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来袭,何以抵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46:56

“热钱”来袭,何以抵御?

本报记者 温 源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19日   06 版)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央行先后动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大货币政策工具;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资金流入推出七大举措;境外个人被要求在国内限购一套自住房……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指向了大量涌入的“热钱”和日益强化的通胀预期。“热钱”,这个看似有些遥远的事物将对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日益加剧的通胀压力,中国经济要如何化解风险?处于物价上涨漩涡中的老百姓又该如何应对?

热钱加剧通胀风险

    当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打开货币的闸门,热钱就如洪水般流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新兴发展中国家,国际粮价与大宗商品价格随即大幅走高,也推升了国内商品成本和价格。在近日举行的G20会议上,美国的行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所谓热钱,就是指投机性短期资本,它们的特点是快速涌入到投资所在地进行投资,逗留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介绍说,热钱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大规模的短期资本非常迅速地流入流出,就会对当地经济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流入时,会使所在地物价水平大幅上升,同时刺激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上涨,产生泡沫。反之,一旦这些资本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流出,会使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严重时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全球债务资本市场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一定的资本流入压力。中国虽然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但也要对此予以警惕。

    “有些国家启动的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些新的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包括价格走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大通胀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

    热钱往往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蚂蚁搬家似地流入投资地。赵锡军分析,热钱所图有三:一是套取利差;二是投机于人民币升值,套取汇差;三是投机于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及其他原材料市场等。“大量的短期资本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快进快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和成本;而在原材料市场通过囤积居奇拉升原材料价格的方式,更是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助长了投机行为,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近日中国A股剧烈震荡似乎也验证了这一判断。 

应对热钱要疏堵结合

    而对热钱涌入所带来的通胀风险,又该如何抵御?

    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表示,央行对通胀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热钱流入等现象。他提出,不会放任通货膨胀。

    通常来说,适当幅度的加息是抑制通胀的最有效措施。但在很多分析人士眼里,加息是一把双刃剑:抑制价格上胀的同时,由于息差的加大,会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即便如此,在严峻的物价形势和通胀压力下,再次加息依然可能是终将付诸实施的行动。

    “如果价格上涨趋势蔓延,应该继续提高利息。加息能够防止推高价格形成恶性循环,也会提高生产成本,减少供应量,对价格产生一定的抑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

    至于对加息将吸引热钱进一步流入的担忧,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对于仍然实行严格资本项目管制的中国来说,热钱进入主要看中的是资产价格上升,加息则正好可以抑制资产价格的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中国应该直面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到量化宽松环境这样一个特点,采取一揽子的政策组合予以应对:首先要加强对跨境投机性资本包括外汇贷款、境外资金流入的管制;其次,央行的票据发行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或成为一个常态性的操作。此外,要实行更市场化、更透明的汇率制度来稳定市场的升值预期。他建议,要很好地利用量化宽松的环境来吸纳资金推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比如通过大量的流动性的引入来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等。

投资保值需谨慎

    热钱虽然无形无影,却间接让老百姓有了“身边商品价格此起彼伏、轮番上涨”的切身感受。

    在不断强化的通胀预期下,居民存款搬家现象再现:10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769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余额大幅减少7003亿元,减少量超过了2007年储蓄搬家的高点。

    普通的老百姓也开始想着怎么与CPI涨幅“赛跑”:有人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有人买入更多的米、面、菜,或是将家中电卡、气卡充满做起“囤积族”;还有人则将更多的资金买入黄金等投资品,以求资产保值、对冲通胀。

    面对投资意愿转强的居民,理财专家建议,家庭投资要保持平常心态,做好规划:老人养老、子女教育的资金要专款专用;保持现金流动性,至少保持占日常支出3-6个月比例的储蓄比例,以备不时之需;余下资金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分配到股票、基金、黄金等投资领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前推高CPI的根本性因素短期内无法改变,比如以美国为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要素资源定价市场化等。”巴曙松预测。但总体而言,中国今年农业丰收、各类商品供给能力充足,应对通胀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10月份应该是阶段性高点,预计11月回落到4%左右,12月会回落到3%左右,今年全年CPI预计在3.2%左右,略高于年初设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