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锋这些天:终于分出重磅级结果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13:30
日本的“得”与中国的“失”
钓鱼岛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持续恶化。日本不仅固守其现有立场,而且大力推动钓鱼岛问题国际化,不管是多边外交场合,还是双边外交场合,一有机会,日本就会叙说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原委以及日本的立场和措施,但是另一方面,又屡次不顾颜面,在中国方面冷面相对的情况下,积极谋求与中国展开对话。
从最近发生的诸多事态看,日本民主党正在借由与中国关系紧张以及因中国“慢待”而产生的悲情效应,加快速度,推动其军队正常化进程。
按照日本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不保持战力并放弃了交战权,自卫队长期以来避免使用普通军队用语。
然而据日本共同社近日报道,日本民主党的外交及安全保障调查会汇总了一份建议案,建议政府在年底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把陆上自卫队目前以“防卫”为主旨的日本宪法所使用的词语,恢复原日军称谓。
建议案提出将自卫队用语统一成与其他国家相同的军队用语,例如在自卫队内部的称谓中,陆上自卫队“普通科”改称“步兵”,“1佐”改称“大佐”、“2佐”改称“中佐”等。如果照此执行,现在的陆上自卫队将官将改称“大将”、“中将”,统合幕僚监部将改称“统合参谋本部”,“运用”将改称“作战”,相当于自卫队警察的警务官将改称“宪兵”。
建议案还提出将防止对日本的有限侵略的“基础防卫力”概念,改为机动应对各种威胁的“动态威慑力”。建议案中还写入了加强“南西诸岛”的自卫队以应对中国的军力扩张、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加强情报收集等内容。
日本共同社9月20日的一篇报道称,为应对钓鱼岛问题,日本防卫省计划将驻扎在所谓的“西南诸岛”的自卫队人数由现在的2000人增加到2万人;同时,出于防范中国等原因,将现有陆上自卫队的规模从15.5万人扩充到16.8万人。
据日本读卖新闻网站报道,日本防卫省11月8日决定在西海岸新增“沿岸监视队”(暂定),以监视中国海军的活动。报道称,这支队伍将重点配置在日本最西端的冲绳县与那国岛,其主要任务就是雷达监视中国海军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东海海域的行动。
11月16日,中国《世界新闻报》一篇报道指出,日本针对邻国全面打造“攻势军力”发展模式,不断突破和平宪法,购买和制造先进武器系统,维持在亚洲的军事优势。
联系到近年来,日本国内屡次出现修改和平宪法的主张。最新的信息表明,日本在修改和平宪法存在诸多阻力的情况之下,改变策略,从理念、扩军以及实际防卫等三个方面不断突破和平宪法,将军队正常化变成既成事实,循序渐进地推进“修宪”,以至最终实现军队正常化,扭转二战之后日本的战败国地位,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成经济和军政实力俱强的全球性大国。
日本的动向,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美国在亚洲的地缘战略需要的。2006年,布什政府就提出将日本纳入北约伙伴国。美国多年来鼓励日本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允许日本为其军事行动提供后勤支持,同时强化日美安保,彼此结成战略同盟,以应对亚洲的“威胁”。因此,日本的最新行动实际上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和纵容。
而中国政府在应对钓鱼岛撞船事件上被日本牵着鼻子走,由此失去对日本正在进行的“军队正常化”进行有效的阻止。正如笔者此前的系列文章所指出,从“走廊外交”、“电梯外交”、“寒暄外交”,中国以至在日本横滨与日本首相菅直人的会晤,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好脸色”。
对待钓鱼岛危机,中国想用“脸色外交”表达对日本方面的不满,从一开始的疾言厉色,到后来扭扭捏捏进行“偶遇外交”,最终“半推半就”实现首脑会谈,中国陷入日方刻意布的“局”。
在外界看来,日本一直在积极推动中日首脑会谈,而中国则以“冷脸”应对日本的“笑脸”,以偷偷摸摸的方式应对日本对话的要求,一方面的确“颜面尽失”,另一方面也陷中国于不义境地。
固然日本积极谋求与中国对话,有经济因素的考量,但经济是把双刃剑,中国也无法坐失日本的商机,特别是中日双边贸易额非常庞大的情况下。因此,它之所以在制造了撞船事件后却又低三下四求中国“对话”,主要因素并非经济。
日本由此制造了“悲情效应”,进一步固化了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国际印象,最大程度地赢得了国际同情和支持,而且日本在实际占领钓鱼岛的基础上,借着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势头,大力加强钓鱼岛海域的军事部署,将日本防御中国的防线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不仅如此,日本还持续推动军队正常化。
这一切都要“感谢”中国在钓鱼岛事件后的“配合”。
中国得到什么了呢?中国并没有改变日本实际占有钓鱼岛的格局,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不愿对话和傲慢的形象,原本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的邻居都在看中国会如何对待冲突,中国的“脸色外交”无益于中国在亚洲的利益,也无法改变目前中日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胶着状态。同时,对日本正在强化的军队正常化的行动,中国更无力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