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55:59
(摘自杨梓生老师博客)
提到搞课题研究,不要认为我在县教研室,就很会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说是这方面的专家。其实,开始到教研室工作期间,我和基层老师们一样,对于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也是找不到北。但是,我比大家强,有时间去看书学习,希望从中找到一点点属于我需要的东西。我分别看了湖北师范大学潘海燕老师主编的《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钱爱萍、吴恒祥、赵晨音编著的《教师怎样最课题研究》还有张万兴主编的《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科研方法》更有成都师范大学陈大伟老师一系列的有关课题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今年3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基础教教学研究课题培训暨选题发布会议”聆听了中央教科所专家郝志军、李嘉骏两位专家有关课题的专题报告。尽管每一次看书或听报告都有收获,但是,对于乡村教师究竟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真的还是从云里到雾里。
我真的想解放教师,但是我没有这个能力,就是那一位领导也不可能随意给老师什么解放。有这种能力的人,就我个人理解,该是属于毛泽东、邓小平这种大气魄的人。我知道乡村教师工作量重,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每天一二十节课,难得分解时间关注课堂和教育细节上的问题,如果不关注,不做一个细心的人,又怎么能有课题研究?这不能怨老师,问题是复杂的,应该从复杂的社会因素中去找问题。这不是我们要培训的内容,我今天想给大家讲的是:什么是小课题,小课题何其小,我们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小课题贵在一个“小”字
1.选题切口小。这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点,但从教师选题情况来看,仍然有不合适的地方。例如“小学生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这个选题,虽然规定了级段、数学学科,但是就“学困生成因及转化”范围和内容来说,依然大了些。又如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虽然有级段、学科,还规定了这一学科的某一部分,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不是大了一点,新课改提出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你是就哪一种学习方式转变谈这个问题?这三种学习方式虽有区别,却有联系。是怎样区别,又是怎样联系的?基层老师做课题,最好不要做这样的大课题,而应该选择预习、课堂听讲、作业等学习环节的一个方面来研究。
有老师选择“下课前五分钟的教与学”、“画图解应用题的研究”、“怎样提高教师发问的有效性”等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这是从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方面、一个专题、一种现象等入手,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2.研究范围小。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不必作高深莫测的理性思辨,也无需长篇大论的宏大叙事。应该从小处着眼,研究内容一般只针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展开,可以是在班主任工作或在任教学科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只是一个教育教学细节。
例如“开展有效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这个选题,“文学素养”的内涵较宽泛,就不利于老师们去做。而“学生怎样倾听同学的发言”或者是“怎样培训学生的倾听能力”,其研究的范围就让人一目了然。“怎样提高学生的历史年代记忆效果”这个研究课题,研究范围不仅局限在历史学科,而且只是记忆方面,同时还限定了是历史年代的记忆,目标单一,有利于教师在研究中有所突破。
3.解决问题小。小课题研究目的是解决是教师遇到的一些细小问题,它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课题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例如“素质教育下的作业改革”这样的选题,帽子扣得太大。我个人认为它不宜于小课题,小课题就是小问题,不应该提“素质教育下……”这样的选题。再就是“作业改革”包涵的范围也较宽,到底是作业中的哪一部分呢?是作业布置的设计,作业批改的设计,还是作业评语的设计?
然而“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写好化学方程式”、“怎样指导学生背课文”、“学生上课懒得举手发言怎么办”、“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错题集”、“怎样利用作业批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样的小课题就明确多了,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解决的都是教师身边的小问题,好操作,易出成效,还可以尽快让教师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好处。
4.研究机构小。小课题研究的人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如一个备课组,或是教师自愿组成的一个团队。人员构成应尽量简单。我们都是农村教师,每个学校六个班,最多十二位教师,没有团队,一般都是一个人,怎么去搞开题报告,又怎么去搞同伴互助?研究过程中又该如何去研究,结题又该有哪些东西?这才是我们基层老师最需要的。
二、小课题研究“实”在一个“真”字
说到小课题研究,常常有专家学者说:“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结果即成果。”怎么个样问题法,又怎么个过程法和成果法?操作过程中又需要怎么个“即”法,才能转化为课题、研究、成果?一句话,诸多老师都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模式。我能否给大家一个模式?说实在话,我没有什么模式,只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大家”说话,最好以“大家”说的为主):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谁能没有问题呢?我的观点是有问题都可以拿出来,当我们老师还不清楚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的情况下去学习,和同伴研讨,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在研究,就应该说是课题研究。
过去的情况是上级一级又一级下发文件,一直下发到基层学校,学校负责人就找一个自己比较适合的课题,让老师去研究。这样的课题是不是老师自己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他不是属于自己的问题,也就缺乏了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小课题的基本含义是“自下而上”、“土生土长”,具有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生命活力的又急需解决的个人问题。
小课题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小”、“近”、“真”“实”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懒得举手发言”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自己的教学细节情况,不好高骛远。比如“画图解应用题的研究”,“怎样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不要搞什么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如班主任“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桌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好真文章,真实践(如果那位老师不愿意动笔记事,也不愿意写一些教育随笔,最好不要去做课题。如果你做了,并且也结题了,客观地说,你的课题在我来说,也是一个假课题。)。小课题研究就是主张“我的课题我做主”,就是要做自己的事情,因此,外界干涉不宜过多,管理者应该给老师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放手让老师自己选题,自己设计,为老师主动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只要我们老师进入研究状态,就会发现教育中的一般问题还不能说是教育科研课题。例如“某一类数学题有几种解法”虽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但它只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科学课题。再如“怎样帮助某某同学提高语文成绩”,同样需要我们老师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并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班主任或者说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工作任务,也不是一个教育科研课题。那么,怎样的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研课题?上面举例的两个教育问题,第一个是数学问题,第二个是属于个别现象。这些问题虽然是教育问题,只能说这道数学题有这么多的解法,调另外一道数学题能否还有这么多的解法?张三语文成绩提高了,李四成绩又如何?也就是说你研究的现象没有“普适性”。你能用,他不能用的问题就不是课题。
像“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它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这一问题设计的范围很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或不同学科去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对于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合适我们做的课题。合适的课题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分化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包含着与某些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某一学科的教育、教学、家庭背景等因素相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所以,有了问题,我们要思考。要思考就要了解情况,要在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假设时,有许多个人修养问题,有的人明知自己假设不对,但为了课题结题,抛开开别人的结论,搜集于自己有关的材料,结果可能把我们的教科研引向假大空的现象。就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也有老师考虑问题不全面,只说学生,不说自己。
例如:有个老师研究的小课题是“学生课堂教学中举手不积极的原因探究”,他在自己的结题报告中主要陈述学生方面存在的原因:怕出错、缺乏自信心、参与意思不强等,并提供了相关的资料。难道学生举手不积极,老师就没有原因?比如说:有的老师提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思考方向;有的老师提问时语气不耐烦,甚至使用歧视性的语言,面部表情难看,没有进行鼓励性评价,阻碍了学生回答问题;还有的老师提问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等等。实际上,我们研究问题,既要考虑别人的问题,也要考虑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学会统筹全面地考虑问题。
例如有个老师的小课题是“利用批语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研究”就做得非常细心。他相信“爱能把我们的事情做好”,他把在学生作业本上写爱心批语作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他最后结题时的报告是由浅入深,写出他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吹毛求疵”找学生的优点,总要找学生的优点并加以放大。比如,学生虽然内容写错了,只要自写得好,也提出表扬。第二阶段是指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修正学习中的不当之处,增强学生的信心。第三阶段是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与学生倾心对话交流,同时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和建议,在互动中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
课题要做到小而实,怎样实?要敢于说真话,做实事。我们反对过去那种眼里只有课题,没有老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假大空的现象。
三、小课题研究操作过程
现在我就结合我们基层教师的教育生活需要,谈谈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开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课题研究:
1、发现问题
我已经说了问题即课题,所以我们当老师的要有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问题。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前提。由于我对新教材把握不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练习错误较多的现象,经过反思,我着手进行了学生的错例研究与成因分析。这个着手过程,就是在行进研究。
2、分析原因
有问题,要着手解决,就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记录,对学生的错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错误情况,对教学过程等进行回顾、梳理,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积极探索并找到避免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这个过程就是进入了研究状态。实际上,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动笔,写一些教育随笔,我们的工作常态就是在研究。
3、制定方案
找到了核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寻找理论支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教师研究学生错例的成因和对策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现状,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2、现状分析:搜集作业错误,了解现今小学四年级学生作业的现状,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到典型错误,并制定对策;3、课堂案例研究:根据对策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案例分析,逐步完善教学方法;4、进行跟踪研究;对做错的题比较多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袋,常期跟踪研究等等。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就是我们的具体实施方案。基层老师进行校本教研,一般都是单兵,六个班,十二位教师是多的,有的只有十位教师,很少有互助性的活动,所以,基层教师没有必要搞一个课题开题报告。过去大家如果搞了,不为错,只能说大家做得更好。现在是,过去的要求太过极了,不适应教师自己去干自己的活。我们既然说,问题即课题,课题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去做别人的问题呢?客观地讲: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动手实践(写一些教育随笔)又能够进行阶段性小结,就说明我们已经在开展课题研究。
4、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改变自己课堂上的行为,每天做好记录,写好反思,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小而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也做好记录,也在我们给学生订正作业时写出他们自己思考的过程,以便师生共同反思。这个过程,有谁敢于说我们没有进行课题研究?问题是,许多老师都认为是涛声依旧,一切听领导的,不用自己思考。日常教学,有的是教参,拿着教参就可以上课。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懒惰行为。我这样说,可能过激了,但是为了孩子,我又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课改了,有网络了,我们老师如果还抱着过去的皇历过日子,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所以,我把话说白一些,课题研究就是要求大家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学习,成为一个生命的独立体。
5、经验总结
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问题的过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写成论文和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等,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把获得的方法、经验运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从而使理论再次回归实践。我们的课题结题报告就近怎么写呢?也就是说,有发表的论文,该是属于科研成果,那样更好。如果我们没有,写出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总可以吧。有老师问,我连教育叙事也不会写。那就不好办了。我应该告诉大家,写文章就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你想告诉别人一件事,总的有个头绪吧,能把事情说清楚,就能写出自己的教育叙事。因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一件事情,提出什么什么样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拿出来,就是课题。有了这个课题,进行工作,就是在研究。为了这个工作,你是怎么做的,做的过程中又遇到哪些问题,如实写出来,最后是一个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有可能有哪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去解决。这大家该会写吧,写出来,就是经验总结,也算是课题总结报告。
这种做法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科研形式,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就应该如此。我们不可能在还没有做教科学研究之前,就提出要基层老师有拿出什么行动计划,搞什么课题报告,写出什么研究方案,好像教科研的水非常深(当然,教科研的水是非常深,什么理论研究,什么规划研究,那些我们都应该学,但与我们目前的课堂教育教学不沾边,我们今天要做的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教学实践,就是自我行动研究。)。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要能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学。
张文质先生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就应该慢慢来。如果开始我们要求过深、过高,可能把基层老师都排斥在教科研的大门外,结果老师们都一头钻进云彩眼里去了,解决的课题都是别人的东西,都是在被动地去为了研究而研究,课题是人家的,问题是人家的,自己只是拿出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去研究如何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一年又一年,专家们理论的书一本一本出来了,我们还是原地踏步走。
四、主动是小课题研究的快乐源泉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个老师通过我的辅导QQ我,给我说:他一开始积极性很高,也积累了一些材料,但是感到缺少指导、督促,往往坚持不下去,经常会不了了之,到现在还没有把方案拿出来;更有老师认为,我船到码头车到站了,自己眼前的职业饿不着,也吃不饱,就不了了之。还有个网友QQ我,告诉我说,看了我的博文很过瘾,说了她许多年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能像我这样说教育上的真话的人太少,由于喜欢我的博客,才喜欢上网来QQ我,我问她的博客,她说没有博客。我又问:你怎么不动手写一些教育随笔?她就说:“哎,很想写,又懒得写。具体说来,一辈子也这样过去了,再混十多年就退休了,于是干脆就不写了。”我们之中也可能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今天我把这一情况说出来,和大家一起研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非常复杂,与体制、评价、环境、条件等都有关,所谓的“缺少指导、督促”也是原因之一,这个问题,我随后还要讲到,为什么“很想写,又懒得写”?仅仅是老师懒吗?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无论怎样,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研究的内动力不足,对研究缺少主动精神,有被动依赖思想,也有懒惰思想(当然,这与体制、评价、环境、条件有关系)。这不是今天我要说的范围,我今天只是想告诉大家几个实例:
最近一段,大家可能看到《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教育时报》纷纷登载有孙明霞老师的文章。孙明霞何许人?她是山东省一所大学附属中学的生物老师。在她给别人作报告期间,有许多老师都问她一个问题:“你该是特级教师吧?”她回答说:她不但不是特级教师,就连高级职称也没有被评上,甚至说,她连是他们学校的优秀教师都不是。由于她心里装着孩子,坚持写教育随笔,也因为她看不惯社会上一些乌七八糟的现象,什么评职称呀,什么评优秀教师呀,别人都通过不正当的关系去竞争,她就走得远远的。由于她有教育思想,被生命化教育主持人张文质先生看上了,就专程去听她的课。后有组织大学专家去听,不但是这些专家学者们认为她的课讲得好,学生们也都喜欢上她的课。她能关心每一个生命被推出来之后,今年,和诸多大学教授们一起到外地去讲学,许多大学教授都被孙明霞的精神所感动。有大学教授说:假如我是孙明霞,不打破天才怪。可是孙老师很平淡地说起那些事。而且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总是很乐意帮助别人做事。我们能不能学着做这样与世无争的人?至少我们做课题研讨,应该有她这样无功利的心态,不要认为今年课题结题了,就不再努力了。课题研讨的常态就是要坚持学习,如果仅仅是昨天做了,今天做了,明天就不做,可能你就不会有成绩。
做课题,还需要学习一个人,这个人是凌宗伟校长。他当校长,几起几落。从他的博客和别人介绍他的情况我看出,可能他就快要退休了。但是,他坚持每一天写一篇教育励志日记,引领一所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他能够海纳百川,积极倡导多元文化。请问:有几个校长敢于请一个自己还不算很认识的人到学校去讲述官本位文化的厉害?他敢。他请茅卫东先生到他所在的学校讲述眼前教育的不利。假如要是我还在当校长,可能我也不会傻着那么去做。多元文化建设就是要有敢于牺牲的人去引领,这就像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一样。我曾经说过,我们的小课题就是草根。为什么,是一次我们几个教研室的人到一个乡镇听课,听罢课没吃饭之前,一起爬山。爬到山顶,看到山上人工开采的路都是沙子。这些沙子是这座山的地理慨貌。听领我们上山的伙计说,这条路已经开采出四五年了,一根草也没有长。然而,这座山其它处都是树木葱葱。我就想,为什么路上草也没有,其他的地方树木郁郁葱葱,可能就是经过无数个若干年之后的境况,才开始长草,草是乔木,有了乔木,才有灌木。有的老师至今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一个什么一回事,就如同那里的沙路一样,要让这里的沙路长出草来,也需要若干年,有无数个若干年,才有了乔木,有了乔木才有灌木,我们要建设多元文化不也是如此。
所以,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老师应该有好的心态,主动去研究,如何主动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给教师足够的研究自由。我县有个乡镇上报的10项小课题中,一半是从学校这个层面选题的,可见,是直接由管理者选的题目,不是出自教师自己的思考。如:“校本培训的实施与研究”,“学习型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这与小课题的研究特点是相违背的。小课题的基本含义是“自下而上”,“土生土长”,具有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2.及时指导、督促为教师不断加油。倡导给教师足够的研究自由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科学地指导、督促教师,以激发教师主动研究的动力。在小课题的管理中,如果是强加给教师研究任务,教师会认为任务太琐碎、繁杂而有厌烦情绪。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多样性,很多问题颇难解决,一个问题解决后可能反复出现,旧问题解决了,可能又出新问题。因此,别人的意见与建议不见得就是正确的,也不一定适合教师在实践中操作。只有当小课题研究是发自教师自己内心的需要,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求时,教师才会不怕困难,才会自觉投入其中,并自愿寻求别人的帮助,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自觉,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建议,真正把课题做好。在教师努力的同时,优秀专业人士的指导有利于指点迷津,让教师豁然开朗,少走弯路。管理者的督促与检查,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人性中固有的倦怠,为教师主动研究注入活力。如:要求课题小组把每次的研讨内容记录到小课题研究记录表上。学校每月进行一次抽查,学期末从研讨次数、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每缺少一次扣1至2分,并视质量情况酌情减分,并将量化打分结果纳入教研组考评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
3.同伴互助砥砺教师研究热情。有的教师不愿让别人深入自己的课堂与自己共同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感觉这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教师认为别人的指导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出的话像“空中楼阁”,因而不服气,或不情愿去按照那样的话做。这种不正确认识妨碍了教师在同伴互助中获取智慧与动力。针对这一问题,迎春中学利用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时间,各课题组每两周至少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两周的工作、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互动,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内容,进行讨论、反思、总结,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真正做到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消除疑惑,使教师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热情更加饱满。
4.品尝乐趣保持教师研究持久性。做一点研究并不难,难的是把教育研究的精神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一辈子做研究,记住,是一辈子。请问,你们能坚守吗?这样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很多人所不具有的,这可能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可能意味着短时内或许没有什么回报,可能意味着要经历失败的曲折。因此,如果研究者没有足够的兴趣、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并以主动的态度来对待,恐怕就只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了。优秀教师牺牲休息时间,精心作研究,挑灯夜战,不辞辛苦备课,主动研究的精神让我感动,我问他们如此乐此不疲地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动力是什么?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说:在研究中,一个个的问题逐渐突破,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思维被启迪的兴奋,获取知识后幸福的笑脸是我们作课题研究的强大动力。是的,课题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唯有教师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和幸福,尝到课题研究的甜头,才可使课题研究工作持之以恒。
《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曾风靡全球,送信人罗文被尊为英雄,昭示着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呼唤与赞美一种主动的精神。小课题研究呼唤主动精神,一个热爱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目的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花拳绣腿,不是敷衍了事,而是主动研究,这会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思维,做有思想的人,并积极乐观地改进教育实践工作。只有教师自己有发自内心的研究热情,小课题研究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才会成为工作快乐的源泉,才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唯有教科研,才能让老师们走上幸福的人生道路。”要走上幸福的道路,就要改变职业心境,促进专业发展,提升生命价值。“把教书的呐喊当作欢歌,把育人的耕耘当作舞会,把科研的探索当作旅游,把奋斗的甘苦当作咖啡……”当一个教师真正进入教科研的神圣领地时,蓦然回首,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教育教学的真正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