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主流微博客产品对比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07:24
主流微博客产品对比分析
对比产品的概要介绍
这次的对比,一个人的角度挑选了5个产品。Twitter作为微博的鼻祖,自然是其中之一。其余四个是国内的仿造者——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嘀咕微博。应该说,这四个仿造者在国内的发展历程、策略、背景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代表。国内最早的仿造者,同时也是被众多Geek们所怀念的“饭否”,因为我国万恶的信息审查机制,已不幸夭折,因此不能拿来对比讨论了。不过还是要向微博产品的布道者王兴致敬。
先来看一下各个微博的特点。
Twitter
作为微博鼻祖的它,功能简单,通过常年的积累,依靠大量的API,最终成为了“美国式的QQ”。当然,这里美国式的QQ,只是为了说明其美国流行的程度,和在用户的网络交流上所起到的影响力。Twitter在互联网新功能模式的创新和对潮流的带动,是QQ所不能比的。
Twitter的原始功能超级简单,而很多后来提供的功能,如用”@[用户名]”以表示对谁的回复或转播,其实都来源于用户的发明。
到现在,Twitter的功能相比国内的复制者,依然是最为原始。因为有超过1万个的客户端,帮助Twitter拓展各类功能。Twitter现在还经常当机,而出现其经典的“蓝鲸”画面,因而在基础架构上做足功夫,而不用去抢长尾(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更有利于产品及用户的生态结构。实际上,Twitter仅有40%的流量是来自于Web网站,其余都是通过各种客户端。
其本身对比国内产品,多出了“Location”这一强大的严重威胁foursquare的功能。
新浪微博
新浪的微博依然和自家的强势产品新浪博客一衣带水,其特点也和新浪作为网络媒体老大的定位紧密联系。在Twitter中,reply(或者说回复功能)所产生的信息,也是一条微博(添加有”@[用户名]”,默认生成用户连接并出现对方的页面)。新浪的reply则成为了“评论”,和博客的评论模式类似,用户的评论是依附于微博的附加信息,而非和原来微博对等信息单元。
这样的模式,能够借助新浪强大的名人阵容,打造强力的热门话题中心。在运营上,新浪更是充分利用了名人资源来扩大其影响。就微博而言,名人的关注效应本身就是微博的一大动力需求。Twitter也是因为有一帮子名人(奥巴马、布莱尼、奥尼尔等等)推波助澜发展壮大的。
微博中对于多媒体的支持(表情、音频、视频、图片)做得非常丰富,也符合其媒体化的定位。
微博的话题功能其他几家都有,对于新闻热点的把握,自然是也是新浪(及网易等门户)更擅长。
但丰富的功能、丰富的资源使得新浪微博和新浪的门户网站一样,显得臃肿。
腾讯微博
依托传统的IM产品,腾讯在用户推广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腾讯在产品功能的设计,完全从原有的用户基础和资源优势出发。对比其他微博,在产品形态上,腾讯微博把reply功能(国内微博的回复或评论功能)做成具有更接近IM的“对话”模式,使之更像网页版的聊天工具。
图片只能从其他网页引用,不知直接发布到微博里甚是奇怪。
最初的仅邀请注册模式,凭借腾讯的影响力,制造一定的“稀缺效应”。对于3亿多QQ用户来说,可以直接用数字帐号登录,比其他非得用邮箱注册的微博,具备一定的特殊优势。(中国很多用户真的不太会用邮箱。所以MSN只能望QQ兴叹。)
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的简洁程度是最接近Twitter的,回复、转发都遵循简单的微博条目的模式,没有改变。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网易微博却无法具备Twitter发展起来的强大助力,庞大的第三方应用。所以做成这样似乎没什么胜算。或许对网易来说,微博产品应该就是个鸡肋,不跟随感觉会吃亏,投入太多,感觉也不划算。之所以把网易微博拿来比较而不提搜狐,乃是我觉得网易在技术产品上还是要比搜狐强那么一些…无论各中原因如何,网易的微博还是相对最具“原汁原味”。
不过后来瞄了一下搜狐的微博,和新浪一个路线,做的却不如新浪强大。
在后来,当我正在写修撰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网易发布微博开放平台的消息。原来网易不像国内其他微博一样自己提供各种插件拓展,也是期望照搬Twitter的产品策略,希望依赖开发者来打造一个产品生态链。但是目前国内的产业环境和第三方开发者的基础,网易的这个策略恐怕没法像Twitter那样做得成功。可能也是基于自身资源的所采取的必然举措吧。
嘀咕
嘀咕也算最早吃螃蟹的,是紧跟在饭否出现的第一波微博客仿造大潮中的一员。嘀咕在自己缺乏像Twitter一样拥有大量第三方应用的时候,谨遵毛主席教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发众多平台/客户端的应用/插件。
可惜的是,在没有赶上自己用户发展高潮的时候,赶上了众多公司微博发展的高潮。缺少足够的资源优势,嘀咕实在很难抵抗新浪、腾讯的猛烈攻势。
微博的功能性对比
Twitter创造了新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利用简单的Follow(关注/跟随),在众多的用户之间,建立起一个有单向关系所构建的庞大传播网络。Twitter每条微博140字的内容,就是通过这个网络传播放大。微博的核心功能,就是基于这些关系的消息发布、分享和传播。
基础功能
首先要对比的是微博的基础功能。在这一点上, 如果我们单看网站上的功能差异,Twitter似乎完全不如国内的微博们(见下表)。可实际上,Twitter在长期耕耘之后,开发者为Twitter开发了超过1万第三方应用却提供了各种功能的拓展,其丰富性远远超过国内的微博们——国内的微博们自己做足功能,却也未必比得过Twitter拥有一个开放的产品生态体系。
不过这次的讨论,我们还是仅针对网站上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Twitter的第三方插件,就不掺和其中了。
Twitter的内容为什么限制在140字?其实是受限于手机短信的容量限制。Twitter自诞生起,就是和移动平台紧密联系,期望用户通过手机来进行即时消息分享的工具。当时手机短信都不能超过140字,所以Twitter也把发布的内容控制在140字以内。当然,现在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早已没有了这个限制。国内的微博们,在字数的限制上也没有完全拘泥于140字,网易163字的限制,就来取自其域名。但为了保证其产品功能核心特性,微博们也没有超过这个数量级。
(有对比表格,请见文章后面的slide)
转发功能
如果仅有简单的发布功能,仅依靠发布者->追随者之间的信息传播,Twitter未必可以拥有如此大的传播影响力。真是因为有用户的二次转发,才可以让信息不断散播开去。因此微博所提供的转发功能,对于建立影响更广泛的信息渠道,帮助优质信息的传播,甚为重要。
在进行微博转发的时候,用户可以添加内容做转发时的“批注”,或者说另一种形式的“评论”。腾讯、新浪,会把第一次被转发的“原创”微博特殊标识出来,转发的微博和发布的微博在形式上有所区别。(多次)转发时用户以及之前用户添加的内容,会在转发的微博里累加。用户可以对(多次)转发的添加的内容进行修改,无法对第一次被转发的微博进行修改,保障“原创”者的权利。
腾讯的转发,也会将用户所有转发前的添加内容,组织成评论列表──巧妙的评论组织。
网易和嘀咕提供的转发,在形式上和发布的微博是一样的,不过默认复制了转发微博的用户链接和微博内容,但允许用户对所有转发内容进行修改。
Twitter的retweet最直接,转发就转发,没得修改,也不可添加内容到转发前,转发后呈现的消息和原微博一模一样,只是在微博下面添加了一行小字,由谁谁谁retweet(转发)了而已。这个转发,只是把你所看到的用户微博,呈现在follow你的用户页面上——他如果没有follow你所转播的用户话,是看不到那条微博的。
这样可以避免任何形式的杜撰。实际上,Twitter用户和大量第三方应用,早就用”@[用户名]”+copy+paste(复制、粘贴原始的微博信息)的形式来进行转发工作。
国内微博们的转发功能,除去新浪和腾讯会保留原始转发微博的信息显示不变外,其转发添加评论的累加,就是利用”@[用户名]”记录多次转发路径, copy+paste(复制、粘贴原始的微博信息)引入累加评论内容的方式实现的。相比tweet原生的retweet,这样的转播形式毫无疑问,能够产生更好的多次传播效应,更有利于内容的二次创造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不过会有所损害“原创”作者所应享受到的关注度(相比原生的retweet),使得评论有所分流。
在转发功能上体现出的差异,足以体现出各家在微博产品上的策略差异。新浪的媒体、名人路线,所以更注重中心化的内容->讨论模式。腾讯、网易、嘀咕都遵循着Twitter的传播模式来提供转发功能(虽然不是按照twitter的retweet方式)。
回复/评论功能
Twitter的原装reply(回复功能)就是依靠@[用户名],和对应回复的用户帐号建立联系(并提供链接),发布一条新的微博而已。如前面提到的,这个@[用户名]的回复功能,和转发有很大的联系。众多twitter用户以及第三方应用,则是依靠reply“@[用户名]”再copy+paste(复制、粘贴)原微博内容进行再次发布的行为(甚至忽略twitter提供retweet功能),对话题进行多次累加的评论和扩散式的传播,形成一种广泛化的评论、传播体系。
前面也提到过,Twitter的reply功能到了国内的微博这里,有了很多不一样。新浪的reply则成了博客式的“评论”,变成集中式的留言回复模式。这里的回复不是微博,而是依附于微博的附加信息。在转播的时候,新浪微博提供了选项,可以把用户在转播时添加的微博内容,自动生成评论添加到转播的原始微博上。
腾讯、嘀咕会在回复的基础上,把两个用户相关的微博组织成对话的模式。相比新浪微博,这样是更加去中心化,而注重用户间的互动。这样的不同,还是出在走媒体化路线和走草根路线的策略差异吧。
Short URL
微博虽小,包罗万象,依靠的是强大的用户,通过URL地址,让它的信息容量远远突破140字的限制,而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即时索引。在此之上,Twitter所练就的搜索引擎技术,让Google都不得不紧张。
在Twitter能成为强大的分享索引,提供网址微缩(short URL)的第三方服务,如bit.ly、tinyurl.com 功不可没。否则本来小小140字的容量可能就被常常的网址占去了大半。所谓网址微缩,就是能够利用压缩算法,把长而冗余的URL网络地址,压缩、映射成十来个字符的“短链接”。压缩后的链接,通过转换,用户仍然可以访问原来的网页。在Twitter成了用户分享网络信息工具,会添加很多冗余地址的时候,国外的开发者就提供了相应的网址微缩服务。所以说,Twitter的流行也是一个好汉三个帮。
反观国内的各个微博(除了嘀咕以外),大都纷纷自己提供了网址微缩服务。新浪:sinaurl.cn/*** 网易:163.fm/*** 腾讯:url.cn/***。毫无疑问,从长度上来说,腾讯、网易比新浪强;腾讯的URL名称对高端IT用户占优,不过对其广大的中文同胞没有优势,还不如网易的数字。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用在回复和转发中“@[用户名]”机制。用户依靠@[用户名]建立其用户链接,进行用户关联、回复对话或转发,使得微博能够在信息之间包纳用户关系,形成多元互动,这也才更加体现social media以人为本的特质。
频道、广场
在欧美早已用搜索引擎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时候,分类目录,频道还一直我国互联网网民所倚赖的网站形式。主流门户更是擅长此道。因此几大微博的分类频道都做的有胜有声,不过没什么值得讨论的。
邀请、查找好友
邀请、查找好友都是为帮助用户建立关系。Twitter可以通过(美国)用户常用邮件地址、姓名查找,也会有一些用户推荐。国内几大微博的邀请大同小异,不过多了IM这个在国内更火的应用来进行邀请,导入用户关系。
微博之战社交网站
对于社交网站来说,微博其实也成为了一种标配。只不过在社交网站上一般被称之为“分享”。在Twitter崛起之后,Facebook略带抄袭的改版,使得SNS上分享的“状态”(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签名档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的微博。
微博和社交网站不同的在于用户的关系基础,社交网站是双向的好友关系,而非单向的关注。但其强大的分享能力,同样使得社交网站和微博一样,能够成为URL所构建的立体信息世界的入口。
社交网站的优势依然在于高度粘性的用户关系,以及用户在网站内部产生的大量内容。微博看似脆弱的单向关系,却让它在关系开放性上更具优势。微博多平台的特点,也是目前得以和社交网站抗衡的重要砝码。
平台的插件对比
Twitter的140个字是来源于手机短信的限制。没有手机平台的支持,也不可能成就微博在即时分享上的革命,以及带来崭新的网络生活方式。
国内的微博们也深深感受到手机及各类插件的重要意义。其中最早入门的嘀咕最为勤奋,提供了各类手机平台上的玩法;新浪也不相上下,利用其平台资源进行了充分拓展,插件最多,博客绑定是特色──会把新发表博客标题自动发布成微博。
相比网易自己做的插件很少,却颇费苦心的推出了微博开放平台。个人感觉是难成大器。实际上其他微博也都有推出了一些API接口,做自己的“开放”平台,不过对于国内的生态环境来说,尤其是平台放的意识和心态来说,实在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成熟产业链。第三方应用开发更是难成气候。
(有对比表格,请见文章后面的slide)
不知道在3G大势发展的时候,依靠移动平台而流行的微博,能够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些什么。
总结
相比Twitter,国内的微博们同样为中国的网民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应用,以感受这个即时网络信息分享的潮流。
其中新浪和腾讯凭借资源优势,毫无疑问是做得最优秀的。新浪提供丰富的基本功能,结合媒体资源上的优势打造了它的新社交媒体工具。腾讯微博简洁的产品体验和交互做得最为出色,因而也最受IT人士认可(至少是我认识的一些产品经理们)。网易在资源占劣势的情况下,照顾Twitter的策略,自己在功能上保持简洁,高举开放平台策略,我只能说勇气可嘉。最可悲的还是嘀咕,虽然在停机很长时间后又活了过来,比彻底告别的饭否要幸运,但其长期的耕耘,也只能算作教育市场,却难以像新浪和腾讯一样收获市场了。
倘若中国真的能有独具眼光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环境(中国的风险投资,似乎多数是“保险”投资),也许,饭否和嘀咕的命运会很不一样。
好吧,对比分析完微博产品,其他的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