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01:23
 

中国钧瓷






  金堂钧窑

  

  

  

  

  

  

  

  

  

  

  

  

  

  

  

  

  

  

  

  

  

  

  金堂钧窑有限公司主营钧瓷,兼营仿古瓷,官瓷。金堂钧窑有限公司所烧制的产品,釉除了传统的拉丝红,天青,月白釉色还研制了:满天星,白云釉,花釉等十几种釉色,青如蓝天,晶莹润泽,清雅素静,月白如美玉,玲珑剔透,美不胜收,深红如海棠,艳而不娇,红而不俗,紫红似玫瑰,娇艳欲滴,光彩夺目。

  

  均窑海棠式洗盆奩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及龙泉窑以外的地方窑瓷器。比较著名的有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及山西霍窑等,元代烧制钧釉瓷的窑址分布很广,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烧造,窑址数量及分布面积大大超过宋代,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体系。在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中,钧窑瓷片的数量在各窑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钧窑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遗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区。元代钧窑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盘、瓶、炉、罐、执壶、花盆、杯、钵、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有的饰以紫红色彩斑。元代磁州窑继续生产传统品种、烧制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瓷窑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甘肃、陕西等省。产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为主,其黑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形以大罐、盆、瓶类居多,各种形式的碗、盘、杯、碟、壶、枕等也十分普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婴戏、龙凤、飞禽、鱼藻、花卉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形体硕大、胎体厚重是元代磁州窑瓷器的时代风格。山西霍窑以烧制仿定窑白瓷为主,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盘、碗内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时代

  

  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我国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1101-1125)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城北“古钧台”附近设置窑,烧制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我国瓷器源远流长,从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的摇篮期,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在河南更是窑业昌盛,种类繁多,釉色艳丽,禹州市神后镇的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了窑变铜红釉——钧瓷,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驰名于当世,进入宋代名窑的行列。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后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靖康之变(1126年),宋室南迁,钧官窑停烧,钧瓷一时间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后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唯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古有民谚:“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现在民间又有新的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收藏几件钧瓷,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

  

  均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窑址在河南省过去的均州,现在的禹省。均窑釉色有胭脂色、玫瑰紫、茄皮紫、猪干色、海棠红、鹦哥绿等。烧造时也是悬烧(支钉烧)。釉子厚润,也有泪痕。另外,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烧瓷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较好。

  

  钧窑天蓝釉盏托宋高5.6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4厘米碗与托连烧,碗口微敛,瘦底托盘,圈足中空,里外均为天蓝色釉,足边无釉,碗口边及托盘边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紫红斑折沿洗宋高2.8厘米口径18.1厘米足径10.5厘米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弧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蓝釉,缀以紫红斑,口边及器里壁釉薄处微露胎色,底有三支烧痕。

  

  北宋钧窑天兰釉瓷炉1963年河南省禹县出土高13、口径14.3厘米炉之内外均施天兰色釉,炉内有对称的三块未施釉,乃其内套烧小件器物所致。釉质晶莹,釉色纯正。

  

  宋钧窑莲花型洗尺寸:直径19.3厘米碗型为十二瓣绽放莲花,通体施满釉,釉质肥润,光洁剔透,玻璃质感强,内外壁均有冰裂纹,典雅美观。有诗句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以莲花纹作为瓷器装饰,自唐以来就广为盛行;其特殊含义被佛门视为超凡脱俗之西方圣花。为古代经典器型,甚为珍贵。

  

  钧窑紫釉盘宋高3.6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6.4厘米清宫旧藏盘口外撇,折腰,圈足。里外满釉,里为月白色釉,口沿及器外为玫瑰紫色釉,足边无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明钧釉蟠桃水注晚明文集记载的「钧州窑」,以釉色多变见长。尤其是烧制于十六世纪晚期的钧窑,多半以宜兴的沙土做胎,烧出来的质量参差不齐。此件作品之釉色近似于明清所仿之「宜钧」,器形仿自像生的桃实,亦能与晚明陶瓷鉴赏相呼应。蟠桃水注,果实饱满,器内中空,桃实尖端开孔为流口,攀附其上的枝蒂,上端开孔为注口。通体施天蓝色釉,于转折积釉处,釉色较蓝,器表满布黄色、白色斑点及局部因沾染灰尘而产生的渍点,仔细观察尚能发现果实器身刻写有「万寿齐天」,底有三枚支钉痕。高10.3公分

  

  元代钧窑盘高3.9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6.3厘米

  

  官窑钧瓷三足托盆(宋)尺寸:口径18.7cm;足径12cm;高7.12cm该器高7.12厘米、口径18.7厘米、底径12厘米。葵口板沿,浅腹平底,下有三如意状足。足、底刷酱色护胎釉,余皆施满釉,内呈天青,外壁窑变成玫瑰紫花釉,流淌自生,窑变美妙。内壁出现有大的开片,整器百葵口,盆腹呈瓜棱状,底部刻有“二”字。乃宋代钧窑之精品,维传世已久,不慎摔成两半,但可复原,由于传世稀有,也不失为宋钧官窑之罕见精品,有赵青云鉴赏证书。

  

  宋钧窑三足洗钧窑在我国制瓷史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氧化铜呈色剂,在还原焰的气氛中烧成了红色釉。它为元代的釉里红和明、清铜红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洗内外施釉,内呈天蓝色,外呈美丽的玫瑰紫色,当是北宋宋徽宗时的宫廷用器。

  

  宋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窑莲花式注碗宋高13.5厘米口径18.9厘米底径9.1厘米一九七三年辽宁省建平县三家子乡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口呈八曲莲花式,花瓣尖外撇,深腹,圈足外撇。灰瓷胎。里外满施天青釉,釉面有棕眼,足露胎。器内底有一圈刮釉露胎[俗称澀圈],此器釉色纯正润泽,实属珍品。

  

  元钧窑天蓝弦纹三足炉圆口,口沿一道窄边,直筒深壁,平底,外挖一圆形浅槽,三短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外壁釉下装饰弦纹两道,胎厚釉浓,口沿一道米黄边,边棱呈褐黄色,三足底无釉,加涂酱色护胎汁,其中一足伤缺,露出灰色胎。高8.6公分口径11公分底径8公分

  

  钧窑天蓝釉仰钟花盆宋高17厘米、口径23厘米、口径12厘米口微撇,深腹,圈足。外表为天蓝和玫瑰紫色的窑变釉,里为天蓝色釉,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底刷酱色釉,有五孔,作渗水之用,并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字“六”。花盆的外型如同一座倒置的古钟,深沉而古朴。此件花盆为河南禹县官产品。钧窑生产的花盆品种很多,有葵瓣式、菱花式、莲瓣式、长方形等等,均为宫廷陈设用器,做工非常考究,造型独特且极尽变化。此件花盆整体造型沉稳、朴实,器表天蓝和玫瑰紫和釉交相辉映,典雅绚丽。

  

  钧窑菱花口盘宋高3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6.5厘米六菱花口形,浅腹,圈足。釉厚,里外施月白釉,口沿,边釉薄处为酱黄色。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清宫旧藏此件出戟尊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造型仿古铜器式样,口沿外撇,颈部束收,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体饰方棱三层,每层饰以四道相同的扉棱,俗称“出戟”,口、颈部位胎骨较薄,腹以下厚重。通体胣月白釉,釉色较匀,釉表面有棕眼,边棱釉薄隐露胎色,使棱角更显分明,突出了尊的古朴,庄重感。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沿边起棱,深腹,圈足。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壁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黄色。外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款识。此花盆造型优美端庄,曲线起伏婉转,器里的灰蓝色釉与外表的玫瑰紫釉相映成辉,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令人回味。器底清代造办处的刻字,表明了此件花盆在清宫中的具体用途,十分可贵。

  

  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高5.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0.5厘米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洗宋高11.5厘米、口径25.2厘米、足距16.5厘米洗外浅式,口、底均内敛,底承以三云头足,近口沿处凸起弦纹一周,洗外口下及底边各环列鼓钉纹一周,上为二十三枚,下为十九枚,足外各凸起鼓钉两个,绕底一圈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及“养心殿”、“长春书屋用”八字铭文,为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整件器物釉呈天蓝色,器里有细小开片。此洗古朴、大方,为宋代宫廷的陈设用瓷。

  

  钧瓷"抱月方壶"它系纯手工拍制粘接而成,高13.5厘米、长17.5厘米、宽6.8厘米,方钮、方盖、方嘴、方执。壶身厚6.8厘米,双面均为抱月形,足部为细棱满釉垫烧。此造型新颖别致,查遍紫砂壶谱,未见有雷同者,足见其造型独特。业内名家观后,皆赞叹其烧成之难。因其系手工拍制而成,泥柄厚薄难均,粘接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难,成就其独特,此一绝也。

  

  “抱月方壶”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纹饰流动自然,形成拉丝兔毫,一泻千里,似清泉涌动。更可贵之处,壶盖及肩部均点以“铁锈”,形成挥洒自如的鹧鸪斑,使青釉之中蕴含着黄玉般的温润,浪漫活泼,此二绝也。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宋官钧窑镶玉大花觚钧窑是宋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此件宋官钧窑镶玉大花觚(见图),体形硕大,造型优美,撇口,直腹,圈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通高38厘米、口径23.5厘米的觚体四面,镶嵌着12块古玉,觚底圈足内凹,施酱色护胎釉,并在底面以金粉刻画了一只金虁凤图案。

  

  本件钧瓷镶玉大花觚的金虁凤款识,十分罕见,钧瓷的基本色调是青紫并重,其变化莫测的窑变带有一种神秘感,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含铜量多少及还原气氛、窑室温度高低都会造成不同色斑,并伴有蚯蚓走泥纹。故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富有诗意及遐想的窑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