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头七”肃穆中的欣慰和期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08:33
评论:“头七”肃穆中的欣慰和期盼(图)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10年11月22日03:39
我来说两句(2086)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为焊工鸣冤的“凡客体”诗歌图
昨天,是上海胶州路11·15特大火灾发生的第七天。在民间,这是中国传统殡葬习俗的“头七”之日,亡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这天返家。在这亲友最后拜别亡灵的时刻,上海媒体的报道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震撼的画面:胶州路上,数万并非全是亲友的吊唁群众肃穆而有秩序地走过。白色鲜花形成一片海,在白色花海的簇拥中,那幢被烧成黑色的残楼伸向半空。天空用一阵阵的细雨在回应:是的,我在看。不远的地方,有堵墙,墙上的大幅公益广告写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媒体的镜头,聚焦在鲜花丛中一只绒毛小熊上。小熊穿着黑色的衣服,手拿一张纸条:“亲爱的西西宝贝,虽然你在人世只短短一年,你的笑容记在了许多"爸爸妈妈"的心里。宝贝,紧紧牵着外婆的手。这只小熊陪你踏上通往天堂之路,那里再也没有灾难。”
这应该是一只我们曾在9·11废墟上看过的小熊,这应该是我们曾在美国校园枪击案后,案发现场看到的鲜花。现在,小熊和鲜花一起,把这样一种我们曾经羡慕的公民精神,铺满了上海的道路。
一位媒体同仁在微博上说,在这样的焦楼面前,在这样的鲜花面前,在这样的公民面前,媒体能做的,无非就是记录。非常同意。在自发祭奠的数万公民面前,不再需要任何的形容词来说出我们的欣慰。这数万人里,有遇难者的家属,更多的是与他们无亲无故的市民。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匆匆的路人而免于悲伤,他们甚至可以成为麻木的观众,你也无法深责。但他们用手中的菊花,用井然的秩序,展示了上海这座都市真正的现代格调,展示了这场灾难后,我们目前为止所获得的唯一的真正补偿。
有必要再重温一下“公民”的定义。公民首先是一种身份,然后是一种责任,最后是一种力量。身份者,是得到应有的尊重;责任者,是拥有发言的权利和欲望;力量者,是蕴涵着把社会推向进步的能力。我们欣慰于自发祭奠中展示的公民精神:在对58个陌生生命的祭奠中,无论是到现场的,还是没到现场的,他们都担负着公民的责任,提醒着遇难者公民的身份,在这种责任和提醒中,以无声的肃穆展示着公民的力量。
在现场,有志愿者免费分发白花,有乐队自发来演奏圣洁的歌曲……这一切,真的让人欣慰,让我们重新拾起那曾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希望。
我们还略感欣慰的是,在这样一个完全是民俗的祭奠日子里,上海市的主要领导能到现场来吊唁。这同样是对公民身份的认可,对公民责任的鼓励,对公民力量的敬畏。
我们欣慰,是因为我们还有期盼。可是,这场大火,整整7天了,我们期盼的东西,还有多少没有到来?
上海市某报纸“市领导慰问火灾遇难者家属”的消息,一共500多字,其中市领导的姓名出现了33次,却没有一个遇难者的名字。感谢上海的另外两家媒体,他们从公告栏中摘出了部分死者的姓名,恭敬地登在了报纸上。灾害中遇难的平民名字,不光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更是灾害背后那一串串的真相。我们盼望,能有一份官方的遇难者名单,能从高级别官员口中一个个缓缓念出。这不仅是对公民的尊重,也是对真相的尊重。同时,这个官方的名单也会止住种种谣言。
在昨天祭奠的现场,静安区的一位高级官员当场落泪。对这样的泪水,我们不敢如网络上讽刺的那样去恶意揣测,我们只是想提醒,你是否知道,你那即使真的是出自真心的、为罹难平民而落的泪,为什么得不到公众的哪怕一丝半点的善意解读? 7天了,我们尚没有看到任何一级官员站出来承担责任,遑论引咎辞职。包括官员们在内都常在感慨,现在“怀疑官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情绪,这种并非完全理性的情绪消耗了太多的社会资源。可是,万句的感慨,也不如一次实在的行动有利于消除这种官民隔膜。
这起事故中,“第一时间”被刑拘的,是号称“无证”的农民焊工。我就不明白了,是否“有证”的焊工,就能娴熟到焊接中不发出一点点火星?“有证”的焊工,是否就用不着那“易燃材料”的防护网?“有证”的焊工,是否就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让保温材料遇到火不燃烧?我们欣慰于灾害背后的罪魁祸首,譬如,那层层的违规转包,那暧昧的官商关系,那可怜的安全意识,那只求楼越高越好的形象冲动,那令巨资购买的消防设施成为“昂贵的玩具”的政绩创口,正在一点点被揭露。而我们也期盼,不再由底层人来承担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更多更具根源意义的真相,不再被“化小”,甚至“化无”。
温总理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希望这样的补偿能让我们欣慰,这样的进步不再总是只能让我们期盼。
谨以此文,聊作“头七”的微薄祭礼。 本报评论员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