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阅读法的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2:50:26

批注,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读书方式,也叫评点。在明清时期,曾为批评大师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纵情挥洒的舞台。如今,由于它在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的频现,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笔者也在本学期开设了批注式阅读课。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使阅读充满魅力。
  批注式阅读,无论课内课外都可进行。它的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选材自主化
  
  常规的阅读课,都是学生读老师指定的文章,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或文后的问题。学生只是粗读了一遍课文,还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就被要求进入交流环节,结果往往是没有几个学生能说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还要受到统一阅读教材的限制,受到教科书编者的“提示”,受到语文教师的“点拨”。如此阅读,学生的“主体地位”怎能体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不同,他们对阅读内容所作的选择和反应也应该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看文学作品,有的喜欢读科技作品;有的欣赏文中的这一句,有的欣赏文中的那一段等等,不一而足。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和自主意识,凡事都喜欢自己作主。批注式阅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以每人各批一篇,可以一小组同学共批一篇,也可一大组同学共批一篇,即使全班同学共批一篇,仍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同时,允许学生在文中的任一处留痕,没有人在一边横加干涉,没有人在一旁指手画脚。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默读、欣赏、揣摩,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
  
  二、表达个性化
  
  金克木先生就将自己的评点称作“与小说的对话”,甚至要谦称为“自言自语”。足见批注之个性化。而常规的阅读课,不管是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还是文后的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更何况还有所谓参考答案的限制,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发挥,想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不免有些一厢情愿。批注式阅读,学生面对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字,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进入文本。而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凭着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感悟文本的内涵,感受文字中流淌出的美好而复杂的感情,感受也许作者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的微妙之意。他们或用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喜爱,或用凝重的语句阐述自己的思考,或用率真的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思索。阅读《穷是极地》一文,有学生这样为“踏实做事,就是财富的种子”批注:房子要一砖一瓦地造,庄稼要一次一次地浇灌,知识要一天一天地积累。所以要脚踏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把它铭刻在心。这些批注真实地表达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谁也不能否认,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亲身参与,感受特定情景,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批注,学生完成了由文本到内心的交流。
  
  三、评价多样化
  
  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注》言:“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势必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富有个性的批注式阅读无疑给教师的评价增加了难度,它没有所谓的参考答案可供参考,教师评价学生没有唯一的标准与尺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注重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尊重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理解。如在给《范进中举》作批注时,有学生就对胡屠户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作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的小人物,他渴望过上好日子,难道有错吗?作为父亲,面对一个毫无生活能力的穷书生女婿,他心疼自己的女儿,难道有罪吗?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变化是人之常情,不应该受到谴责。这个看法无疑是可取的,体现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多元理解。教师除了对学生的批注给以书面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口头评价,或就同一篇文章,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势必为批注式阅读平添一份魅力。
  袁宏道说:好的批注能“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假彼手腕,开人心胸”。诚然,我们的学生不是文艺评论家,所写的批注不太可能“通人慧性,开人心胸”,但却很可能“通己慧性,开己心胸”。若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目的,阅读也才能真正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