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中国进入加息周期 看好消费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45:19
曹仁超:中国进入加息周期 看好消费股

2010年11月23日 07:39 来源: 21世纪网 【字体: 网友评论

  导读:经济起飞后期消费才急升,因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支持消费出现较GDP增长率还快的升幅;即消费股成为未来最值得看好的行业。

   美国10月份CPI只上升1.2%(扣除食物及燃料升幅只有0.6%),是1957年以来最小升幅。不过,消费者感觉完全不是这样,例如棉花升至140年新高,加上QE2很难叫人相信我们已进入低通胀期。

  标普500上升轨已失守,后市可能有较大调整。因为美国楼价下跌压力至今仍未停止,说到底2007年起去杠杆化才是美国经济大方向。

  长债信心逐渐被动摇?

  1970年至2010年是通胀主导的40年。1970年代以黄金为主流,1980年代、1990年代以股票为主流,2000年以资源股及债券为主流。1970年如你用1万元作投资、今天应该变成1380万元。2011年又以什么作为主流?

  人走运10年,地走运20年。美国债券违约事件逐渐环球化,是可以动摇投资者对长债的信心的。例如爱尔兰10年期债券孳息已由6厘上升至9厘,是1995年至今的最高水平,比德国债券利率高出6.5厘。葡萄牙外长亦威胁要退出欧盟区。

  中国GDP在2005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渣打银行估计中国在2020年超过美国,理由是过去十年中国以年率10.3%上升、美国只有1.8%,未来十年中国GDP增长率仍将高达8%。高盛的估计需时久一点,认为要到2027年,中国GDP才能超过美国,到2030年中国将占全球GDP的24%(今年占9%),即重返工业革命前的水平。渣打认为,如计算人民币未来可升值25%,中国应有能力在2020年超过美国。

  其实,到底何时中国GDP超过美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10年是属于中国的。未来中国私人消费渐占GDP的2/3、政府活动只占GDP的1/3,出口占GDP的比重则迅速下降。2010年中国消费者花掉两万亿美元,中国制造业渐由出口为主,改为内需为主,反之美国为负债不断上升而烦恼。目前标普500大企业纯利的64%来自美国以外地区。未来大方向是投资中国、投资中国私营企业。摩根士丹利已投资3.17亿美元、T Rowe Price投资1.07亿美元、富达投资1.08亿美元到中国,过去两年每年回报将高达50%,例如百度在过去两年股价上升327%,跑赢谷歌。德银则看好中国能源节省及环保行业,今年10月中央政府宣布该行业在七大策略性扶助工业中排第一位,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后中国可减少入口能源15%,以达致2020年减碳排放40%-45%。上述行业包括废热回收、LED、地热开发、节能材料及效率提升,未来10年应向中国中西部进军,例如成都、武汉及重庆。

  未来十年应是中国消费黄金期,同期GDP增长率则有所放缓;未来十年中国消费不但强劲增长,同时消费结构出现重大改变。理由包括:一、GDP仍保持较高增长。二、工资大幅上升。三、服务业迅速发展。四、政府公共开支大增。五、社会收入再分配。六、人口老化。七、城市化。八、储蓄率降低。

  中国人名义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上升到2009年3679的美元,GDP平均每年上升9.5%,但消费所占GDP的比重却由2000年至2009年下滑了14%,主因是这段时间出口升幅太大。未来十年消费应迎头赶上。情况有如1970年后的日本、1988年后的韩国,2009年起相同的情况在中国出现。此乃“U”形曲线理论,该理论由剑桥大学罗斯托夫教授发现,即:经济在起飞初期消费占GDP比重反而下降,因更多资金用作投资。经济起飞后期消费才急升,因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支持消费出现较GDP增长率还快的升幅;即消费股成为未来最值得看好的行业。

  10月中国CPI上升4.4%——印度9.8%,并已宣布加息六次,巴西CPI为5.2%,俄罗斯为7.5% ——已超过官方目标的3%,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及信贷收缩期,加上劳动人口供应增长率自2009年起下降,中国不再是廉价产品供应来源,是否代表美国自1980年起的利率回落期结束?    金价进入高风险区

  黄金是否见顶?很难回答。上周最高价1425美元时曾抛离200天线约16.5%,历史性高潮时金价应抛离200天线20%以上才完成上升浪。目前只可说金价已进入高风险区。

  自1900年至2010年,全球每年的黄金生产令黄金每年在地面上增加1.5%。1971年8月美元同金价脱钩后至今已长达四十年,其实更早可以从1967年美元宣布贬值,由35美元兑一盎斯黄金改为42美元开始算起,即严格说,长达四十三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潮或资产升值潮,到2011年是否结束?

  1997年由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受害最少的是中国。2007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海啸,第一个站起来的亦是中国。但中国不是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而是有外汇管制,这证明任何制度都有本身的优点和缺点。在G20会议上,巴西总统力指美国滥用浮动汇率制度,将世界经济推向破产边缘。  相信美国今后再无法重返平衡预算案,原因包括:一、目前每天美国新增40亿美元负债。二、过去三十年美国新增负债12万亿美元。三、美国政府每1美元开支中有42美分是借回来的。四、新通过的医疗改革法案,令美国未来负债又再增加过万亿美元。五、1995年美国每个退休人士背后有16人在职工作,现在是3.3个在职人士中有一人已退休。估计到2025年将变成两人在职一人退休。

  台湾一项民间调查显示,2010年首10个月亚洲八大国际城市房价涨幅最大的是香港,升22%、深圳升19.28%、北京升17.61%,跌幅最大的是东京,下调6.98%,首尔下调3.04%。

  香港住宅楼价约2万港元一平方呎,东京约1.87万港元一呎,新加坡1.22万港元,首尔约9300多港元,台北约5100港元,深圳3900多港元,上海3600多港元,最后是北京约3100多港元。八大城市中只有东京及首尔住宅楼价在下跌,其余皆在上升。

  楼价上升可能刺激通胀,例如1990年至1997年,因当年香港人热衷于炒楼,所谓“三楼一族”,即一间自住、一间收租、一间用来炒,在楼价上升中香港人赚到钱便增加消费,刺激通胀率上升。1997年第三季至2003年第三季楼价下跌,不少人减少消费,因此引发通缩。2003年9月至今,香港楼价上升却不刺激通胀率上升,理由是那些在1997年买楼者才收复失地,因楼价上升而增加消费的家庭并不多,导致过去7年香港楼价上升对本港通胀刺滶有限。
 打击炒楼无助压通胀

  2009年及2010年香港通胀率上升,原因是美元贬值即“输入性通胀”,换言之,即便政府压抑楼价成功,也无法改善香港通胀率,因为这次香港通胀率上升同楼价上升的关系不大。引致通胀率上升的原因包括:一、货币供应上升;二、货币流通速度上升。香港政府没有印刷货币权,货币供应上升只能由外资流入。美元弱势可令香港货币供应上升引发通胀,至于货币流速则更加复杂。

  1980年至今,美国新增收入的4/5由1%的人口拿走。1980年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CEO的薪金是普通人的42倍,2001年是531倍。1976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收入占全美GDP的9%,今天则占全美GDP的24%。浮动汇率制度令收入走向两极化。1990年那年,本人是攻击联系汇率制度最狠的评论员之一,当年希望港英政府取消联汇制度去减少资产泡沫的杀伤力。今天本人反成为联汇制度的捍卫者,以免重蹈1987年至1995年的日本情况,或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中国内地的情况在港出现。全球固定汇率制度由1945年开始、1971年8月才解体,香港要到1983年才取消。固定汇率制度曾为全球经济带来低通胀、低失业率、高GDP增长率的环境。浮动汇率制度下全球经济却是一个泡沫连接一个泡沫,令社会贫富两极化。
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本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股市急跌是为未来进一步上升清场。由11月12日开始的调整很可能在11月底、12月初完成。未来资金会持续流向高新技术股与消费股。

  前三次加息 对股市影响不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市场还会跌多久,在什么位置会有支撑?

  曹仁超:上证指数由2010年7月2日2319点上升至11月12日3186点,升幅达37.4%,出现获利回吐十分正常。这次利用央行宣布收紧银根及担心利率上调作为理由,令股市急跌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回顾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由1664点上升至2009年2月17日2402点,升幅44.3%后,也出现同样急跌至2009年3月3日2037点,跌幅15%(或前升幅三分一)。目前是牛市二期中的第一个上升浪调整期,估计跌幅可达到升幅二分之一,即支持位在2752点左右,最大跌幅是前期升幅的61.8%,即2651点。这次股市下调至2752点-2651点应重获支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没有来得及出逃的投资者,现在是该割肉离场,还是期待反弹?

  曹仁超:在牛市二期中止损盘不易操作,因为波幅细而且急。如没有在3186点获利回吐,现在已不宜止损。

  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次暴跌行情是否意味着,今年年底前A股已经没有投资机会?

  曹仁超:这次暴跌是为未来进一步上升清场,作用同2009年2月17日至3月3日差不多。上次在三个星期内完成清场,然后引来更大上升浪。这次的调整极有可能在11月底、12月初完成。
 中国证券报记者:下半年以来通胀压力加大,您认为央行会快速连续加息吗?

  曹仁超:CPI是落后指标。第一次加息是好消息不是坏消息,只要利率仍低于CPI增长率,加息只带来心理影响。通常前三次加息对股市没有太大影响。

  投资未来十年新贵

  中国证券报记者:美元近期走强是持续性的,还是短暂反弹,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会因为国际舆论的压力收手吗?

  曹仁超:美元已止跌回升。美国二次宽松政策不会因国际舆论压力而取消。今年6月起联储局透露推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力早在7月至10月就已出现,11月12日A股的暴跌只是借消息打压。

  中国证券报记者:欧元区危机近期又有新进展,爱尔兰债券市场近乎崩溃,欧元区国家似乎被逐个爆破,欧洲如何才能走出危机?接下来是不是又回到美元和人民币升值、欧元贬值的货币格局?

  曹仁超:欧元危机自2010年1月起一直未有改善。爱尔兰之后还有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目前美元完成贬值后欧元又再次贬值,这叫做轮流贬值。
中国证券报记者:都说市场上钱很多,但是我们看到房地产价格不涨了,股市、期货市场下跌了,以出口为主的实体经济也不景气,那么这些多余的货币会流向哪里?   曹仁超:市场钱多是一回事,它流向什么地方是另一回事。例如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资金不愿流入股票市场,股市便涨不起来,反之楼价及期货却大升。今年7月资金开始流入股市,因此内地地产涨不起来。今年11月期货市场也开始下跌,相信12月会有更多资金流入股票市场。中国由出口为主的经济高潮在2007年完成(黄金30年)。2009年3月至今,因美元贬值令中国出口增长率出现技术性反弹,一旦美元转强中国高出口增长率又将结束。资金在流向高新技术股和消费股,未来10年他们才是新贵。一个经济循环期共55年到65年。前30年以工业增长为主,之后出现急跌,例如2008年;其后进入10年至15年的后工业期,以内需带动;再经过10年至20年的回落期才完成一个大循环。2009年起,中国经济进入后工业期,应有10年到15年繁荣期,然后步入长达10到20年的衰退期,例如1990年至2010年的日本。
 朝看大盘红翠间,百日反弹一日还,两市哭声啼不尽,大盘何日上三千?

  近来,在坊间流传的这样一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股民的叹息和无奈。国庆后,大盘红红火火一路上行,头也不回地冲破年线以及3000点两道大关。正当投资者准备分享胜利果实时,连续的暴跌打蒙了所有人。顷刻间,沪指退守2800点,短短数个交易日,跌幅超过10%的个股比比皆是,绞肉行情再次让股民欲哭无泪。

  此次暴跌中,股民损失多少?这样的暴跌是否有迹可循?暴跌之后怎样生存?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迅速展开了调查。

  就在行情逐渐红火之时,一场暴跌再次不期而至。

  股民不禁想问,如何才能在暴跌行情中生存下来,保住胜利果实呢?《每日经济新闻》本周通过回顾近10年来A股上升途中的6次暴跌,惊奇发现两大信号,这或将能帮助投资者“逃生”。
2009年8月暴跌再现?

  谈到6次暴跌,离我们最近、记忆最深刻的恐怕要数2009年8月的巨幅深跌。连续7个月收阳,谁也没想到会突然崩塌。

  当年8月4日,沪指在盘中创出3478.01点后收阴,V字型的走势被投资者再次误认为是逼空式上涨行情。8月5日,沪指跳水,但最终跌幅收窄,下跌1.24%。8月6日,走势如出一辙,盘中跳水后迅速拉回,但尾盘再度跳水,跌幅扩大至2.1%。8月7日,大跌真正拉开序幕,一步一个台阶,多头没有任何抵抗,全天再跌2.85%。

  经历连续3天大跌后,市场并没有迎来技术性反弹,反而在8月12日、14日、17日以及19日持续以长阴线收盘,这4天沪指分别暴跌了4.66%、2.98%、5.79%和4.3%。在此期间,纺织、煤炭、造纸板块成为重灾区,板块跌幅分别达18.91%、18.81%及18.7%。

  回顾这次暴跌,大盘股的提速发行是一大诱因。在当时投资者颇为担心资金流动性时,大盘股中国中冶(601618)的发行,对市场信心起到较大的冲击,再加上大盘股中报业绩低于预期,让整个市场失望。同时,半年线的失守,加速了市场恐慌,导致股指一泻千里。
6124点后的盛极必衰

  2009年8月之前的暴跌,要追溯到2007年10月16日沪指创下6124点历史新高之时。在扭头大跌以前,股市可谓欣欣向荣,煤炭、房地产、金融等各大权重板块轮番起舞,将股指带向高点。

  新高6124点后,A股上冲动力戛然而止,连续4天收阴,下跌幅度达到6.97%。短暂调整两天后,沪指10月25日放量暴跌4.8%,似乎在绞杀试图反抗的多头。此后沪指迎来了一波4天反弹,随后便进入了长期下跌状态,11月前9个交易日,沪指下跌13.38%,回到5000点附近。

  这场暴跌,除了市场本身经历连续暴涨后上冲惯性不足外,新股IPO、大小非解禁以及再融资都对市场形成了直接的压力。再加之美国次级贷危机影响的扩散,这场暴跌断断续续持续了1年之久,期间抄底的资金可谓全线套牢。
上升中的“5.30”插曲

  2007年牛市前半段,是小盘股、ST股疯狂的时代,而“5?30”成为了行情的转折点。在转折时,一场深跌在所难免。

  在“5?30”之前,沪指从2700点飞跃至4300点一带,区间涨幅达到62.02%,期间大盘股鲜有表现,倒是中小盘、ST股风声水起。然而就在市场极其火热之时,上调印花税狠狠地撞了股市的腰。

  5月30日,市场极度恐慌,放量大跌6.5%,百余只个股跌停。恐怖的是,这仅仅是暴跌的开始。5月31日,技术反弹后,6月1日和4日,沪指又分别大跌2.65%和8.26%。短短4天内,沪指累计暴跌15.33%,多只个股连续跌停,市场惨不忍睹。这场暴跌主要缘由是印花税上调,但从内因来讲,还是经历长时间暴涨后,担忧股市泡沫的一次清理。“5?30”后不久,即便上调印花税,A股还是在蓝筹股的带领下,快速反弹并走完了牛市的下半场。
2007年前3次狂跌

  在2007年以前,A股还经历了另外3次狂跌。

  2006年,应该是股市一轮长牛的起始。这一年,A股有波澜壮阔的暴涨,也有惊出冷汗的急跌。当年4月28日至5月15日,沪指摆脱慢涨之势,连续拉升,7个交易日狂涨17.46%。不过好景不长,在6月7日,空头围剿,股指暴跌了5.33%。急跌后,市场人气没有完全恢复,之后5个交易日沪指继续震荡下行,下跌了3.66%。

  2005年7月21日,A股触底反弹,15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16%,之后略有调整,但整体趋势一直向上。到了9月19日,沪指已从1000点涨至1200点。不过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A股突然掉头下跌。9月20日、21日以及22日,沪指连续下跌,累计跌幅达4.97%,A股由此展开一轮深度回调。

  历史再往前追溯,就要到2003年沪指创下当年新高1649.6点后的连续急跌。2003年初,A股由1319点登上1500点,然后再由1500点冲至1649点,连续大涨。但在量能急剧释放时,一场灾难也随之到来。4月18日,沪指缩量下跌0.65%,之后又连续走低,5个交易日内跌幅达到7.23%,表现极差。从后期的走势来看,这几天的大跌,也正是那年熊市的开始。
关注成交量和基金仓位

  纵观这6次上升途中的突然暴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两大共同特征。如果投资者发现了这两大特征,将有助于提前预判,避免系统带来的下跌风险。

  从2007年至今的3次大跌中投资者可以看出,在每次市场转向之前,两市的成交量都是急剧放大。在今年11月大跌之前,两市在10月连续大涨,成交量也同样快速放大,沪市从8月、9月日均1200亿元的成交量飞速增至日均2200亿元的成交量,量能的释放非常恐怖,交投持续活跃后,危机也在临近。

  2009年8月暴跌之前的交投情况与今年极其相似。在当年3月至6月的一轮上涨行情中,成交量一直在1500亿元左右徘徊,并无快速放量的迹象。然而进入7月,成交量却持续走高,维持在2200亿元左右,到7月29日首次暴跌,沪市成交量居然突破了3000亿元!

  市场人士称,从这么多年股市的发展来看,A股每次大涨后的暴跌情况总是惊人相似,上涨行情始于小盘股、题材股爆发,最后到大盘股的轮换。当每一个权重板块都涨起来后,那么市场就危险了。

  除了成交量快速放大外,还有一个信号同样值得投资者注意,那就是基金仓位。投资者都知道,一轮行情的展开是由充裕的流通性支撑的。而目前A股市场上,握有大量资金的便是基金公司,当他们炮弹打完之时,市场上行自然乏力,下跌的压力也自然到来。所以,除了关注成交量外,基金的仓位变化也值得投资者注意,一旦仓位近乎满仓,一定要控制短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