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前途托付在父母的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37:08
爸爸妈妈看着于兴第一次抱着筱北,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许多肺腑之言要告诉儿子与孙女。
筱北张开嘴巴,睁大眼睛面带笑容,神情安逸;而父亲面带笑容把自己的另一个生命小心而平安的托在手中放在自己最安全、最重要的的地方——心上。这个画面太精彩、太经典,也太有代表性了。
此时的筱北身心纯洁的无与伦比,她是天地精心的杰作,她把自己全身心完美无暇的托付给了父母。天下的子女初来人世间,就像筱北这样托付给了父母,父母托付的分量该有多重啊!这是一种责任的托付,是一种命运的托付,是家族兴衰的托付。更是一种文化的托付!
儿子,你看一看“托付”一词的内涵,“付”是交付,交给的意思,是全部的交付,放心的交付;“托”是承受者小心翼翼的双手接纳,托的是对方交付的全部。于是双方就建立起来一种关系。儿子,此时的你可曾想到把自己的另一个生命“托出”什么命运,把自己家族的命运“托”向何方?那是生命啊,那是生生不息的延续啊,那是宇宙恒常大道啊!!!
这就是子女托付给父母的责任。父母承担着这份责任,一步一步向前走。但更多的父母是那份诚敬心和责任心不够,走着走着回头一看,原来的天使已变得面貌全非,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了。于是开始产生怨言,怨孩子,怨老师,怨社会,乃至于怨国家。埋怨了一大圈,但是最该怨的人,却丢失了,那就是作为父母自己。在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每一点不足,都是父母有负子女托付责任的体现。责任在父母,不在子女,更不在于其他。明白这一点,作为父母就要懂得,自己将如何去做,才能把承担的这份责任完成好,不负子女的重托。当父母的都承担着三个不同的角色,而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和影响孩子。那就是做之君、做之亲、做之师。当我们没能把孩子引领到一定高度给与正确指导,领到正途的时候,父母就失去了君的责任;当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给与正当的教育和引导的时候,父母就失去了师的责任;当父母在物质方面不能对孩子正当的节制而一味的满足孩子物欲,娇纵孩子的成长,父母就失去了亲的责任。三者俱失,父母从何谈责任?说到这里,父母为负好这份责任,就要认真的学习,从而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认真学习,无论他在学什么,但是往往就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学习,那就是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这堂课学校里找不到;社会上也很难找到;家庭里如果父母不是现身说法,告诉子女的话,也是找不到准确的答案。于是就自以为是,想当然的来塑造自己的子女,更或甚者是充当周围人们的影子,不辨好坏是非,盲目的模仿。岂不知“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弟子规》)。
儿子,其实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都在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修身,才能齐家啊!只有父母站在山巅上,子女才能领略山高我为峰、海阔天为岸的境界。只有父母胸怀如大海,子女才能有可能心包太虚。这正是:子女的孝顺托付在父母的示范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弟子规》);子女的诚信托付在父母的守信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子女的礼貌托付在父母的言行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子女的好学托付在父母的鼓励之中(“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弟子规》);子女的忍辱托付在父母的忍让之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弟子规》);子女的成就托付在父母的塑造之中(“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说到底,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托付,是一种文化的托付,一种文化的滋养;一种文化的熏陶;一种文化的承传;一种文化的享受。子女在成长过程当中,离不开五伦十义、五常八德;父母亲要把五伦十义在生活中做到,五常八德在言行中做到。五伦十义、五常八德体现在《弟子规》的113件事中,儒教的根基,做人的根基,全在《弟子规》。因此父母亲要在子女面前把《弟子规》真实的演绎出来,使子女扎根在三岁前,落实在一切生活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行住坐卧,都离不开《弟子规》。这是祖先慈悲恩惠与子孙的;子孙双手恭敬接过来,再用这些感恩与供养我们的祖先。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领着子女步入一个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子女对父母才是一个放心安稳的托付!
只有父母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子女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子女。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子女的成长、前途才是真正托付到父母的手中;而父母的寄托才最终有一个文化保障!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个家族才能真正的发达;一个民族才能真正的振兴;一个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的昌盛!
儿子,你明白托付的深刻含义了吧?
感恩中华祖先!
感恩传统文化!
感恩《弟子规》!
感恩各位老师、各位大德、诸位朋友!
感恩360个人图书网站编辑老师!
爸爸妈妈:(看到于兴第一次抱着女儿筱北照片的感想)
2010年7月8日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35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