鱼蟹之属。又天鼓鸣,钟鼓自鸣。淮北沭阳人白日见一龙腾起,金
鳞烂然,时方晴明无云气云。”--《池北偶谈·地震》
“康熙癸亥十月初五日,山西巡抚穆尔赛疏报:太原府属地震,凡十五州县,
而代州崞县、繁峙为甚。崞县城陷地中,毁庐舍凡六万馀间,与丁未山东、己未
京师之灾相似。”--《池北偶谈·癸亥地震》
“地裂水泛”,人民死伤无数,山西解州“关帝庙大殿”却屹然不动--我
从未听说过比它更加冷血的建筑。
4
地震当然是可怕的天灾,但即便是天灾,事先也应该有预兆才对。据说,在
地震前,许多动物都能够察觉。倘若按照《夜谭随录·地震》中的说法,就连敏
感的小孩,也可以发现地震的预兆:
“老人相传,雍正庚戌岁,京师地震之前一日,西域一人,抱三四岁小儿入
茶肆,甫及门,小儿辄抱其颈,啼不肯入。其人怪之曰:‘畏此地人多耶?’乃
之他肆。至则复啼,易地皆然。其人以为异,问:‘汝平日极喜入茶社食蜜果,
今日胡为乎尔?’儿曰:‘今日各肆卖茶人,及吃茶人,皆各颈带铁锁,故不欲
入。且今日往来街市之人,何带锁者之多耶?’其人笑其妄,路遇一相识问所之,
白其故,大笑而去,儿哂曰:‘彼亦被锁,尚笑人耶!’其人归,逢所知则告之,
或言小儿眼净,所见必有因,伺之可也。小儿有堂兄二人,儿亦惊其有锁。次日
地大震,人居倾毁无数,凡小儿不入之肆,无不摧折,竟无一人得免。二兄亦为
墙所压。访所遇相识,已履屋下矣。劫数之不可逃也,类如此。”
这段文字只能当故事看,可它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地震究竟是否可
以准确预测?在部分中国古人看来,地震可以准确预测:
“黄阮丘者,睢山上道士也。衣裘披发,耳长七寸,口中无齿,日行四百里,
于山上种葱薤百余年,人不知也。时下卖药,朱璜发明之,乃知其神人也。地动
山崩,道绝,预戒下人。世共奉祠之。葱蔼岩岭,实栖若人。被裘散发,轻步绝
伦。含道养生,妙观通神。发验朱璜,告遍下民。”--《列仙传·黄阮丘》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有些荒诞无稽,但它说明了中国古人对地震预测所做的
努力。与这位传说中的黄道士相比,另一位姓黄的人物虽然曾经生活在现实中,
却仿佛真正的化外之人,因为他毫无“人气”:
“闰月,京师地震,宫中殿门皆摇动有声。又陕西、兰州诸山草木皆没入地
中;其黍苗在山下者,又生于山上。朝廷遣黄潜善按视,潜善归谓讹传,不以实
闻于上。”--《大宋宣和遗事》
5
假如能够明白地震的成因,大概就可以预测地震。但我检索的都是中国古代
小说,自然查不到什么科学的分析。尽管如此,我还是检索到一条地震成因的分
析,它是从哲学角度而言,但也有一定的可读性:
“或曰:‘《传》曰:天裂阳不足,地动阴有余。然乎?’郁离子曰:‘天
道幽微,非可亿也。然以吾观之,天裂阳不足是也;地动阴有余未必然也。夫天
浑浑然气也,地包于其中,气行不息,地以之奠,今而动焉,岂地之自动乎?观
乎地之动也,盖象夫震掉颤惕,而不为跣跃奋舞之状也。夫既不为跳跃奋舞,则
岂地之自动乎?其必有以使之然矣。然则地之动也,非其自动也,繇其所丽者有
所不恒而使之然也。犹舟之在水,其动也繇乎水,非舟之自动也。吾固曰天裂阳
不足是也:地动亦阳不足,而非阴有余也。’”--《郁离子·天裂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