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58:14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陈艳
 
 
内容提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问题和制约的原因,结合运用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探讨了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措施和方法,并提出要搞好课外阅读教学的注意点。
 
 
关键字:新课改理念 课外阅读 措施和方法
 
 
 
 
在新理念课程改革下,课外阅读,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关系,逐步得到了调整,以教师、学生双边活动交流的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课外阅读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由于国家就业率竞争的形势很严峻,不免引起家长的恐慌,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好书本的知识,考试得到好成绩,升学能上好学校,毕业才能吃香,对课外阅读还有一定的偏见。一些学校还未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狠抓升学率,重课内作业,轻课外阅读,因而课外阅读的情况喜中见忧。不难理解,虽然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当前教育的模式中应试教育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重,造成了不少家长过多地干预孩子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过多地拒绝课本,将教学囿于斗室之内,这也制约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而从学生本身方面看课外阅读出现了四不现象:
 
 
1.不想读。这种学生本身对课内读本都觉得是一种负担,没有读书的习惯,根本没有尝过读书的乐趣,所以不想读。由于他们的玩心重,只知道看电视,被这些媒体占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
 
 
2.不会读。这种学生也想读书,但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也许书已被他翻烂了,但他还没有认真读过其中的章节。因为他们读不懂,不吸收,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收获。
 
 
3.不能读。这种学生一般家中无书,或者没有适合的书,家长只给孩子买学习上的书,如:作文辅导,练习册,试卷等。
 
 
4.不准读。这种学生即便有书,也在家长“不准读闲书”的观点下被没收了。家庭作业过多,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应试教学的内容充满了学生的空间,客观上造成学生要读却读不成。
 
 
不难发现,作为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毋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失去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写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落到实处,应还其本来面目。
 
 
2.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失去了爱看“小人书”的天性,让挣扎于茫茫题海中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失去了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3.现行文本虽然在篇幅、内容、体裁方面有了改进,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尤其是不能凸现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这一亮点。
 
 
4.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完整的理念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课外阅读教学还有许多模糊性、盲目性,使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敬而远之。
 
 
5.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中,促使一些教师还未真正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来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是时代发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极强信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际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阅读已成为增进学生智力背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老师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不应以教师的课堂分析来取代学生的自觉阅读行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难怪新教育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说:“希望通过阅读它们,新世纪的中国公民能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更高尚的人格魅力。”
 
 
如何有益地开展,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笔者作了尝试:
 
 
一、以课堂知识为触发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上呈现出时效性,广泛性,人文性,综合性,体裁也呈多样性:诗歌、散文、童话、记叙文、科学小品文、简单议论文等。而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这类课文的选择编排,为学生在课内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者要充分利用课本这一很好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课内阅读的巩固与延伸,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如在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我向学生介绍,课文是在《三国演义》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推荐原著的这一章节读给学生听,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也可读原著;学习了《蝙蝠》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去读《儿童百科全书》动物篇等科普读物,增长科技知识。再如学习了《我是普通一兵》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读《中国名人传记》,让名人的成长过程,名人的思想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以渐染,升华。平时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好书,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以现有读物为立足点,引导学生粗读精读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是从学生出发,以孩子的兴趣来选择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一)课外读物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目前,有些教育者凭借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往往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是靠老师的培养,当然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推荐给学生,但大多数都是老师小时侯喜欢的书,已远离今天孩子的兴趣。例如,孩子喜欢的是:郑渊洁的童话世界,黄蓓佳〈〈今天我是升旗手〉〉的儿童小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哈里*波特》,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等等。这些作品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也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并在读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读本,以增加学生的读书量:每天中午不得少于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三)提出读书的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以求得高最大的效果。对高年级学生提倡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同学,老师交流。长期坚持,学生的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知识面会得到拓宽,心灵也会得到净化。
 
 
三、以学校教室为基准点,构建阅读交流平台
 
 
首先教育者必须在班上大力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二是多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阅读名家名篇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名家名篇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家名篇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家名篇能教会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三是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人带一本自己被感动的书籍来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更是为了方便学生借阅书籍,四是经常表扬读书认真的学生,激励那些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人,给予一定的读书时间,如:中午读报习字课,活动课等,五是组织“班级读书会”,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甚至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中也可展示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这样学生会互相感化,好学的学生能引起别的学生好学。
 
 
四、以熏陶感染为兴奋点,营造阅读良好氛围
 
 
熏陶感染就是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同样我们要动员父母养成看书看报的好习惯,我们要以入神入情的阅读为学生作出榜样。俗话说: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笔者尝试了一些做法:
 
 
(一)探索通幽之径。学生读课外书,有时也苦于阅读无法,一是不会选书,二是不会读书。因此教育者要引领从读书内容到读书方法的指导。介绍新书:如介绍儿童版的世界名著,全套50多本,《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各级各类童话故事,黄蓓佳、曹文轩的著作等;交流图书:同学自己用零花钱买的认为可心的书拿出来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你献出一本,他拿来一本,这样一来就可以读到60多本好书,这是多么划得来的事;独立阅读:学生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阅读他们看得懂的书本。要求学生默读,需学生独立完成。对于那些不能坚持阅读的学生,鼓励他们与能够阅读此类书籍的学生一起读,则可以相应延长时间。所有学生都将从与同伴讨论书本的过程中获益。
 
 
(二)及时指导交流。在学生阅读时,教者要穿梭于其间,与他们为伍或单独交流。教者要多关心那些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字形,释义,流利程度上的学习。教者要注意用一切方法去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三)结合现代媒体。改革开放时代新知识突飞猛进,信息的来源非常广泛。教者利用各种媒体,指导学生采集信息,并能处理信息,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广播电视,电脑已普及,传播速度极快,且知识面广。国内外新闻,科技信息,环境卫生,少儿节目等等。教者要引导学生利用媒体来开展阅读。但是时刻提醒学生学会筛选,判断,去伪存真,接受对我们有益的信息,不能迷恋网络,走上邪路。信息要流通,教者平时注意多举行一些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开展主题班会,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情,自然动物的分布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巧用游戏创设。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报设计,朗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信息,又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好习惯。学生的知识多了,见识广了,阅读的能力强了,写作的能力也会增强,这样学生的文化学习的基础实在了,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起到莫大的作用。当然,这样的游戏活动中要多设擂台,多设奖项。让学生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学生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课外阅读在课改新理念下给我们带来了新挑战新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新思考。通过本人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搞好课外阅读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意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营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阅读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 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如电脑、光盘、电脑网络中的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课外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恰当阅读材料。
 
 
二、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能力、阅历、年龄、知识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经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隐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指导工作,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乐趣,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如有的学生是复述性理解,有的学生是解释性理解,有的学生是评价性理解,有的学生是创造性理解。
 
 
三、注意课外阅读和说写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把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这样就把课外阅读的任务和效果落到了实处。要经常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办收抄报,课外作业展览,讲故事等,强化读写训练,持之以恒,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要定期组织交流,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班集体 活动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四、注意加强自身文化业务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学生作表率,树榜样。自己的渊博学识会表现为谈吐不凡,思维敏捷,而这一切皆来自于工作之余的学习充电,而这一切将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 .王燕 .现代小学阅读教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4.瞿惕时.阅读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 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