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辛亥英魂 铁血将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13:25
http://www.renwu.com.cn/    2004年第12期《人物》杂志  (文/王 谦)

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埋葬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推翻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这里打响的,遍布武昌的20余处辛亥革命遗址,见证了那段如歌如泣的历史。
位于武昌造船厂内的三烈亭是为纪念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而修建的。环视此亭,八角攒尖顶,八柱,木质结构,坐西朝东。亭中央立有一高约3米、宽1.5米的石碑,迎面刻的是“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而刻在阴面的“创建武昌首义三烈士亭记”记载了彭、刘、杨三烈士慷慨就义的情形——1911年10月9日上午,起义指挥部成员在汉口机关制造炸弹,不慎引起炸弹爆炸,机关暴露,清府湖广总督顿时警觉。起义总指挥蒋翊武、军事筹备员彭楚藩和指挥部成员、文学社评议部长刘复基等人在武昌小朝街85号机关紧急商讨对策,决定于当日晚12时举义。不料,晚10时许,清府派军警包围了小朝街85号。刘复基投掷炸弹击敌,不幸被捕。彭楚藩逃出后路遇军警,亦被捕。只有身穿枣红马褂、拖一条大辫子活像个老学究似的蒋翊武,在军警眼皮底下溜走。革命党联络员杨洪胜亦在给起义部队送炸弹的途中被捕。
清府湖广总督瑞澄得知彭、刘、杨三人被捕后,如临大敌,亲自连夜会审。彭、刘、杨三人在审讯庭上大义凛然,骂敌不止,黎明前被杀害于督署东辕门,此时离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只差10多个钟头。武昌首义后,革命军将三烈士的身首缝合,加以掩埋。湖北军政府在清湖广总督署左前方的三烈士就义处竖立了纪念碑。1931年,为纪念三烈士,又在立碑处建亭并改原督署门前的街道名为“三烈士街”。1948年,将武昌平阅路改为“彭刘杨路”。2001年,修建首义广场时,又在广场与彭刘杨路交接处建造了三烈士塑像。三烈士昂首挺立凝视前方,显示出临刑不畏的英雄气概。凝望中,仿佛革命起义的枪声就要打响,革命的旗帜就要遍地飘扬。
从三烈亭沿紫阳路便来到首义路与紫阳路交汇处的新军工程八营旧址。此旧址位于湖北省总工会院内,进大门往右拐便可看到一座塔式纪念碑,碑上书:“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处”。院内还遗存有一排当年新军官兵住过的房屋。徜徉这里良久,不禁为当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培育新军的杰作而叫绝。张之洞到武汉接任湖广总督后,极力推行洋务新政,办新式工厂、新式学校,训练新式军队等。他的初衷是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结果却是种豆反而成了瓜——他所精心培育的新军成了推翻清王朝的主力;他种下的洋务新政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武昌起义的革命果实。
武昌起义的指挥机关被清政府破获后,湖广总督瑞澄命第八镇统制张彪按照搜获的名册捕人。鉴于形势紧迫,革命党人暗中联络于当晚起义。10月10日晚7时许,清新军工程第八营开始点名,二排排长陶启胜带两名护兵查铺,见士兵们荷枪实弹,大吃一惊,遂下令卸枪。革命党代表熊秉坤抢先开枪,打响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首义第一枪。随即工程营内枪声大作,起义官兵击毙了代理营管带阮荣发、右队官黄坤荣等人。之后,熊秉坤等率全营400余官兵占领离驻地不远的清军重要军械仓库——楚望台军械库。
从工程营旧址旁的首义路南街向南行约1里,便是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的“起义门”。起义门原称“中和门”,为老武昌九个古城门之一。10月10日晚,工程八营首先发难后,按照原定部署与其他部队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和中和门。起义部队占领中和门后,随即打开城门,迎接城外的南湖炮队、马队等部队入城。炮队入城后,首先在中和门城楼、楚望台和蛇山等地布定炮位,向清府湖广总督署猛烈轰击,支援、配合其他起义部队攻克了总督署,占领武昌全城,之后起义部队又占领汉阳和汉口,取得首义的重大胜利。鉴于中和门在武昌首义中的历史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改中和门为“起义门”。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起义门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修复后的城门上方嵌有大理石匾额,上刻叶剑英题写的“起义门”三字。现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起义门沿首义路北行至珞瑜路,再从珞瑜路西行约1里,就到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政权旧址——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简称“湖北军政府旧址”,俗称“红楼”)了。红楼位于首义广场北端,背靠蛇山,环境优雅,原为清府湖北省咨议局所在地。1911年10月12日武汉三镇光复后,抵御清军的反扑成为当务之急,革命党人按原计划立即组建湖北军政府。因湖广总督署受战火破坏,一时不能修复,经决议,以原咨议局大楼作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办公地。这是一幢2层高的红色楼房,面阔73米,进深42米,砖混结构,坐北朝南,上层顶端正中有望楼,呈西欧古典建筑风格,气派非凡。大楼后方是咨议局议员公所,也是一幢两层楼房。两侧各有一排红色平房。
进得楼来,迎面便是大礼堂,当时军政府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颁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这是一套两间房的通间,里面陈列着黎元洪这位大都督当年的办公桌椅、穿过的衣物及用过的物品。这是黎元洪的办公室兼卧室。睹物如睹人,不禁想起这位曾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其人的趣闻。当年革命党人在酝酿成立湖北军政府时,遇到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都督的人选。这个问题革命党人在起义前就有过考虑,有两个方案:一是敦请同盟会领袖出任;二是从起义的两大革命组织共进会或文学社中推举。但当时的情形是同盟会首领黄兴、宋教仁、谭人凤、居正远在香港和上海;共进会首领孙武被炸伤;刘公作为共进会的首领,又是同盟会湖北支部的负责人,应成为法定都督。但刘公平时很少露面,与同志接触不多,任都督尚缺乏魄力和威望;而文学社首领蒋翊武已逃往新沟。革命党人一时群龙无首,情急中想到了黎元洪。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请黎元洪这个与起义不沾边的旧官僚出任都督亦是革命党人先前所考虑到的备用方案。为什么要请黎元洪呢?这是鉴于他曾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在湖北军界深孚众望,在当时军队腐败之风盛行的氛围下较为清廉,待士兵比较宽厚,深得士兵拥戴。再则,把黎元洪这样一位在清末朝野有一定影响的将军推到前台,可以号召天下,壮大革命声威。然而黎元洪却不领这个情,当革命党人吴醒汉、熊秉坤等人去请他出任总督时,他吓得躲在床下不敢出来。吴醒汉说:“黎统领,起义成功了,我们请你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却战战兢兢地说:“莫害我,莫害我!此事体太大,务要谨慎,我不能胜任都督之任。” 熊秉坤火了,从床底下一把拖出黎元洪,喝道:“让你出任都督,是抬举你,你不出任,我一枪崩了你!”黎元洪这才爬起来,随吴、熊等人前往咨议局。后来经过汤化龙、蔡济民等人婉劝,黎元洪才默然应允。当然,黎元洪任都督后,对稳定局势,抵御清兵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湖北军政府旧址内还开放有军政府下属的谋略部、军务部、参谋部、政事部、外交部等办公室。
在首义广场的南端竖有一碑式建筑物,紫红色水磨石制成,高约2.5米,顶部呈锥形,挺拔卓立。碑上镌刻着“拜将台 辛亥首义鄂军督黎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阴刻为“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款,碑座高约3米,用八角形麻石构成。

武昌首义的成功,极大地震撼了清政府,清府速派大批军队反扑武汉。10月15日,清陆军大臣荫昌所率清军先头部队进抵武胜关,17日夜抵达离武汉不远的信阳。与此同时,清军北洋第二镇、第四镇各一部,也乘火车陆续到达汉口以北约20公里的京汉铁路滠口车站。清海军提督萨镇冰也正率领海军舰队海琛、海容、海筹、楚同、江贞等舰艇,溯江而上,浩浩荡荡向武汉进发,武汉形势十分严峻。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积极扩军迎战,但由于指挥不力,革命军严重受挫。正在革命军急需高级将领之时,声名显赫的同盟会军事首领黄兴到汉。
10月28日,黄兴偕同宋教仁、田桐、李书城等由上海来到武汉。当时汉口战场的形势非常严峻,革命军处于危势地位。清军已完全占领汉口外围,其主力也已进入汉口市区。武汉军民对黄兴寄予莫大希望。黎元洪派军乐队到长江边迎接黄兴,队前举一大旗,上书“黄兴到”,以鼓舞军心民心。黄兴到汉口后即亲自坐镇指挥汉口的战斗。为了重振军威,黎元洪又以隆重仪典拜黄兴为将,以正名称、昭郑重,便于号令民军,加强战斗力。黎元洪此举固为军事上所需,也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较量后达成的妥协。黄兴到武汉后,革命党人如杨王鹏、宋教仁等曾谋划由黄兴担任湖北、湖南大都督,位于黎元洪之上。但守旧思想和地域派系观念较重的孙武等人,却抬黎压黄,主张黄兴不任两湖大都督,仍由黎元洪统摄全局。双方经过一番争论后,议决黄兴任战时总司令,其职由黎元洪授予,不过授职时仪典要特别隆重。于是黎元洪仿效汉高祖拜韩信为将的故事,拜黄兴为将。11月3日上午,都督府前建有一座拜将坛,黎元洪传令各机关人员及武昌军队长官,并派军队一标,准于正午齐集军政府,请黄兴登坛拜将。 坛之四角树立军旗,中立“战时总司令黄”六字大旗,威武森严。其时军乐队毕至,黎元洪与黄兴双双骑马来到坛前,偕各机关人员到来,黎元洪登坛发表演说,请黄兴登坛受职。黎元洪将关防、聘状、令箭等项亲交黄兴。当时黄兴在将坛上亦慷慨陈词。黄兴就任战时总司令后,不负众望,立即赴作战前线,指挥战斗。为纪念这一史事,1928年辛亥首义同志会在拜将台旧址修建一八角形木亭。1948年因亭毁,遂重建纪念碑。1955年,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对纪念碑进行改建。

黄兴铜像

武昌起义门
与黄兴有关的还有黄兴铜像。铜像建于1933年,初立于武昌蛇山,1985年10月迁至汉阳龟山东麓。铜像面对长江,背依龟山,通高约5米,麻石基座高约3米。黄兴先生身着西装,手撩衣襟,气宇轩昂。像座四周的麻石上刻有浮雕花环,花环中间嵌着白色大理石板,由蒋介石领衔署名的《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镌刻其上,记述了黄兴的历史功绩。
首义广场上还有孙中山先生铜像,铜像立于湖北军政府旧址门前,建于1931年,由上海雕塑艺术家江小鹣设计塑造。孙中山身着长袍马褂,庄严肃立。汉口的三民路口也有一尊孙中山铜像,身着中山服,右手执杖,左腿向前,目光炯炯,正视前方。据资料记载,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期间,宋庆龄、何香凝、孙科、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恽代英、林祖涵、宋子文、谭延、徐谦、陈公博等人提出在武汉塑造孙中山铜像。1929年由时任武汉特别市市长的刘文岛等人筹建,由江小鹣设计塑造。铜像高2.15米,像座高4米,用湖南麻石砌筑。1933年4月下旬工程全部竣工,同年6月1日上午9时举行揭幕典礼。
沿首义广场向南的一条小路前行,便到了位于紫阳路上的紫阳湖公园。进大门往东有一座亭子,亭额横书“胜利亭”三字。亭中央立有一尊汉白玉石碑,上刻“民军起义国庆碑”。为纪念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9月28日,经湖北革命党人倡议,参议院议决10 月10日为中华民国国庆日。同年10月10日,在首义之区的武昌举行了第一次国庆日庆典活动,会场设在武昌紫阳湖对面的皇殿。这次庆典会开得很简单,三呼万岁后便匆匆散会。参加庆典活动的有居正、耿伯钊、蔡济民、吴醒汉等。黄兴当时正主持南京留守处,没能来参加,特委托耿伯钊由南京来武汉参加庆典,并手书武昌第一次国庆纪念祝词:“江汉汤汤,这似水流年,常记取八月十九(即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风云郁郁,愿中华民国,继自今万岁千秋。黄兴敬贺”。

工程第八营旧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这天晚上,黎元洪在武昌甲栈设宴十余桌招待来宾,并赠以刻有黎元洪像的第一次国庆纪念章。当时黎元洪正追随袁世凯,仇杀革命党人,与会者的心中都有一团阴影。但第一次庆典毕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于是在紫阳湖畔修建了这么一个亭子,取名叫“胜利亭”,以纪念武汉民军起义的胜利。
从紫阳湖公园出来,乘车向东来到伏虎山,这里有辛亥首义几位领袖人物的墓地。伏虎山北麓有刘静庵墓、蔡济民墓、刘公墓等。原墓“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墓地为1981年在原址上重建。
刘静庵,名贞一,湖北潜江人。湖北最早的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成员。科学补习所被查封后,他利用武昌美国教堂圣公会的阅报室“日知会”作掩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使日知会成为著名革命团体。1907年,因叛徒告密,日知会遭破坏,刘静庵被捕。清政府汇集大小13名官员会审,刘静庵不为威胁利诱所动,最后被鞭挞1400下,肉绽骨现,并判死刑。经革命党人多方营救,美国教会有关人员出面请美国公使向清廷外交部交涉,才改判为永远监禁。在狱中,刘静庵继续组织革命团体,引导难友刻苦学习。1911年5月16日被折磨而死,终年37岁。1928年,湖北省政务会议议决举行公葬,将其葬于伏虎山,张难先撰墓志铭。
蔡济民,字香圃,湖北黄陂人,日知会会员。日知会被破坏后,他组织将校研究团,坚持在军队中开展活动,后又加入文学社和共进会,并为这两个团体的联合做了许多工作,这两个团体后来成为武昌起义的中坚力量。武昌首义前,他被推选为起义总指挥部军事筹备员。武昌起义中,蔡济民率部最先到达楚望台与熊秉坤率领的工程八营会合,并担任王府口一线的主攻任务。攻下总督署后,又继续率部进攻藩署,战功卓著。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他主持重要机构谋略处。阳夏(汉阳和汉口)保卫战中,他率部转战汉口、汉阳。后来,蔡济民积极参加反袁、护法斗争,1919年在湖北利川被害,终年33岁。1927年,其弟呈请湖北当局抚恤,省政府决议公葬于伏虎山。章太炎撰墓志铭,称赞他“军中能者以黄陂蔡君为枭,虏帅辟易,江汉以清”。
刘公,字仲文,湖北襄阳人,同盟会会员。1907年8月在日本东京发起组建中国共进会,任第三任会长。回国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曾以重金资助湖北共进会,使共进会得以在汉口建立革命机关和联络点,制造武器和印制旗帜、印信等。武昌首义前,刘公曾被革命党人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组成起义总指挥部后,他被选为政治筹备处总理。1911年10月8日,共进会机关遭破坏,刘公避居于汉口汉兴里。首义胜利后,就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军政府组织北伐,刘公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袁世凯称帝后,他通电反对,并在汉口组织反袁武装力量。护法之役时,他回襄阳组织护法军,转战于鄂西山区。1920年12月在上海病逝,终年39岁。1928年,湖北省政府将其灵柩运回武汉,公葬于伏虎山。
武昌桂子山东北麓有黎元洪墓,其墓坐南朝北,土顶,有石砌护墙,墓周有砖混结构八角形围院。墓前立有花岗岩石碑,上刻“大总统黎元洪之墓”。碑前有15级石阶,墓周有松柏环绕。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曾参加甲午海战,后任湖北新军第二镇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时,被革命党人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曾两次出任总统。1928年6月3日病死于天津。1932年其子黎绍基奉其灵柩回武昌。193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并迁其夫人灵柩合葬一处。章太炎为之撰“大总统黎公碑”碑文。“文化大革命”中墓亦被毁,1981年修复。
位于武昌蛇山的首义公园内建有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和总理孙中山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坐北朝南,碑身高11米,底座12.96平方米,台基平面300平方米。采用我国传统的碑顶建筑样式。碑体为依山而上的石阶,四周围栏均用灰白色的花岗岩镶砌而成,朴实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碑身正面镌刻叶剑英题写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贴金大字,碑座正面的碑文系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所撰,记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热情赞扬了孙中山先生和革命党人的功绩。碑阴刻文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1981年10月10日立”。碑座的左右两面刻有万年青、梅花瓣和彩带组成的浮雕图案。纪念碑雄踞蛇山,巍峨挺拔,与起义门南北相应,庄重肃穆。此碑是1981年为筹备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而建。同年7月动工,10月初落成,10月9日举行隆重的揭幕典礼。

孙中山铜像
总理孙中山纪念碑与辛亥首义纪念碑相隔不远,坐北面南,占地100平方米。碑身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高7米,碑体用花岗岩石砌成。碑正面镌刻“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中华民国十七年国庆日落成”字样。碑座左右两面为花圈挽带浮雕图案,庄重典雅。孙中山逝世后,武汉人民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由辛亥首义同人于1928年修建此碑。
总理孙中山纪念碑与辛亥首义纪念碑之间还建有一座大型浮雕,浮雕上有孙中山、宋子文、胡汉民、汪精卫、黎元洪等众多人物,生动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1912年4月莅临首义之区的情景。孙中山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决定从事民生实业。4月9日,孙中山应黎元洪邀请,偕夫人、儿女及随员宋子文、胡汉民、汪精卫等,乘“联鲸”、“湖鹗”两轮到达武汉,受到武汉人民的热烈欢迎。次日,在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礼堂召开湖北军政界代表欢迎会,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阐述“社会革命”和“民生主义”。会后,先生与首义诸人在军政府后花园留影。孙中山在武汉5天,凭吊了武汉三镇保卫战的战场,高度赞扬了武汉人民为革命事业奋勇献身的精神。在视察汉阳兵工厂及武汉各街市后,决心为恢复被炮火破坏的武汉三镇筹集资金。4月13日,孙中山一行乘轮船东赴上海。
首义公园内还恢复有当年革命军炮轰湖广总督府的炮位和一尊“首义枪声”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