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工作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28:48
一、关于调查研究
1.裴度注重调查研究,而且“出以亲身”
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卷173《裴度传》时,写下这样的批语:“调查研究,出以亲身。”(见本文左上角)
裴度(公元765—839),唐朝宪宗时期有名的大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曾任御史中丞。《新唐书·裴度传》记载,裴度受宪宗之命巡视诸军,此番巡视,使裴度掌握了敌我双方大量的信息。毛泽东写的批语,赞赏裴度深入前线了解情况,由此提倡搞调查研究要“出以亲身”。
2.徐霞客通过调查,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
徐霞客(公元1587—1641),明代地理学家,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从22岁到56岁病逝前,他几乎年年外出游历,足迹遍及当时中国16个省区。晚年有计划地考察地理形貌,将其观察所得,及时记录。后人将其记录整理成富有极高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之前的地理书上都说岷山是长江的源流。徐霞客亲自到长江上游考察后,否定了“岷山导江”,推倒了陈陈相因的旧说,得出“金沙江导江”的正确结论。毛泽东推崇徐霞客“没有官气”,亲自“跑路”的调查方式,认为这是徐霞客能够创立新见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听取不同意见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说明,听取不同的、批评的意见“对人是有好处的”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从前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张仪跑到邯郸找苏秦,一去就住进“招待所”,大概是现在北京饭店之类的住所,好几天没有见到苏秦的面。后来,苏秦请他吃饭,排场大得很,苏秦坐在当中高处,把张仪安排坐在下面角上,盛了点仆人吃的饭食给他吃。这下子张仪的气可就大了。回到“北京饭店”,“北京饭店”的“经理”看他这个样子,就问他:张先生脸色不痛快,有什么生气的事吧?他把苏秦如此这般对待他说了一番。这位“经理”说:这样看来,你在赵国呆不住了,只有到秦国去。张仪一想也对,就此动身。“经理”陪他走到秦国,一路花费大概相当现在的三四十万人民币吧!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就走走门路,行些贿赂和送些衣服,一共又花了四五十万人民币。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北京饭店”的“经理”就向他告辞回国,并问他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并说过了两年一定要出兵攻打赵国。“经理”见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他,是故意的,怕他在赵国安居下来,不想上进,做不了大事。苏秦知道张仪是个人才,能做大事,如果在赵国依靠苏秦,他也只是当个“科长”什么的就算到顶了。策划张仪到秦国来,和给他一切花销,都是苏秦主使的。张仪一听,这才恍然大悟。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苏秦刺激张仪、使之有所作为的故事,见于《史记·张仪列传第十》。毛泽东用它来说明,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别人讲的不同的、批评的意见,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去听,都是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压力,压力可以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三、关于掌握分析方法
1.老子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告诫人们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语出自《老子》第58章。此句上下的原文意思是:政治手段宽松,民风就淳朴;政治手段过严,民风就乖戾浮滑。灾祸往往预示着福祥,而福祥却可能潜伏着危机。谁能知道其间的底蕴呢?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常态的东西可以变成异态的。毛泽东在上述讲话中,以老子祸福相依相伏的辩证方法来分析当年抗日战争的前途,强调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2.《宋定伯捉鬼》中对“新鬼大,旧鬼小”的描述,说明对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
1961年1月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同文学家何其芳谈话时说:除了战略上藐视,还要讲战术上重视。对具体的鬼,对一个一个的鬼,要具体分析,要讲究战术,要重视。不然,就打不败它。你们编的书(指《不怕鬼的故事》——编者注)上,就有这样的例子。《宋定伯捉鬼》,鬼背他过河,发现他身体重。他就欺骗它,说他是新鬼。“新鬼大,旧鬼小”,所以他重嘛。他后来又从鬼那里知道鬼怕什么东西,就用那个东西治它,就把鬼治住了。
“宋定伯捉鬼”的故事,见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故事说,南阳宋定伯夜行路遇一鬼,与之同行。鬼建议轮流背着对方走路。路上,鬼发现他身体重,他就欺骗鬼说自己是新鬼,新鬼重,旧鬼轻,以此打消了鬼的怀疑。他后来又从鬼那里知道鬼最怕人的唾液,就在到达宛县时把鬼揪住,并在已变成一只羊的鬼身上吐了唾沫,把它卖掉了。毛泽东用“宋定伯捉鬼”这个故事,说明要战胜对手、克服困难,就必须知己知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对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去解决矛盾,从而度过难关。
四、关于多谋善断
要学曹操的多谋善断,“反对多端寡要、言不及义”
1959年6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说:有些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
毛泽东称赞曹操“多谋善断”,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是有依据的。公元200年春,曹操将东征刘备,手下将领都说:“与曹公争夺天下的人只有袁绍。袁绍正要逼近,他乘人之危袭击我们,怎么办?”曹操说:“刘备是豪杰之士,现在不攻打,将来一定是大患。袁绍虽有大志,但他见事迟,他不会动兵的。”郭嘉也劝曹操东征,于是曹操大破刘备。袁绍的缺点则在于多端寡要,瞻前顾后。曹操东征刘备的时候,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他从背后攻打曹操,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推辞。田丰用手杖击打地面说:“你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却以小孩生病为由白白丧失,太可惜了!”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到白马攻打曹军。谋士沮授提出:“颜良气量狭窄,性情暴躁,虽然勇猛但不能独当此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兵败被杀。袁绍“没有头脑”,“志大而智小”,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