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15:37
药物应用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效应)*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剂量、制剂、给药途径、联合应用,病人的生理因素、病理状态等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有时还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 “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二词往往互相通用,但严格说来,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一般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始初作用,后者主要指药物所引起的机体功能的改变。
临床应用药物时,除应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用途外,还有必要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些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药物使用的规律,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1 剂量
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临床上应用的既可获得良好疗效而又较安全的剂量称为治疗量或常用量。药典对某些作用强烈、毒性较大的药物规定了它的极量,即达到最大的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超过了即可能引起中毒。一般用药应在这个范围以内,不宜超过极量。
有的药物还可在不同剂量下有时产生不同性质的作用。例如,阿托品在逐渐增加剂量时,可依次出现心悸、散瞳、腹胀、面部潮红、兴奋躁动、神经错乱等效应。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的反应存在着差异。不过,大多数药物的常用量对一般病人还是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只有少数人需要加大或减少剂量;增减的量一般不会大,但也有少数药物在不同病人所需剂量可以相差较大,如普萘洛尔和胍乙啶等。
2 制剂及给药途径
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和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一般地说,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往往较为显著。在注射剂中,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或混悬剂吸收快;在口服制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此外,由于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原辅料等的不同,也能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等。例如,不同药厂生产的相同剂量的地高辛片,服用后其血药浓度可相差7倍;微晶螺内酯20mg胶囊的疗效,可与普通晶形的螺内酯100mg胶囊相仿。
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内服导泻,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则有镇痉、镇静及减低颅内压等作用。
3 联合应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如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者出现新的毒副作用。假使联合用药的结果使药物效应加强,为协同作用;若使药物效应减弱或对消,则为拮抗作用。前者如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TMP)的合用,后者如甲氧氯普胺与阿托品的合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在一起,引起药理上或物理化学上的变化,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病人用药安全,这种情况称为“配伍禁忌”。
无论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必须注意分析,加以妥善处理。
4 病人的生理因素
(1)年龄: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儿与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应用某些在肝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例如氯霉素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早产儿及新生儿的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对氯霉素代谢缓慢,服用后极易引起中毒(灰婴综合征)。新生儿的肾功能尚未完善,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排泄缓慢,应用时剂量必须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蛋白质和钙磷的代谢,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长期应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能降低,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故用药剂量一般应比成人量减小(参见本章“5”)。
(2)性别: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授乳等特点,用药时应适当注意。妇女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子宫对泻药或其他强刺激性药比较敏感,用药不慎,就有引起月经过多、流产、早产的危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某些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或经乳汁被乳儿吸入体内,有引起中毒的可能。例如临产前不可用吗啡,因吗啡可通过胎盘,故有可能导致胎儿娩出后呼吸受到抑制。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如激素、抗代谢物等,可致畸胎或影响胎儿发育(参见本章“6”)。故在妊娠期间,切不可滥用药物。影响性功能的药物如性激素,对男、女性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若妇女使用雄激素或同化激素(尤其是长期应用),可能引起男性化,如长出胡须、多毛症、声音变粗、阴蒂肥大、月经紊乱等。
(3)精神状态:病人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病人如果能以乐观态度正确对待疾病,不但可以减轻对疾病痛苦的主观感受,而且还能增强病人对疾病的抗御能力,有利于疾病的治愈。相反地,如果病人对疾病有很重的思想包袱,悲观失望,往往就会降低治疗效果。
(4)感应性:不同病人对同一药物的感应性可以有不同。有的病人对于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例如普通病人服0.6~1.2g以上的奎宁,才有耳鸣、头痛等症状,但敏感者虽只眼0.3g以下的剂量即可出现此症状,这称为“高敏性”。相反地,有的病人对某种药物特别能耐受,必须用较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药物作用,这称为“耐受性”。
有些“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的作用,与一般人有质的不同。例如,遗传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病人,在服用伯氨喹、磺胺类、呋喃妥因等或在吃蚕豆之后,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又如吗啡是中枢抑制性药物,但在特异质病人身上可引起兴奋作用。
还有一种“变态反应”,是指少数经过致敏的病人对某种药物产生由免疫反应异常所引起的特殊反应,如有人在应用青霉素时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即属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
(5)营养状况:病人的营养状况也能影响药物的作用。营养不良的病人,对药物作用较敏感,对药物毒性反应的耐受性也较差。
病人饮食对药物作用有一定的影响。食物能延缓胃排空,因而能延缓口服药物的吸收,推迟药效的出现,并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食物可增加某些药物例如呋喃妥因、普萘洛尔(心得安)、吲哚洛尔、苯妥英钠、螺内酯、氢氯噻嗪、肼屈嗪、地西泮、双香豆素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些药物以饭后服为好。灰黄霉素与高脂肪食物一道服用时也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故宜在进餐时服用。还有一些药物例如异烟肼、利福平、氨苄丁林(口服)等的生物利用度可因食物的影响而降低,最好在饭前1小时服用。
5 病人的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有一定影响。例如解热药对发热病人有效,但对正常人并无降低体温的作用。结肠溃疡病人服用磺胺脒后往往引起中毒,即由于此药可从肠溃疡面大量吸收之故。肝功能严重不足时,在肝内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的作用将加强;而在肝内活化的药物如泼尼松,其作用将减弱。肾功能不足时,药物排泄减慢,例如庆大霉素,用于肾功能严重不足的病人时,半衰期可长达24小时(正常肾功能病人约为2.3小时),故必须延长给药间隔,以避免蓄积中毒。
6 其他因素
例如病原体的抗药性(耐药性)、医疗环境条件等,也都对药物作用有一定影响,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来自:求医网
http://yao.qe.cn/HTML/99045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