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金融投资市场-股市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7:08:51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10-03-06 04:11:23
11、 金融投资市场问题 – 股市思考(提前插播)
金融投资领域是什么领域? 是“信息”领域。 信息是金融投资的全部。明确了金融投资的“信息”本质,相关问题就昭然若揭了。 虽然资金本身是无差异的,但是从资金流动的方向范围来说,主要可以分为跨国金融资本(国际投资和游资)、国内金融资本、国内商业资本等。 不同类型的资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经济,并且试图从经济中获得投资收益。 本部分从金融投资的角度,系统思考中国经济的投入与产出的问题。 而资本的本质是信息,投入的主要是信息,收益也主要是信息。
引子: “日薄西山”的中国股市
相信中国足球是无数中国人“心里的痛”。 我在初中和高中一直喜欢踢足球,业余时间十几个人弄几个书包当“门柱”,大家就开始“混战”。 而且从初中起,我就是“世界杯”的忠实观众。 到了1990年代中期,中国足球俱乐部制成立后,我发现一个新的现象,“中国球迷”。 当时,我的同事很多都去看球。 其中,还有人要把大家组织起来,买当地足球俱乐部的队服,然后一起坐上车去其它城市支持本地的球队。 当一位热心的“女球迷”跟我说的时候,我当时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买球队队服和坐车的费用谁出呢? “女球迷”一脸失望与不屑地跟我说,当然是自己出了。 因为我一直只看欧洲足球和世界杯赛,连中国俱乐部球赛的电视转播都不看,更别说自己花钱买队服去现场看了。 不过,我只敢私下里跟好友说一下自己对这些俱乐部的不屑,否则肯定是在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泼冷水”,引起大家的不痛快,弄坏了正常相处的关系,而且“女球迷”很可能会说我崇洋媚外。
事实证明,我对中国足球俱乐部的不屑是正确的。 在最初对于中国足球俱乐部“铺天盖地”的宣传之后,出现了无数“中国球迷”。 这些球迷一次次花钱、花时间去支持“中国足球”,但是换来的是失望和伤害。 从经济和投资角度来说,他们的投入绝对是“负产出”。 各个俱乐部频频爆出丑闻,本来就已经是低劣的比赛水平,结果还每况愈下。 赵本山曾经也想进入足球圈子掺和掺和,没想到里面“水太深”,灰溜溜地退了出来,宣布再也不沾足球。即便如此,我仍然还关心中国足球队。韩日世界杯的时候,我在北美读MBA。几次中国队踢球的时候,我都半夜爬起来,跟中国同学一起看足球。 但是,中国足球队的“经典”表现,让我完全断绝了对中国足球的任何兴趣。 当然,“中国球迷”在一次次受到伤害之后,也逐渐失去了对足球俱乐部的兴趣,逐渐远离足球。 当最初的支持者开始远离足球的时候,中国的“足球经济”陷入困境。 虽然报纸仍然整版整版“大张旗鼓”地介绍赛事进程,并且进行赛事分析,电视台仍然在进行转播,但是已经很少人进场观看了,相信看电视转播的人也不会很多。 结果,足球俱乐部开始赔钱,足球队员也不像开始那样,随便就可以挣上百万、几百万。
我给“中国球迷”打了引号,因为“中国球迷”并不是真正的球迷,而大都是一群盲从的“乌合之众”。 球迷首先是喜欢足球艺术,懂得欣赏足球的力量、速度与技巧,以及人们在踢球过程中追求的拼搏进取精神,反映的足球技战术水平,以及体育素养。 而真正的中国球迷应该是,懂得欣赏足球艺术的中国人。 但是,追捧中国足球俱乐部的“中国球迷”们喜欢的是“中国足球”,至于中国足球是垃圾还是艺术,他们并不关心。 就像前面提到的“女球迷”,可能某天起床之后,突然发现足球也是个很时髦的东西,自己就很快成了“球迷”。 这些“中国球迷”的热捧让中国足协、足球俱乐部和球员们忘乎所以,以为自己即使是垃圾,也可以当做黄金卖,而且可以长期持续下去。 于是,大家在俱乐部之间看上去踢得很“热闹”,但是到了国际赛事上踢球,垃圾还是黄金大家就很容易辨认了。 当然,“女球迷们”并不太关心这些问题,因为他们在对足球的“三分钟热度”之后,去追逐新的时髦。 痛苦的是很多真正喜欢足球、关心足球的人们,“远离中国足球”是很多人的决定。 而他们的决定也就意味着,除非中国足球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否则只能在“自娱自乐”中自生自灭了。
2007年中期开始,中国进入“全民炒股”时代。 随着股票指数持续上涨,“炒股”成为社会的最热点话题,人们到处在兴奋地谈论着买股票赚钱的故事。 在“鼎盛时期”,中国股票开户数量超过1亿,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家庭成为股民,支持了股市的火爆成交和指数上涨。 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基金销售。 工商银行代理基金销售后,导致很多业务无法正常展开。无数不懂股市的老头老太太们,本来不敢进入股市,但是觉得基金保险,而且还能赚钱,就选择了基金。 当时,很多银行网点是“盛况空前”,每天银行开门之前,都有很多人已经等在门口。 在银行开门之后,“蜂拥而入”去购买基金。 通过工商银行发售的基金募资额屡创新高,有的基金在几天内就可以募集到数百亿元。 有的偏远地区的储户连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准备购买基金。但是当他们存钱的时候,柜台的营业员告诉他们买基金也是一样的,然后就把他们本来准备用于存款的钱给他们买了基金。 就这样,连一些不知道股票和基金为何物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之中买了基金,进入了股市。 随着2008年股票一路下跌,上证指数从6000多一路下跌到1600多,无数人经历了痛苦、极为痛苦、痛苦到麻木的过程。
2009年,中国股市开始反映出几个“两极分化”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股市与楼市出现“两极分化”:股市进入了“弱势反弹”的阶段。 2009年的高点达到3600,看上去比最低点高出了2倍多。 不过,人们对股市并不乐观。 从整个市场形势来看,股市仅仅属于“反弹”,而不属于“反转”。 因为从6300多点跌到1600点,跌幅达到4700点,约为3/4。 而从1600反弹到3600,反弹幅度2000点左右,还不到整个跌幅的一半,所以只能算是反弹。 另外,还有一个指标在体现股市的“弱势”表现,那就是楼市。2008年,楼市经历了相对的成交低迷之后,房价小幅下跌。 到2009年,楼市成为主要“热点”,在房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人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楼市,复制了2007年社会对于股市表现的态度。 与楼市相比,股市的表现就显得相当的“理性”,或者说比较“黯淡”。 虽然股市成交量相当大,但是每到高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密集成交,然后股市上升力量不足,重新进行盘整。
在股市反弹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个股的“两极分化”。 跟楼市和股市“两极分化”相类似,股市里不同类型的股票也出现“两极分化”。 最明显的特点是,“大盘股”和“小盘股”的两极分化。 在整个股市的大幅下跌过程中,“大盘股”起到了“领跌”的作用,跌幅很深。 而不少小盘股则表现很强。 在2009年股市反弹过程中,不少小盘股超越了6300点时的股价,创出了新高。 坚决持有这些小盘股的股民即使在2007年的最高点入市,亏损也基本上弥补了。 而那些敢于在低位“吸纳补仓”的股民,更是赚了不少。 而在反弹过程中,大盘股则“进二退一”,表现相当沉重。 比如说,中石油的股价从开盘的48元跌到10多元后,很难再回到20元以上,让很多40、30、20多元进行“价值投资”的人们看不到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股市操作者中,一些股民和基金的“两极分化”。对于不少人来说,基金是他们“心里的痛”。 当他们自己选的股票已经赚钱的时候,买的基金却仍然是大幅亏损。 这时候人们感觉到,所谓基金“专业操盘”的结果,还不如自己随便选股。
在2010年,参与股市的人们必须面对上面几个“两极分化”的对比性问题,思考“为什么”。 第一,前面说过,楼市和股市的性质一样,都属于金融市场。 2007年,中国楼市和股市都非常“火爆”,房价和股价“比翼齐飞”。 但是,在2009年,楼市几乎抢尽了风头,但股市的表现一般,成了明显的“一高一低”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楼市更加“坚强”,而股市表现却非常“疲弱”? 第二,在2007年,大量的“股评家”向大家推荐“大盘蓝筹股”,认为这些大盘股最有“投资价值”,但是这些“最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却让人们亏得最惨。 同时,不少小盘股的股价能够创出新高,让不少投资小盘股的股民获利,或者获利颇丰。 那么,为什么很多小盘股股票的表现明显优于大盘股? 第三,在西方,基金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投资的主要渠道。 因为基金经理们作为“专业投资人士”,投资表现要优于普通的股民。 而到了中国股市,基金的表现不仅没有优于普通的股民,甚至比很多普通股民差得多。 人们经常会在股市中看到,不少基金们在股价高位的时候大量进行购买,或者在股票低位的时候大量进行抛售。那么,为什么中国“专业操盘”如此表现? 为什么基金经理们还不如一些普通的股民,知道“高抛低吸”的基本股票投资的道理?
另外,国际经济形势又成为人们担心的问题。 一个人们无法忽略的情况是,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之后,人们突然发现中国金融和股票市场,实际上跟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密不可分”。 人们开始探讨,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因为人们一直在谈论,出口、基建投资、内需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那么如果出口不行了,中国未来将依靠什么来发展。 于是,人们就希望了解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分析欧美日等国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等政策措施对于各国经济的影响,并据此判断它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而货币刺激政策又牵扯到利率,利率影响贷款成本,进而影响到各国经济运行。 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部分,又出现一个问题:人民币汇率。 欧美(尤其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因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过大,导致美国的贸易赤字居高不下。 但是,人民币在国内持续贬值,让出口企业的各种运作成本越来越高,出口越来越艰难。 所以,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这又成为一个谜。 而人民币升值与贬值,又与中国利率、欧美利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极度缺乏国际经济和金融知识的中国投资者,同时面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开始陷入迷茫之中。 人们难以确定,中国股市未来将走向何方。 在人们对自己的投资已经完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很多人感到非常的恐惧,这种恐惧比亏钱更让人感觉到痛苦。 这也就是投资市场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恐怖本身比恐怖更恐怖”。
说到“恐怖”,就必然要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或者说“人性”。 而对于专业投资高手来说,投资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人性”。 在2007年,中国股市中的股民热情高涨,人们买股票的感觉不像在投钱,而像是在“捡钱”。 比如说,巴菲特曾经以每股1个多港元价格,大手买入中石油的股票。 在持股几年后,巴菲特就在中国股民热情高涨的时候,开始以十几港元的价格全部清空中石油的股票。 根据巴菲特的投资特点,他如果清空一个股票,往往就意味着以后基本上不会再碰。 这时候,很多中国舆论开始讥笑巴菲特,认为他抛售得“很没有眼光”,在股价上升的时候抛掉股票,损失了后来股票升值的空间;更主要的是,巴菲特通过抛售股票,失去了中国的“未来”。 中石油股票在大陆上市后,一路下跌。 那么,很多“股评家”在中石油40多、30多、20多元的时候,强烈推荐广大投资者购买中石油的股票,认为中石油具有“长期的投资价值”。 到了2009年初,很多在上述价位热情购买中石油股票的人们被“套牢”,损失惨重。 中石油股票又一次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如何把握股市的方向? 对于很多股民来说,目前开始进入迷茫期。 进入2010年,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变得非常不确定,中国股市(上证指数)重新回调到3000点上下,反复进行盘整,不论上下都非常艰难。 这说明,整个市场陷入僵局,人们普遍失去了方向。 从一般市场规律来说,市场盘整越久,上升或者下跌的动能也就越大。 在目前的情况下,贸然增仓或者减磅,都可能导致未来的损失。 那么,如何预先思考未来的走势,降低投资操作风险呢? 而从操作的角度来说,金融投资赢利的思考前提,关键在于两个步骤:1、化繁为简;2、透过现象看本质。 而本节内容主要对“化繁为简”进行思考: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寻找确定的因素;面对错综复杂的因素,从简单朴素的角度思考。
2008和2009年,是中国股市“回归理性”的两年。 那么,为什么要从2007年的“热火朝天”向“理性”回归? 套句流行的话说,就是“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了”。 傻子的钱是有限的,而骗子的想象是无限的,用傻子有限的钱去填补骗子无限的想象,殆矣。 想在股市中生存下来,就不能成为“傻子”,不能被别人“忽悠”了。“吃了亏”的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在众多股评家大声叫喊买中石油股票进行“价值投资”的时候,“价值投资”他爹巴菲特却坚决清空中石油的股票。 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比如说,如果现在电视上的“股评家”又告诉大家,某某股票可以进行“价值投资”了,大家还会相信吗? 估计相信的人不多了。 因为,经过2008年大面积亏损,让无数新进入市场的股民们赔得很惨,也赔怕了,开始知道“江湖险恶”的意思了。 经历大量“失血”的人们头脑冷静下来,也能够听进去“泼冷水”的话了。
那么,“回归理性”意味着什么? 从微观角度来说,就是众多个体股民,不仅希望在股市中赚钱,更害怕在股市中赔钱! 赚钱虽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赔钱则更加痛苦。 很多人宁愿不赚钱,也不希望在股市里赔钱。 这就是说,人们开始按照经济学效用原则,思考自己的股市投资行为了。 而从宏观角度来说,这对于中国股市是灾难性的。 因为,当股民们开始理性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投资中国股市最终只有赔钱的机会,没有赚钱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缺乏内在的上涨动力。 所有股市上涨都只会是外部经济刺激的结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外部资金刺激的结果。 而在外部刺激过后,获利盘或者曾经被套的股票就会涌出,重新打压股票下行。 而且,这就像给人打强心针,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刺激的效果越来越弱,股市最终像足球一样,逐渐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2010年中国还会继续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进入股市的资金还可能支持股市有所上涨。而上涨之后,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出清股票,然后远离股市的机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中国股市的具体背景情况。
股市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前面说过,市场经济就是在自愿交易的基础上,保护弱者正当权益的经济。 因为,市场经济可以理解为以自愿对等的市场交易为核心的经济。 由于在交易过程中,规模大、实力强、人才济济的优势交易者,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巧取豪夺”弱小交易者的利益,造成市场失衡,弱小交易者被“消灭”,最后市场因为众多弱小交易者消失而无法运转。 所以,为了保持市场经济的可持续运行,“政策天平”应当向实力弱小的人群倾斜,重点保护弱势人群的权益,使弱势人群获得应有的额外保护,实现经济中的力量均衡状况。 而在股市中,保护弱者的意义尤其重大。 安然破产案、“次贷危机”、庞氏骗局等侵害中小股市投资者利益案件,不仅仅让无数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也让曾经“无比强大”的华尔街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金融投资界的各方再次认识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金融投资市场本身。 所以,从法律监管到企业自律,大多数企业都作出姿态,表示自己更加关心和照顾中小投资者。
那么,如何保护股市的中小投资者? 股市是进行股权投融资的市场。 什么是股权投融资? 投资者用自己的钱换取被投资企业的股权,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投资,而对于企业来说是融资。 投资者的希望是通过现在的投资,获得未来的股权利润回报的权利;而融资企业通过限现在的融资,承诺了未来的股权利润义务。 那么,股市的作用就是,保障投资者的权利,强迫融资企业尽义务。 那么,股市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股市中,有几种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投资者、融资企业、市场监管者、市场中间商。 其中,投资者是股市的发展根基,没有投资者就没有股市。 另外,由于投资者中,大多数都是中小投资者,与融资企业的强大实力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市场监管者的主要职责是为投资者服务,严密监控被投资企业。 其中,市场监管者不仅仅包括股市管理机构,还包括新闻机构、法律系统等等。 而中间商根据自己不同场合的角色,分别为投资者或者被投资企业服务。
那么,市场监管者如何为投资者服务? 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严惩企业“虚假信息”。 金融投资的本质是信息,金融投资市场的风险来自于虚假信息。 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也就保证了金融投资市场的安全。 保障上市公司信息安全性,不仅仅是监管机构,而且还有很多商业服务机构。 在商业服务机构中,首先是审计。 安然公司“造假”事件曝光后,倒掉的不仅仅是安然公司,还有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德森事务所。 审计安然公司的安德森事务所涉嫌帮助安然公司作假帐,在安然问题曝光后,所有安德森事务所的合伙人们都“人心惶惶”。 因为,如果中小投资者进行集体诉讼,把安德森事务所作为连带责任人,那么安然补不上的中小投资者亏空,都要转嫁到安德森事务所上,那么合伙人们必须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赔,就是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另外,在金融投资市场中,有很多“扒灰”者。 就是一些精通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人们,通过自己对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分析,找出这些信息存在的疑点,说明企业的问题。 还有,新闻机构也在随时盯着上市公司,大量新闻记者随时准备找到企业的问题,并且进行披露。 后来,律师事务所也“掺和”进来。 一些既懂企业又懂法律的律师们,随时找到企业在信息披露上的漏洞,然后号召股东起诉公司,打集体诉讼官司。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美股市总体运行良好,个别企业造假并没有影响到股市的正常运作,而且促使股市运作更加规范。
股市监督的目的,是给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投资回报。 那么,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投资回报从哪里来? 股票分红派息。 对于分红派息的重视,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股市文化核心。 市场根据分红派息的差别,界定不同的上市企业、不同的投资者。 比如说,“大盘蓝筹股”的特点就是股息派发稳定,美国股市中,大多数业绩稳定的大公司,几十年以来都在持续派发股息;而在投资者中,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则主要针对这些持续分红派息的股票。 大量追求低风险的资金,比如说养老基金等投资者,倾向于投资这些持续分红派息的企业。 同时,“高成长性股票”往往因为企业处于竞争成长期,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大,股息派发少或者没有;与之相对应,很多进取型投资主要对这些企业进行投资。 微软成长了三十多年,一直没有派发股息,而股价则随着它的销售和利润成长而成长。 后来终于有一天,比尔 盖茨感觉到微软已经不属于“高成长公司”了,所以把长期积累的数百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中的一大部分一次性进行分红派息,这可以说是的微软关键性转变,说明管理层经营管理意识的转折。
通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和分红派息的监管,股市迫使企业进行规范运作。 明确了分红派息和信息,所有的故事都变得非常简单,股票定价机制也变得简单。 市场中有很多投资中介机构,对不同的企业股票进行投资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评级。 评级的依据首先是分红派息,企业分红派息是多少,分红派息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并且结合当前股价,进行“买入”、“中性”或“卖出”的评级。 而对于不进行分红派息的“成长性股票”,则对股票的分析要求则非常高,比如说技术先进性、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和销售成长,利润预期和现金流等等。 通过这样的投资分析手段,除了少数市场领导者,一般的股票根本无法获得高定价,往往难以进行融资。可以说除了“互联网狂热时代”等少数时候,市场表现平平的股票根本受不到投资者的重视。当然,像Google这样的上市公司,原因是因为股东超员,法律规定其必须上市,而不是为了融资上市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投资者追捧。 因为它不是上市要钱的,而是上市后直接给股东赚钱的。 而通过这样的投资分析评级机制,迫使上市公司从公司业务上赚钱,而不是从股票融资上赚钱。那么,上市公司管理层必须尽力在市场上竞争,获得优势地位,赚取大量利润,才能够受到股票市场的长期认可,自己的股票期权才能够转化为高额收入。 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缺乏经营能力或者动力不足,那么股东就可能直接通过董事会,撤换管理层,保障自己的投资权益。
那么,中国股市与欧美股市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呢? 中国股市的出发点是为国有企业筹资,投资者只不过是上市公司的“提款机”。 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市场思考重点也不同。 在中国股市中,市场监管机构不是监管融资企业,不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而且帮助融资企业,保护融资企业的。 有了这个根本的出发点,一切问题都非常清楚了。 既然是帮助企业融资,那么就要把企业尽量包装得“漂亮”,然后尽量把股价打高,同时保证国有股份的绝对控股地位。 对于股票专业人士,要防止有人“扒灰”。 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利润业绩等可以造假,但是现金流很难造假。 有一定股票投资分析能力的投资分析员,如果认真研究某个企业,往往能够将企业现金流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状况、企业管理状况、企业成本等信息相结合,发现一个企业是否存在重大的信息造假问题。 比如说,有位大学教授分析某个上市公司的企业现金流状况,认为企业在做假账,而现金流是做不了假的,所以这个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 结果,这个分析的内容被发表后,这家上市公司立即威胁这位教授,要起诉教授诽谤,并威胁巨额索赔,竟然把教授吓哭了。 在新闻媒体上,看不到有什么新闻,揭露某家上市公司存在信息造假的问题。 而中介机构的“股评家们”,总是习惯于“唱多”,不论股市上升或者下跌,股评家们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 到最后,股票“下跌”已经不叫下跌,而叫“回调”,从6300到1600是“回调”了3/4,而从1600反弹之后,“股评家们”又开始充满自信地告诉大家,股市还是要上涨的。
帮助企业融资,关键在于允许企业“只吃不吐”。 因为中国股市是为国企融资服务、帮助国企解困的,那么中国股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发生了。 在最初的时候,中国股市中“高成长股票”占到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所以在股市中进行上市融资后,不进行分红派息也是正常的。 而朱发现股市是个很好的融资平台后,开始允许大型国企上市,这些大型国企被称为“蓝筹股”。 在欧美市场,“蓝筹股”的特点就是规模大、业绩稳定,因此持续地进行分红派息。 但是,中国的“蓝筹股”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就是规模大、业绩增长表现“优秀”,但是不进行分红派息的活动。 而如果不分红派息,那么股市中的“故事”就容易讲了。 比如说,国外蓝筹股公司在利润大幅提升后,往往分红派息也就更多,而股票受利润和分红派息的支持,股价经常也就越高。 一般来说,每个公司都有把财务报表做得更好看,提升自己业绩的欲望,以支持自己的股价;但是,因为提升财务业绩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分红派息,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很容易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因此蓝筹公司对于会计报表的处理也就慎而又慎。 而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企业可以做出一个非常漂亮的财务业绩报表,然后通过财务业绩支持股价上升。 这时候,中国“蓝筹企业”因为不分红派息,而是致力于融资。 因此,在财务业绩和股价上升之后,不是给股东发更多的钱,而是以更高的股票配售价格,从股东手中弄到更多的钱。 所以,和欧美大型跨国公司“蓝筹股”不一样,中国“大盘蓝筹股”的业绩增长“表现优秀”,原因之一就是分红派息的差异。
结合信息和现金流,中国股市的“特色”就非常明显了。 欧美股市的信息和现金流呈现双向互动状态,而中国股市则表现出单向流动状态。 欧美股市的信息一方面从上市企业流向投资者,这时候中介机构会帮助上市公司整理信息,达到最有效传达到投资者的目的;另一方面,信息还会从投资者流向上市企业,比如说投资者可能就业绩状况不好而对管理层问责,而中介和监管机构也代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问责。 但是在中国,信息只是从上市公司流向投资者,不论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都在帮助上市公司把信息传达给投资者;至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反馈或者问责,上市公司是不用关心的,因为投资者只不过是上市公司的“提款机”而已,所以上市公司关心的是“提款机”里有没有钱,而不需要关心“提款机”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说,欧美股市一方面通过股权融资,使现金从投资者流向上市公司;另一方面,现金还以分红派息的方式,从上市公司流向投资者,这就又形成了双向流动。 而中国股市,基本上是投资者单向流到上市公司,投资者作为“提款机”,投向上市公司的钱基本上就是“肉包子打狗”-- 有去无回。
那么,如果把中国股市看成一个最简单的系统:现金流向系统。 中国股市的方向就很清晰了:资金通过股市,从无数的中小投资者流向了少数的一些企业。 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投到股市里的钱都是辛苦去赚、一点一滴节省而来的“血汗钱”。而对于企业来说,从中小投资者来的钱都是“白来的钱”。 “崽卖爷田心不疼”啊,在富裕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尚且大手大脚去花钱,不知道老一辈赚钱积攒家业时的艰苦。 那么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中小投资者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只要能从中小投资者手中弄到“白来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 所以,作为上市公司,就要千方百计从中小投资者手里弄钱,谁让中小投资者“傻”呢。不管赚钱公司还是亏钱公司,只要弄到钱的公司就是好公司。而且,弄钱不仅仅是通过“IPO”股票上市,还可以进行股票增发、企业重组、发行企业债等。 弄到“白来的钱”是很有示范效应的,就像电报里说的“钱多、人傻、速来”。 于是,那些开始不懂股市、后知后觉的企业,也纷纷仿效前面的“成功者”,大手笔进行“资本运作”,希望从股市中弄到“白来的钱”。 就这样,股市面对很大的“扩容压力”,因为希望弄钱的企业太多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股票监管机构只好进行利益协调,根据不同企业的背景和利益手段,安排这些企业上市的“轻重缓急”。
当然,要弄到中小投资者的钱,还需要“把水搅混”。 在西方股市尽可能简化、平民化,让每个股市投资者都能够理解股市运作机制的时候,中国股市要尽量把股市弄得很高深,甚至很神秘。 因为,如果让中小投资者都能够清晰地理解股市,看着最简单的资金流向系统说:“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中只可能亏钱,不可能赚钱。” 那么,中小投资者还会来吗? 这就是俗话说的“水至清则无鱼”。 所以,要想让中小投资者“自觉自愿”地进入股市,“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积蓄交给企业,就需要“把水搅混”,这样才有利于实施“浑水摸鱼”的行动。 我们在看魔术“大变活人”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个箱子里本来钻进去一个美丽的女郎,但是魔术师用罩布一过,那个活人就没有了。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奇怪,这个人去了哪里呢? 据说,这是个光学原理。 当这个人钻进去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她。 但是,当罩布放在箱子上的时候,箱子里的灯光打开,在活人前面形成一个“光幕”。 而我们再看箱子的时候,就只能看到这个光幕。而视觉的错觉让我们觉得箱子里没有人了,但实际上那个人被光幕遮盖住,给我们的视觉造成错觉。 而在股票市场中,“股价”就成为“光幕”,或者“浑水”,让大多数中小投资者看不到“光幕”和“浑水”后面的东西。
“股价”牵动着亿万人心。但是, 我在期货市场的时候,看到期货经纪人吸引潜在客户的方法,太简单、太无聊,但是太有效。 这些经纪人根本不用给客户讲期货市场的机理,期货的作用,期货的风险、期货的操作方法等等内容。 因为,对于很多客户来说,那些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 这些经纪人只需要打印出几张期货价格走势图,然后告诉客户,如果从低位买,然后再在高位卖,加上期货保证金的“倍乘效应”,就能够赚好几倍。 即使只能赚中间的一部分,那也是两三倍的利润。 结果,这个方法一再被证明非常有效。 很多有一些钱、对期货有点兴趣的人,很快就成为客户。 可以说,“期货价格”就是“光幕”,遮盖了背后的一切机理。 股市和期货是“孪生兄弟”,道理也一样。 有一次我出差,在酒店大堂看到一个人正在上网看股票,我们就聊了起来。 这时候,酒店老板看到我们在聊股票,感觉我们谈的很专业,也凑过来想让我们谈谈对股票的看法。 这时候,这个人跟酒店老板说起他的资历,跟某个知名的“炒股高手”学过一段时间,而且有几个“经典”的成功炒股经验,然后打开那几只股票图,告诉老板他在哪个价位进入,在哪个价位抛出。 老板立即来了兴趣,希望他能够经常给予指点(他也在本地工作),看上去很有点想请他操盘的意思。
人们通过“股价”获利的方式,定义了中国股市的性质:投机场所。 在西方,有不少很大的基金在投资股票的时候,其目的是长期持有股票,通过获得分红派息实现投资回报,这种行为叫做投资。 不过,在中国因为没有“分红派息”这样的投资回报形式,所以人们只能通过赚取股票差价赚钱,这种方式总体来说属于投机范畴。 也就是说,中国股市不可能有投资者,人们只能依靠投机来赚钱。 所以,“股民”这个称谓对于把钱投向股市的中小散户来说,是比较贴切的。 问题在于,通过“股价”这个“光幕”或者“浑水”,进一步加快了向股市“送钱”的步伐。 也就是说,“股价”波动加剧了大多数股民的损失。 比如说,在六十周年的时候,“某百万”又频频出现在不同的新闻媒体中。 他作为股市里“炒股”赚钱的“经典案例”,成为人们无数次重复的故事。 而“某百万”案例之所以“经典”,翻来覆去被人们提起,并不是因为它是普遍现象;恰恰相反,它是稀缺现象。 因为,如果大家都在赚钱,他的例子也就变得很普通,随便找几个人就可以做电视节目了,“某百万”也就没有到处“走穴”的机会或者必要了。 那么,“某百万”现象也意味着,自从“恢复”中国股市以来,大多数股民在股市中是亏钱的。 而且,大多数股民不仅给上市公司“送钱”。
那么,大多数股民是如何亏钱的呢? 如果市场是“一潭死水”,股民们不会积极入市,给融资企业“送钱”的。 吸引股民的关键在于“活跃市场”,通过让“股价”涨起来,让大家看到自己能够因为“股价”上涨而有利可图。 就像期货经纪人吸引客户那样,给客户以赚钱的想像空间。 那么,谁能够让股价涨起来呢? 市场投机资本。 融资企业与市场投机资本联合起来,把“股价”做起来,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 而把“股价”做起来,常用的方法可以是这样的: 首先,出现一个模糊的利空消息,投机资金顺势打压股价,引起市场恐慌,然后散户纷纷开始抛售。 这时候,投机资金就在低位吸筹,低价购买股票。 等“筹码”买够之后,投机资金就开始拉抬股票。 随着股票价格的一路上涨,上市公司开始不断传出利好消息,支持股价上升。 等股价涨到一定程度,上市公司就开始公布“亮丽”的财务报表,“顺便”推出配股方案,让股民拿更多的钱进一步购买新增的股票。 配股之后,股价也在大家的预期之中持续上涨。 而在股票上涨的过程中,上市企业和投机资金都赚到了钱。 当然,在配股之后,随着投机资金的逐步撤离,股价开始持续下跌,很多股民“被套”。 但是,上市公司和投机资金已经不关注了,因为他们都各自赚了钱。
在“股价上涨”过程中,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分股民的资金“这杯羹”。 首先,在投机资金拉抬股票的过程中,要缴纳印花税和交易费用。 一般来说,随着“股价上涨”,股票交易量会越来越大,那么每笔交易都要缴印花税。 虽然每笔印花税看上去数量很少,但是大量的成交汇集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财政税收。 从这点来说,财政非常喜欢股票上涨和股市繁荣。 另外,数量更大的交易费用由不同的机构分别获得:首先,证券公司获得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证券公司也不容易,通过各种宣传和鼓动方式,“培育”中小散户,引导中小散户“送钱”到股市里来,这样大家才有饭吃,有钱赚。 其次,一部分钱进入了证券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因为这里的人们也付出了“辛劳”。 毕竟,审批上市公司、监管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出事后协调“重组”上市公司等等工作,都是很累人的麻烦事。 打个比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偶尔喝一次茅台是一种享受,但是天天喝、甚至顿顿喝茅台也是很累人的。 另外,上市公司和股市投机资金还要进行媒体公关、股评公关。 毕竟,让一些“股评家”关注本公司股票,让相关媒体刊登分析自己企业的文章,这些对于“股评家”和媒体来说,都是费时、费力、费神的事情。 或者说,把各种关系协调好了,大家才能够共同赚钱。
在股市的时间进程中,困难总是存在的,怎么解决困难就成了关键。 在1990年代后期,朱认识到股市的融资作用后,通过一轮股市启动,吸引了大量的股民,使很多公司上市,起到了解决国企困难的作用。 但是,当这波股市“热潮”过后,市场又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下跌趋势形成后,股价起起伏伏,断断续续向下回归,造成了市场非常脆弱的心理状态。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监管机构不敢继续让新的股票上市,害怕新的股票会压垮整个市场。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解困”,需要从股市获得成本无限接近于零的资金。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资金,而需要资金的企业的需求更加急迫。 前所未有的难题摆在监管机构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股市资金充满了渴求,但是股民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钱购买新的股票。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股价重新涨起来,让股市重新活跃起来,让交易重新增起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这就成为股市的主要障碍。 或者说,如何通过“开源”,吸引更多的股民,让更多的股民掏出更多的钱,是股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这时候,机会逐渐来临,在多方面资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股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大牛市”意味着股价涨幅大、市场规模大、上市公司大。 “大牛市”的根源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资金进入股市。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1990年代“渐入佳境”的出口组装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的贸易顺差屡创新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国家施以强大的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 贸易顺差的结果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而通过外汇管制机制,大量的外汇储备在国内结转成大量的新增人民币。 这些人民币并没有完全回到出口加工行业,而是开始大量进入股市和楼市等金融投资领域,从“血汗赚钱”到“轻松赚钱”。 另外,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形成后,大量国际游资以投资或者贸易盈余方式进入中国,希望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 而随着人民币开始升值,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涌入中国,都结转成为人民币。 而这些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后,不会进入实业领域,而是主要选择股市和楼市。 另外,随着股市的启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开始对股市进行推波助澜,引发中小散户逐渐开始进入市场。 由于这些资金规模过于巨大,据说仅仅进入股市的国际游资就达到数千亿美元。 在这样巨大的资金支持下,股市持续上涨;而持续上涨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市,股市的上涨逐渐开始加速。 而把股市推向高潮的,是后来大规模发售的“基金”。 “基金”的作用是,把本来不敢进入市场的大量散户的资金汇集起来,集中进入市场推高股价。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供应,监管机构和希望融资的企业“迅速行动”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最发愁的是没钱花;而如果有钱,多少都能够花出去。 中国股市就是这样的场所,监管机构怕的是股市里没钱。 另一方面,别说进入股市的这些钱,就是再多十倍,监管机构都不怕。 随着大资金支持的“大牛市”的启动,大规模的融资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股市“巨无霸”企业开始集中上市,“全流通”进入议事日程,并且开始分布实施。 中石油在国内A股市场登陆,立刻就“荣登”世界市值第一的“宝座”。 而发行的用于募集资金的股票,只占整个中石油股票的5%左右。 不论市场里有多少钱,中石油都能够“吃掉”其中相当的一部分。 而伴随这些大型“蓝筹股”的上市,还有一个名词上市了:“大小非解禁”。 大小非是指最初中国股市设计的时候,卖了高价少量股票给股民,在股市内流通;而大多数股票都是不能在股市里交易的“非流通股”。 而“全流通”的意思就是让这些“大多数”不能流通的股票流通。 而这些非流通股被分别掌握在大股东和小股东(经常是个人)手中,叫做“大小非”。 巨额大盘股的上市,“大小非”在突然之间可以流通,意味着市场资金的需求很快放大了“十倍以上”。
物极必反。 在2007年,当人们还在高唱凯歌,认为股市能够达到万点的时候;当无数人挤在工商银行业务窗口前急迫地购买基金的时候,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股市上升已经走到了尽头。 基金的大规模发行,无数老头老太太在抢购意味着,股市“竭泽而渔”已经到了极致。 市场上资金供应的所有潜力已经耗尽,股市已经找不出来新的资金能够支持股价的继续上升。 同时,“大盘股”发行刚刚进行到“中场”,在中石油这样的“超级大盘股”上市后,还有多个大盘股在等待上市。 与此同时,刚刚开放的“大小非”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机会抛售,让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能够兑换成为现金。 由于这些“大小非”的成本很低,或者干脆没有成本,所有它们在任何时候抛售,都是获得暴利。 而且,股票价格明显的非常诱人,所以“大小非”随着解禁的过程,持续地进行抛售,打压股价持续下行。 就这样,在市场资金来源已经基本上枯竭的状况下,“大小非”还在持续抛售,“吃掉”股市里剩下的“残羹”,导致股市的深幅下跌。 在股市下跌期间,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 就这样,在股市一路下跌之后,到了2008年底。
在经历2009年的反弹后,股市发出一个信号:衰竭。 而股市的“衰竭”从前面所说的3个“两极分化”中表现出来: 楼市与股市的“两极分化”反映出,股市获取外部资金能力的衰竭;大盘股和小盘股的两极分化反映出,股市内在运行机制的衰竭;基金表现和个人表现的两极分化的结果是,股民们对于股市信心的衰竭。 回到中国股市的本源,市场缺乏自身造血机制,企业上市的目的是融资,各方都把股市当中“提款机”,而且上市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持续分红派息。 所以,中国股市就像足球联赛一样,从开始就注定了其结局。 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还对股市抱有希望。 而且,股市还不够大,新的资金进入还能够重新进行循环,所以其本质表现并不明显。 经过2007年最后的“繁荣”,把绝大多数能够从散户手中能够弄到的钱弄到之后,再也没有力量能够再度推高股价。 而股价的“光幕”消散后,资金只从中小散户单程流向上市公司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股市实质开始暴露出来。 而股市的实质逐渐变得清晰之后,人们对于进入股市将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谨慎、更加警觉。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股价可能还有机会反弹,但是市场整体衰落的局面似乎已经难以避免了。
楼市与股市的“两极分化”,反映出不同资金来源的不同力量。 前面说过,股市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们的余财、产业溢出资本(游资)、养老基金等,还有少量的银行贷款。 这些资金对于社会来说,就像身上的脂肪和四肢,如果股市下跌,人们的钱亏了,就像“减肥”或者“壮士断腕”。 而楼市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而这对于社会来说,就像是血液、骨髓。如果房价跌了,那么银行就垮了,经济也无法运行了。 在经济“向好”的时候,这个差异体现不出来。 但是,当经济开始陷入困境,资金“捉襟见肘”的时候,国家就必须做出选择,是保楼市,还是保股市。 经过2008-2009年,国家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楼市不能跌,股市可以有很大的下跌空间。 另外,既然股市的主要来源是上述资金,那么随着2010年经济状况和中央政策的发展,这些来源面临进一步枯竭的情形。 而资金来源的枯竭,也意味着股市向上的空间已经受到明显的约束。 每向上一步,都面临着大量“解套盘”的压力;同时,每向上一步,都需要新的后续资金的支持,但是社会资金已经失去了支持作用,而且大量资金被分流到了楼市,让股市的上行更加艰难。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股市在短期内(2010年)有可能受到中央政策的支持。 对于中央政策来说,股市的“口红效应”一直在起着作用。 在过去的历史表现中,当经济出现困难,或者高层内部出现僵局的时候,股市经常反而表现会非常好,给人们以安定和谐的感觉。 在2009年,国际经济陷入困难之中,引发中央政策的大规模刺激,主要支持了楼市,其资金“溢出效应”也支持了股市。 到了2009年末,国际经济开始好转,股市反而下挫。 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应该还会继续,大规模的资金在支持楼市的时候,可能还会对维持股市有一定的帮助。 从这点来说,最危险的时候,经常是最安全的时候。 但是,由于股市的规模已经可以用“巨大”来形容,因此即使是中央巨额的资金支持,也很难长久地维持。 而随着人们的经济状况更加艰难,产业“溢出资本”枯竭,那么从中期来看,人们会纷纷撤出股市。而更加致命的问题,还是“大小非”。 这个问题在2009年股市反弹的过程中,对市场的压力似乎小了很多。 但是,一旦市场重新开始下跌,“大小非”将成为股市的“杀手”。
大盘股与小盘股的“两极分化”,反映出市场内在机制失去了动能。 在欧美股市,大盘蓝筹股是支持经济运行,稳定股票市场的关键力量。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一路下跌,跌幅一度接近80%,但是道琼斯指数相当稳定,有力地支持了市场。 因此,道琼斯指数仍然是美国股市的主要标志。 但是,中国股市中的“大盘股”是压制市场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这些大盘股需要的资金量过大,没有人敢于炒作这些大盘股。 所以,进入市场的资金基本上避开大盘股,主要以炒作小盘股为主,通过拉抬小盘股来获利,出现大盘股和小盘股“两极分化”的局面。 当然,这是在大盘股也在相对反弹的情况下,小盘股才有炒作的空间。 如果大盘股再次失去支撑,重新掉头向下的话,小盘股也不能幸免,在因为大盘股下跌而转坏的市场氛围中,也要受压下挫。 而大盘股的状况也就意味着,市场开始逐渐进入理性状态,人们不再狂热地炒高股价,或者盲目地跟风。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 随着人们越来越理性,人们就会逐渐失去参与炒作的兴趣。 当人们的头脑冷静下来,整个市场就会失去能量。 而一旦市场失去能量,企业不能分红派息的核心问题也就暴露出现,股市衰竭也就不可避免。 这种“人气”的衰竭就像中国足球表现出来的衰竭。
另外,基金的表现同样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股市的根基。 基金的作用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对于缺乏自身“造血机制”,需要通过“暴涨暴跌”维持生存能力的股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在股市大幅扩容后,基金的作用更加重要。 没有基金的话,只是一些中小散户杂乱无章的投资,根本支撑不起来现在中国股市这个庞大的市场。 但是,经过了2008年的股市下跌和2009年反弹的过程,很多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发现基金不仅没有表现出市场抗风性能力,甚至比很多人自己操盘更差。 而且,基金在业绩表现差的同时,仍然收取高额的管理费,这让很多人更加难以接受。 而基金市场表现的结果是,难以销售出去。 在2007年市场高涨的时候,一只基金几天可以销售数百亿,但是到后来,一只基金只能销售几亿元,无法达到规模化运作的底线。 而没有基金的“坚强支撑”,股市投机资金也无法炒作较大的股票,因为随着散户变得越来越精,股市投机资金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对手”来聚集人气。 而无法炒作的股票也不会有投机资金的参与。 没有投机资金、无法炒作、没有分红的股票,其结果只能是“自生自灭”。 期货市场死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逼仓”。 在一个品种上“逼仓”后,较大的资金将会避开这些逼仓的品种。 那么,投机资金就只能“自娱自乐”,结果仍然吸引不来新的资金。 于是,投机资金只能“认赔出场”,这时候期货价格往往会跌到出乎意料的低价。 可以预见,随着局势的深入,会有一些股票(尤其是大盘股)在中期内跌到令很多人觉得不可想象的低价。
总之,中国股市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下跌,而是更深层次的“衰竭”的问题。 在衰竭的过程中,也可能有一定的反弹。 但是,总体来说,随着市场人气的消散,中国股市将回归其本质。 用“日薄西山”来形容股市,还算是个比较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