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物价闯关”:吴敬琏与总书记吵翻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09:30:19
1988年“物价闯关” 吴敬琏与总书记吵翻天
2010-03-29   深圳新闻网
核心提示:至于韩国,朴正熙搞“重化工业运动”以为打“时间差”是个好主意,结果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政局动荡,这种教训不能不汲取。领导人也不同意吴敬琏的意见。于是, 两位学者与领导之间发生激烈的辩论,以至于争得脸红脖子粗,十多位部长在一旁面面相觑。
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度的621亿元,增发了236亿元,在投资过热的情况下,物价逐渐呈现难以控制的态势,猪肉、钢材、煤炭等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为了摆脱窘境,中央只得被迫增发货币,从而进一步推高了通货膨胀的势头。
敲定“物价闯关”
1988年5月上旬,时任总书记提出启动“物价闯关”:在短期内迅速理顺价格体系,从而让经济运行趋于正常。这是一个有着巨大风险和争议的经济决策。
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后分析,领导人当时之所以下决心“闯关”,是为了消除“双轨制”所滋生的腐败现象。而在作决策时,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性估计不足。这是导致“物价闯关”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5月25日至27日,时任总书记召集中央十多个部委的领导人开会,商议价格改革事宜,与会者中有两位经济学家,即刘国光和吴敬琏。会上,各部委领导都同意立即进行“物价闯关”。刘国光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年初开始,各地已经发生了零星的抢购风潮,如果立即进行价格改革,势必促使通货膨胀预期完全形成。总书记对刘国光的意见不以为然,他说,你们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就是有框框,以为高速度一定会有高通胀,要求先治理环境,再放开价格。他援引韩国的经验说,韩国就是先通膨,后治理,打“时间差”,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经验。
吴敬琏表示,刘国光所说的基本道理是对的。打“时间差”要以居民还存在货币幻觉、没有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为前提,这时多发票子他们不会马上作出反应。但是,4月份开始已经出现了储蓄负增长和零星抢购,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激进的价格改革方案,可能会使通胀预期完全形成并出现银行挤兑和抢购。至于韩国,朴正熙搞“重化工业运动”以为打“时间差”是个好主意,结果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政局动荡,这种教训不能不汲取。领导人也不同意吴敬琏的意见。于是,两位学者与领导之间发生激烈的辩论,以至于争得脸红脖子粗,十多位部长在一旁面面相觑。
在第二天的讨论会上,领导人还是认为通胀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即便发生了,也不可怕。他谈到,拉美的通胀率高达百分之几千,可是经济还是在发展。他还举例说,前些日子阿根廷总统阿方辛访华,当他得悉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时说:“你们这点通胀算什么,如果能像你们这样,我就谢天谢地了。”
至此,立即“闯关”的决策敲定。
经济全面失控
8月,政治局会议正式公布5年理顺价格方案,前三年走大步,后两年微调,计划5年物价总计上升70%~90%,工资上升90%~100%。
这个“闯关”政策一出台,迅速震动全国。从当月开始,全国中心城市的猪肉和其他肉食价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涨,其他小商品迅速跟进。出乎决策层预料的是,“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全面失控的可怕趋势。由于公众的看涨恐慌心理,从而造成全国性的抢购风。
8月27日晚,时任总书记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暂停物价改革方案。8月3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知,下半年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下一年的价格改革也是走小步,工作重点从深化改革转到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上来。
1988年秋季爆发的这场物价暴涨和全面抢购,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据《薛暮桥回忆录》记载:“1988年12月1日,时任总书记找我、刘国光和吴敬琏去谈话,表示接受我们对他的批评。”
1988年的“物价闯关”,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最让我沮丧的一个事件。“闯关”失败后,宏观经济陷入紊乱,全国上下弥漫着阴郁的紧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