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35:19

精品美文: 100种人生


来源
倍可亲社区

 



潇洒人生

 

现在人人都在这么说。潇洒人生成了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但是,什么是潇洒人生,恐怕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自己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不违背自我,不考虑后果,人生在世,反正横竖是自己走一遭,算不算潇洒?

 

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想说的就无所顾忌,毫不犹豫地把它说出来,我想干的就全心投入,不顾一切地把它干出来,算不算潇洒?

 

拼命挣钱,拼命工作,拼命花钱,尽情享受,尊重自己的需求,跟着自我的感觉走,算不算潇洒?

 

不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不为名利所困,不为自己设条条框框,也不搞什么“三必须”“四一定”,车到山前必有路,人到绝处必逢生,任其自我,放开人生,算不算潇洒?

 

任何时候都能顺应潮流,吃得开,玩得转,能上能下,能工能农,能文能商,能严肃能滑稽,能大哭能大笑,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能一掷千金,醉生梦死,也能守着一碟花生米大谈萨特、庄子和未来哲学,这算不算潇洒?

 

出了家门或办公室,一日突然心血来潮,想到没到过的地方去浪游一下,结果辞掉工作,卖掉家具,头也不回,直奔车站,—买一张三等车票挤上火车,这算不算潇洒?

 

也许这些都算潇洒,也许都不算潇洒,因为潇洒是一种俗世的解脱、心灵的自由、个性的自在、行为的酣畅。潇洒人生不仅能自己把握自己,尽情地展示、发挥和享受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示得美妙绝伦,发挥得淋漓尽致,享受得不同凡响;潇洒的人不仅活得自在、自由,而且活得漂亮,活得利落,活得美妙; 潇洒实际上就是一种美,一种人生人世不可多得的美,一种表现生命的美、活动的美。

 

所以,潇洒难得,或者说难得潇洒。虽然人人都在想“潇潇洒洒走一遭”,但是走起来就知道不容易。比如人没钱潇洒不起来,有了钱也潇洒不起来;有家庭的人处处有拖累,没家室的人时时有失落;没名没利倒也一身轻松,但身为下人谁也不会买你的帐;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说什么,确实独具一格,但是没有关系在这个世界上就寸步难行......,如此等等,要想活得自在,活得潇洒,活得优美,谈何容易!

 

但是,不容易还是要潇洒,痛痛快快活一遭,自由自在过十生,谁不向往,谁不羡慕,只要你不甘心人生被捆绑,不甘心人性被扭曲,那么你迟早都会潇洒一次。

 

 

浪漫人生

 

浪漫人生充满着奇遇、幻想、热情和令人伤感的故事。没有激情的人,缺乏想象的人,精于细算的人,深思熟虑的人,安分守己的人,都不可能有浪漫人生。

 

浪漫人生是一种激情的激发和燃烧,对于自己所钟爱的人和事,对于自己所向往的奇幻境界,对于自己所营造的神奇图景,充满一心一意的迷醉和渴望,甘愿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进去,任其自我燃烧,任其生命在燃烧中碾转反侧,经受煎熬,不在乎在烈焰中化为青烟和灰烬。

 

激情从来就不是安分守己的。浪漫意味着一种对传统、对常规的藐视和反抗,它最不喜欢循规蹈矩。激情所到之处,像一道闪电,像一团山火,像一流春水,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扑灭,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它是爆发式的,跳跃性的,无可遮蔽和无可隐瞒的,更是不顾一切的。这时候,人所遵循的只是激情的命令。生命之河流到哪里,哪里就进发出激情的欢笑声和撞击声。

 

浪漫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的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毫不保留的感情的奉献。这是测试真浪漫假浪漫的试金石。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假浪漫,虚情假意到处沾花惹草,冒充崇高到处招摇撞骗,心怀鬼胎的海誓山盟,斤斤计较还要故作开放……

 

浪漫不浪漫,关键取决于主观气质和情态。有浪漫气质,自然就会有奇遇,有迭宕,有精彩的人生故事。因为浪漫者自己就是这奇遇的主人公、迭宕的制造者、精彩人生故事中的中心人物。

 

你说,这个人活得真浪漫,并不是由于他的运气特别好,遇到的人和事特别绝,而是由于他有激情,有气质,想爱就爱得死去活来,不管对方在天涯海角,更不在乎爱的路是多么漫长、曲折、艰辛,只是牢牢把握着自己的方向,宁肯玉碎瓦烂也不放弃。

 

所以,浪漫人生并不是规则的、合乎一般标准的人生。它可能是一片汪洋的水,一道飞扬的瀑布,一簇疯长的长青藤,激情高涨就会四处横溢,遇经悬壁就会飞流直下,找到对象就会拼命攀援。精彩的故事往往就产生于这种无规则的骚动与追求之中。

 

所以,浪漫有大喜,也有大悲。喜的时候神采飞扬,忘乎所以,是美的极致,爱的高峰;悲的时候,则垂头丧气,万念俱灰,是绝望的深渊,痛苦的底层,受不了这份绝望和痛苦折磨的人,最好不要有浪漫人生。

 

 

风流人生

 

风流人生多与才子和名士有关。活得潇洒,不为世俗规范和名利场所困的人,才可能风流。真正的风流并不是沾花惹草、光想占小便宜之辈,而是本性浪漫、不拘礼法的情种。

 

风流人生往往千古传颂,它阅尽情爱之路上的精彩风光。例如英王爱德华八世一生风流的故事,就广泛被人传颂。生于1894年的爱德华是一个真正的不爱江山爱风流的国王,从年轻时就开始卷入一连串的风流事件之中,而且特别喜欢结交已婚妇女。有一次他在防空洞躲空袭时,结识了一位自由党议员的妻子沃德夫人,立刻陷入情网,结果导致长达16年的情火。在这期间,他又和多个美妇人一见钟情,纠缠在缠绵的情爱之中。在这其中,他与一个海军军官的妻子辛普森的恋情令朝野震动。据说,辛普森夫人身上好像有种魔术,她就使爱德华王子着了魔,疯狂地去追求她;爱她。为了讨辛普森夫人的欢心,他先后从王室的珠宝库中悄悄拿出价值10万英磅的黄金、玉器、钻石、首饰等传世之宝,送给辛普森夫人。后来,他们的恋情愈来愈烈,开始公开招摇过市。1936年夏天,他们一起到南斯拉夫、希腊度假,一起在海滨上散步、游泳、进行日光浴;辛普森夫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身着泳衣、裸胸露脚,和爱德华一起如进无人之境,一时成为欧美报章的“爆炸性”新闻,震惊了英国王室。当爱德华提出要和辛普森结婚时,立即遭到了来自朝野各方面的反对。英国国会和教会认为,作为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娶辛普森夫人

 

是绝对不能被容许的,因为辛普森夫人出身平民,而且过去离过婚,现在又是有夫之妇,爱德华这样做有悖国教和有失礼统,还有的人甚至声称要炸掉辛普森夫人的住宅,吓得爱德华八世干脆搬去和辛普森夫人同住。最后内阁开会决定,爱德华要么娶辛普森夫人而退位,要么当国王而放弃结婚,二者不可兼得。

 

在这种情况下,辛普森夫人提出,她愿意离开英国,人去线断,以便爱德华能继续留任国王,但是爱德华坚决不改初衷,他宁愿丢掉王冠,也不愿失去他真心相爱的女人。于是,19361210日,他在“国退位诏书”上签字,然后离开伦敦,最后于流亡爱情之中结束了自己风流的一生。

 

由此可见,风流人生之所以风流,也正因为它显示了人的本性不受时俗约束。

 

 

享乐人生

 

人生下来就是为了享受,活着就是为追求享乐,这是很多人的人生观。想想也很容易理解,人活着干什么呢?不是都会走向死亡吗?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智者与傻子,将军与士兵,都不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吗?最后的结果无非都是空的,都是一无所有,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归去。既然如此,人生的一切都是靠不住,除了自己现世的生命享受。因此,千万不要亏待了自己,更不必想得太多,去做苦行僧。

 

因此,大凡太平盛世,五谷丰登,就有享乐主义盛行。因为生活好了,反而人不再觉得有什么值得去献身,去追求了,也更不必担心明天的日子怎么过了。于是,就有了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有了“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知人有隔夜愁”,有了各种名目的享受俱乐部和狂欢夜宴,更有了一掷万金的奢侈和不顾一切的狂赌……

 

享乐人生多半重的是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他们用感官来体验生活和生命,而不是用心灵。感官者,无非是口之于味,目之于色;无非是口欲、色欲、性欲之类。当人沉浸在感官的欢娱之中的时候,他会充分感受到自己生命的需求和能量,他会忘记一切,首先是人最后的结局一—死亡。所以,享乐人生者,往往有——种与死亡抢夺生命空间的感觉,好像抓住每一分钟的享受,就觉得人活着合算一点,否则就是不合算,就是白活。

 

所以,享乐人生者具有疯狂性。他们不顾一切,不考虑将来,不思考后果,不相信来世,不服从上帝,甚至不珍惜自己的身体。眼前的享乐就是一切,包括醉酒、纵欲、贪食、吸毒,所谓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很多人因此断送了生命。

 

享乐人生并非一定幸福,相反,追求享乐者往往非常绝望,对这个世界绝望(以为没什么值得追求的),对自己绝望(反正迟早都是死)。享乐不过是一种生命的排遣,一根生存在世界上的救命稻草。况且,感官上的享受是有限的,短暂的;兴奋总是转瞬即逝,不可能永远都是高潮。所以,享乐者的情绪也常常大起大落,兴奋之时忘乎所以,够味,够劲,过瘾,但是兴奋过后又是一片空虚,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甚至想跳楼,想自杀。

 

不少人是在狂欢后自杀的。

 

 

消遣人生

 

我的人生就是赏心悦目,消遣是主旋律。

 

我的人生是我自己设计的,但是并没有那么多预定的、非做不可的事情。我也不在乎这人生之路是笔直的,还是弯弯曲曲的,它到底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希望看到别人看到过的美景,也不愿意放弃别人所没有享受过的尝试。

 

我性格随和,兴趣广泛,我的人生也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凡是这个世界有的,我都愿尝试,都想欣赏。比如异国他乡不同的生活方式,因其丰富多彩而会打动我。我的情趣在各种不同风情中穿梭,我喜欢各种各样的食物,不管用的是牛油、胡桃油还是芝麻油,我也不管装它们的是锡盘子、木碗还是陶土罐子,我都会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我抓紧每一秒钟进行消遣。凡属与名利无关的“无用”东西,我都喜欢,并且动不动就沉迷。我翻开一张报纸,从不看政经新闻、世界大事,我爱看的是奇闻异事、娱乐新招。当然,这些都看完了,又没有其它东西看,我会一个栏目一个栏目地看下去,连夹缝里的寻人广告也不放过,因为我的生命需要消遣,而这就是消遣。

 

除非工作也是一种消遣,否则我决不喜欢我的工作。因为我爱好的东西太多。看书、打牌、饮茶、散步、聊天、下棋,还有坐在床上抠脚丫,躲在卫生间里剪指甲。这些都是消遣,也都是生命中的赏心悦目之事。

 

消遣不在乎对象,也不计较时间长短,关键是有趣愉快而又不劳心费神。比如看书,我从来不看大部头的哲学书、枯燥的历史书、深奥难懂的现代小说,我实在不理解这些书的作者为什么这样折腾自己,然后再来折腾别人,为了个啥?人生要那么多哲理干什么,冥思苦想岂不是老得太快?

 

有些人说,他也很想消遣,但是苦于没时间;啊,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没有一个人想消遣而没有时间的,只要你真心实意地想消遣,不是半心半意的,不是仅仅把消遣看作是一种休息,那么时间就来了。在人的生命中,从来就不是有时间才去消遣的,而是想消遣才会有时间的。不信,你来看看我就是了,坐在办公室,走在路上,回到家里,我都在消遣,现在我最盼望的是上司解雇我,到时候我的消遣就更多了。

 

 

宽舒人生

 

人活着愉快,就得少烦恼;要少烦恼,心胸就得阔大一些,宽广一些,学会宽恕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做宽舒人生。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人要活得宽舒,首先就得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不会对自己要求过分苛刻,也不会因看不起自己而焦虑不安。遇到不幸和灾祸,他们会像其他人一样痛苦,但是他们能够想得开,而且能照常生活。他们也不像有些人那样,为可能发生的灾祸忧心重重,他们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但是不会为此身心憔悴。

 

宽舒人生活得很随意,他们摸透了自己的脾气,知道自己的欲望和观点,干什么事都不用先去调查求证,或者察色观色,看别人的意见,他们只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

 

同时,宽舒人生非常能够容忍他人,容忍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知道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这是个人所无法改变的现实,人不但要接受这种现实,而且还要从这种现实中找到乐趣,大可不必提心吊胆、顾虑重重地生活。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他们总是采取承认的态度,承认之后再去慢慢琢磨它,了解它。

 

因为这种容忍,宽舒人生者与他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因为他们能平易自然地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而不管这些人的年龄、教养和性格特点。由于他们是按照人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接人待物的,所以他们很少会对别人感到失望,更不会吹毛求疵,总觉得别人不够格——如果这样,少不了自己肝火上升,心跳加快。比如,有一位教授是一个工作迷,经常早出迟归,并且耽误家里的事,但是他妻子却过得很宽心,她说:“当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就明白他这种脾气改不了了,所以他经常很晚回家,甚至在实验室里度过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也不会感到太难以忍受。”

 

有了宽容,才有了人生的舒展和舒服,这就是舒展人生的含义。所以人生的宽舒是一种建立在认识现实基础上的心安理得的生活方式。宽舒就是不抱怨,而不是虚假的开心、欺骗的宽容和不老实的异想天开;宽舒人生者是实事求是的,不全通过玫瑰色的眼镜或者墨镜来看待生活。宽舒人生表现了一种健康优美的人性。

 

 

旷达人生

 

旷达人生是荒原大漠式的人生,因为它能接受八面来风,不拘泥小川,不徘徊窄巷,任狂风漫卷,沙走石飞,万事随生死,千虑归自然,活着就飘飘落落,天高地广。

 

旷达人生也像大海,因为它具有宽广的胸怀,百川入海,有增无减,容得下千古恩愁,装得下四海风云,活得扬洒自如,海阔天空。

 

旷达的第一步是把有限的生命看穿看透。人生至多也是百年时间,长也长不到哪里去,短也短不过哪里去,大家情况都差不多,用不着你嫉我多,你嫌我少。富贵者不能永享富贵,穷困者也不会永受苦难。况且人生千姿百味,人人都只能活一种。有坐享其成的福气,就不会体验挑战人生的荣耀,每个人各有各的活法,各有不同的悲喜哀乐。

 

看得穿看得透,就是能看到最后的终极,从有中看到无,从实中看到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空,从空旷中走来,向空旷中走去,最后的结果是四大皆空。所以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物。况且,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时间又是多么短;人生的苦难又是多么深,该忧愁的事又是多么多,又何苦把自己捆绑在世俗的小事之中呢?

 

旷达的人喜欢在荒原上散步,面对纷繁的人生境况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快来看看这洪荒的宇宙,体验这历史的沉寂吧尸人往往是多么愚蠢,把自己宝贵的时光纠缠在一些无聊琐事之中。试问一下,时过境迁,谁还对你争我斗的琐碎小事感兴趣呢?

 

看透了,看穿了,人的生命就获得了自由和解脱,从斤斤计较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在小事情上浪费自己,而能务其大者、远者,创造人生的远景宏图。人生旷达了,心智自然也就不会劳累,就不会活得那么拘谨和痛苦。区区小事不能给他带来烦恼,不愉快的经历也不能使他怨天尤人。旷达的人体谅他人,理解人生。欢乐的时候能放浪形骸,遇到挫折能顺其自然,做事的时候能专心致志,忘情的时候能忘乎所以。这种人活在世上不委曲自己,但是也不计较别人,所以人人喜欢,人人钦佩。

 

记得有位外国作家曾说:“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那么反过来说,心胸旷达的人生命将是长久的,因为旷达者的生命与长天大海相连,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暴风骤雨。

 

 

超然人生

 

经过种种人生经验之后,有人会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不以为兢兢业业、过分认真、全部投入,是一种聪明的人生方式,反而去追求一种超然的人生,活得更轻松一点。所谓超然,大概是事事不要卷得太深,而要站得远一点的意思,这样大概能够避免很多人生的琐碎,更多地保留一些自我。

 

超然当然不可能太理想主义,对自己要求太高。就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台湾作家罗兰曾谈到过“待人贵超然”的经验,就很有意思。他说,有一种人待人八面玲珑,非常周到,每一个同事、每个亲戚朋友的喜庆生日,过年过节,以至于他们孩子的生日、毕业、得奖、考取学校等等大小事项,没有一样忘记;他总是抢先去应酬、去送礼、去道贺;平常说话更是圆滑透顶,处处不得罪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应付得面面俱到。

 

但是罗兰发现这种人不但活得很苦很累,而且常常并不落好。因为他的生活全部被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占据了,自己疲于奔命,但是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再说,这种人太不希望得罪人了,往往偶尔一次有人说他不好,他就感到很难过很紧张,因为自己对人非常尽心尽力。换句话说,人们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确实太不领情。对那些越是比较完美的事,越是面面俱到的人,就越是喜欢挑毛病、找岔子,如果偶尔发现有一次疏漏,反而越会不予原谅。这大概是大部分过分投入的人的悲剧。

 

所以,人生超然一点是必须的。超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心理方式。人常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深陷泥潭最后不能自拔,大概就是不超然的结果。不要以为超然就是冷漠,对生活毫不关心,对人没有同情和真诚可言。

 

其实,超然是一种独立的气度,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加入人事纠纷的小圈子,不在背后评头论足别人的是非功过,不热衷于传送和打听小道消息,都是超然人生的表现。

 

其实,人的生命又有多长呢?整天把自己纠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蝇头小利之中,如何能活得潇洒和愉快呢?又如何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呢?与其纠缠不休,不如处之超然。

 

 

知足人生

 

知足常乐,这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境界,这说明人获得满足和快乐并不那么困难,关键取决于人的精神状况。就这一点来说,所谓幸福的内涵是很难确定的,谁也不能保证美国的一个百万富翁,能够比中国乡村的一个农民活得更幸福自在,原因就在于谁能知足。

 

知足与快乐相关,因为知足后心境才能平和,待人才能慈祥,微笑才能自然。虽然一日三餐清茶淡饭,也能够享受生命的天伦之乐。这种人生境界是整日泡在荣华富贵之中,而又永远没有满足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显然,知足或不知足,还有一个欲望大小问题。知足的人欲望很低,或者自己不愿受欲望所控制,他把欲望看作是一种可大可小、可有可无的东西,能够实现一点就已经福分不浅,如果不能实现,也毫不在意,放弃或转移到其它方面就是了。知足的人照样知足,照样欢乐。就拿爱情生活来说,知足者永远不会为失恋而痛苦,为爱情而自杀。如果他爱上一个人,若能获得成功,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若不能达到目的,他也不会死命坚持和苦苦追求,因为他会给自己找理由,比如“强扭的瓜不甜;”“有一祸必有一福”之类;如果换上了另一个女人,他仍然会高高兴兴,因为他会比较,而且认定这是前世姻缘,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了。反正他总会使自己知足,给自己找到快乐的理由。

 

知足者当然知命.而且认命。所谓知命,就是绝不贪得无厌,知道什么都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所谓认命,就是承认和接受现实,绝不进行抗争。所以一切不幸和苦难对知足者来说,都是一种必然,没有什么必要去痛哭流涕。相反,知足者能够“陶陶然乐在其中”的事很多,有琴有书,载弹载咏,是一乐;有朋自远道来,酣饮不知醉,亦能不亦乐乎;天高气清,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是一乐;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也能不亦乐乎;好男儿志在四方,出去闯荡世界,是一乐;他乡遇故知,寂寞还故乡,亦是一乐……只要人的思想能放能收,能紧能松,能缩能伸,什么情况都能理解,什么地方都能找到知足快乐的理由。

 

当然,知足人生最重要的法宝是“退一步想”,所谓退一步天高地广,人生的奥秘在这里得到精致的发挥。例如,一个人如果考试不中,他会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连考场都进不去呢”,于是心里不但不悲,反倒颇有点得意的样子。

 

如果他穷困潦倒,他会想到很多饿死的人,并且得出“不知痛苦那知甘甜”之类的结论,反而会甘于贫困,乐在其中。如此等等,不管别人怎么’分析,反正知足者得到了满足和快乐。

 

 

雅致人生

 

使生活过得优雅而精致,这大概是雅致人生的含义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绅士式的生活。优雅是一种高文化修养的表现,举止言谈时时处处都显得有格调,有晶位,万不能毛手毛脚,粗鲁不堪。精致决不是小气,而是美观而不落俗套,表现出高雅的情趣。

 

雅致人生绝对体现了一种生活格调,属于一种从一般生活中挑选出来的生活,和一般的“俗”有着清楚的分界。俗在生活中有两种,一种是穷俗,一种是富俗,皆是文化低下的生活形式。穷俗尚可忍受,人生贫穷无法雅致,不过多了一些粗鲁和愚蠢;而富俗尤其不可忍,有钱只能买些豪华排场,骨子里还是低俗不堪。如果还要冒充高雅,那真是比猪八戒当秀才还更糟糕,必定可笑之极,丑态百出。

 

雅致人生主要要有情调、情趣、情致,而这一切都是发自主人公内在品质和修养的表现,决不是故作姿态。情调是从生活的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就拿房间的布置来说,必定是很讲究特色的,每一个小摆设都会与众不同,显示出主人的艺术修养和格调来。这一点,最好读一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就深解其意了。一个人有无情调,看看客厅的摆设就明白了。

 

情趣是从一个人的性情和志趣中表现出来的,是使生活充满生气和乐趣的重要因素。没有情趣,情调也就无从而来;有了情趣,人生才不显得刻板枯燥。情趣同时也使生活充满人情味,充满鉴赏色彩,我们好像把生活看作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推敲和欣赏,从中不仅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愉快,而且培养审美水平。

 

情致则是一种优雅的生活观,深深浸透在人生意识之中。它意味着把生活也看作是一种美学,有它独特的精神追求。人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酝酿,可以找到诗意的表现。正因为有了这种情致,雅致人生才能脱俗,自己创造一种人生境界。

 

不用说,雅致人生是一种“修剪”过的人生。你大概见到过整齐的榆树墙吧;对了,就和它们一样,生活经过一番人工修剪后才能成为那样。至于把它修剪成什么样,那全凭着修剪者的水准和意愿了。

 

 

和平人生

 

人生经过很多苦难之后,会逐渐趋于和平。所谓和平,就是能忍受苦难,能知足常乐,能淡化欲望,不再对生活寄予厚望,不在乎人生的苦辣酸甜,只图和和平平,安安全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和平人生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安宁,他们深知生活是充满痛苦和忧愁的,生命能安然延续已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不求大智大勇,创大业成大事,只愿生命能躲开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灾难。因此,和平人生中缺乏野心、宏图大志、革新欲、创造欲、冒险精神等等,但不缺乏勤勉、忍耐、慎重、宽厚与平和。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和平人生的乐趣就产生于一种平凡平庸的生活之中,人们在这种生活中可以享受到人生的愉快和乐趣,体验到生命一种静态的美。

 

中国人的人生比较倾向于和平。和平成了一般有教养人的美德。这也就形成了对人评价的另一种态度,就是不喜欢不安定的性格,称之为不成熟或者不稳当。因为他们思想中有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不安定就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冲突,和平自然也就会受到威胁。

 

话又说回来,和平人生是一种高文化高修养的理性人生,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人生形式。和平人生显示人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极度尊重和悲悯,没有丝毫自我膨胀的欲望。所以,和平人生者是最不喜欢战争的;从表面—卜看,他们好像胆小、怯弱,没有反抗和勇气,实际上是不愿看到生命的毁灭,不愿意把生命投入战争;这种人不是怕死,也不是没有能力战胜对方,只是觉得这样做毫无意义,除非到了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是不会丢失这种理性的。这种情况常常遭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认为中国人软弱可欺,想用武力征服中国,结果证明中国人并非不是一个能打善战的民族。

 

就此来说,和平人生注重于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具有后发制人的特点。这种人生虽然缺乏竞争意识和创造性,但是却能够知足常乐,维持自己的存在。中国文明绵延几千年,中国人虽历经苦难,却有今天如此众多的子孙后代,与此不无关系。当然,和平人生最后仍需要条件,一是再艰苦也不至于饿死,二是再贫穷也得有文化,否则什么人都不会再和平,战争起来照样凶狠无比。

 

 

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理想,也是一种美学品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从来是和人生联在一起的,它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美的体验。所以,中国人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品味有境界,非得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不可。而这种艺术化并非仅仅指诗琴书画之类,而是美对生活的全面浸透。对中国人来说,生活中的…切都是艺术,从饮食男女到种花、养草、打拳、散步、钓鱼、解牛,等等,艺术无处不在,无处没有艺术。

 

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美学,而不是哲学。哲学也是为了追求美。

 

艺术人生最基本的快乐就是赏心悦目。这种人总是用一种艺术眼光来看待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细节的,即使对于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他们也会带着一种新鲜的、痴迷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它们,一点也不感到乏味。他们的幸福就在于,能够在所有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艺术感觉,比如早晨起来悠然自得地散步,不慌不忙地看报,从容不迫地开始工作;或者在小院子里踱踱步,欣赏房间里的某一个小摆设、小物件;或者和朋友坐在一起聊聊天,凭一时酒兴慷慨激扬一阵;或者坐在海边观赏日落,登上山峰迎接日出——这一切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人生无穷无尽的快乐之源。

 

就此来说,人生的艺术也就是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这中间就有一个艺术的“内化”和“外化”问题。所谓“内化”也就是艺术的心灵化,通过各种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和艺术训练,逐渐培养成一种爱美之心,具有艺术格调、修养和眼光,也就是说,人成了艺术的人。所谓艺术的“外化”,就是用一种艺术的眼光、品味和修养,去发现、感觉和体验生活的过程。这二者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了二者的统一,才有了艺术的人生。

 

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物我统一,当事人沉迷在一种忘我神秘的境界之中,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神遇而不以目视,体会到一种与对象融为一体的感觉。

 

艺术人生讲究闲情、灵性,但是更讲究品味,而品味就是通过饮食、庭园、内部装饰、举止言谈、品茶喝酒、交友读书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品味之中当然有鉴识的高低,智慧的大小,灵性的敏晦,格调的雅俗;但是,这似乎是另一范围内的问题了。艺术人生关键在于自得其乐,并不在于别人如何评价。

 

 

美好人生

 

很多人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苦难,人生来就是受苦,君不见那刚生下来的婴孩第一声就是哭泣吗?所以,尽管你有运气中了头彩,发了大财;你当了英雄,得了勋章;你娶了个漂亮妻子,生了个漂亮儿子;你出了名,无数人求你,崇拜你,最后还是不行。这些都是无常的,人生仍然充满痛苦,痛苦将伴随你一生,直到你合上双眼。

 

那么,人是否最好去自杀呢?当然不是。生活是一种苦难,没错,但是要使它美好也不难,关键是你要有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几种使生活变得美好的方法,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为我们提示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到你家里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到:“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猫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细菌学家做实验的细菌,不是旋毛虫,不是猪,不是驴,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你面前逼债。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边远的地区,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边远地方去,岂不觉得幸福?

 

要是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

 

要是你给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没有把你送到地狱和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顿桦木棍子的打,那就该蹦蹦跳跳,叫道:“我多运气,人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木棒打我!

 

要是你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你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

 

照着契诃夫的话去做,那就是美好人生。

 

 

甜蜜人生

 

有一则童话,讲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森林里迷了路,他们走啊走啊,终于看到了一间精致的小屋,就急忙奔过去,没想到这是一座用糖盖成的小屋。小屋的门是赤褐色的巧克力,窗户是薄而透明的水晶糖,而屋顶是鲜红的菱形糖块。

 

据说,很多人小时候都读过这则童话,这则童话在他们心里建造了一个更为美好、更为精致的世界:甜蜜人生。

 

我小时候没有读过这则童话。虽然我很喜欢吃糖,但是我对人生同样有一种甜蜜的幻想:和糖一样甜。再大一些,上大学的时候,我还学会了一首歌叫《甜蜜的生活》,最后一句歌词是’“生活比蜜甜”,我记得清清楚楚。

 

现在已轮到我写甜蜜人生的时候了,但是竟然是一点都写不出。是我已经过了爱吃糖的年龄了吗?是的,我已经早忘记自己有过爱吃糖的习惯,小时候曾有过的最大幸福,竟是手里捏着母亲给的二分钱,走很远的路,到一位老爷爷摆的小摊子上买一块最劣的水果糖……。是我没有体验过任何生活的幸福吗?不是,妻子的爱,家庭的宁静,孩子扑进我怀里的那种激动,都曾经给予过我极大的快乐和安慰。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那么,到底为什么呢?

 

我开始回味起小时候吃糖的甜蜜印象,然后我又联想到了人生。所谓甜蜜人生,大概就是一种欢欢喜喜、开开心心、非常幸福、愉快舒服的生活吧。这种生活必定是没有烦恼、没有呕气、没有隔阂、没有忧心重重的生活,必定是充满甜蜜、充满芬芳、充满色彩的,也必定是无比缠绵的……我问我自己:你有过这样的人生吗?

 

没有。我只好这么回答我自己。我也许有过幸福,有过愉快,有过舒服,但是都说不上是甜蜜,差不多总是甜中有苦,苦中有甜,有时候还要夹杂着苦、酸、辣等各种味道。生活是一个五味瓶,幸福也是。

 

甜蜜人生只是一个童话,一种幻想,一种梦中的小屋,只是一种永远可以想象而不可以真正品尝到的味道。

 

但是,谁又能拒绝那美丽的童话的诱惑呢?人一生总是想活得好一些,再好一些,这种期待本身就是童话产生的土壤,人就是在这土壤上设想自己的人生的,甜蜜的感觉在生活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就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了。

 

 

趣味人生

 

趣味人生是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所倡导的。他自称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认为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就是趣味至上。

 

他说:“我认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中国人见面最欢喜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

 

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所谓趣味是指“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事,凡趣味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的,所以最能有趣味者莫过于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项。至于趣味人生的秘诀是什么,梁启超谈到下面几点:第一,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无所为而为”,为趣味而趣味。因为凡是有所为而为的事,就有了手段和目的的区别,往往目的达到了,手段便抛弃,就无所谓趣味了;第二,趣味要长久不息,久了才能上瘾,.才能趣味无穷;第三,要不断深入研究,趣味会越来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吃越甜;第四,要找同道朋友,经常互相切磋,趣味就好比摩擦放电,不断摩擦就不断有电放出。

 

显然,趣味人生是一种自我找寻、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生活有千万种样式,趣味也不可计数,关键要靠你自己去领略,去探寻,去体验,靠别人给你提供是不行的。

 

趣味人生也是一种嗜好人生,趣味是和嗜好紧密联在一起的。没有嗜好,趣味就不知从何而来,而没有趣味,嗜好也就无从建设。有了嗜好和趣味,人生就好比有了寄托,感到生命不空虚,有事可做。而更重要的,做事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强求,而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快乐,越做越觉得生命奇妙无比,越做越觉得世界奥秘无穷。

 

人生旨在趣味,但是趣味有没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一点梁启超没有说,他只是举出了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种趣味作为代表。不过,我想是应该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倒不是因为趣味本身有优劣之分。而是由于人之不同,所选择的趣味也必须不同。在某种情况下,趣味实际也是一个人思想格调和文化修养水平的一种表现。

 

 

中庸人生

 

中庸人生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生,颇带有中国特色。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远追求中和,永远安居中游,是这种人生最显著的特点。这种人生最重要的核心是追求安全感。也可以说,它是在长期的不安全环境中产生的,比如“出头的栓子先烂”、

 

“枪打出头鸟”之类的经历太多了,人也就懂得凡事不应走在前面,应该朝后退一步,保护一下自己;当然,如果人能够完全放弃自己,什么都不追求,也就不存在上、中、下的问题,问题就在于人是有欲望的,总是有点不甘心,所以很容易走中庸路线。中庸,一方面保留了自己一部分欲望,不至于过分压抑自己,另一方面又保护了自己,不至于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实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人生形式。

 

中庸人生实在是一种非常可爱,非常有趣味的人生,因为在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之间,其中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也就是说,你有很多选择,也有许多使自己感到“不错”的理由。比如街上流行穿红裙子,第一个穿上招摇过市可能招人议论,但是三个月后你再穿上就不会让人说赶时髦,虽然红裙子还是一样的红裙子,你走到街上却自在得多。但是如果你不穿呢,那就是白不穿了,日后可能觉得比别人少点什么。

 

中庸人生的再一个魅力,就是不走极端,而不走极端的人往往都是受人欢迎的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中庸人生的

 

法宝就是两头说好话,两边说不是,然后把两头调和起来,所以中庸之人是最擅长劝架的,也就是说最善于调剂人际关系的。因为生活中吵架的事太多,不是明吵就是暗争,差不多都是婆婆妈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如果一个走极端的人去处理,那只能是越整越坏,鸡毛蒜皮的事最后闹出人命也说不定。但是有个中庸的人在场那就不同了,因为他不会去偏袒一方,总是先安抚这一方,再劝解那一方,双方谁都对又谁都有错,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欢喜。

 

所以人生在世,有个中庸之人做朋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的家庭稍许有点问题,经常和妻子(或丈夫)吵架,最好有一位中庸之人当邻居,这样你们虽然经常小打小闹,但总不会闹到离婚的地步,因为这位邻居总是有办法和稀泥,把两块泥巴再沾到一块去的。

 

 

圆熟人生

 

林语堂先生曾把中国人性格的最高境界归结为圆熟,所以圆熟人生可以看作是一般中国人的活法。其实,做人达到圆熟的境界也不太容易,这得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和生活磨炼。换句话说,在中国社会中,只有圆熟的人才能活得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圆熟人生可以理解为一种没有棱角的人生。圆滑如球,八面玲珑,可以在各种情况下保护自己,求得生存,它是以容忍;忍心和承受力为基础的,什么事都顺其自然,绝不强求,相信天命,知足常乐。

 

关于圆熟的产生,林语堂有自己的妙论,不如抄来看看:“所谓圆熟,是一种特殊环境的产物。实际任何民族特性都有一有机的共通性,其性质可视其周围的社会、政治状况而不同,盖此共通性即为各个民族所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所培育 ,而发荣者也。故‘圆熟’之不期而然出产于中国之环境,一如各种不同品种的梨出产于其特殊适宜的土地。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长大于完全不向的环境,他们就完全不具普通中国人之特性;他们的单纯的古怪鼻音,他们的粗率而有力的言语,可以冲散一个教职员会议。他们缺乏东方人所特具之优点:柔和的圆熟性。中国的大学生比之同年龄的美国青年来得成熟老苍,因为初进美国大学一年级的中国青年,已不甚高兴玩足球,驾汽车了。他老早另有了别种成年人的嗜好和兴趣,大多数且已结过婚了,他们有了爱妻和家庭牵挂着他们的心,还有父母劳他们的怀念,或许还要帮助几个堂兄弟求学,负担,.使得人庄重严肃,而民族文化的传统观念亦足使他们的思想趋于稳健,早于生理上自然发展的过程。”

 

显然,圆熟体现了早熟的结果。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三四岁还不怎么懂事,父母大概已经把七八岁乃至十几岁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教给你了,你只好照此行事;再到七八岁、十几岁,早就把一辈子应该怎么行事的规则烂熟于心了,比如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应该说些什么话能够获得好评。于是你会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各种各样的赞语,比如“这孩子真乖”,“真像个小大人”,“像个当哥哥的样子”等等,而自己也就愈发显出个“样子”来了,举止言谈无不循规蹈矩。

 

这样做到三四十岁,能不圆熟么?

 

 

老猾人生

 

老猾俏皮是林语堂对中国人德性的一种总结。不妨先看看他是怎么说的:“不妨随便谈谈,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什么?一时找不出适当的名词,不如称之为‘老猾俏皮’。这是一向西方人难以导传而最奥妙无穷的一种特性,因为它直接导源于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人生哲学。倘把俏皮的人生观与西方人的文明机构来作一比较,则西方的文明就显见十分粗率而未臻成熟。做一个比方,假设一个九月的清晨,秋风倒有一些劲峭的样儿,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那时那少年端的一气非同小可,忍不住露出诧怪的怒容,至于那老年人则谨谨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过谁也不能说二者之间谁是对的。这一切少年性情的匆促与不安定,将招致怎样的结果呢?

 

而一切兴奋、自信、掠夺、战争、激烈的国家主义,又将招致怎样的结果呢?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呢?对这些问题一一 加以解答,也是枉费心机,强制一方面接受其他一方面的意见,也是同样徒然,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年龄上的问题。”

 

当然,光从年龄上来解释这种人生是不足的,老猾俏皮人生是我们社会里最常见的,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出道”,其表现之精彩程度并不亚于老年人。所以中国人中历来有“小滑头”和“老滑头”之分,“小俏皮’’和“老俏皮”之别。

 

这种人生妙就妙在狡猾和俏皮互相糅合在一起,虽然老谋深算,诡计多端,但是又给人以妙趣横生、愉悦和气的感觉,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实利的、自私的、冷漠的,但是表面上看又是超脱的、善意的、热心的。狡猾俏皮者遇事决不引火烧身,自投罗网,但是背后又会为你提出种种忠告,苦口婆心;在任何情况下,他们决不会牺牲自己半分,但是又决不会去拼死拼活,索自己所要。

 

话又说回来,老猾俏皮人生也是一种境界。当事者对生活自有一种“看透了”的感觉,特别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够左右逢源,应付自如,而且总能给人一种和气慈祥的感觉。

 

关于老猾俏皮人生观的历史渊源,不妨了解一下唐代二位和尚诗人的谈话:

 

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辱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诈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日:“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逍遥人生

 

逍遥游是中国人的一种人生理想;它有痕漫的成分,但决没有那种大起大落的激情波动;它虽然追求超脱,但是并不排斥俗世。

 

逍遥人生首先得把这个世界看得广,看得远,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宇宙有多么无限,继而才懂什么是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才明白生命如何和这无穷的大干世界相交接,在有限之中享受无穷。这时候,逍遥才有了条件,有了空间,生命才从恐惧死亡的樊笼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自在自由的形态。

 

逍遥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解脱,用一种达观来解决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之间的矛盾,用相对的价值观来平衡永恒的追求,从而换取——种人生的自由境界。逍遥人生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人心不为世界万物所困,所制约,所利用,他一方面生活在俗世之中,另一方面又能站在世俗之外,对于世间人际关系的相互争斗,对于名和利的互相攀比,对于生命的有常无常,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绝不去只争朝夕,一争长短。相反,逍遥者认为,那一切都不过是人生的“误区”,是对宇宙和生命的不理解,是对自己的不珍爱。

 

所以,逍遥者永远是轻松的、顺其自然的、自由自在的,除非他实在逍遥而不得的时候。在充满竞争和矛盾的人世间,逍遥者总是游离于斗争之外的,生活在一种与世无争、与名利无关的状况中。对于那种拼搏的快感、成功的喜悦、人生得失的担忧,逍遥者也许永远不会体验,而且也不想去体验,他所体验的只是一种自我的乐趣。当别人拼命奋斗,投入竞争的时候,他都在海滩上散步,月光下钓鱼,庭院里种花,房间里养鱼……

 

逍遥人生是一种“旁观者”的人生,逍遥者也许只是这精彩的人生戏剧的观众,而永远不想去充当一个角色。逍遥人生是令人羡慕的。一个人生戏剧的观众,自然有许多乐趣,不管这“戏”演得成功,或者演砸了,逍遥者都不会损失什么。他既不必考虑这戏剧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必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不过,逍遥人生也经常有尴尬的时候,比如,当他想去旅行,但是又买不上火车票的时候,虽然他可以想象自己能像大鹏鸟一样一怒冲天,“搏扶遥而上九万里”。

 

 

隐逸人生.

 

一提起隐逸人生,人们也许都会想到大诗人陶渊明,也都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实在的,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美丽恬静。况且陶渊明还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神仙国度桃花源,就更令人向往隐逸,乐不思蜀了。所以,数千年来,隐逸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普遍的人生形式,不断有人从动乱、烦恼的人生中逃出,走到竹林深山之中寻求庇护和宁静,体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滋味。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赞美和留恋隐逸人生的诗句。

 

就从情调上来讲,隐逸人生绝不普通,而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人生。所谓隐逸,不单单是逃避世事,躲到深山老林里就算,还得有诗(或者有琴有画也成),有酒,有情趣。这就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了的。会写诗作画弹琴,必定是有文化教养的人,不是才子也是文人,而能有时间赋诗弄琴而且又有酒喝,必然是有一定物质条件的人,虽说不富贵,但是也不能很穷。所以当年陶渊明能隐逸南山,除了自己主体条件之外,也与自己家世家境有关。

 

至于隐逸人生的心境就更难说了。有的是仕途不畅,生活很失望,所以退居山林的;有的则是当不上官,睹气转向山水的;有的可能是自视过高,不屑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有的可能为了等待时机,做更大的官,等等,各种各样的隐士自有各种各样的打算。就拿诸葛亮的隐逸来说吧,如果没有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恐怕现在没有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身执羽扇的孔明了。当然,为隐逸而隐逸的人还是有的,可惜这样的人往往不出名,因为他们真正做到:“幽居不用名”了。

 

所以到了现代,隐逸人生就开始遇到了挑战,因为现代人太苛刻,动不动就分析心理动机,硬是把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解剖得支离破碎。比如鲁迅就对隐士大加嘲讽,连陶渊明也不放过。他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自然,他并不办期刊,也赶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子,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蓠旁边饿死了。”

 

这话虽说也有道理,但是说到这个份上,隐逸人生的价值和诗意不是全没了吗?

 

这也许是在现代社会隐逸人生不再盛行的原因之一。

 

 

忍耐人生

 

忍耐,大概是中国人的天性之一。如果我们生于苦难,而且人口又是那么稠密,自然就明白忍耐的重要性、忍耐人生之可贵。没有忍耐,何有中国人之今日,我们的祖先早就跳河上吊自杀了。

 

还是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人民曾忍受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远过于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颇有视此等痛苦为自然法则之意,即中国人所谓天意也。四川省一部分,赋税预征已达30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咀骂,未见有任何有力之反抗。若以基督徒的忍耐与中国人作一比较,不啻唐突了中国人,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恰如中国的景泰兰瓷器之独步全球,周游世界之游历家,不妨带一些中国的‘忍耐’回去,恰如他们带景泰兰一般,因为真正的个性是不可摹拟的。吾们的顺从暴君之苟敛横征,有如小鱼之游入大鱼之口,或许吾们的忍苦量假使小一些,吾们的灾苦倒会少一些,也未可知。可是此等容忍磨折的度量今被以‘忍耐’的美名,而孔氏伦理学又谆谆以容忍为基本美德而教诲之,奈何奈何。”

 

其实,忍耐人生应有二种,一种是奴隶的忍耐,穷人的忍耐。他们终生劳苦,忍辱负重,为了养活家庭,抚养后代,什么样的苦都吞在自己肚子里。这种人生我们在劳动人民中间经常看到,也许我们的父辈和兄弟姐妹中就有。他们属于默默牺牲自己的人,独立承担着生活的重担,而希望自己的家人和后代能有一个好的将来。这样的忍耐人生,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仍然有感动人心的地方。

 

还有一种忍耐,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耐。忍耐已经被计谋化了,成了一些人谋求私利、实现野心、向上爬的经验之总结。这种忍耐其中包含着阳奉阴违,察颜观色,等待时机,阴谋诡计,两面三刀等种种货色,由是观之,“忍”字成了很多中国人挂在墙上的警句名言,是颇有深意的。

 

当然,人生不能不忍耐。但是一个人一生什么都得忍耐,生命也就无所谓欢乐愉快了。况且,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忍耐的,忍耐是一种痛苦训练的过程。应该说,最残忍的就是这个过程。一个活泼的小生命,经过长期的压抑和磨炼,最后变成了会忍耐的成人,不知道人性本身承受了多么大的扭曲和侮辱。

 

忍耐的人生啊,有时候你要学会说“不”。

 

 

绅士人生

 

一个人一辈子能保持有教养、有礼貌、有品味的风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一种文明的结晶。绅士一词大概来自gentleman一词,一般是指高尚、有教养、能体谅别人感情的男人;所谓绅士风度,是指一种合乎礼仪风范的行为态度。不过,中国人对于绅士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方或退职官僚”(见《现代汉语辞典》1991年版)。这在意义上显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人把绅士看成是贬意词,看成是坏男人或虚伪卑劣者的代名词,实在是一个大误解。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绅士人生实在不多:任何时候出现在公共场合都衣冠楚楚,谈吐举止优雅而又风趣幽默;对待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礼让在先,不卑不亢;既不会出言不逊,粗暴无礼,也不会强词夺理,咄咄逼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谦虚宽容的风度。

 

我们见得多的是另一种人:说话粗声大气,走路横冲直撞,上车一窝蜂,争抢座位,不让妇幼;在公共场合随便乱吐、乱丢,乱涂,没有一点公德。这种人虽然其中不乏腰缠万贯、手提“大哥大”者,但给人的感觉仍是“阔佬加流氓”,俗不可耐。

 

但是,中国并不缺乏绅士传统。在古代,君子风度可能和绅士风度是同义语,都是指有教养、有身份人的气度。中国的君子要求具有温()、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的品质,所谓“文质彬彬,然君子”。所以修身养德,修心养性,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教养——不仅要内正其心,具有内在的道德品质美,而且要外正其容,使自己的仪态容貌合乎礼仪和规范,大方得体。可惜,这种旧时代的君子风度到了近代几近绝迹了。因为旧知识分子继续维持体面,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例如我们在鲁迅小说中看到的那位孔乙己,是在乡下小酒店里唯一穿长衫的人,也许是最后维持“绅士风度”的文人之一,但是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好在绅士人生并没有完全灭绝。如果孔乙己不至于到乞讨的地步,我想他也不会不穿长衫的。而人们一旦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满足的时候,就必然要追求文化教养了。这时候,新的绅士就又会出现了。当然,他们不再会去穿长衫了,他们现在是西装革履、谈吐幽默、懂得现代礼仪的新式绅士。

 

 

礼仪人生

 

为礼仪而活着,大概是古代人的活法,但是讲究礼仪,却是中国人的传统。照古人的说法,人之所以异之于禽兽,关键就在于人有礼仪,所以人活着就得有礼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礼仪关系。

 

所以,礼仪人生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有的人宁肯掉脑袋也不愿意失掉礼仪。在中国古代圣贤的言谈中,礼是不能不谈的,比如孔子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记》中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苏轼也有名言:“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皆举礼也”,等等,而在最早的古诗集《诗经》之中就有一个极好的比喻:“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在中国来说,礼仪也是一个“面子”问题,面子和礼仪实际上是分不开的。有了礼仪,才显得有面子。地位愈高的人,也就愈讲究礼仪。皇公贵族、达官贵人,姑且不谈,就连普通乡里受尊敬的人,也很讲究礼仪。有人说北京人是最讲究礼仪的,主要也与首都地区有关。礼仪成了人与人关系 的一般准则,老幼尊卑都有自己的规范。所以,有人说中国人最讲究面子,不用说最讲究礼仪,因为面子是藏在礼仪里面。一般讲究面子的人,也特别讲究礼仪。而讲究礼仪的人,往往也受到人们的尊敬。

 

礼仪人生视礼仪为生活的中心,事事处处都以礼为先,由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自尊性。就此说来,礼仪人生有其迂腐的一面,也有其世俗的一面。所谓迂腐,就是什么事都循规蹈矩,把礼仪看得比人本身还重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非要面子,死要面子,结果礼仪成了束缚人性、压抑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