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如此看中国:中国太大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46:49
在花了大把时间在中国旅行,阅读有关中国的材料,并深入思考有关中国的东西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可以说,中国的最深刻的特点,就是这个国家太大了。这听上去或许毫无新意,然而,中国的巨大规模,有助于解释关于这个国家的许多事情:从其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到人们如今经常把这个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与(依然)强大的美国相提并论这一事实——对于生活水平与中国不相上下的萨尔瓦多,人们却漠不关心。
13亿的乘数效应,使中国所做的几乎每件事,都显得出奇重要。在某些方面,巨大的规模,改变了中国面临的障碍和所能创造的机遇的本质。
有些情况下,中国的规模是一个明显的缺陷。不妨以人民币争议和中美贸易顺差为例。实际上,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常规的经济腾飞之路。与之前的日本、韩国和台湾一样,中国依靠外部需求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规则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曲解。但与那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早早就“被发现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与美国发生严重贸易摩擦时,其人民生活水平已几乎赶上了西方。如今中国惹恼了美国国会,可是中国的人均收入——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才不过是美国的七分之一。倘若中国的规模只有目前的十分之一,那么谁也不会留心中国(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的汇率。
在其它领域,规模也于中国不利。中国对石油、铁矿石、矾土、木材等商品的庞大需求,对这些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了很大影响。要了解中国的需求有多大,只需看看煤炭。中国只有3%的煤炭依靠进口,但在全球煤炭海运贸易中,中国就占到了五分之一左右。同样,中国消耗着全球约一半的水泥、三分之一的钢铁和四分之一的铝。中国电网每年扩容1050亿瓦,超过了印度全国的发电量。对于中国所依赖的那些大宗商品的价格,这一切即使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也肯定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譬如,2008年,中国需求推动油价涨至每桶140美元这一令人不安的水平,其后也一直为油价提供着支撑。
中国对大宗商品的渴求,在商业和外交上也产生了影响。中国认为自己购买铁矿石支付的是垄断性价格,为此愤愤不平,为此,中国出价195亿美元想拿下力拓(Rio Tinto),结果与澳大利亚发生了摩擦。由于担心粮食安全,中国政府支持中化集团(Sinochem)出手阻挠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对加拿大钾肥(PotashCorp)涉资390亿美元的敌意收购。同样,中国在非洲、中亚、拉美以及其它一些有时怀有敌意的地区,四处寻觅石油和其它资源,使自身陷入棘手的外交政策至于这个世界有没有足够资源——不管价格多高——来满足中国庞大的需求,也存在切实的问题。领域,这有违中国的本意。
要是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过日子,那么不仅夏威夷衬衫和花哨的裤子会严重供不应求,而且,据地球观察研究所(Earthwatch Institute)估计,全球石油日产量必须提高2000万桶,至1.05亿桶;谷物及肉类产量则必须提高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之间。
庞大的内部市场,使中国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发展汽车、高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香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而不出几年,上海交易所的市值将有望跻身全球三甲。
中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规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看似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如今,中国熙熙攘攘——似乎也将源源不断——的购物者也具有同样的效应。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融入城市劳动大军,中国将有机会把他们转化为本国产品的购买者,从而摆脱至今仍困扰着日本的“出口依赖症”。巨大的规模,意味着中国做什么事都会引起波澜。但正因如此,中国更有可能安全驶出前方风高浪急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