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9:31:29
易中天《 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
( 2003年01月13日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厦门大学的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先生,他2001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人的确认证》。他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说,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人通过艺术品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传递的过程,通过情感传递,我们确认了自己和其他的人类有共同的感受。由此,艺术家和观赏者也就最终确立了自己是一个能与他人、能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人。那今天主持人阿忆就把易中天先生请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他是何许人也呢?我们先看一段片子。
首先欢迎易教授作客我们的节目。刚才片子里说易教授他是怎么怎么样的人,他的学术特色是什么,大家可能还不能了解很充分,因为这个小片子写的不具体,我们具体一下。在正式讲演之前呢,我们先听一听易教授,我给他摘出来两篇文章里的两段话。第一篇文章叫做《春来不是读书天》,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他说,“春来不是读书天。春天里的诱惑太多,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后面打了删节号,中间删了一些话。他接着说,“春天里应该去远足、去踏青,当然最应该的还是谈恋爱。就连小动物都知道,春天是恋爱的季节。所以,春天即使要读书,也只该读情书”,这是教授说的话,不是一个少年说的话。下面一段文字来自易教授写的《书生意气》,易教授这样写道,他说“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后面是易教授自己说的话了,“当然,这是从前,现在不怕了,选错行可以改行,嫁错郎可以离婚”,我要问的问题是,您以这种笔法写作,会不会有其他的您的那些同事,或者不认识您的那些同行的教授,说您这种写法一点不学术,非常浅薄,您不怕吗?
易中天:不怕。回答完了。
主持人:是不是我问的问题属于外延极大、内核极小,所以回答只有一个,就是“是”还是“否”。您不愿意阐述一下您为什么要以这种方法写作吗?
易中天:因为在我看来,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活法,是我的一种生活和生存的方式。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非常好,我干嘛要管人家说三道四?
主持人:看您的文章,我还想问一个小问题,您写了一篇叫“武汉人的性格”,您说武汉人骂人的水平绝对是全国第一。
易中天:对。
主持人:不对吧,人家大多都说是北京人第一。
易中天:你是不是准备和我过招啊?
主持人:您举出理由来。
易中天:比方说,他说一个人长得很漂亮,武汉的方言叫“清爽”,很清爽,“他个婊子养的长得好清爽啊”。这个就绝对不是骂人了。骂人骂到这个水平,我看应该是全国第一吧。
主持人:是,北京人表示跟人亲切是加个“小兔崽子”,你的小兔崽子长得很清爽啊。他把它发展到到那个地步,哎哟。好,下面我们就直接由易教授给我们带来他精彩的讲演,讲演的名字叫“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欢迎。
易中天:谢谢大家!在开始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当过爸爸妈妈的没有?请举手,少数。
主持人:这个女同学或老师,你当了妈妈了都?我觉得刚二十岁。
易中天:那好,我问第二个问题,就是有哪位同学知道一个小孩子,当过妈妈的就不回答了,她知道,一个小孩子他最先学会的是哪个词。
观众:妈妈。
易中天:妈妈。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极个别的情况下是爸爸。第三个问题是有谁知道小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词是什么?
观众:抱。
主持人:妈妈、妈妈抱。
易中天:这不是第一个,他能说妈妈抱的时候已经说句子了,这个不是词。第一个词是什么?
观众:要。
易中天:妈妈回答。对,还是妈妈知道,没当过妈妈不知道,还是妈妈知道,小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词是“不要”,而不是“要”。你看一个小孩子他要东西,比方说他要喝水,他说水水,他要吃奶,他说奶奶,够了,他不用说要吃水,要喝奶,他不用那个“要”字。但是你给他水喝,他不想喝,他怎么说呢,“不要”。也用不着说水水。所以小孩子他是很节约的,他懂得节约成本、懂得效益最大化、懂得产出投入比。
那么好了,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为小孩子学会叫妈妈,然后学会叫爸爸、叫爷爷、叫奶奶、叫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是称呼,所以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人际关系问题。第二个结论呢,“不要”是人的基本人权。因为儿童学会的第一词是“不要”,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它是一种天赋人权了。事实上我们看一个社会有没有人权,看一个社会是不是人权社会,很简单,只要看这个社会的成员有没有说“不要”的权利。咱们中国古代就没有这个权利。谁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叫做“君有赐,臣不敢不受”,就是他给你东西,你也不能不要,他夺去,生杀予夺都在万岁爷。他杀你固然是没有价可讲,他给你,你也不能讲价。比方说阿忆他刚刚请我撮了一顿,酒足饭饱,这个时候太监来了,说万岁爷有赐,赐你一只烧鹅,这么大一只,这个时候我怎么办呢?我只能跪下来,一个头磕下去说“谢主龙恩”,然后在太监、在使者的监视之下,一口一口把这只鹅吃下去,没有拒绝的权利。因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主义这个政治下的社会,它是没有人权的。
那么,我下面还有一个问题要问,有谁知道小孩子最早怎么称呼自己?谁知道?
主持人:自己的名字吧?
易中天:对,小孩子称呼自己都是用自己的名字。比方说有个小孩叫贝贝,那么你给他水喝的时候,他不要他怎么说呢?“贝贝不要”,他是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的。这个问题早在二百多年以前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实用人类学》这本书里面已经谈到了,当然他也可能说“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表示这个主语的话,他是用别人称呼他自己的那个称呼来称呼他的。他不会说“我不要”。他不会说“我”。很小很小的孩子都不会说“我”。如果说他这个时候大人给他水,他说“贝贝不要”,大人就会教他说“我不要”,他就会说“我贝贝不要”。如果说他要一个什么东西,大的孩子不给他,大人在旁边说“给他、给他”,他也会说“给他给他”,他也不会说“给我”。这时候大人会教他说“给我”,他会怎么说呢?“给我”,他声音会很低,他没有底气。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他不知道“我”是什么。儿童最先学会的字、词都是名词,而且是一些感性的、具体的、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名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水水、果果、蛋蛋,都是和他有关系的、很具体的、可以辨认的这些事物的名称。那么“我”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是爸爸吗?“我”是妈妈吗?“我”是水水吗?“我”不是东西呀。但是他又发现“我”这个最不是东西的东西,他最是东西。爸爸也说我,妈妈也说我,哥哥也说我,姐姐也说我,他们都是我,那么到底谁是“我”?他不明白,他弄不明白这个问题,而且他弄不明白既然妈妈是“我”,那么我要妈妈抱我,怎么不能说“我抱”呢?我还得说“妈妈抱”,“我”到底是什么?他不明白。而且大人和他说话也不说“我”,说“我们”。当妈妈的知道,你带小孩子出去买衣服,“宝宝我们出去买衣服”。然后给他买了衣服、帽子给他穿上,“我们漂亮”、“我们乖”、“我们出去玩儿”、“我们喝水”,她也不说“我”。所以儿童他是不会说“我”的。这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儿童没有自我意识。
突然有一天,这个小孩子学会说“我”了。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康德有一个说法,他说,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就像是升起了一道光明。而且康德说,他从此再也不会回到他从前说话的那种状态去了。康德说,从前他只是感觉到自身,现在他是思维到自身了。那么康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一个儿童学会说“我”,也包括我们人类学会说“我”之前,他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不能思维到自身,他只有自我感觉,也是说他只能感觉到自身。这种感觉呢是动物也有的,动物也能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比方说一只猫,它不会去咬断自己的尾巴,因为这个时候它会疼。当它疼痛的时候,它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但是动物只是在它的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它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它想不到自己的存在,它也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所有的动物都不会照镜子,人要照镜子的,“镜子里面不是我吗,脸儿长得多么漂亮”,他会照镜子。动物不会,动物也不认识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画像。
人比动物厉害的还在于什么呢?人不但不用照镜子,也不用在身上捏一把,他就知道自己存在。那么我想问大家,人怎样知道自己存在的?他是怎样知道自己存在呢?是想到的,是通过思想和意识知道自己存在的。这就是人有自我意识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能够通过思想和意识知道并证明自己的存在。有一个笑话,讲有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上路,每天出发之前这个差人都要清点人数,包袱、雨伞、和尚、我。有一天晚上这个和尚就把这个差人灌醉了,然后把他头发剃掉,换上和尚的衣服,第二天早上这个差人起来,点包袱、雨伞、和尚,我呢?“我”没有了。这个笑话之所以是笑话就在于“我”是不可能没有的。请大家想一下,现在想象,“我”没有了是什么意思?
观 众:死了。
易中天:对,死了。那么死了就是“我”没有了,而人怕死的原因正在于此。人为什么怕死?请大家想一想,他们说死很可怕呀,你死过?谁死过?你没有死过,你怎么知道死是可怕的呢?死不一定可怕呀,安乐死就不可怕,怎么就可怕呢?可怕的是我没有了,他想不通这个问题,我怎么会没有了,我没有了,我到哪儿去了?我怎么知道我没有了?非常可怕。所以,人下定决心,即便我死了,我也得弄清楚我死了以后是怎么回事儿,我死不瞑目。这是人才能做到的,动物做不到,动物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死亡,但是人可以,人可以做到。人可以拒绝死亡,人可以选择死亡,比方说是死得重于泰山,还是死得轻于鸿毛,是死得轰轰烈烈,还是死得窝窝囊囊,这个我是可以选择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有自我意识,我们能够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这一生,我们要活得像个人样,我们要死得像个人样,我们用我们的行为、我们的选择来证明我是一个无愧于真正的人的称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意识、这样的一个思想,以及我们这样的一个行为,我就称之为“人的确证”。
人的确证也是只有人才有的需要。动物没有这个需要,动物不需要证明自己是动物,一只猫它用不着特地去抓一只老鼠证明我是猫。现在的猫都不抓老鼠了,我们家原来养了一只小黑猫,养尊处优,整天优哉游哉的,我们说这个猫也太不像话了,得培养它抓老鼠。于是我们有一天就把这只小黑猫送到楼下去,当时我们住的那个地方楼下有很多老鼠,把它放在地上,让它去学习抓老鼠,然后我们就上楼。刚走到二楼,就听见楼下一声惨叫,调头一看,看见一只硕大的老鼠鼠视眈眈看着那只猫,我们的小猫吓瘫了,我们只好跑下楼去救猫。那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你看你真不是只猫,不能说这个话。但是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如果太不像话,我们就会说你他妈的真不是个人。当然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但是这句话显然只能用来骂人,不能用来骂自然。你不能说这个山,你看这个山真不是个山,你看那个狗,哎呀它真不是只狗,这个话是不通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人一定要证明自己是人呢?因为人本来不是人,人本来是动物,是属于自然界的。《圣经》里面说,人偷食了禁果背叛了伊甸园,这个事情在我看来,人所谓背叛伊甸园就是人背叛了自然界,选择了做人。那么,人既然原本不是人,自己选择了做人,那好,请你付出代价来,终其一生证明你是人。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人们就有理由说,你真不是个人,甚至骂他说你不是东西。不是东西这个话是不通的,因为一个人再坏,他再不是人,他总是个东西吧,怎么会不是东西呢?就因为说他原本应该是人,而他居然不像一个人,那么就连东西都不是了。所以,我们必须终其一生来证明自己是人,而且首先是自己证明自己是人。这样一个事情,我称之为“自我确证”。
因为人的确证他是通过两个方面,或者说用两种途径来实现的。第一种就是创造一个对象,并在这个对象上,或者通过这个创造的过程证明自己是人,这种方式我称之为自我确证。第二种就是通过和他人的关系,在他人那里确证自己是人,这个我称之为相互确证。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讲自我确证。那么大家会要问,自我确证是不是很难呢?不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都要工作,都要做很多事情。比方说我今天到这里来,应凤凰卫视的邀请来做这个节目,这个节目如果做得好,大家听了以后有收获,听出了道道,受到了启发,鼓掌,或者不一定要鼓掌,你听出了问题,听出了毛病,那么对于我来说也就是实现了我的自我确证。那么你们看,我辛辛苦苦要在这儿讲半天,还要等着你们鼓掌来确证,你们啥都不干你们就可以得到确证了,是不是很划算?实际上呢,你们也在做事情。听讲座,要动脑,要用心,待会儿还要琢磨着怎么出一个问题来难为难为我,那么这样的一个工作对于你们来说,也是人的自我确证。
下面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人又为什么能够自我确证呢?因为人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什么呢?自我意识不仅是能够意识到自我,更重要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心理能力。是什么心理能力呢?就是能够把自我当做对象来看待的能力。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对象,把自己一分为二,变成两个人面对面,人有这个能力,所以人能够照镜子。照镜子是什么呢?就是自我认识。你看看我怎么样,这样,认识了,知道我是什么样了。照镜子,然后看一看头发不太好,梳一梳,这就是自我完善。头发梳好了以后,挺漂亮,这叫做自我欣赏。人为什么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欣赏?因为他有自我意识,他能够把自己划分为二,甚至他能够不需要一个物质的镜子,他可以假设一个镜子,把自己放到自己的对面去认识、去改造、去欣赏,这是只有人才有的一种能力。
所以,人有一种冲动,就是把自己对象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对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呢?通过创造,通过劳动,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劳动的产品和劳动的过程当中确证自己是一个人。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凤凰卫视有一期节目,是他们的一个主持人叫梁东,在三峡工地采访。他采访一个电焊女工,这个电焊女工是个非常年轻的小姑娘,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梁东说你看你呀,一个女孩子做电焊工又脏、又累、又苦、又重,这样的活你就不怕嫁不出去吗?女孩说怎么会呢?当然嫁得出去。非常的自豪,充满了自豪感。当时我看了这个片子以后非常感动。我从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峡工地的电焊女工的脸上,我觉得她放出了一种灿烂的光辉。这是劳动者的光辉,是自我确证的光辉,我称之为确证感。确证感是一个人能不能得到确证的确证。就是说你是不是确确实实证明了自己是人,靠什么来证明?靠你的确证感。这个确证感很简单地说,就表现在我们学习、工作和劳动中的那种快感。所以,看一个劳动是不是创造性的劳动,看什么呢?就看你在这个劳动过程中能不能得到一种快感。一般的说,它是有一个比例的,就是劳动越是困难,这个课题越是难,比方说我们同学们学习,给你出一个题目,这个题目越是难做,一旦你把这个题目做出来以后,你的成就感,也就是确证感那就越强。
所以就是说,越是能够自由地发挥我们的智力和体力,我们得到的确证感就越是强烈。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做家务宁肯做饭不愿意洗碗。为什么呢?做饭他多少有点创造性,洗碗它是简单重复劳动。洗一堆碗以后,你说大家来看看,我这个碗洗得多漂亮,这个比较困难。但是我如果做一手好菜,色、香、味俱全,端上来,哇,这么好的菜呀,好好吃哟,他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劳动者、创造者,他都要出示、展览、炫耀自己的作品和产品。做妈妈的,没有一个妈妈不把自己的孩子抱出去给人看的。中国人要坐月子,月子期间没办法,一满月,就抱出去看看,看我们贝贝。这个时候你千万说漂亮,一定要看。任何画家都要办画展,任何音乐家都要开音乐会,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自我炫耀,都要他人欣赏。为什么?因为人的确证需要证据,他和在法庭上审理案件是一样的。而且人的确证就和民事诉讼一样,有个规矩叫做“谁主张谁举证”。你现在主张说我是人,那请你拿出证据来。第二,你出示的证据必须为法庭所采信,也就是说你的证据必须他人认可,因此你还必须他人欣赏。也就是说,炫耀自己就是出示证据,他人欣赏就是确认证据。所以,应该说每个人实际上内心深处都是有表现欲的。而且我是非常肯定这种表现欲的,因为你没有表现欲,就意味着你没有人的确证的冲动,而且每个人也是要得到他人欣赏的,得不到他人欣赏也意味着你不能够得到人的确证。
那么,以上的演讲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出示了我人的确证的证据,如果大家认可的话,请鼓掌。
主持人:谢谢易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风趣的演讲,下面呢法庭进入到质证阶段。咱们马上呢把网上网友对您的提问拿出来,网上网友一般年龄比较轻,所以如果有得罪的话呢,您得原谅他们。
第一位网友叫做“超级变变变”。他说,我觉得一个人再新潮、再能跟上时代潮流,但老了还是老了,比如您曾说过,后面是引号,是您说的话,“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和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心总是和人类连在一起的,他们也总是关注着社会、关注着人生”。网友又出来说话了,“但我必须提醒您,许多古往今来的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只是和全人类偶然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心也是偶然和人类连在了一起,从主观上讲,他们甚至并不太关心社会,而是非常自恋的写着自己和自己的周围,但这一点不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另外我读了您的《读城记》,您好像认为正阳门和大前门是一个门,下次来北京,您一定要到前门找一个车夫,问一问他们这件事好吗?
易中天:我待会儿回去就问,不要下一回来北京,就这一回来北京就问清楚了,你能告诉我?
主持人:应该是两个门,正阳门的南面是前门,但是我就不知道古代人说的大前门是指的正阳门前面的那个前门呢,还是正阳门本身。
易中天:古代的城门它是有两个门的,一个叫箭楼,后面还有一座楼,它是连为一体的,中间是个瓮城。现在看当然是两个门,那个瓮城已经没有了,实际上是一个门。
主持人:这一点由“超级变变变”自己去考证一下吧。
易中天:这个问题跟我讲题的问题关系不大。
主持人:关系很大的是那两个“偶然”。
易中天:在这种真正的艺术家的偶然的关怀,他所谓的偶然的碰撞后面其实是永远的连接。没有这个永远的连接是不可能有那个偶然的。他把我说的永远和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理解得太一般了一点。我说的是从根本上、从骨子里面,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正是不自觉到他在关心人类的命运,他自觉不到,他也许确确实实只是在关心他个人的命运。但是这种对个人命运的关心,平庸的艺术家、杰出的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可能都关心个人命运,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伟大的艺术家关心的背后是有他对全人类这种关怀打底子的。但是他也许并不知道,他是凭着他天才艺术家这种敏感,敏感到了社会的变迁和动荡。大家看过《红楼梦》,《红楼梦》也不过是写一家人的兴衰嘛!但是《红楼梦》里透出来的不但是整个大清王朝,而且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那样一种体现,它才伟大呢!所以不要把这种联系看得太表面、太直接、太急功近利。
主持人:深刻。
易中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