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之子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组图)--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47:02
换了人间今又是——

刘少奇之子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组图)

策划 李而亮 撰文 刘之昆 2010年11月10日08:1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少奇之子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组图)--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刘源与毛新宇

 

  开篇小引:2010年7月20日,对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他少将军衔。这一天,在毛新宇的工作单位——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为毛新宇颁发少将军衔命令状。

  刘少奇的儿子为毛泽东的孙子主持授衔,这则新闻无疑具有“爆炸性”,一时间议论蜂起,网上热炒,说什么的都有!

  毛泽东与刘少奇,同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同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两大伟人,但众所周知的是刘少奇又曾经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文革”悲剧的最大受害者。如今两位伟人相继离开人世数十年,他们的后人各自都有怎样的命运遭际?他们两家如何面对当年的恩怨?作为“红三代”的毛新宇年纪轻,其经历也简单,无庸赘言;但刘源又是如何当上将军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特殊出身和背景吗?或者说,这种特殊背景起了多少作用呢?


  看这张相片,想往昔恩怨,真让人嗟叹不已,悲喜无措

  身为“红二代”的刘源叔叔来给作为侄儿的“红三代”毛新宇授予将军军衔,新闻一经发布,迅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那段日子,浏览网上议论的刘源,很感谢广大网民的关心、鼓励和祝福。在他看来,也有不少网评,似乎“是出于今日干群矛盾的积怨而借机发泄的;亦有以偏概全,指摘毛刘对立横加攻击的。当然,这种关注本身应予肯定,但其中却带有根深蒂固的误解”。

  “且不论史籍永载,毛泽东、刘少奇同为一批革命领袖、一对老战友,一生几十年,他们最辉煌的成功,共有相生;各自最痛心的悲剧,同在相离。我们评价古今,总需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否则只能显出我辈的苛刻、偏执,甚至是浅薄、无知。”刘源依旧那么快人快语,观点鲜明。

  近两年随着毛主席热的再度升温,尤其是随着媒体报道和名人生活的进一步透明,对于毛泽东和刘少奇两家后人关系的报道,也逐渐多了起来。实际上早在1978年,刘源的妈妈王光美出狱平反后不久,听说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患病,刚四五岁的儿子没人照看,就主动带着自家的老阿姨来到她家里帮忙,带孩子,里里外外地操持。王光美自己爱游泳,每次就带着李讷的儿子一道去。2004年夏,王光美又亲自出面,召集毛刘两家后人会聚一堂,进一步启开两家友情和亲情的新篇章。

  一点不错,笔者本人就是明证。1996年,《中华儿女》杂志在三峡举办笔会,被邀请对象中就有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而时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的刘源也恰在三峡建设工地率部队艰苦施工,正是那次笔会,促成了刘源与李讷在三峡工地的难忘相见,姐弟俩深情相拥,场面感人,也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毛新宇到湖南,向少奇爷爷敬献花圈,刘家的叔叔们也常在各种场合表达对毛伯伯和岸英大哥的崇敬。所有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一个最简单的时代特征: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分歧或者矛盾,和世俗社会尤其是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恩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有种怪现象:不少人往往只讲出身,不论表现。看其人而不看其经历和业绩

  毋庸讳言,刘源是一位出色的“红二代”,他用自身特殊的人生历程和卓越的工作成绩为许多“红色后代”们树立了可贵的榜样。也毋庸讳言,并不是所有“红色后代”都有着类似的成功之路。笔者相信,随着“红二代”、“红三代”、“红四代”们的成长之路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所关注,他们背后折现出来的示范意义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幼子,刘源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并不回避。他表示,不管这个家庭带来的是挫折还是机会,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只能以平常心待之,把挫折变为动力,使机会用来“为公”。如此而已。

  作为公众人物,刘源和毛新宇的经历公开,可供备查。同为老主席之后,不同的人生阅历,导致他们在各方面都截然不同。毛新宇经历单纯,而刘源的人生,却极其复杂、曲折,其间所受的磨难与坎坷,远超过一些普通平民子弟。

  刘少奇管教子女极严。刘源十四五岁就被送到野战军、公安总队当兵,上世纪60年代全军大比武中荣获特等射手称号,还被选拔为“十一”游行的国旗护卫兵,受阅天安门。倘若不吃苦、不脱几层皮、不经严格训练,仅靠关系能有如此成绩吗?1966年底,刘少奇被打倒,刘源只好离开部队。

  退回学校(北京四中),刘源曾经住在教学楼楼梯下的扫帚间,接受大批判。其后,他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卷入“上山下乡”大潮,去山西省山阴县插队落户。

刘源上将

  当时的刘源无家可归,父母被分别囚禁,兄弟姐妹全被赶出了中南海,天各一方。1968年12月24日清晨,刘源夹杂在人群之中,麻木地踏上西去的列车。刘源记得,北京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家长们,有人痛哭流涕,有人兴高采烈。那天,只有妹妹亭亭一人为他送行。刘源一头扎进拥挤的车厢里躲了起来,不敢见,也不想见妹妹。哭成泪人儿的妹妹在如海的送行人堆里寻找着,一个个窗口查看着,呼喊着。

  火车启动了,刘源才挤到车门口,隔着玻璃门与妹妹瞬间相视,只听妹妹喊了一声“源儿哥!”就一晃而过。刘源回忆说:“当时,我胸中既没那种响应号召的狂热,也没对走进充满艰难困苦的未知世界的恐惧……”

  刘源等27位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山阴县白坊村插队。不久,中共“九大”召开,正式确认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肯定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从此,刘源就开始承受新一轮的“革命行动”。白天,用半原始的工具和方法劳累了一整天,晚上在被安排单独住的一间破草房里没完没了地接受批斗。淳朴的农民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参加批判这个刘少奇的“黑崽子”,但暗地里,他们并不歧视他,相反给他以保护,给他以珍贵的温情。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山西农村,刘源更切身体会到中国农民的朴素真诚、博大慈爱的胸怀,“慢慢地,我仇恨一切的冰心开始融化”。

  直至1975年秋,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全身黄疸的刘源“病退”离开了生活了7年的白坊村。走的那天,几乎全村的人都出来为他送行。许多老人、大嫂和媳妇都哭成了泪人,刘源也泣不成声。他这时深深地感到,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永远留在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回到北京后,刘源被安排在北京起重机厂当学徒工。刚进厂不久,又适逢“四五”天安门事件,刘源自然又成了被清查的重要对象。工人们心照不宣地把他保护起来,他的师傅、老工人田文奎甚至为他担保:“我白天黑夜和刘源在一起,他没有问题!”工人们热情地教他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传授各种知识规程,还经常拉他到家里撮一顿。拉拉家常,发发牢骚,彼此的信任与融洽再次温暖了他的心。

  1977年8月21日清晨,北京长安街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头条新闻:恢复高考。很快,北京起重机厂传达相关文件,报考条件就张贴在车间的墙上。刘源经过仔细研读,发现政审条件中不涉及出身,只说了本人不能有历史问题、政治问题。他于是决定报考。可不久,他却得知自己的报名被厂组织部门退回,理由是“超龄”。那年,刘源26岁。

  刘源不服气,因为自己是“老三届”的初中生,而高考对“老三届”的高中生都是放开的,“他们的年龄肯定比我大”。更不幸的,以刘源的年龄划线,厂子里9个年龄大过他的工友一律被卡下。一气之下,刘源给邓小平写了封信。

  刘源记得,信不长,就一页纸,用钢笔书写工整,就事论事反映问题。在信封上写着“中共中央邓小平副主席”,然后贴了4分钱邮票,在自己的住处北京永安里附近随便找了一个邮筒投了进去。


邵华毛新宇到家拜望王光美

  10余天后,来了回音。刘源和9个情况相近的工友,全部被放行。

  邓小平的批复,刘源至今没见过,“具体怎么批的不知道”,只知道邓小平批给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吴德,吴德转批给北京市负责高招的同志,最后由厂教育处通知刘源,说是可以报考了。

  报考的时候,刘源认真地填了政审表。父亲一栏填“刘少奇”,母亲一栏填“王光美”,本人成份一栏填“工人”,籍贯、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等一概填了一个“众所周知”。

  1978年初的一天,刘源终于收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有些激动。此时,距离父亲刘少奇辞世已近10年,母亲王光美还被关押在秦城监狱。刘源清楚地记得,3月8日,自己正式入学。

  1978年的中国,一场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变革的就将开始;而对于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后人们而言,则意味着一场持续10余年噩梦的终结。这年12月22日,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决定,王光美被释放出狱,随后彻底平反。

  见到母亲时,刘源的眼圈红了:母亲脸色苍白,眼角布上细细的皱纹,那曾经的一头乌发已经失去光泽,白发刺目地显露出来。

  在和邓小平的一次会面中,王光美提及了儿子要求参加高考的信和邓的亲自批复。邓小平微微一笑,没有作答。

  其实,当年刘源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第二志愿才是北师院历史系。考试结果虽然超过了第一志愿的录取线,但北大当时不敢招收这个身份特殊的学生。刘少奇被平反后,北大曾经派一位老师专程找到刘源,问他:“你还想上北大吗?这是你原来报考的大学。”那位老师话说得很真诚:“当时没收,确实不对,现在也许可以补救一下吧。原来你报的哲学,现在上的历史,你愿意上哲学还是历史?”

  刘源婉拒了。对北京师范学院,他心怀感激。


李讷与刘源在三峡

  人的出身,是先天的,不能选择,无可非议;人的表现,则全在各人所为,应当是最重要的

  1982年大学毕业时,刘源已当而立之年,在生命中有一半是在大起大落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开始认真思考毕业后去向,实际也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此时,他的境遇与“文革”期间对比,云泥天壤,前途更可任选:

  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教授们也愿意收他为研究生,出国留学也不成问题,给领导同志当秘书也是触手可及的事。刘源却都婉言谢绝了,他想得更多的,是黄土地上的人们,是仍然贫困的农民。他下决心兑现诺言,重返农村,到中国的最基层去,向农民“还情还愿”,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些事情。一番权衡,他要求到河南农村工作,他要到父亲曾经战斗、蒙难过的地方去,在父亲身边工作,他会更有力量。作为儿子,他也希望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刘源在后来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中,这样叙述了他当时的动机和想法: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经历了所谓‘个人命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黑的’变为‘中国头号高干子弟’(都是别人的话),而我的精神上也经历了一段极为剧烈的痛苦时期。我冲出逆境之时,才发现在我和周围人们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我曾努力去推倒这墙,可是自己的力量那么微小、单薄,我曾努力去做,证明我同大家没什么两样,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枉然……我明白了,我不能强求任何人理解我,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以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来拆除那道墙。”

  母亲王光美知道了儿子的想法后,表现出超人的理智和冷静,极力支持刘源实现志向,力促孩子向再生父母报恩还情,她甚至找到了北京市领导,为他能出北京到农村而“说情”。王光美从不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讲什么话,却为刘源志愿到农村工作走了一次罕见的“后门”。


刘源与部分老兵回几十年前当兵的老虎团红一连看望老部队官兵

  1982年,30出头的刘源只身一人来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当了个“忝陪末座”的副主任,先是包一个大队分管一个区,后又分管社队企业。他的从政经历由此开始。1983年4月,经新乡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全票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主抓全县的多种经营和工业。一年以后,由于成绩显著,他又被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

  1985年初,刘源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当时,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很大。上任伊始,市长就把这块“硬骨头”交给了他。

  在北京跑项目的那些日子,用刘源自己的话来说,就像个“上访户”。凭着为人民造福的愿望,利用在北京人际关系熟的条件,他在国家计委和石油部之间穿梭似的来回跑。一年后,当地群众翘首以盼的天然气终于引到了郑州,市民结束了用煤火烧饭的年代。当诸事就绪后,刘源又瘦了一圈。

  有人说他是“坐飞机”上来的,但是新乡县、郑州市,从领导到炊事员都说他是“扛大个、卖苦力”上来的。在郑州市副市长任上,他让郑州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以六大国营纺织企业为代表的、住宿条件极为恶劣的数万青年职工盖起了一座座“青工楼”、“母子楼”,还有火车站广场、旧城改造……刘源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有目共睹的实绩,使刘源在老百姓中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1988年1月,河南省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大新闻:36岁的刘源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

  刘源不会忘记那一天,河南人民大会堂里掌声四起,从代表席到主席台的6级台阶,他两步跳了上去,向台下800多名代表,也向全省人民表示感谢。此时,台下再次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此时的刘源百感交集,泪眼模糊,耳边又响起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


2004年毛刘两家三代欢聚时,李敏、李讷坐在王光美两侧

  有人挑剔说,他是“没当过一天兵的上将”。如果说“兵”的意思是指军人,军官也算,那他授上将前可有近20年军龄

  用刘源的话:“官当得好好的,没想到又要我当兵了。”即使在今天,弃“官”当“兵”,恐怕也没几个人情愿。1992年,作为主管经济、工交、城建的副省长,刘源被“交流”进入军队。

  刘源回忆:当时,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曾多次谈到,地方、军队干部经常交流,是共产党的传统优势,不要堵死这条路。尤其是军队里,一定要有熟悉地方工作的人。这样,他和另外两位副省长相继调进武警部队。迟浩田同志告诉刘源,他是作为“地方最优秀的干部”第一个交流从军的。

  他被派到所谓“中国最苦的部队”——武警水电部队当政委。今天,这支部队相当有名,而当年可是极为困难的。刘源领军,建三峡、上高原、战边疆……苦活累活干了无数,大仗硬仗打了不少,创建显赫功勋,一支部队炼成铁军。扎实苦干6年多,刘源晋升为武警总部副政委,分管警种部队和内卫部队西南、西北片区工作,仍然都是艰苦的地方;又五年(2003年),他平调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副政委,仍相处和谐、政绩卓著;2005年底,再晋升为军事科学院政委。

  香港有的文章说,刘源是“没当过一天兵的上将”,这纯是瞎掰,以上履历就清楚地显现着他的军龄,而且,在现役上将中,他佩带少将(8年)、中将(9年)军衔的年头最长。又有人挑剔,说他是“一当兵就当将军”,这又是不分清红皂白地胡勒。人家可是当过乡、县、市长,作为“最优秀的”副省长“交流”到军队的,省级干部可不就是少将么?也可以反过来想想:每年由军队转业到地方的高级将校,怎么没人说“一当官就安排为省厅级”呢?

  刘源出任总后勤部副政委期间,亲历了中国军队第十次大裁军,并参与了裁减人数最为集中的总后系统四所院校向地方整体移交的工作。尤其是一次向地方移交近千名离退休干部,更是难上加难。这项工作顺利完成,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2005年12月,刘源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2009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身为军科政委,刘源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职几年,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干部的经济适用房全部解决。他带领军事科学院课题组,赴战区、军种进行调研,组织一批重大研究课题,在战略理论、作战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等研究领域创新突破,为推动军队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

无论在北京、山西、河南,还是军警各单位,刘源都给大家深刻的印象:信仰坚定、实干苦干、敢做敢为、屡有建树;他平等待人、正直廉明、包容大度、引领新风。举凡官场陋习遗风,诸如为政对立者、红眼嫉妒者、攻奸诬陷者等等,刘源同样也躲不开、避不了,但从没人说他没知识、不干活,摆谱端架子、草包混饭吃。到刘源曾任职的所有地方去打听,其官品与人品均有口皆碑。

  而刘源自己却幽默地说:“不论我当多大的官,干多少好事,大家只记得跟着我姓名的破折号后面的那个人‘——刘少奇的儿子’!大家总是把对老一辈的感情、同情转移到我身上。我只有多谋公,不谋私,为大家多办事,把这一好条件还给大家!”

  我们今人,必须力保先辈的成功,避免他们的失败,光大真理,扬弃错误。这才是真正的好后代

  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上,刘少奇的丰功伟绩,与毛泽东、邓小平并肩,屈指可数。因此,大家对他有感情。而说到大家的同情,文革狂暴,无理可讲,老主席被打倒,任人诬陷,不得辩驳。即使如此诬陷10多年,除了路线分歧与工作上的不同意见,竟找不出一条“反对毛主席”的言行,抓不住一条“反革命叛变”的罪证,甚至说不出任何毋庸质疑的道德污点。这足以说明问题,证明忠奸了!

  1980年,党中央隆重地为这桩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平反昭雪。世所公认,刘少奇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最大最重!

  刘少奇已去世40多年,刘源成分多种,却出身依旧。他出身背后的故事,实在丰富多彩。他说大家常把对老一辈的感情、同情转移到他的身上。人难得有知,贵有自知。听到如此的自述,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说到刘源和老一辈的后人,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公开报道,不为人知。仅以笔者知道的列举一二:2008年,刘源带着毛泽东的外孙王效芝、朱德的外孙刘建到湖南刘少奇的老家参加纪念活动,次日他们就一起到韶山向毛泽东敬献花篮;紧接着,又赶到安源,到三位老人家战斗过的地方凭吊……2009年,刘源还组织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王效芝、朱和平(朱德之孙)、刘建、任继宁(任弼时之孙)专程到西柏坡,拜谒“五大领袖”塑像和当年的旧居,缅怀60年前胜利进迁北平……每次成行,他们都受到当地人们热烈欢迎;每次活动,都可写篇精彩难忘的报道。



还有一段私密性很强的佳话,值得披露——刘源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薄熙来之弟),作为男女方媒妁,曾促成了李讷儿子的姻配良缘。

  婚礼上,刘源面对几百位毛家的亲朋好友,从容讲了一段坦荡激昂的话,颇耐人寻味:

  ……

  祖先的遗留,良心陋习,好赖香臭,像一锅乱炖;泽被与贻害,后辈都要承担,优秀的思想和惨痛的教训,同样可贵。我们继承什么?全在生者自身所为。当然,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青史凿凿:毛刘合力,国之幸、民之福,成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革命事业;毛刘分离,国之殇、民之难,也铸成两位伟人和两个家庭的最大悲剧。我们今人,必须力保先辈的成功,避免他们的失败,光大真理,扬弃错误。这才是真正的好后代。

  这个世界上,不是没道理。往往是人们超脱不出感情,意气用事,不讲道理;或不想搞清道理,心里明知不愿信、不愿行,不按道理去做。对我们两家,最简单的事实证明,和则盛、斗则衰,合是正确、离是谬误。多浅显的道理!我们两家后人,最起码应该做到,和而不斗,合而勿离。多明白的事情!不该按理办事、敏于行止吗?

  今天,毛泽东、刘少奇两位老人家,若在天有灵,看到我们举行如此盛大的婚礼聚会,济济一堂,同贺大喜,一定会为我们高兴,一定会为有这样的后代而自豪,一定会为“换了人间今又是”,而“泪飞顿作倾盆雨”!


  语音未落,已是满堂掌声、喝彩,有欢呼称快的,有啧啧称奇的,有喜极而泣的……

  最后刘源与大家共祝:

  祝新人百年合美!

  祝所有家庭合好!

  祝国家和人民和谐!

  祝中国和世界和平!

  红火热闹中,李敏的女儿孔东梅跑过来,小声说:

  “刘源叔叔,你——真——棒!”






 
 
刘少奇之子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组图)--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刘少奇之子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组图) 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 刘少奇与四清运动--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的亲密交往 刘源与毛泽东的后人们 刘少奇的学习观——访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刘少奇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2)--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3)--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4)--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5)--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6)--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7)--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刘源上将与毛泽东后人的交往:为李讷之子做媒 刘源上将与毛泽东后人的交往:为李讷之子做媒 刘源上将与毛泽东后人的交往:为李讷之子做媒 刘源上将与毛泽东后人的交往:为李讷之子做媒 关于抢救刘少奇的历史真相--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未了“情结”--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的学习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