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观察:四学者论人才“少年兴则国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5:29:28

不久前,中央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又面向全社会公开颁布了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人才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我国昂首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颁布和实施这个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此人民日报分四期陆续刊载部分专家关于我国人才发展的观点和建议。

胡鞍钢: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着眼于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人才规划明确了未来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只有人才兴旺,国家才能真正兴旺。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变迁,“少年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兴旺。

只有人才众多,国家才能真正强大。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他还说道:“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中国人口众多,这对人才发展来说,是真正的极大好事。

过去60年,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世界人口大国到世界人才大国跨越式的历史发展过程。1949年的中国是“一穷二白”、“一贫如洗”、“文盲充斥”的传统农业农村社会,是世界上贫困人口和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1950年全球每日支出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extreme poverty)为13.8亿人,其中中国占了40%以上,几乎5.5亿人口都是极端贫困人口。1949年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占总人口的4.76%;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仅为18.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0.034%,当时国内仅有30多个研究机构,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足500人,这是中国仅有的现代生产要素抑或人力资本;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1年左右;人类发展指标为0.225,属于世界极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正式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时,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时最稀缺的资本是人力资本,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资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低起点下起步的。

中国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口不断实现现代化,即全国所有人口的现代化要素——人力资本(受教育年限、技能经验、专业化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变化。到2009年,全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7年),相当于1949年的9倍;人类发展指标为0.772(2007年数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0.753),属于世界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达到9830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531倍;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2979万人(美国为1700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255倍;全国科技人力资源4200万人(2007年数据),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美国为1700万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折合全时人员为161.4万人年(美国为140万人年);全国各类人才资源总量1.14亿人(相当于世界第十二人口大国)。上述人才总量指标均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实现了从文盲充斥、愚昧落后的人口大国向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国的跨越式转变。

这是因为中国人口不断现代化,人力资本不断跃升,创造力不断释放,人口众多才不再是发展的沉重“包袱”,而是发展的最大“源泉”;不再是发展的制约“劣势”,而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不再是发展的“负债”,而是发展的最大“资产”。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改革开放,其根本目的就是解放世界最多劳动力的生产力,投资世界最多人口的人力资本,发挥世界最多人才的创造力。那么,“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就是现代化的中国人民创造的“现代化中国奇迹”。

那么,中国的下一个“人间奇迹”是什么呢?这就是“富民强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2020年“富民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国家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世界人才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这将对国内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也对国际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未来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如何定位,这是人才规划回答的首要问题。我认为,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奋斗目标,是必要的,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研究测算,也是切实可行的。一是全国人才总量将可能增长近八成,由2008年的1.14亿增加到2020年的1.8亿,相当于2009年世界第七人口大国(巴基斯坦,为1.76亿),大大超过2008年世界第三劳动力大国(美国,为1.54亿),年平均增长率为3.9%,也大大高于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口的增长率。二是全国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都将翻一番,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三是我国将在一些发展领域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四是人力资本投资(指全社会教育、卫生、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才强国,也会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还具备了难得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条件。

首先,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巨大规模的、比较公平的、充分流动的、充分竞争的人才市场机制,为绝大多数人才提供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空前大舞台。

其次,中国教育迅猛持续的发展,主要指标已居各发展中国家前列,正在逐步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和社会环境。

第三,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加速了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提升了人才队伍质量,形成了不同层次人才结构的新格局。

第四,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亲和力、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已经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出到人才净流入的重大转变,例如2009年海外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22.8万人,明显超过出国留学人员(2008年为18万人)。当中国先后成为“世界工厂”、世界R&D 中心之一、世界多元文化中心之一、世界服务商提供者的过程中,必然加速吸引并聚集全世界的各类优秀人才。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人才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巨大需求仍不适应。在日益经济全球化、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竞争优势仍不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未来几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建成人才强国。数以亿计的人才队伍,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对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