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揣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2:26:44
[转贴]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揣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凯迪社区 >史海钩沉
一、引言
一直以来,林则徐在教科书上都是抵御列强侵略的民族英雄,是反帝斗争的爱国主义先躯,他的禁烟运动也被一致认为是大智大勇、利国利民之举。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缺乏思考的妇人之见。在中国历史上,论起祸国殃民,林则徐绝对位列三甲,甚至很可能夺去状元的桂冠。
二、背景
道光年间,清帝国的腐朽落后越来越无法遮掩。西方列强纷纷盯上中国这块肥肉,不远万里跨海而来,把中国当成了产品倾销地,用经济手段源源不断地掠取白银。有些庸俗的历史书上说列强欲瓜分中国,这点是不客观地,至少在道光年间没有哪家列强有此动机。原因很简单,中国太大,大到谁也吃不下。而如果只吃掉一两个省,又肯定会和清廷撕破脸,逼着中国不惜一切地以倾国之力奋起抗击,加之占领区地下抵抗组织蜂起,侵略者必然会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淖。列强们是来赚钱地,死人和战争不是他们想要的事。而且有数家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彼此争夺利益,互不相让。无论谁想独占,都会遭到其它国家的联合打压。
要说起这些列强的到来,其实对闭关锁国、思维保守落后的中国也未尝没有好处。毕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接轨,让愚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被开化,推动清廷进行改良……至于经贸上吃的亏,不过是初学者在世界游戏中付的学费罢了,原本也不是不能暂时容忍的事。不过鸦片不同于其它倾销的产品,除了白银的损失外,中国烟鬼日增,社会风气和国民健康程度每况愈下。
三、自取其辱
1838年9月,湖广总督林则徐深感鸦片危害深重,遂向道光帝上书要求禁烟。道光让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州,全权主理禁烟事宜。林则徐一到广州就采取雷霆手段,强行收缴英商鸦片两万余箱,在虎门当众销毁,一时举国震动。
然而这种不留余地的行为不啻于狠狠地当众扇了英国一记耳光,英国国会为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的军事决议,并先后派遣两万英军来华做战,要通过战争找回场子、挽回面子,并重夺鸦片的倾销权。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招来了一场战争。清军腐朽无能,兵无战志,而且武器落后,缺乏训练。虽然道光帝下令抽调数省大军竭力做战,但英军仍然势如破竹。1840年7月6日攻陷定海,1841年1月7日攻陷虎门,26日攻占香港,2月24攻入广州,8月27攻克厦门,10月1日再陷定海,10日破镇海,13日下宁波。1842年3月10日,清廷花费数月抽调的八省联军在浙江大败,继海战惨败之后,中国在陆地上也彻底失去了对英的抵抗能力。英军乘势沿陆路进攻,上海、镇江等重镇相继失守,英军兵临南京城下。至此,军事上一连串的惨痛失败和因之引发的恶劣后果已经超过了清政府所能承受的底线,道光帝被迫向英军求和。
四、惨痛后果
禁烟运动给清朝引来了滔天大祸,带来的损失之大,导致的下场之惨,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地。在两年的战争中,中国沿海经济和民生被严重破坏,英军一路烧杀,所过之处俱是断壁残垣,重建需要的人力物力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地方再也没有恢复到从前的一半。英军一路烧杀不绝,生灵涂炭,不知有多少孩童妇孺被英国大兵挑上枪尖。
1842年8月29日,中国被迫和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被严重侵犯,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国际影响。中国把香港和九龙割让给英国,并因鸦片的损毁和军费赔偿英国白银三千万两,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英国还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
更致命的后果是,此战让各国列强看出中国比自己想像中还要贫弱得多,于是纷纷跑来进行军事威胁。短短几日后,美国就强迫清廷签订了《望厦条约》,法国强迫清廷签署了《黄埔条约》。几个中国人以前听都没听过的弹丸小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这些国家在过去连前来朝贡都不够资格,现在却纷纷跑来耀武扬威,大占便宜,葡萄牙甚至还公然强占了澳门。
在虎门销烟的一时痛快之后,中华帝国陷入了不堪回首的半殖民地状态,禁烟妄举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五千年来从所未遇的巨大屈辱。显而易见,如果把国家看作一个公司,此次禁烟行动是决策层的严重失误,道光固然要负领导责任,直接推动并主办的林则徐更是难辞其咎。
五、十九世纪的愤青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非但未能将鸦片禁绝,反倒把中国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中国被狠狠烧杀一番后,还得割地赔款,可谓脸面丧尽。更讽刺的是,战前鸦片还是偷偷地走私,战后竟变成了公开地、明目张胆地倾销。林则徐的瞎折腾非但没能给中国带来半分好处,反倒招来巨祸,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小木船打不过大铁船,清末腐败的军队也无法打赢船坚炮利的英军。既然国家弱小,就应该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潜心发展自身的军事力量。像林则徐这样不切实际,不顾彼此客观的力量对比,实力弱小还要玩横地,搞粗暴,没经过装孙子的忍辱负重就要直接充爷爷,其结果必然是自取其辱。
在清朝,靠擅长八股文而做官的人中,不乏脑子不够数之辈,范进兄就是很经典的一例。很多只知圣贤书的官员根本不懂得为政者必须知道的权衡、妥协、审时度势、忍辱负重……更缺乏客观分析问题和务实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尽是林则徐这种只知吟诗做赋的书呆子,脑子一热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儿都敢做,根本不考虑后果。说轻了这叫莽撞浮躁,说重了就是缺乏责任心。这次沿海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尸横于地,林钦差和他的家小还不是尽皆安然无恙?不是切身的痛,上位者就不会当回事儿。
林则徐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满嘴爱国口号,炎炎大言张口即来,擅空谈而不务实,缺乏睿智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更没有冷静的心态和对局势客观的认识。做事以毛躁和过份的强硬为主要风格,常常说着说着就红了眼,不惜玩命一战,总想呈一时之勇,打不过也要打。至于后果,管他娘的,先痛快了这一次再说。
这不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左派么,如今在网上把他们称做愤青。
无独有偶,在愤青林则徐惹祸几十年后,中国又出现了另一位愤青----慈禧太后,把中国又向着深渊狠狠地踹了一脚。
六、无妄之灾
鸦片战争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浩劫。英国在当着全世界被强硬异常的林则徐狠狠扇了一记耳光之后,都只以微弱优势勉强通过出兵议案。可想而知,如果林则徐在禁烟问题上能稍稍懂得变通,放下天朝钦差高高在上的架子,用上哪怕一星半点的怀柔手法和外交技巧,行为不那么激烈过分,稍稍留些分寸和余地,也不会把英国人逼得无路可退,那个出兵议案也就不可能通过。
有些人做事,只想着我要如何如何,而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也不明白很多事情需要彼此妥协,各让一步;更不明白有些时候必须退让和忍耐,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双赢地。这种人只知道一味蛮干,最终结果就是一拍两散,引发一场本不必要的两败俱伤。
按当今的视角来看,英国人走私鸦片犯错在前,林则徐收缴焚毁有理有节。但在当时国家弱小的形势下,中国一直以来都默许鸦片出售,并且习以为常。林则徐跑来禁烟,其实最无法接受的是英国的那些烟贩子。如果换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就会务实地考虑这种既成事实,用温和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同样的一件事,笑脸和厉色的结果是截然不同地,对方的感觉也会大相径庭。而林钦差却根本不懂国际交涉的常识,只知道一味使用严厉粗暴、缺乏技巧的外交手段和辞令。冲击领事馆,抓捕英国商人,强缴鸦片并销毁……把清朝官员管理本国老百姓的那一套搬到国际上去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可惜对方却并非国内那些逆来顺受的顺民。
国与国之间从来都谈不上道理,只看拳头的软硬。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以当时的国力强弱对比,中国处于弱势,更需要谨小慎微,不要激怒列强,更不能给对方口实,此时忍气吞声才是理智清醒的策略。一些庸俗历史书指责清朝官员畏惧洋人如虎,却不考虑这些官员的苦衷。一旦因为小事引发外事纠纷,让列强用武力来解决争端,那损失比一时忍气吞声要大得多,会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就和林则徐这次闯祸是同样的道理。
林则徐此次禁烟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激发战争的前提下力求控制住鸦片走私,尽量避免矛盾和冲突。清廷曾有过好几套禁烟手段,如强制以等价物而非白银交易鸦片,以防止白银外流;如在自己国内严打鸦片销售,严惩吸食者,断掉鸦片交易的下线;甚至试图用其它项目上关税的降低,来换取各国对鸦片走私的抑制。这些都是比较柔和的禁烟手段,不会刺激到帝国主义列强,显然比直来直去的方法更为可靠保险。即使是比较强硬的主张,也无非是要加强关防检查,加大对鸦片走私商的惩处力度,但都会循序渐进,给对方留下适应和改变的时间,而非林则徐简单粗暴地抓人烧货。按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不让卖,最多也就是逼着对方把鸦片撤走,直接焚毁太不留余地,林则徐的行为已经有些过界了。本来中国是鸦片倾销的受害者,占着道理,结果让林则徐这么一搞,反倒显得没理了,给了英帝国武力介入的借口。如果换成一个成熟的外交官,用温和的手段处理此事,或许烟也禁了,战争也不会出现。
做为一名封疆大吏,林则徐对国际、国内的形势显然认识不足。他在禁烟前极力怂恿道光帝,说禁烟不会惹出麻烦,英国决计不敢发动战争,道光这才允许他去禁烟,结果最后却搞到不可收拾。道光后来将其撤官罢职,固然也有平息英国人怒气的因素,但无疑也是对这个志大才疏,做事浮躁,给国家惹来天大麻烦的家伙心中不满。林则徐从未冷静地想过引发战争的后果,更没想过一旦战争爆发应该如何应对。在他单纯的思维中,只有列强敛财时丑陋的嘴脸和那些被鸦片毒害的面黄肌瘦的面孔在跳跃,所以他怒火中烧,不顾一切,烧完再说……四亿百姓和一个帝国的命运,被交到如此一个不通政务、不擅外交、缺乏理性和自控的愤青文人手中,这其实是一种职能的错位,也是中国选材和管理制度的悲哀。如果都如英国议会般投票定案,想必换谁做这个外交大臣,也不会做得如此离谱。
七、几种牵强的辩护
在一些文章中,不少人对林则徐这些过激的盲动行为给中国招致灾祸,抱以宽容甚至是支持的态度,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1、借口
不少人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早有预谋的事,禁烟不过是一个借口,所以林则徐粗暴的禁烟手法不过是“瞌睡给了个枕头”。而即使是他不去禁烟,不给这个枕头,英国人仍然会找茬侵华,所以此战不可避免。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客观地,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就是很明显的证据。而且英政府始终没有正式对华宣战,不愿把此战升级为一场国与国的战争,而只是把此次军事行动当成一种对林则徐不留余地行为的报复,要找回面子,索取赔偿,并重新打开鸦片市场。
2、必不可免
中国积贫积弱多年,先进的资本主义列强迟早会对中国这块肥肉下口,中国这个封建国家进行体制上的转型,以及因之而来的阵痛必不可免。林则徐不过恰好是那个揭开疮疤的人,他令中国提早陷入受尽屈辱的日子。而中国人在痛苦中得到触动,渐渐开始觉醒,被唤起了爱国精神和反抗精神,最终摆脱了半殖民地的苦难生活。
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过于感性,且对林则徐的错误采取了文过饰非的态度。不要说中国未尝没有像西方其它国家般,从帝制改良进入资本主义,然后再加入列强阵营的可能。就算列强们对中国的侵袭真地不可避免,但在不同的时机,以不同的方式和力度爆发冲突,对中国和中国百姓来说仍然有着天壤之别。痛苦是能够让人觉醒,但真地有必要让中国和中国百姓一痛就是一百多年么?难道就不能用更合理地方式爆发冲突,刺痛觉醒,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更小些么?显然,持此论调者试图用诡辩之术来遮掩林则徐决策失误给中国带来了超出常情的伤害,把一切归结于模糊论然后草草了事。
不说太过宽泛的,仅以第一次鸦片战争而言,林则徐就给中国带来了本不该有的重创。既然要主动翻脸闹事,那就应该预先做好战争准备,哪有挑事的不先厉兵秣马的道理?林则徐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一厢情愿地认为武力强大的英国会对自己忍气吞声,对很可能爆发的战争掩耳盗铃般不当回事,对国家和百姓根本就不负责任。等到战争爆发,清帝国连备战调兵的时间都没有,一时陷入极大的被动。后来中国在军事上的一败涂地,与准备时间的仓促有很大的关系。
3、未雨绸缪
林则徐曾提出,一旦任由鸦片倾销,那数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所以用雷霆手段禁绝鸦片是势在必行之举。很多人认为,这种观点是未雨绸缪的高瞻远瞩,成功地防患于未然,在局势尚未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就力挽狂澜。虎门硝烟是拯中华于水火的英明决断,林则徐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上段中林则徐的那句话颇有惑众性,林则徐正是靠此语蛊惑了道光帝,才让他下定决心铤而走险,委派林则徐去广东搞政治冒险,结果最终被迫承受了远远超过自己想象的惨痛代价。这句话的错误就在于夸大事实,危言耸听。当时英国每年对华倾销鸦片四万箱,中国吸食者不到一千万人,只占四亿人口的四十分之一。事实上,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吸食鸦片的经济能力,有钱人也只有少部分愿意沾那东西,即使并不禁绝鸦片,也不过是让吸食者缓步增加,国民素质进一步下滑罢了。即使一百年不禁烟,恐怕也到不了“无可用之兵”的程度。
当然,虽然没有说的那么危险,能尽早杜绝鸦片的危害,也是一件幸事。但即使禁烟势在必行,也不表示林则徐的禁烟方法不愚蠢武断,如果他能冷静务实一些,用高明的手腕解决此事,想必不会让中国的下场变得那样凄惨。
八、尾言
历史纷繁芜杂,并非总如教科书上那样模式化,简单到非黑即白。事物都有两面性,很多事从一个角度看是对的,用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胡搞瞎搞。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是如此。虽然他的本心是希望振兴华夏,还在禁烟后为修造炮台捐献了大半家产,但用一腔爱国热诚所办的事,却未必明智,更不一定能对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事实上,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生活中,好心办错事的情形都比比皆是。
怀着满腔拳拳的报国热望,却因举措失当而做了祸国殃民之人。历史用它的诡谲多变与不可捉摸,和林则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目睹中国承受着因自己禁烟而导致的凄惨境遇后,被罢黜的林则徐,心中想必不会如那些庸俗的历史读物中所述,充斥着什么对昏君奸臣的无奈和壮志未酬的不甘吧。如果他还有几分理智,心中应该填满了做错事却又无力补救的愧疚与悔恨。
时光一逝百年,如今的中国已然从那鸦片战争后的苦难中挣脱而出,国际境遇大为好转。在那历史的尘埃落定之际,林则徐当年的过失也渐渐自“民族英雄”这块扭曲的匾额中初现端倪。然而斯人已逝,时过境迁,留给我们后人的,也唯有那百年的屈辱,和那时空中曾显现过的斑斑血痕。
[转贴]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揣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揣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揣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揣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转贴]十月革命的炮响是怎样传到中国的-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揭秘中国元朝的真实景象-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茅于轼:毛时代的中国百姓-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戈尔巴乔夫给中国的两点忠告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学雷锋:一出上演了近半个世纪的荒诞剧-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后宫殉葬制度-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60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在北平的悲喜宿命-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中国官方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2480119#24801... [原创]民国时期的教育-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山雨欲来风满楼-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末回事-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吉鸿昌死亡真相-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李讷一家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也说潘汉年之谜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盘古王表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文革研究专家王年一遗作:林彪不惜一死粉碎文革-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有趣的史料 :高级领导人揭发林彪的材料-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不同的教材教育出不同的人.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文化大革命是如何被扩大化的[转贴]-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解密毛泽东的晚年困境-史海钩沉-凯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