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58:18
10月6日,2010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揭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师徒二人以石墨烯研究捧得大奖。
海姆听到评审委员会的电话感到很是意外,因为自己“忘了当天是物理学奖揭晓的日子”。当记者问及当天后续日程安排时,海姆的回答简单干脆:“回去工作”。诺沃肖洛夫同样不愿放下手头实验。
看一看人家在获得诺奖后的表现,反观一下国内所谓学术大家的表现。人家真正是日复一日,天复一天地在兴趣和志向的支配下,全身心的投入科研,甚至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专注研究于某一个领域,所以最终学术斐然,颇有成就。
而我们的学术呢?正热衷于带徒弟、当老板,剥削高级学术“打工仔”,推出七拼八凑,你写我改,最终名义归之于我的学术著作,此类学术会有建树么?会真正有内涵与新思想、新发现么,也许只有天才晓得!但世界晓得,中国的论文数天下第一,但真正的新发现、新创造和新思想又有多少了呢?真正称得上名符其实的学术论文又有多少了呢?大部分只不过是东抄西凑,形似而神异,实在是不算什么货色而已。也许只是学术与论文中又多了一个水货吧!
这就是中国目前缺少诺奖的真实原因。我们不缺人才,我们并非不聪明,获诺奖的华人已有很多,只是没有本土的而已。这就鲜明地为我们再现了一个铁的规律,生于淮南为枳,生于淮北则为橘。香蕉在热带则为名符其实的香蕉,在温带则成了芭蕉。树还是同一棵树,人还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在国内就不可,而在国外就可以了?这就是问题的实质与根本。我们国内所缺少的自由清新、独立特异、创新探索、求实务真的学术精神与学术风气。因为我们缺乏真正的思想上的自由与学术上的自由。
我们均一齐往名利圈子里凑,学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副产业,主业在于如何捞钱获利、如何升官得名、如何经营握权。学术一旦被跌入了“酱缸”,焉能不变色乎?
大音希声,无欲则刚。心无旁骛,探得真知,这才是学术学风的精髓之所在。而我们却从源头上把它给抛弃了,而今的学术圈子已不是神圣的象牙塔,而是世俗之地的大染缸。
如不从源头上改变我们的治学思想,如不从本质上改革我们的学术环境与土壤,纵有再多的人才,也是培养不出一流的大师与诺奖精神的。何也?环境决定了也。故一物生一地,一地养一性是也。环境不重要么?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所有的进化都只是被动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结果。
我不看重诺奖,我更反对某些诺奖,比如和平奖的政治化与意识形态化,但是我看重的是专业性诺奖背后的学术自由和专一钻研的学术之风与特立独异、求实创新的专业学术精神…….
当代中国的学术就在呼唤这种学风,这种精神…….
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真正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