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 伍子胥——用性命称称“家”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20:05
伍子胥——用性命称称“家”与“国”
作者  白坤峰

(作者本人摄于 伍相祠)
那个时代就是那个时代,也许你怎么也想不通,但司马迁很明白个中曲折。他的《伍子胥列传》对这位所谓的“逃国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春秋战国时代,“国”的观念并不太强,像屈原那样哭地呼天为祖国而死的人倒是凤毛麟角,所以“人”的价值就显得特别突出了。我只举两个例子,那时许多国家的宰相都由外国人担任,如秦国历任宰相:百里奚,虞国人;商鞅,卫国人;甘茂,蔡国人;范雎,魏国人;蔡泽,燕国人;吕不韦,卫国人;张仪,魏国人;李斯,楚国人。伍子胥临死把儿子送到齐国,而齐国与吴国正兵戎相见。
那时的名人或渴望成名成功的人,奔走于各国之间,哪里有地位哪里得到尊重就奔向哪里,他们就好像今天的“世界公民”,哪里有幸福哪里就是我的家乡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如果按照正常的生命轨迹,伍子胥(伍员)必定成为一个铁杆的楚国热爱者,他的祖先伍举,就是那个劝说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名臣,楚国后来成为超级大国楚庄王后来成为“霸主”就有伍举的一份大功,所以伍家后代在楚国一直很有名气,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已经是太子建(熊建)的太傅了,哥哥叫伍尚,哥俩都以德才兼备为大家称叹。这种情况下,伍子胥爱国还爱不及呢怎么可能有叛国念头!
可是,楚平王(熊居)失去了人性。太子建信任太傅伍奢,不信任少傅费无忌,费无忌羞嫉交加阴险地使了连环计: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挑选媳妇,(古人早婚,太子建15岁)秦女十分漂亮,费无忌诱引平王:“秦女绝美,王可自娶。”楚平王于是另外给太子建娶妻而自娶秦女并极度喜爱她,很快生下了儿子熊轸。费无忌继续挑拨平王:太子对你很有意见啊。伍奢知费无忌陷害太子建,气愤地说:“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费无忌火上浇油开导了一句:大王不采取行动,必被太子所擒。
领导永远不会有错,如果错了就继续错下去以示正确。楚平王大怒,逮捕伍奢,派将军奋扬去杀掉太子建。
人性美就在漆黑的人性恶的夜空闪出几道耀眼的亮光。
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建:“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立刻逃到宋国。费无忌言于平王:“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楚平王使人对伍奢说:“你能叫两个儿子来,我就让你活下去;不能则死。”伍奢了解儿子们:“大儿子伍尚仁义老实,他会来的,但二儿子伍员(伍子胥)为人刚毅果敢,能成大事,他明白来了也是死,他一定不来。”
平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来,吾让你父亲活;不来,就杀了伍奢。”(这种手段文革时有人成功使用过以达到灭门除根的目的)
伍尚欲往,伍员(伍子胥)苦劝忠厚的哥哥:
“楚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尚决绝地说:“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爸爸的性命,然而爸爸让我去而我不去,逃走后万一不能报仇雪耻,不是被天下人耻笑吗。你立刻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赴死。”
楚国武警官兵前来捉拿,伍子胥执弓搭箭对准他们,他们不敢上前,伍子胥从此踏上了生死逃亡路。父亲听到子胥已经逃走,幽幽地说了一句:“楚国君臣就等着刀兵之灾吧。”
伍尚至楚,与父亲一起被杀。太子建报仇心切,竟想联晋灭郑,结果事泄在郑国被杀。情急之下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逃往吴国。(熊胜还只是个幼儿园的孩子)
到了楚吴边界的昭关(安徽含山县)他们被边防军人认出。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值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史记·伍子胥列传》)
这是千年以来很感动善良中国人的一幕,那个普通渔夫没有留下名字,然而他拒绝执行上级的命令,哪怕它打着国家的旗号,只因为它不义!他不为了什么,他拒绝了百金之剑,他坦诚一笑说得多实在:“楚国的法令,抓到你赏粮食五十万斤,还封官进爵,我怎么可能要你的这价值百金的东西呢。”读者可以想到,伍子胥必定立刻道歉,然后含泪而去。
清代方殿元写下《伍子胥》这首诗,就是选取了伍子胥逃亡过程中的这件好像非常小但非常感人的义举:“伍员被怨毒,存躯为父兄。芦中呼渡急,所畏非死生。浩浩楚江流,匹夫怒难成。渔父哀歌起,深知穷士情。笑谢千金剑,还君报不平。”
“笑谢千金剑,还君报不平。”有了这样的渔夫,才有了后来的伍子胥。有人说伍子胥只属于那个时代,我并不赞同;其实义举代代相传,只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性张扬义举更耀眼,当然“反右”与“文革”时期我们不会见到这样的渔父,正如前东德“国家安全部”(史塔西)从未出过电影《窃听风暴》中“良心发现式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史塔西旧址博物馆馆长毫不犹豫。
中华民族族应该记住这位普通的渔夫,伍相祠中似乎应该有渔夫的塑像,让他坦然接受后世中国人的敬意与怀念,也让中国人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敬意与怀念。
司马迁没有记录“伍子胥过昭关一夜头白”,正如也没有记录勾践的劳改与卧薪、西施的魅惑。我想,以司马迁的文学敏锐必定会注意“一夜头白”的重要细节,如果它存在的话。但我仍然感谢后人的演绎,因为能想到年青的伍子胥一夜头白的人必定是义士或善人,他太理解伍子胥身心欲焚的万钧悲愤了。至于妻子不想累赘而自杀、东皋公让酷似伍子胥的皇甫讷掩护等情节,也许更是好心人的生造,但这些故事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本来遵纪守法却被逼亡命的楚国公民伍子胥的同情、对暴政的愤怒。韩非子后来以小人之心杜撰伍子胥对追捕者讹诈地威胁“我会说珍珠被你吞到肚子里”只能让我们鄙视了。因为伍子胥不是无赖泼皮。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风餐露宿、昼伏夜出、饥寒惊惧、无衣无食,伍子胥重病民,上天还算有眼,让他活了下来,他从江苏的丹阳一路要饭来到了吴国的苏州。
吴王僚非常赏识伍子胥,答应出兵楚国为他报仇。然而事情没有那么顺利,他成了别人的夺权工具。吴王僚的堂弟公子光先劝哥哥不必为一个外国人伍子胥而与楚国结怨,转而对一筹莫展的伍子胥说:如果你能帮我杀死吴王僚我一定帮你伐楚!
一生只为报仇的伍子胥答应了,他推荐了勇士专诸。然而,五年之后,一个让伍子胥悲愤欲绝的噩耗从楚国传来——楚平王死了,他与秦女生下的那个儿子楚昭王熊轸继承了王位。民史称伍子胥一连三天未曾进食。怎么办?现在我还能怎么办?父亲死了,哥哥死了;现在,仇人也死了。他什么都想到了,但怎么也想不到楚平王会死去。他能长寿百岁多好,他明白我会去找他的!你杀我的父亲和哥哥,那么,我杀你的儿子!父债子还!
后来,专诸用一把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如愿以偿登上王位,他就是后来的春秋霸主之一、著名的吴王阖闾(或阖庐)。公子光极为信任伍子胥让他负责吴国内外政务,修城练兵,准备伐楚。伍子胥又推荐军事家孙武主持军队,孙武正是在吴国完成了著名的《孙子兵法》。
千里之外的楚国首都郢(湖北江陵),已经感受到渐渐逼近的杀气了。
民愤极大的费无忌失去了靠山,很快被处死,但吴国的战争机器没有停下来。
伍子胥的才能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他首先修建了一座设施一流、高宏壮观的阖闾大城。“苏州建城已2500多年,2500多年以来城址未变,2500多年来无灾难性地质、气象影响。”苏州,好地方!
苏州百姓感谢苏州城的总奠基人、总设计师、当年的外来移民伍子胥,他们把苏州的水源口称作胥口,进城的水道称胥江,途经的山称胥山,水道进城入口称胥门。
但是,伍子胥墓在“文革”中被苏州红卫兵破坏无遗。1986年,苏州政府为纪念建城二千五百周年,在胥江西岸重建了伍子胥墓。苏州人,有点对不住伍子胥。
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兴师伐楚,连战连胜攻入了楚国的首都郢。楚昭王仓惶逃走。十九年之后,楚国人伍子胥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踏进祖国的首都。我们能想到吴兵的一路烧杀,伍子胥好友申包胥此时逃至山中,足以证明楚国解放军并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这是后人对伍子胥最大的、也可能是唯一的不满。
楚昭王跑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伍子胥不听孙武的劝阻,烧毁楚国的宫殿祠堂,又掘开了楚平王的棺,“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这就是成语“鞭尸”的来历,只是今天已没有了“报仇雪恨”的内涵)
逃在山中的申包胥使人对伍子胥说:“你报仇,也太过分了!你毕竟是楚平王的臣子,你也曾北面而事之,现在竟然鞭打死人,难道不是过于伤天害理吗?”
伍子胥一声长叹:替我向申包胥道歉吧,“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我的时间不长了但路还很远,所以我有意违背情理做事)
我理解你,朋友,但你无法理解我,因为你没经历我的家仇,经历不可替代;你指责我过分,但我为什么会过分是谁逼我过分你明白吗?我的仇恨太深了,我不在乎什么了,如果上天要惩罚我,那就来吧,我,已经无所谓了。
网友“都好就好”为此击节高歌:“壮哉,伍子胥,千古复仇第一人。以一个匹夫之身,终于完成了对一个国君的复仇,真是痛快淋漓。千年以下,依然警戒那些暴君,依然鼓励着平民对暴君的反抗。”
迟到的正义依然是正义,对中国人而言,及时的正义可能太少了。记好了,作恶必遭报应,哪怕你死了,也早晚可以算到你头上,即使你用了最好的棺。
司马迁对这位叛国者评价极高,赞美他是“烈丈夫”:“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司马迁……把历代统治者所标榜的‘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的谬论撕得粉碎,着力表现复仇主体舍伦理之义报血亲大仇的快意淋漓。……‘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在此可见司马迁对复仇的肯定,复仇与否就成为伍子胥是‘蝼蚁’或‘烈丈夫’的个体人格品位评定的风标。”(伍淑怡)
吴王阖闾在对越国战争中受伤而死,伍子胥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成为霸主,父子两代霸主,都是伍子胥倾力相助的,可谓空前绝后。夫差率军差点灭了越国,越王勾践用重金收买吴国的太宰嚭,伯嚭说了勾践的好话,于是夫差轻易放过了越国。说起来伯嚭与伍子胥命运如出一辙,伯嚭也是全家被楚王杀死只有他一人侥幸逃脱来到吴国,同命相怜,伍子胥推荐嚭做太宰。然而,嚭后来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夫差好大喜功发兵攻打山东的齐国,而此时越国十年生聚已经虎视眈眈了,伍子胥苦劝夫差“先越后齐”。
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又回到了吴国。他早已深深爱上了吴国,吴国早已成为他的祖国与故乡,他几乎把一切都献给了吴国,吴国的强大包含着他的才智心血,他完全可以再投奔别国,以他的才干,不怕找不到高薪职位,然而他回来了,等待着与吴国一同灭亡,然而,他没有想到,死亡很快到来了。
太宰嚭趁机挑拨,自我膨胀的夫差早已烦厌了耿直的恩相伍子胥,就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若:你)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史记·伍子胥列传》)
越国趁夫差远征齐国兵力力消耗之时消灭了吴国,夫差用那把属镂之剑自杀前,“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并祭祀了伍子胥。伍子胥在吴国甚至在越国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这是对“人”、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君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之后,伍子胥名气渐低,诸葛亮名气越来越高,成都的武侯祠越来越豪华。但湖北的屈原祠却很小,为了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已搬家两次了。没什么可奇怪的,诸葛亮是成功人士、行政级别更高而已。
江浙百姓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的尸体是五月五日沉入河中的,龙舟竞渡也是起源于此,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伍君便是伍子胥。这比屈原端午节早200多年! 又传说伍子胥死于农历八月十八日,从此钱塘江就有了怒涛滚滚的大潮,伍子胥乘着素车白马随潮而来,成为钱塘江的潮神。
虽然吴国的夫差绝不会把伍子胥尸体装入“鸱夷”(皮革)投入越国的钱塘江,然而,“鸱夷”、“怒涛”却成了正义、正气的代名词。当年的反清杂志就名曰《浙江潮》,依稀看到伍子胥的影子。
大年初六,我来到了苏州伍相祠,它并不太出名,从属于古城盘门景区。“气壮山河”的横匾下,伍子胥彩绘塑像栩栩如生,我凝视他如雪的白发。中国祠庙的人物塑像多粗制滥造,此像却生动精美令人肃然。
苏州人范仲淹有诗《伍相庙》:“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诗一般,话倒也实在。
另一个苏州人高启用同样的思路写道:“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吴门死后忠。……我来无限伤心事,尽在越山烟雨中。”诗比范仲淹强,但水平还是欠高。
倒是另一位苏州人(太仓)王摅的在明末清初感叹让人耳目一新:“萧条古堞树栖乌,再拜祠门落日孤。报父有心终覆楚,杀身无计可存吴。”《谒伍相国祠》
胥王庙景区经重建之后又是繁华万千,但盘门的伍相祠倒是有些窄小清静了,也好,让这位一生坎坷的烈丈夫静一静静一静。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为父的臂抱中歇一歇吧。”(《约翰·克里斯朵夫》结尾语)
秀美温润的苏州啊,请你永恒护佑他的魂灵。
写于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