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大成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59:11
我所知道的大成拳---张金和
一、“筋骨”与“气”
关于“筋骨训练”和“以意求力”孰是孰非的问题在大成拳界早已吵得沸沸扬扬,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细细分析又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长处,让广大芗拳爱好者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笔者曾就此专门询问过金和老师,先生说:筋骨训练仅是桩形上的部分要求,绝不是桩的全部,大成拳桩功有更深的内涵。
芗老在《意拳正轨——桩法论》言:“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 这里有三个基本要求需要大家注意:一是“最忌身心用力”;二是“尤忌扬头折腰”。三是“以筋络伸展为是”。最忌身心用力是桩法的大前提,一句话:“身心用力就已经错了”;尤忌扬头折腰是正确的桩形,也就是所谓的筋骨训练,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筋络伸展。在《大成拳论——站桩、试力》又言:“初习为基本桩……头直目正,身端项竖……”, “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为用,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在这些经典拳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筋骨训练仅是大成拳桩功的部分要求,它和精神假借相互作用,如果抛开后者只讲前者,则会成为方法和片面。
诚然,在入门阶段,我们保持正确的桩形的必须的和必要的,但欲求得深入,单讲什么筋骨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意念和“气”的运用。金和老师说:“只要是真传的传统武术无不是意在动先”大成拳则更是如此。拳谚说“有意莫带形,带形定不赢”“形到意不到,打人不得妙;形到意也到,打人真奇妙”都是说明的这一道理,此即传统武术所言的“意到、气到、力到”“意力不分”和“气力合一”。
大家都知道芗老首次道出了“争力”在拳学中的妙用,并一再强调“学拳应首先阐明争力之要”,但“争力”在后人的理解上却产生了千差万别,形成了千人千面的现象。我们应当弄清:所谓的“争力”并非“身手反称”或者“前手打人、后手发力”这样简单。争力的训练应该贯穿大成拳训练的始终,自站桩开始就要加入争力训练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不期然而然,莫之到而至”,以期今后的真实应用,这才是桩功的实质。如果死抱着肩架和人对阵就敢说自己是大成拳的话,那么大成拳也就太粗浅了!金和老师说“大成拳是极为系统、极为细腻、极深奥又极简单的拳术”,望各位芗拳爱好者仔细领会。
二、试力纵横谈
芗老在《大成拳论——试力》中言到“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可见试力在大成拳训练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力由试而知”这一句,而没有看到“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所以上来就追求什么“大动、小动”,什么“牵挂、争拉”,结果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来看芗斋先生是怎样告诫学者的:“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相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此四问正是试力的关键所在,舍此无他路可走!芗老说“执着已身永无是处,离开已身无物可求”,又说“自身皆具备,反向身外求”。不求得自身的争力,上手就抱树、拉树,与大气的呼应,找什么体外生力,岂不是舍本而求未、缘木而求鱼?
体认争力正确的途径应该是“先自身,后体外”。芗老在晚年自称“矛盾老人”,又说“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是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而矛盾的运用在试力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其操作方法是:把在桩功中求得的争力在缓慢的试力运用中不断向空间扩展,待自身争力圆融后,引入新的矛盾,即体外争力,打破这种局部的圆融,而后再进一步求得体内与体外的圆融,这才是真正的浑圆!单纯求得自身争力只能把力量捆在自身,单纯求取体外争力只能产生妄想。
“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正是试力的具体练习方法。“意不使断,神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处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正是浑圆力上身的真实体现,读者宜仔细玩味之。
有的人认为六面力是站桩站出来的,此言大谬也!因为六面力也好,八面力也罢,统而言之都是浑圆力。而浑圆力正是从试力中体认“摸”出来的,所以试力才称为“最困难、最重要”的工作。金和老师说:试力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无断续、无方向”“二是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仅就这两点原则而言,试观多少所谓的大师能够做到?为什么当年与芗老较艺时,一触即走、一碰即飞,而后人只能望洋兴叹呢?其原因正在于此!经过了严格正确的试力训练后,才能对身如弹簧、一触即发、炸力无断续等等有深刻的体会。
三、占尽先机的步法
大成拳的真传步法,是集形意、太极、八卦、少林等诸多名拳步法精华而成,经过宗师芗斋先生匠心独运,删繁就简汇成的一种简便易学的步法,称为摩擦步。
很多朋友认为摩擦步只是练习步法的稳定性,于实战中没有任何用处,这样的评价可真是低估了这一独特步法的精华。且不说摩擦步暗含了鹤形的练习的方法,我单从角度这一个方面简要说明摩擦步的内涵,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大家都知道,摩擦步在磨膝擦胫之后,脚要向外划一个轻微的小弧形落地,正是这一个不起眼的小弧形,在实作中可以轻易踏入敌人的裆部,形成所谓的“步踏中门”和“步要过人”的效果。看到这里,有过实作经验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信口胡言,因为在师兄弟间日常练习中,要做到步踏中门已属十分不易,在对敌实作中则更是难上加难。实际上这正是摩擦步的优势之一,也是芗斋先生对中华武术的一个开创性的贡献。金和老师在向我们传授步法时曾作示范,无论是我方进步还是敌方进步,只要步子一动,即已踏入对方中门,十分奇妙。请各位武友加意体会,日后自知我所言不虚!
四、推手与断手
最近看到很多未得真传的朋友论及大成拳推手时要么一知半解,要么全然不知,更不知其练用之间有什么关系,本节我重点作一说明。
金和老师所传的推手和世之所见截然不同,据先生说它在整个大成拳训练体系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环节,因为推手功夫掌握的好坏,与实作断手息息相关。我们的训练顺序也与一般不同,应先练习双推手,然后才是单推手,最后才由半搭半断过渡到断手。实践证明这是科学的训练过程,对于这个过程理解的越深刻,技术掌握的越全面,断手的威力也越大,我们通常所说的“推就是断,断就是推,推断合一,推断不二”就是指全面掌握大成拳推手后的必然结果。
当年王芗斋老先生和人较艺,一碰即走,一触即发,但我们反观后人,为什么全是拼命抡拳头,再也没有大成拳飘逸潇洒、打控随心、能发能收的实作风格呢?一方面当然是芗老功夫登峰造极,后来人难望其项背。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成拳推手训练不到位的后果。不明白力的长短、刚柔、蓄发和变化,当然不能用于实践。
对于推手的理解,浅层次可以认为是双方肢体接触以后的变化,要“听”对方的劲儿,通过点上的变化,造成敌背我顺,敌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独特效果。中层次要从听劲儿上升到力、意、神的运用来认识,即用我方力量控制对手力量的变化,用我方意念控制对方意念的变化,用我方的精神控制对方精神的变化,使其处处受制,每动必在敌先,此即传统武术所谓的“敌已动,我先动”。高层次要意在动先,一触即发,搭手放人,被发者如掷弹丸,往往莫名其妙。到此层次已经不局限于两个小臂的接触点,而是全身无点不弹簧,只要外力一触我身,即刻逆体惊炸。
断手的本意是指“断敌之来手”,即接手发力。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大成拳“沾身纵力”和“打人如走路”的要旨所在。有些朋友可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已一个人无论是练习试力、发力还是操拳,自感威力十足,而一旦和人对阵时却发现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于是更加的发奋练功,期待有朝一日成为本能。这些朋友练功不可谓不苦,意志不可谓不专,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学以致用呢?我认为这部分朋友一是没有解决推手练什么的问题,二是没有解决“沾身纵力”怎么用的问题。
“沾身纵力”是指我方力量有效传导于对方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不碰到什么也没有,哪里碰到哪里有”。打个比方:当你口渴了去拿桌子上的水杯时,你的手在没有接触到水杯时是什么状态?而接触了水杯以后又是什么状态?没接触水杯之前既不能说你没有力,更不能说你有力,这只是人身的本能。而接触了水杯以后力量正好拿起了水杯,无过而无不及。这正是技击“沾身纵力”的要求。
再谈“打人如走路”:打人如走路并不是一句无用的拳谚,它蕴含着丰富的技击内涵。我们同样举个例子:假定你要穿过灌木从,而灌木枝条挡住了你的去路,这时你的动作是怎样的?意念又是怎样的?你会毫不迟疑地拨开技条,而在拨开枝条的同时,你的身体就自然通过了枝条的拦阻,不需要刻意去做,因为这是人的本能。我们再来看技击,当敌人发拳或发腿攻击你时,你的动作和意念呢?你不是躲开就是拼命格挡!这恰恰如同你躲开灌木枝条或者拨开了枝条却没想着你的目的是要过去,你把拨开枝条当做了终极目的。所以王芗斋老先生才说“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这是何其精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