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假」未必绝无可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02:53
原文地址:「假」未必绝无可赦作者:周兆呈
「假」未必绝无可赦
(2009-02-01)
● 周兆呈
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奥巴马就职典礼上演出时,笑意满脸、七情上面,与另外几位小提琴家、钢琴家及单簧管演奏家互动十足,现场绚丽激昂、音乐荡气回肠,坐在台前的奥巴马频频回首,一副陶醉其中的模样。事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才爆出这几位演奏家其实是事先录制要演奏的音乐,演出时随着录音演奏,原来是场“假演”。
就职典礼委员会的解释是由于天气寒冷,演奏者不能保证乐器音质纯正,甚至会出现冻断琴弦、冻裂乐器等现象。万一发生意外,显然将喧宾夺主、冲淡典礼主题。发言人有句话非常耐人寻味,“这不是我们必须宣布的事情,但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典礼本身没有需要借助演出效果达到某种目的,因此,平安顺利最重要,不必事先昭告天下,但一旦被询及,那也没有什么遮掩隐瞒之必要,和盘托出并非什么羞耻之事,甚至还要上升到国家形象的高度。
观看纯粹的艺术演出时,观众宁可欣赏有缺陷的真演,也不欣赏“完美无缺”的假演。但是当艺术演出服务于某种特定需要,比如就职典礼、开幕仪式,成为锦上添花的点缀,那时确保万无一失、不要喧宾夺主,只怕才是艺术表演的归依。从这一点看,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假演”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假唱”,都算是遵循了这一宗旨。
但由于“真与假”在中美两国社会中处于不同的认知与履行阶段,假演和假唱才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今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真唱与假唱又成为一个话题。春晚推行“真唱”,被观众视为一个进步。社会中真实的东西太少,人们对真的追求就愈加强烈,对摆在面前的肆无忌惮的假也就深恶痛绝。从这一点看,中国观众对央视春晚的真唱与否如此在意,其实正是彰显社会现实中假的泛滥和民众对真的渴望。舆论对春晚寄予太多的社会责任,让一台晚会承担太多的非娱乐功能,成为观照社会的镜子。
吊诡的是,如果春晚回归娱乐根本,单纯从演出效果和娱乐大众的角度看,反而是真不如假。
真唱的结果是使假唱终于被观众理解和原谅,因为现场的真唱效果,有些实在差强人意,成龙、林依轮、解小东等歌手演唱明显出现瑕疵,略微跑调者有之,踩不准拍者有之,还不如听“假唱”呢,图个圆满。虽然有论者言之凿凿地表态,假唱的虚幻式完美并不能让人陶醉,客观真实的本色演唱才能打动心灵,还有所谓“春晚真唱、虽瑕犹荣”。说到底,还是在晚会上寄托了异化的理想,把晚会的娱乐标准转移成了社会价值标准。
但在现今的中国,央视春晚的真与假还是有其指标意义的,既然不是一台纯粹的娱乐晚会,既然执行政治宣传和教化功能,那同时也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提倡真唱,对真的追求,其影响不止在于演艺界而已。同样,外界对春晚的诟病,也不仅仅是针对演艺界存在造假。中国大陆此起彼伏的假冒伪劣事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从政界到商界到民间,造假冲动一直难以平复。《红楼梦》里说,假做真时真亦假,那真是难辨真假了。
在另一个层面上,现实中很多时候无法遵守泾渭分明的真与假。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经在《说话的底线》一文中,提出三条底线:“一、做人应说真话;二、想说真话而不能时应该保持沉默;三、如果外在环境之暴虐使沉默也难以做到时,我们不得不被迫说假话,至少应该不加害于人”。如果没有经历过磨难和痛苦,是无法得出这种看似退让、其实坚守的原则的。
《南方周末》创办人之一的左方,办报方针第一条就是“有可以不讲的真话,但不讲假话”,在中国对新闻舆论的严密管制环境下,他们“处心积虑”地迂回周旋,争取更大的伸展空间。呈现真实,是需要智慧与策略的。《南方周末》在开创之初,采取的是敏感的题材用平庸的标题、敏感的问题放在不敏感的版面、敏感的人谈不敏感的事、敏感的事让不敏感的人谈。诸如此类,才积累出了生存智慧。在处理反面素材时,报纸要强调正面导向,因此,不是什么假话都没有。左方说,“导向上不能不做妥协,要相信读者。”了解中国舆论环境的人都会明白,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暂时的弯曲是为了更大的转身。这种“假”,成为了保护伞。
在中国的语境中,真与假的遵守和政治环境、社会氛围密不可分,说真话、办真事已经成为难得的操守,更属于社会的“弱势”。知识分子身处如此环境,要完全独善其身,绝非易事。有时,“假”成了一种必须。真固然令人尊敬,“假”未必绝无可赦。
(联合早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