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李鸿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34:01

    我从来都不崇拜曾国藩,却对他的学生李鸿章情有独钟。

  李鸿章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李鸿章生前身后,备极荣宠,却也遭受了太多的委屈与毁谤。一位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无畏斗士,因为甲午战败和订立和约而声誉扫地,竟背负了百年之久的“卖国贼”罪名。英雄之悲哀,莫过于此!

  在新近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的李鸿章;一个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李鸿章;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的李鸿章;一个首倡洋务、虚心向西方学习的李鸿章;一位力图挽大厦于将倾的李鸿章;一位含诟忍辱,挣扎奋斗的李鸿章;一位奉行经世致用、埋头苦干数十年却终免不了悲剧性命运的李鸿章……

  我重新认识李鸿章,是从读到他年轻时的两首诗开始的:“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我一直以为,能在二十岁时写出这样诗作的人,注定不是平凡的人物。而事实上,李鸿章也确以其卓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才能成为晚清历史上最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这位道光年间的进士,从追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起家,成为曾的得意门生,编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甚至青出于蓝,完成了其师未能完成的事业——镇压了东、西捻军。从此青云直上,先后署理两江总督,授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控制北洋达二十五年之久,成为清末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对当时的中外形势看得透彻,称之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当时之世,能有这种认识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李鸿章希图通过“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李鸿章先后主持开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主张“学习外国利器”,仿造外洋船炮,创办近代军工企业,实现军队近代化,以缩小中外军事差距,抵御列强的入侵。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时称“同光新政”,李鸿章则是当之无愧的洋务运动的领袖。为了防范来自东邻日本的威胁,李鸿章苦心孤诣,穷十数年之心血经营北洋水师,使其实力一度达到“远东第一”。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腐朽的清廷却偏要以“昆明(湖)换渤海”,穷奢极欲的慈禧大量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从1888年到1894年的6年间,累计挪用军费超过两千万两!甚至李鸿章奏请拨付60万白银为北洋水师购买速射炮也无法办到。致使当时的北洋海军“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郎炮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水师德国总教习)想要凑集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也无法办到”!而清廷虽然倚重李鸿章,却又对其深自忌惮,从未让其进入权力中枢。在清流派的攻击之下,在太后与皇帝的夹缝之中,李鸿章四处掣肘,有心无力。除了发发“使海军经费如数发给,不过十年,北洋海军炮甲全球矣”的牢骚外,也只能徒唤奈何而已。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身心遭受重创的李鸿章以七十高龄赴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议和。面对日方的无理刁难,李鸿章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在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刺伤面部的情况下仍坚持谈判,毫不退让,令日本“朝野震恐”。然而,外交是以实力作后盾的,李鸿章的唇枪舌剑改变不了积贫积弱的清国签下“城下之盟”的命运。当李鸿章泣血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时,当他从此被时人指斥为“媚外求荣”时,这位一心变革图强的老人内心的苦痛又有几人能会?

  呜呼!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历史是公正的。在李鸿章逝世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重新评价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其实早在李鸿章逝世之时,同为时代俊杰的梁启超先生就对他作出了公允的评价:“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认为李是“时势所造之英雄。”指出时人“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之功,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之罪”是不公允的。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