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浅释》【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21:14
诗词知识浅释》【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李清权
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的所有诗歌形式。它的特点是:不限句数,不限字数;每个字不限平仄;韵脚可平可仄,也可中间换韵;可对仗也可不用。总而言之写古体诗是自由的,也可以说是古代的“自由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或叫格律诗。它是唐代才发展成熟的一种新诗体。和古体诗相反,除了长律以外,每首要限定句数,每句要限定字数,每个字要按平仄来写;只能押平韵,而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如果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总之,近体诗是受格律严格限制的一种格律诗。
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界,我们大可不必细究,还是简单的了解一下近体诗的产生与形成吧!
【绝句】概述
“绝句”之名,最早见于南北朝刘宋时期。然而对“绝句”的来历却有不同的说法。有称“截句”,也有称“断句”的。也有的说“绝句”是截取“律诗”之半的。
据考证:“绝句”产生于“律诗”之前,并不是后来人所说的那样,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似乎绝句产生与律诗之后。
对此,我们不必过于认真。其实清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指出:“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处,演令充畅耳。……”再有,《声调谱》的作者赵执信也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至多此一问。”
我们对此有所认识就可以啦,不必追究谁先谁后。如果从格律上看,与其说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倒不如说律诗是绝句的两倍。因为任何形式的律诗都是由两首绝句构成的,所不同的是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这点在以后的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的平仄上就可以看到了。
绝句是四句一首的小诗。我们在欣赏汉乐府歌谣时就可以看到。至于文人四句一首的五言小诗,在汉魏之际已开始出现,而到了南北朝齐永明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时期的涌现的诗人,在绝句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下面列举两首:
【自君之出矣,金炉香不然;,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
----------------------王融《自君之出矣》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
----------------------孔稚圭《游太平山》
然而,严格说,这时的绝句也只能算是不受格律约束的“古绝”,到了唐代才出现律绝。
相比之下,七言绝句产生要比五言绝句晚。虽然鲍照诗集中有很多七言诗,但四句的七言绝句还没有。同时代的汤惠休有一首七言小诗,粗具七绝的韵味。原诗如下: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秋思引》
这首已经初具七绝的形式,但较质朴。到了萧刚,才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发展。欣赏:
【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
----------------------《夜望单飞雁》
这首诗可谓直逼唐人的律绝。在此,我们只要简单的了解一下五言、七言绝句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啦,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朋友可以查阅资料探究。我的着重点在怎样写诗词上。
【律诗】简介
在此,我对律诗的产生与形成,不着过多的笔墨。只是一带而过。
所谓律诗,就是在格律严格限制下的近体诗。其特点是:【一】每句用字都限定平仄;【二】每首限定八句;【三】中间四句必须用对仗(即构成两副对联形式);【四】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更严格点说,只能押同一韵部的韵,临韵都不可以。当然这点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有所改观,现在除了《中华新韵》外,如《平水韵》、《诗词正韵》等也可以临韵相押啦!这时诗歌的进步,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对于律诗的平仄等方面知识,会在以后的章节里详细介绍。
律诗同样是五律在先、七律在后。五律在南朝时代,就已甄成熟。七律在隋代以前作者较少。而庚信的一首《乌夜啼》已然是唐人七律的先驱啦:【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而隋代杨广的一首《江都宫乐歌》【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赉陇送余秋,渌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经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从平仄和对仗上,以备七言律诗之调,可看做律诗初步形成的典范。
【词、曲】简述
诗歌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然到了艺术殿堂的巅峰。特别是唐代中期,格律诗的成熟更标志着它的辉煌。
由于律诗要求过于严格,那么词就是解脱律诗束缚下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最终在文学的殿堂里争得一席之地,并绽放为绚丽的一枝奇葩。
五言、七言诗与格律诗、绝句都有它的形成过程。词也一样,虽然它脱离了格律诗的字数的束缚,另外用韵也更宽泛了,但依然没有走出平仄限制的窠臼。词与近体诗相比,在宋朝之前也就是俗文学,还没有达到顶峰,直到宋代才真正绽放它的异彩。
那么词的演变当然与格律诗分不开。但早在六朝梁武帝(萧衍)时,就已经出现了词的雏形。萧衍本人的《江南弄》【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就已经具备了词的特点。而词在唐代的民间早已流传和盛行。唐代也有比较出色的词家,只是词作太少,且都比较短小。如初唐的: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还有晚唐的温庭筠都有词作传世。特别是温庭筠为“花间派”一代宗师,其婉约词风一直影响到北宋。
词发展到宋代,已经进入黄金时代,达到了一个制高点。宋代的词作大家,每个朋友都能说出几个,并且还可以吟诵,在这里就不介绍了。
我们可以看到,词虽然摆脱了一些格律诗的束缚,但还是有一定限制的。那么为了自由怎么办呢?通俗点说,一个奴隶想自由,那就得打破枷锁的桎梏。那么曲就是这样产生的。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一定要有它滋生的环境。散曲就是在金代民谣俚语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以至后来与唐诗、宋词分庭抗礼。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在此不多赘述,留待后面细说。
那么,曲终究与词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呢?相同处是都受格律限制。不同处是,曲可以在规定的字数外加“衬字”如:马致远的《乌夜啼》第二句“索甚我横枝儿”曲律本是:平平平,“横枝儿”。那么索甚我就是衬字。在押韵上也比词宽泛,词一首只能押同一个韵,而曲可平仄互押(不过还是要格律规定的)。但曲在平仄方面要比词还要严格,另外词只讲究平仄两声,曲则还要讲究四声。
一言而概之,无论是近体诗、词还是曲都不同程度的受着格律的束缚。我们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揣摩就会悟出其个中滋味啦!
下一章《诗词知识浅释》之特点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