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第三张王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49:10

■¤¤■第三张王牌 善结缘--左右逢源方能事事顺达■¤¤■
朋友多可以五相帮忙,蒜同发展;鹏友越多可供选择的路就越多,办事就{捻发通畅、快捷.成功机率就套走太增加。而少树敌会使自己少受一些恶毒的抵抗和损伤,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爝。
善于站缘,多雯朋友,编织一张结实的"关系两",就能聚集自己的人脒,陡自己做人如鱼得水,做事左右造源,一生颇选、事事如意。

■¤¤■ 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

朋友多了路好走,要知道无论你取得什么成就,主要取决于那些对你有信心并信任你的朋友们。多交朋友,就要少树敌人,因为每个仇人就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堵墙,树敌过多,说不定哪天自己的通路就会被仇人堵死。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虽说满腹经纶,但因家徒四壁,无人引见,也只好空怀壮志,寄居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充当食客。不久魏王派遣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以随从舍人的身份一同前往。
齐襄王敬重范雎的才能,赏赐范雎黄金与牛肉、美酒。虽然范睢拒绝了黄金而留下了牛肉和酒,但这却使作为正使的须贾觉得受到了冷落,感觉很没面子。
故此回到魏国后,须贾向相国魏齐指控范雎私受贿赂,向齐国出卖情报,有辱使命。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血流满面,肋折齿落,惨不忍睹。
范雎胸怀大志,未施展才华,岂能就这样白白冤死,便佯装气绝,企图脱身。魏齐亲自下视,见其断肋折齿,体无完肤,直挺挺地躺在血泊中动也不动,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弃于茅厕之中,让家中宾客在尸身上便溺,不容他做干净之鬼,用以告诫后入。天色渐晚,范睢从苇席中张目偷看,只有一名仆人在旁看守,便悄悄地对这个仆人说: "吾伤重至此,虽暂醒,绝无生理。你如果能让我死于家中,以便殡殓,他日定当重金酬谢。"仆人见他可怜,图钱财,便向魏齐谎报说范雎已死,恰逢魏齐正在大宴宾客,酒酣中命仆人将范雎的尸体弃于郊外。
范雎乘夜返家,让家人将苇席置于野外,以掩人之目。同时通知好友郑安平,帮助他藏匿在民间,后化名为张禄,并嘱咐家人明日一定发丧,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范雎的估计果然没错,第二天魏齐酒醒后,即疑心范雎未死,见野外仅存苇席,便派人至其家搜查,恰逢举家发哀戴孝,方信范尸为犬豕衔去,从此不疑。后来在郑安平的帮助下范睢来到秦国,受秦王重用并拜其为相国,封以应城,称为应候。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范雎终于出入头地,有了复仇的资本了。于是,他便奏请秦王发兵伐魏。当然,直到这时魏国还不知秦相是范雎,还以为张禄就是张禄。魏王得知秦王采用张禄丞相之谋,将要东进伐魏,急忙召集群臣商议。信陵君无忌力主发兵相拒,相国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不宜硬抗,主张遣使求和。魏王于是派中大夫须贾赴秦求和,这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
范睢得知须贾来了,于是换去相服,装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馆驿,徐步而入,去见须贾。须贾一见,大惊道:"范先生固无恙乎?我以为先生被魏相打死,何以得命在此?"范雎回答说,当年被弃尸荒郊,幸得苏醒,为一客所救,便亡命于秦,打工糊口,聊以为生。须贾不觉动了哀怜之意,留之同坐,以食赐之。时值冬天,范雎衣薄而破,战栗不已,须贾见状叹道:"范叔一寒如此!"又命从人拿出一件绨袍给他穿上,范雎称谢不已。须贾初到秦国,没有熟人,便问范雎道: "当今秦国丞相张禄,权势盛大,我想拜见他,可是没人引见。先生在秦日久,能为我通融一下吗?"范雎谎说自己的主人与张丞相关系甚好,自己也常入相府,可以为其引见,并同意为须贾借得大车驷马,供其驱使。
范雎亲自为须贾执鞭架车,赶着马车直奔相府。街市之人,望见丞相驾车而来,全部拱立路旁,或者疾走回避。须贾感觉颇为奇怪,到了相府门前,范雎说:"大夫稍待于此,容我先去通报一下。"须贾下车,立于门外,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消息,便问守门者说: "我的故人范叔入府通报,久而不出,您能为我招呼一下吗?"守门者奇怪地说: "这里并没有什么'范叔',适才驾车的御手是当今丞相啊!"须贾大惊,如梦中初醒,心坎突突乱跳,于是脱袍解带,跪于门外,托守门者报告说: "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范雎在鸣鼓之声中缓步而出,威风凛凛,坐于堂上。须贾跪伏在地,连称有罪。范睢历数须贾三大罪状后,说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然而可怜你还有点人味,以绨袍相赠,所以苟全你的性命。"须贾叩头称谢,匍匐而出。
范睢人见秦王,将往事一一报告,并说魏国恐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同意范雎意见,准魏求和,说须贾之事,任凭他随便发落。
过了几天,范雎在丞相府大宴宾客,尽请诸侯之使,济济一堂,酒菜甚为丰盛。而将魏使须贾安排在阶下,派两个黥徒夹之以坐,席上不设酒食,只准备些炒熟的料豆,两黥徒捧而喂之,如同喂马一般。众宾客甚以为怪,范雎便将旧事诉说一遍,然后厉声对须贾说: "秦王虽然许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狗命回去告诉魏王,速将魏齐人头送来。否则,我将率兵屠戮魏国,那时悔之晚矣。"
须贾归魏,魏国丞相魏齐十分恐惧,弃了相印,连夜逃往赵国,藏于平原君赵胜家中。秦昭王闻之,为给范雎报仇,便设计诱骗平原君至秦,扣为人质,派人说如不送魏齐人头到秦国,就不准平原君回赵。魏齐走投无路,怒而自刎。
范雎报仇雪恨之后,想起自己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便晋见昭王,奏日: "臣本魏一亡命人,如果不是王稽忠于大王而纳臣于秦,如果不是大王英明圣贤,臣安能富贵如此?然王稽至今仅为谒者,当年救臣于水火之中的郑安平亦未受重用,请大王恩赐。"秦昭王于是命王稽为河东太守,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正是有了王稽和郑安平这些朋友,才能保住性命并最终当上了秦国的丞相,而魏齐却因有了范雎这么一个敌人,就被逼自杀,可见朋友对于人的重要性和仇人对于人的危害性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要多交朋友、少树敌人。
【编者点评】
善于结缘,多交朋友,能使自己有更大、更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少树强敌,便会使自己少受外界的打击,少受一些干扰。

■¤¤■ 2.因特网要上,"关系网"也要织

现在是网络时代,从网络上(因特网)能了解很多信息,可寻找许多商机,还可利用网络发财致富。但是要成为最会做人的人,成为成功的人,除了因特网外,还要给自己织就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你需要的东西。
成功者大多是有关系网的人,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辈,有同辈或晚辈,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是一面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
关系网既然称作是"网",就应当具有网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这面网上,朋友的构成有点有面,分布均匀。不懂得交际之道的人交友却不是这样,他们结交的范围十分狭窄,分布十分不均。只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认识一些人,而这些人的行业和特长比较单一,这样就构不成一面标准的关系网了。
广泛与人交往是机遇的源泉。交往越广泛,遇到机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许多机遇就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的,有时甚至是在漫不经心的时候,朋友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朋友的关心等都可能化作难得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荐、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面的帮助,人们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例如,某单位新来的一位主要领导,需要配备秘书,在多入跃跃欲试、趋之若鹜的情况下,小许被选中了。原因就在于这位领导委托自己的一个下级单某为自己物色秘书,而单某和小许是同学和好朋友,他们都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l995届毕业生。单某自然清楚,小许肯定胜任秘书职位,于是就把这个同学推荐出来了。结果,领导本人满意,组织考察合格,正在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许更是欣喜若狂,因为他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位置,在当时情况下当上领导的秘书,是他的心愿,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获得,关键因素是他有那么一个得到领导信任的同学。也许他想不到这个朋友会对他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他们之间彼此进行交往的时候,没想到这种交往决定了日后一个人的巨大成功,没想到这种交往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机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广泛,机遇就多。
聪明人不应当过于急功近利,有许多机遇是在交往中实现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们很可能没有看到这种机遇,在这个时候,不要因为没有看到交往的价值,就冷漠这种交往。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背后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没有人是靠自己一个人达到事业的顶峰的,一旦你许诺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你就可以开始吸收大量对你有帮助的人和资源了。而其他各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是你所有资源中最大的资源。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构建有助于你的事业的"关系网"。
实际上,你的"关系网"远比你意识到的要广大得多。你实际拥有的网络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联系的人之外,更多的联系包括你与之共同工作和曾经一同工作过的人们,以前的同学和校友、朋友,你整个大家庭的成员,你遇到过的孩子的父母,你参加研讨会或其他会议时遇到的人,这些人都会是你的网络成员。你的网络成员还包括那些你在网络中认识的人,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人。
将你所有的联系列出来,并设计一个计划,以便最有效的利用你的这些联系,并将这些联系织成一张"友谊网",你就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顺,越过越好。
【编者点评】
相交的人多了,好朋友多了,机遇才会增多,所以"关系网"编织的越大、越结实,你离成功的距离就越近。无论是"因特网",还是"关系网",广泛结交,多结善缘才能使自己左右逢源。

■¤¤■ 3.好风凭借力,借梯能登天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自身能力达不到的范围内,就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去实现目的。一个有才能而未能展现出来的人,也要找一个进阶的"梯子",以使自己借力而上,借"梯"登天,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填过一首《柳絮词》,其中有一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一反大贬柳絮飘浮无根、无所附依的写法,而是用肯定的态度对其做了赞美。这正如有人不仅看到了辛勤耕耘的黄牛,也看到了黄牛背后不断抽动着的鞭子,这正是见识的独到之处。从中也可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平步青云或扶摇直上。我们把"好风凭借力"这句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用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就可以称它为"借梯登天"之计。
对于准备求职业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之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等;而"天"则是指求职就业者将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社会职业。他人有时是你接近成功或走向成功的桥梁与阶梯,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名人,他们的力量更能帮你寻到走向成功的捷径。古往今来,借助于名人之力成功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其中汉高祖刘邦立太子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皇子,生母不一,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他们展开子与子、母与母之间的明争暗斗。刘邦有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之意,可吕后想立自己的儿子盈为太子,她找张良帮忙。张良献上一计: "皇上一直想招聘四个在野的贤人'商业四皓'出山,但他们始终不肯,若将他们迎为宾客,太子常请此四人赴宴,必会被皇上看见问其原因。"吕后依计行事,请来了"商山四皓"出山辅助儿子。后来果然不出张良所料,高祖以为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立盈为太子。盈的成功完全仰仗四大贤人的盛名,借助他们的名望得到了皇帝宝座,当然也包括他母亲吕后和张良的妙计,只有刘邦被蒙在鼓中。
古人懂得"借梯登天"之法,而今人也明了此道。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年就是靠李大钊的引荐才成为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而这一职业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李大钊引荐,毛泽东就可能选择其他职业,而这个差别对他的一生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历史是必然的发展,有时也是偶然的巧合,但成功之路却是大同小异。
一般来说,不管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处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力都能对你有用处。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依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想象可以帮助求职者被录用,继而步步高升。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屏障面前,互相利用是人性的弱点,但它也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心理倾向,而这正是"借梯登天"之实质所在。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里是很难大有作为的。
一个人能够"借梯登天",倘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善于借力,那么,他就能自由发展,左右逢源。在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中,党项族是最会借力的民族。唐朝时,党项族只是一支落后、弱小的民族,它是在吐谷浑的压迫和驱赶下,从今天的青海境内向东北逃奔至无定河流域而与汉族杂居的。为了能在强手环列的"夹缝"中生存,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出兵协助唐朝征讨黄巢起义军,因而借得大唐王朝的力量被赐姓李,并获银、夏、绥、宥、静等五州之地。
宋朝时,李彝兴用相同的方法,派遣党项兵协助宋朝击灭北汉,从而获得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器重,被宋封为夏王。几年后,异军突起的契丹族与宋朝发生战每,党项族从而机敏地在宋朝与契丹族之间周旋,并寻找能借取巨大外力的机会。
公元98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捧进入汴京。宋朝借机夺取党项的银、夏、绥、宥四州。李继捧之弟李继迁为了谋求党项族的独立生存权,4年后主动与契丹交好,契丹将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这样党项族借到了契丹之外力,构成了对宋朝的东西合击之势。这时,宋太宗被契丹大败于高梁河、交州,大国威势正在颓坠。于是,李继迁借助宋朝疲于应付契丹的有利时机,夺取了宋朝富饶而极具战略意义的灵州。宋、辽、夏三国鼎立之势得以形成。
新得到的灵州之地急需开发,连年战火中的民众急需休养,而且,宋辽已于1004年签订了"澶渊之盟",党项族在宋辽夹缝中求生存的外力已经失去,宋朝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来剿灭党项族。于是,李继迁的继承人李德明及时调整方略,表示愿意投附大宋。于是宋、夏和平共处,开放贸易,并得到了宋朝的大量赏赐。借助了宋朝的文化、经济之优势力量,使党项族实力获得空前的发展,并借此向西开拓边疆,攻取了甘州、西凉,迫使瓜州i投降,党项族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公元l038年,李元吴建国称帝,他深知此举将引起宋朝的震怒和反对,于是又回过头去借助辽国的力量。他一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有助于反抗宋朝、谋求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与辽国建立友好关系。在使宋朝完全处于孤立的情况下,从l040年春开始到1042年三次进攻宋朝,使宋朝对西夏之威势消失殆尽,逼迫宋朝于l044年妥协议和,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每年"赐"给夏国数额巨大的金银财宝。
西夏与宋朝议和后,又果断地向辽国方向发展。西夏与辽仅相隔一条大河,无城堡可守。交界处的党项部落原本都为辽所统治。随着西夏国的建立并迅速壮大,这些部落纷纷叛辽附夏。辽因此出兵讨伐叛辽附夏的党项及其它各部落,李元吴领兵对抗,严正地维护西夏既得利益。辽兴宗严斥李元吴并令其归还各叛族,李元昊置之不理。于是在与宋朝和议之时,夏辽展开了激战。西夏击败辽朝的大举进攻,再次显示了借力的妙用。西夏就是这样不断地借助辽或宋的力量,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在双方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绵延发展。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中肯定难有所为。
【编者点评】
自己实力不足、势力弱小的时候,就要广结善缘,跟各方面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于自己能从中借力,做事能左右逢源,这样才会使自己更好的发展。

■¤¤■ 4.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未雨绸缪",是说人要在下雨之前就做好防雨的准备。这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只有平时多帮助别人、多留人情,才能在困境、灾难的大"雨"中借把"伞"安然度过。
俗话说: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树人缘,遇事方能左右逢源。求人静畦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施恩术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最为灵验的功夫。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解决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他就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积德。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要跌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做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垒不出来。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到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了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东山再起。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在事业上发达了,依然不忘同乡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典范。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拥有一个好人缘,便应洞察此中动机。
要在平时急他人之所急,助人渡过困境,留下人情,才能在自己遇到困境时多几支救援之手相帮。
【编者点评】
做人要有长远的目光,要在自己有能力、自己富足时多帮助他人,为他人扶危解困平时留个好人缘,多留些人情,才能在自己遭遇苦难之"雨"时轻易的借到"伞"度过难关。

■¤¤■ 5.老乡关系:剪不断的乡情

人处于异地他乡时,会更珍重乡情,珍爱乡谊。因而跟老乡搞好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多几个朋友的问题,有时还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和前途。
中国人的乡情很深,离家愈近,老乡的范围愈窄,离家愈远,老乡的范围愈宽。范围愈宽,则距离越重要。
了解乡情,不是要去做乡土中国的社会学的论文,而是要懂得利用老乡之间的关系,把千丝万缕的客观存在的关系结起来,织成一张网,并让这张关系网为你的事业服务。就像台湾巨富陈永泰说的那样: "聪明人都是透过别人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借助老乡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找机会多认识老乡,而认识老乡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老乡会","老乡会"在有"外来人"的地方随处可见。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有的层次低一些,有的层次高一些。但是,不要管这些,参加进去,总会有所收获的。
参加到老乡会中,你就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和组织者索取全部老乡会人员的名册,了解每一个老乡是从事哪个行业,身处何等地位,也能得到他们的地址、电话,以便有事相求时联系。这些可称为老乡关系网的基本资料。
还要注意去参加老乡会的活动,比如聚餐、郊游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与一些可能给自己帮助的人联系。比如,自我介绍地聊一会儿天,订下哪天到他家拜访。当然,去的时候,总不能空着手去。一回生,二回熟,第三回去你让他帮忙办事他就不能不帮了。
有一个小伙子,在一所著名大学念书。自从开始上大学,就立志要出国念法律,他为此考了"托福",也考了"ISAT"成绩很好,美国的哈佛、耶鲁的法学院也都寄来了入学通知书。但是,两个学校都只给他半额奖学金。他还必须每年支付一万五干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虽然到美国后半工半读这一万五千美元可以挣来,可第一年去总得带上十万、二十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在一次老乡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在北京做生意的老乡,这位老乡是个地道的亿万富翁。这个小伙子很有心计,专门到这位老乡家里拜访了两次,跟这位有钱的老乡谈人生、谈理想,虚心地请教人生经验,还专门把自己面临的问题--要么借钱去美国,成就一番事业,要么放弃出国的打算,在国内努力再求其他发展,与这位老乡探讨。
在知道这位小老乡的困难后,这位亿万富翁痛快地答应先让小老乡从自己这里拿二十万走,以后在美国混出息了再还他,如果混得不好,这二十万就是资助他了。有了这二十万,这位小伙子成功地去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现在已经毕业,并在一个著名的跨国企业--诵用汽车公司法律部任要职。此时,二十万人民币,对他只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如果当初没有老乡对他的支援,慷慨地拿出二十万,现在,他也可能干得很成功,但他的美国梦或许就破灭了。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关系网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人手中,打开局面。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当然是"老乡会"。在老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那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既然中国人对老乡有特殊的感情,学会利用老乡关系,不但可以多交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办事时能得到关照,万一自己在外面有了什么麻烦,也可以有"征讨"别人的资本。那么该怎样拉近老乡关系呢?
(1)利用乡音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用家乡话作见面礼,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带给你的种种好处。
(2)利用乡产
在与老乡打交道时,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既为同乡,理应帮忙,如果送礼物给对方,这不太俗了吗?这种想法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广义来说,则是谬论。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为纽带的,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在于心上。"乡产"也许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并不贵重,但在"乡产"上所包含的情意却非"乡外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
(3)利用乡情
一个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也许一开始并不感到有什么难过,但时间一久,或在他乡碰到不习惯的生活习俗,或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也许,这个时侯,一个人才会深深地感到,自己对家乡有割不断、丢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着游子出外去闯世界的精神依靠。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切不可忽视老乡的作用。罗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罗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哪怕在这里能碰上几个老乡也好,思乡之情可见一斑。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罗某一接到邀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老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为"家"中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老乡会终于发展到了有近500人的规模,罗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5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罗某自己的话来说: "我现在办什么事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
正是因为罗某充分认识到了老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关系网,这于己、于他人又何止是简单的一些方便呢?
由此可见"老乡"的作用不可低估,只要能善于亲近"老乡","老乡"便会让你的生意、事业都大有发展。
【编者点评】
现代社会,资源就是财富,那么广泛结交,多给自己寻找一些有用的资源,就会使自己事事顺达,而"老乡"就是每一个身在异地之人的特有资源,能利用好"老乡"这一独特的资源,或许就会带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与财富。

■¤¤■ 6.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人活于世,必然有助人之时。但是一定要记住:救人要救急,要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去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是常用的感情投资的手段,虽然二者都是"给",都是感情投资,但聪明的^翁,^识到,由于给的对象不同、东西不同、时机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两者相比,前者更好。因为:第一,对给者来说,相对成本低。一篓"炭"的价钱比一篮"花"要低,如果是金枝玉花,花就更贵了。对聪明之士来说,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更划算。
第二,对被给者来说,相对价值高。这个相对价值,主要是实际效用大小的问题。炭对于雪中人来说,实际效用很大;而花对于锦上人来说,实际效用就小得多。
第三,对给受双方来说,道义价值都高。锦上添花,有趋炎附势之嫌,道义价值是负的;雪中送炭,有扶危救困之名,道义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第四,受者对给者的回报高。雪中送炭的回报有多高?保守的估计,是投入一碗饭,回报一千金。这是汉代名将韩信对漂母的回报。韩信饿肚子时,漂母经常给他饭吃,待韩信封侯后,回报漂母一千金。这个回报还算是小的。吕不韦得到回报更大。他花费了一批金银、一个宠妾、一个儿子就夺来了一座江山。这是聪明人的大生意经。
第五,给者对受者的约束力强。一旦有人给你雪中送炭,你为送炭者无论回报多少东西,都不为过。你如果不回报或不能按要求回报,你就会背上不仁不义之名。
所以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当他人口干舌燥之时,你奉上一杯清水,这胜过九天甘露。如果大雨过后,天气放晴,再送给他人雨伞,这已没有丝毫意义了。
【编者点评】
结人缘、拉关系也有个成在和边际效应问题,在他人困境时,主动上前叫帮,在别人发达时上前叫攀,效果自然不同。所以,平时就要善于从落泊的人群中寻找"可靠"之人,给于帮助。在别人最困难之时伸出援手,会让人感动一生,一辈子记住你的好处,那么当你需要帮忙时,他必定会竭力相助。这样,你为人处世还就必然会左右逢源,事事顺达。

■¤¤■ 7.记住对方的名字

国外一则格言说,人对自己的名字比地球上所有名字的总和还要感兴趣。因此记住别人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就能叫出来,等于给人一个很巧妙而又有效的赞美。
人的社会是复杂的,和人打交道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记住别人的名字并在适当的时候叫出他,也是需要我们把握的一项和人交往的技巧。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基本的礼貌,我们会因记得对方的名字而获得他人的好感,而且有时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准确地记住别人的名字并叫出它或者很好利用别人的名字,很可能对你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安德鲁·卡内基被称为钢铁大王,他成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实际上他对钢铁的了解并不比一般人多。他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知道怎样为人处事。小时候,他就表现出组织才华和领导天才。等到十岁的时候,他发现了人们把自己的姓名看得惊人的重要。而他利用这项发现赢得了别人的合作。当他还是个苏格兰小孩的时候,他抓到了一只母兔子。后来他发现了一整群小兔子,但却没有东西喂它们。他想出了一个很绝妙的法子--他对邻居的孩子们说,如果他们能找到足够的苜蓿和蒲公英喂饱那些兔子的话,就可以用他们的名字命名那些兔子。这个法子太灵验了,因此所有的兔子都活了下来。卡内基对此一直不能忘怀。好几年之后,他用同样的方法赚了好几百万美元。比如,有一次他想把铁轨卖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而该公司当时的董事长是艾格·汤姆森。因此,卡内基在匹兹堡建立了一座巨大的钢铁厂,取名为艾格·汤姆森钢铁厂。当汤姆森听到这一消息时,他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得到了尊重,便很高兴地和卡内基签了购买合同。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被人记住,谁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受人重视。留心记住那些看来对你有用的人的名字,这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而是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你就需要他的帮助。
吉姆没有进过一所中学,但是在他46岁的时候,有4所学院已经援予了他荣誉学位,他同时也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美国邮政总局局长。
记者去访问吉姆,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说:"努力工作。"于是记者说:"别开玩笑了。"他接着问记者认为他成功的理由是什么。记者回答:"听说你可以叫出一万个人的名字。""我能叫出五万个人的名字。"他说。
他的这项能力使他帮助富兰克林·罗斯福进入了白宫。在吉姆为一家石膏公司推销产品的时候以及在升为小镇上一名公务员的那几年,他创造了一套记住别人姓名的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每次他新认识一个人,他首先问清楚那个入的全名、家庭人口、他的职业以及政治观点。他把这些资料全记在脑海里。第二次他又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即使过了一年,他还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询问起他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以及他家后面种的那些植物。难怪他有一大群拥护他的人!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活动开展前的好几个月,吉姆每天都写好几百封信,给遍布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人们。然后,他跳上火车,在l9天内足迹踏遍了19个州。那l200英里的路程,他以马车、火车、汽车和轻舟代步。每天到一个市镇,就和他所认识的人一起吃早餐或午餐,喝茶或者吃晚饭,跟他们谈肺腑之言。然后,又继续他的下一站。等他回到东部,他就写名单,然后加以整理,于是他就有了成千上万个人的名字了。这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收到一封吉姆的私函。那些信都以"亲爱的比尔",或者"亲爱的杰克"开头,结尾总是签上"吉姆"。
由此可见记住别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成功有莫大的帮助,同样也使自己多了许多朋友,记住别人的名字在给别人带去惊喜的同时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获。
【编者点评】
名字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你记住了他的名字,即使很久不曾谋面也能轻易地叫出来,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善于交际的人就是记住别人名字的高手,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的重要方法或手段。

■¤¤■ 8.关心对方最关心的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都希望别人把目光聚集到自己身上。如果你能够先重视他,对他所关心的问题或事情,你能够为他办理得很好、很妥帖,那么,别人才会把目光投向我们,重视我们,并为我们办理一些事情。对别人显示你的兴趣,关心他最关心的事或人,是与人交际中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它不仅可以让你交到许多朋友,有时候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查尔斯·华特尔就职于纽约市一家大银行。一次,他奉命写一篇有关某公司的机密报告。他知道某人拥有他非常需要的资料,那人是一家大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于是,华特尔去见那个人。当华特尔被迎进董事长办公室时,一个年轻的妇人从门边头探进来,告诉董事长,她这几天没有什么邮票可给他。
"我在为我那l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董事长对华特尔解释道。华特尔说明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董事长的说法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很显然,他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这次见面时间很短,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华特尔当时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后来,我想起了董事长秘书说的话--邮票,12岁的儿子......联想起自己在银行的国外部门搜集邮票的事--从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上取下来的邮票,华特尔有了主意。
第二天早上,华特尔又去找那人,传话进去,说有一些邮票要送给他的孩子。华特尔被很热诚地带了进去。那个董事长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 "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 "瞧这张!这是一张无价之宝。"
华特尔回忆这次见面说:"我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看他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我所想要知道的资料全都告诉了我--我甚至都没有提议他那么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诉了我,然后叫他的下属进来,问他们一些问题。他还打电话给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全部告诉我。用一位新闻记者的话来说,我大有所获。"
这个关于邮票的故事,我们似乎在别的成功人士的传记里也看到过。相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也不少。假如我们像华特尔那样对别人的工作、生活能够充满热情,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近,那还会有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呢?
当我们对他人感兴趣、关心他最关心的人或事时,别人就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诚恳与尊重,同时也会对我们报以微笑。如果我们总是一种不理不睬或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他人没有半点兴趣,试想谁还能够对我们充满好感呢?
只有关心他人所关心的,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使自己得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也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
【编者点评】
只有让人关注、重视,我们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那么先关注别人、关心他最关心的人或事,并投其所好、拉近距离,这样就会使我们得到别人的回报。

■¤¤■ 9.交友不拘泥,诤友不能缺

结交朋友不能固定在一个圈子、一个范围内,而应该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有所交往。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朋友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诤友",就是能及时指出我们的错误并帮我们纠正的人,拥有诤友,会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以至于完全不需要向他人讨教。不听入劝的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傻瓜。即使是最有独立见解的人,也应当注意友善的忠告。
人的一生受朋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人因为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朋友而失败,甚至因朋友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害怕因为朋友而失败,那不交朋友可以吧?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没有朋友,也就差不多无路可走,寂寞一生了,即使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肘,你应还是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问题。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会受益一生,得到无限的乐趣,至少不会受到伤害;而若交到坏的朋友,想不走入歧途、不倒霉是很难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的;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也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使坏的......
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交往经验极为重要。不过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会批评、指责你的朋友。
和只会说好话的朋友比起来,那些只知道批评、指责你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喜欢听的话,你自认为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
但是这种朋友,如果你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会上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话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义务了;明明知道你有缺点而不去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呢?如果还进一步"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这样的人交往。
但实际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其实他们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会让你高兴,为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多入被朋友拖累就是这个原因。
比较起来,那些让你讨厌、像只乌鸦、光说难听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因此交友不可只结交一些顺着你的入。真正的朋友是不会一味奉承,一味顺着你的人,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短处,他们就会指出来,这样的诤友是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有了他们的真诚相帮,我们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在人生路上顺畅前行。
【编者点评】
诤友的话虽不顺耳,但诤友的心是赤诚的,他之所以指出我们的缺点只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拥有诤友,就会使人及时纠正错误,少犯过失。这是人生无比宝贵的财富。,

■¤¤■ 10.距离不可太远,也不要太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只刺猬相处一样,靠得太近则相互受伤,离得过远则觉得寂寞。因此与人交往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产生美感,交往中要注意:距离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结交新的朋友,到哪里都能够交到朋友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不能像熊瞎子掰玉米那样交朋友,而且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中的一种损失。有的时候,维持和老朋友的友谊比交新朋友更加重要,因为相知多年,彼此熟知,合作会更加默契。这样的老朋友做搭档,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要维持友谊,一定要注意"保持距离"!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这似乎有些矛盾,好朋友应该整天呆在一块才对啊,古人交朋友常说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恨不得死都死在一起,为什么还要保持距离呢?
问题就在于很多"铁哥们"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处腻了,处烦了,才疏远了,而保持距离则能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人与人之所以会产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铁哥们"、"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无论如何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利益,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人与人之间有时和刺猬一样,离得太远觉得太孤单,靠得太近又相互伤害。朋友之间首先会经历一段"蜜月"期,当"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刚开始还能够尊重对方,理解对方;随着友谊的加深,双方无话不谈,彼此之间的交锋和矛盾开始出现,逐渐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大家对谁也不客气,就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争吵,然后结束友谊。
朋友之间往往因为一些小事造成感情的破裂。有个人和同租一间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这对他很不公平,于是愤然而搬了出去。还有就是有时因为一些问题起了争执,吵了起来,彼此伤害了对方的感情,相互再难以接受,于是逐渐疏远,成了陌路之人。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注意一点,不要走的太过靠近,友情维持得更长久一些。
那么我们怎样"保持距离"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不要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是不要总是粘在一起。能"保持距离"就会尊重对方,便可以防止相互磕碰而产生伤害。
但是事情过犹不及,有时太过保持距离也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大家工作忙,接触的人也多,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找机会碰个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最后变成"只是认识了"!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保持距离的初衷了。所以为了人生有友情相伴,友谊长存于彼此之间,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最好的选择。
【编者点评】
"距离产生美"。不近,让人感觉生疏,太近了,缺乏安全感,真正的善于结缘就是会与入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会使彼此之间相处的更为融洽,把握好这个"距离"的度,是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能,需要用心地体味和修炼。

■¤¤■ 11.交友不挑剔,心中尺度明

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交友是必不可少的。既要结交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交朋友,在交朋友的时候是不能挑剔的,但是自己心中要有数、有个尺度。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谨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鲁迅先生说过"要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而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和错误不放,而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而得不到良好的人缘。朋友相交以"诚",此乃至理,但也要心中自有深浅分个等级。有人说分等级,不就不诚了吗?其实这并不矛盾。
有个地方绅士,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你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是要分等级的!"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是诚心的。在他对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方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绅士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前提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即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
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亲密度和自己心窗打开的程度。
"我过去就是因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说。把朋友分等级听来似乎无情,但听了那位绅士的话,使我们觉得分等级的确有其必要--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十分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勉强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做人和交朋友也是如此。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年纪,自然热情冷却,不用再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
分等级,可像上述那位绅士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和"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要请进客厅,像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就可以了。
另外,有一种"朋友"也是你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只交换名片,谈不上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种行业各种阶层都会有,你不应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征,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但最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你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找个机会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广泛交友对人是有益处的,但不可能对所有朋友都"全抛一片心",全都同样对待,在心中要有个尺度、交往时要分个深浅。
【编者点评】
多结交朋友是没错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嘛!朋友越多我们办事就越方便、越顺利,但是朋友有许多种,不能对所有朋友都同等对待,在交往中要有个尺度。所谓看酒下菜,什么人给什么招待。

■¤¤■ 12.滥交祸患大。不可不设防

朋友本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但是在利益面前,保不准会有朋友把你牺牲掉来保障他的利益、前途,故而交友时一定要慎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作朋友的。
在南北朝时期,沈约和范云是很要好的朋友,当时南齐的大司马萧衍握有实权,他想让齐和帝把帝位禅让给他。沈约是萧衍身边的人,他对萧衍进言说: "如今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齐朝的国运不久了,您英明神武,应该挺身而出,接受天命啊。天意不可违,人心不可失。"萧衍听了心里很舒服,说:"我正考虑这事呢。"
沈约走后,萧衍又召进范云,告诉他自己想让齐和帝禅让的打算。范云的回答与沈约一样,萧衍高兴地说: "果然是智谋之士啊,见识如此相通!你明天上午带着沈约一起来!"
范云出门后,告诉了沈约,沈约眼珠子一转,叮嘱范云:"明天上午,您可一定得等着我。咱俩一起去。"范云当即答应了。但到了第二天上午,沈约却提前去了。萧衍命令沈约起草接受禅让登基的诏书,沈约忙说: "我昨晚早就起草好了。"说着递了上去。萧衍很高兴,连连夸奖沈约会办事,并说: "事成之后,这头功是你的。"
不久,范云从外面赶来,到了宫门,却无法进去,只好在寿光阁外焦急万分地走来走去,口里不停地发出"咄咄"的声音,看来急得够戗。
等到沈约出门,范云赶忙上去问道: "怎样安排我?"沈约举起手来向左一指,暗示已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射一职,范云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这还差不多。"
沈约做人很成问题,为了抢头功,把朋友给涮了,一面叮嘱别人"一定要等着我",一面却提前进宫。兜售自己的私货,将开国的头功一把抢在手中。和这样的人共事,能不小心吗?
五代时期也有一件类似的事,当时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张颢,一个叫徐温,他们在一起密谋,准备杀死节度使杨渥,然后二人取而代之。
但是,这是冒很大的风险的事,要是事情败露,只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牵连到九族的啊!怎么做才能既从事变中捞到好处,又不用担当失败的风险呢?狡猾的徐温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一天,两人在具体商谈事变事宜的时候,徐温对张颢说:"在行动的时候,如果我们两方面的兵马都参加的话,必然步调很难协调,不如全部用我的兵马吧,那样便于指挥,成功的几率也大得多。"张颢想到,徐温肯定想独占功劳,那可不能让他得逞。他便对徐温的提议表示反对。徐温于是顺水推舟说: "两方面的军队确实是不便于行动,你要是不同意全部用我的兵马,那就全部用您的手下吧!"张颢欣然同意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下来。后来事变失败了,朝廷开始彻底追查叛党,由于发现被捕的士兵全是张颢的手下,因此大家都认为徐温当时根本就未曾参与谋反的事,徐温就这样得以置身事外。
不可否认,徐温是一个阴险奸诈之徒。但是,就事论事,他的方法真是绝妙:兵变成功,自己是一个参与者,自然可以分得一杯羹;兵变失败,自己可以安然置身事外.不担一丝风险。虽说多交一个朋友比多树一个敌人强,但若真正交到一个可疑的朋友就犹如引狼人室,这比看得见的敌人更可怕。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期的敌对关系,对手会去研究你的弱点,发现你的缺陷,并会以朋友的身份巧妙地攻破你的防线。因此,可疑的朋友就是最大的敌人。
公元23年,汉室皇族刘玄称帝,与此同时,有个名叫王郎的占卜者,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也自立为帝,建都邯郸。于是,刘玄派刘秀率军与谢躬的军队-起作战,结果打垮王郎,攻占了邯郸。谢躬一向与刘秀不和,曾经几次打算起兵攻打刘秀,只是怕不敌刘秀,才没有动手。他与刘秀的军队共同驻扎邯郸,难免要发生摩擦。
刘秀工于心计,决定慢慢收拾谢躬。谢躬的部将抢掠民物,谢躬知道后从不向刘秀通报,刘秀心里虽然不满,但不露声色,而且经常当面夸奖谢躬忠于职守。时间久了,谢躬渐渐不再对刘秀有所顾忌。
谢躬的妻子知道这种情况后,时刻告诫丈夫说: "你与刘秀长期以来互不亲善,千万别轻信他的虚情假意,如果不加以防备,终有一天要受他所害。"
然而,谢躬却把妻子的话当成耳边风,率领部下回到邺城驻扎。不久,刘秀率兵南下,攻打一支农民起义军,他借故请谢躬出兵配合,袭击另外一支农民起义军。
谢躬答应了他的要求,让大将刘庆、太守陈康留守邺城,自己亲自带兵去执行袭击的任务,不料那支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很强,谢躬的军队大败。
其实,请谢躬配合作战是刘秀的一条计谋。谢躬一离开邺城,刘秀一面派偏将吴汉率领军队进击邺城,一面派一个能说会道的辩士游说太守陈康,要他归附刘秀,否则,大兵一到只有死路一条。陈康见大势已去,便逮捕了大将刘庆和谢躬的妻子,向吴汉投降。谢躬完全没有想到陈康会背叛自己,带了少数败兵退到邺城,见城门开着,便骑马进去。
不料,刘秀的军队早已埋伏在城门左右,随着一阵鼓声,伏兵冲出来将谢躬拖下马,用绳索紧紧捆住,随即吴汉从腰间拔出剑来,手起剑落,将谢躬劈作两段。
谢躬未听妻子的告诫,对刘秀失去了防备之心,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我们要以古人为鉴,交友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所交非人、引狼入室,否则的话后悔都来不及。
【编者点评】
交友要广泛,更要慎重,要看清对方的为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此不能把什么人都当作朋友对待。一旦交友不慎,不但不能事事顺达,反而会处处碰壁,甚至是惹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