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地名的又一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5:31:22
后塍地名的又一传说
http://www.loveshang.com/read.php?tid-97549.html
后塍作为一个古老的集镇,地名由来均无定说。笔者1981年在后塍镇志办公室工作时,采访东弄的一位杨老先生,知道了一个故事性较强的地名由来。
话说明朝常熟一户陈姓人家有弟兄二人。陈大家中贫困,陈二却是巨富。陈大子自知家贫,因而发愤读书,竟然才华出众。那年京都开科取士,便欲进京赶考,以图出头。无奈缺少盘缠,就向叔父借贷。岂料陈二惟恐陈大无力偿还,一口拒绝。陈大子一路闷闷不乐回家。路过一茶馆时,两腿乏力,在茶馆台阶上稍稍休息。这时候,正在喝茶的油坊王老板见陈大子气宇不凡,即上前询问。得知缘由,义愤填膺,斥责陈二不义。决定自己资助盘缠,并邀陈大子搭乘其进京之便船。陈大子千恩万谢,决定提早启程,搭乘便船,节省路费。读书之人知趣,不占仓室。反正天气正热,便于梢棚顶上,简易搭铺。船只昼夜行驶,不日经过一个叫老烟墩的地方,风雨大作,船只颠簸,陈大子竟然落水。
这个老烟墩原是沿海地带防倭寇骚扰的报警烽火台,在现在的后塍高桥村。陈大子落水被墩旁的徐家园徐氏家庵的“香火”看见救起,急报徐员外得知。徐员外乃慈善人士,令“香火”将陈大子送到徐家园家中料理将息。
再说,当时的后塍“滩上”有一富户闵员外,与徐员外相交甚笃。一日来到徐家弈棋,见陈大子文才出众,气宇不凡,甚是喜爱,并对陈大子进京考试大为支持,陈大子身体稍稍恢复,即拜别两员外进京。不想,果然金榜题名。即告明恩师,先去徐家园,答谢两员外,再回常熟省亲。
徐员外得知陈大子高中过来,就在徐家园东的海边建行宫、造码头,起名为陈大人行宫,陈家码头。早就喜爱陈大子的闵员外,即请徐员外说合,将千金闵小姐许配给陈大子。陈大子也慕闵小姐才艺、贤惠,便在回常熟省亲时禀明父母,陈大自然应允。于是,择日在滩上完婚。陈大子又将父母接来滩上建房安置。父母为大,居住在南。自己房屋在北。南为前,北为后。于是,陈氏官邸便分前陈後陈(繁体字前后的“后”写作“後”)。後陈因官员往来,商贾云集,名气日大。日久,前陈之名渐湮没。
而後陈改为后塍,相传为清朝,一班文人墨客取“皇天后土”之说,改“後”为“后”;取沿江大岸之说,改“陈”为“塍”。现存的后塍“法水庵”内清雍正年间进士张廷魁写的《新建後陈城隍神庙碑记》中的“後陈”两字依然保持。
后塍http://baike.soso.com/v3121446.htm?pid=baike.box
后塍建镇始于何时,为何称作“后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编写地名志时,经查阅古籍,终于找到确切依据。
据《陈氏宗谱(崇本堂)》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常熟陈少元兄弟三人来到江阴大桥镇东(即今后塍镇区),见沙滩衍沃,宜于稼穑,于是招募开垦,得良田数顷。乃绕田浚沟,沟曰陈沟,圩曰陈圩。又经数世蕃衍,陈氏人丁兴旺,所居村落前后相望,时人便有“前陈”、“後陈”之称。明末清初,住在後陈村的陈天益,见本村虽居民稠密,但地处乡僻,货路不通,购物不便,于是在村中开设粮店。由于生意兴隆,人们竞相效仿,逐步形成几十家店面的小街道。随着岁月流逝,集市渐旺,“後陈开(建)镇,实肇于此”。康熙四十六年(1708)江阴知县以陈天益建镇有功,特赠匾额一方以示嘉奖。
後陈建镇后,由于镇北江滩不断积涨,引来大批移民开发,街市也迅速向北延伸。乾隆十七年(1752年)法水庵建成,后又建关帝庙,佛地胜景引来商机大发。後陈集市从此进入鼎盛时期。
清代同治(1862年)之前,史籍均称“後陈”;同治之后,始改称“后塍”。据后塍已故耆旧汤履道先生(原全国天主教协会副主席)讲,同治年间,镇上有“七君子”,文才过人,他们认为陈姓早已衰落,後陈更名势在必行。经反复斟酌,确定改“後”为“后”,改“陈”为“塍”。《说文解字》称塍者大岸也,陈氏初来时居住长江岸边,不失原意;“後”改为“后”,意为大岸两侧乃皇天后土、人杰地灵之处。这一改受到镇上百姓尤其是外姓人赞同。至民国,官方行文均用“后塍”。“後陈”二字逐渐消亡,今人只能从现存古碑、古籍上见到“後陈”二字了。
[ 此贴被鱻毳在2009-04-24 15:1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