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要政党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11:57
泛蓝阵营
国民党简介
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由孙中山创立。其前身为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1923年11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在孙中山领导下,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第一次实现国共合作。1927年至1936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攫取国民党领导权,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积极推行**反人民政策。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实现合作,经过8年抗日战争,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投降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重新挑起内战。以宋庆龄、李济深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于1948年1月在香港组成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宣言,主张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声明,联合中共和其它民主党派,推翻蒋介石独裁政权,大陆解放后,同全国人民一道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年7 月16日,为挽救败局,国民党顽固派成立“非常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湾省台北市。鉴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情形,该党于1950年7月发表《中国国民党改造案》,8月5日成立中国国民党内改造委员会(简称“中改委”),全权接替“中常委”工作。
1952 年10月,国民党召开七大,宣布改造工作完成。1975年前由蒋介石任总裁,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后废总裁制,改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由蒋经国任此职直到1988年1月13日去世。1993年8月,以赵少康为首的国民党连线成员正式宣布退出国民党,成立“新党”。2000年3月,国民党在竞选台湾第十届“总统”失败后,成立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会。
全国代表大会为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休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行使职权,由中央常务委员会执行职务。中央委员会是国民党最高权力机关,由国民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组成,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由1人担任。中央委员会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1993年8月,增设副主席。中央下面,设省、市、县、区党分部,最基层的组织为小组。中央委员会委员互选产生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党主席主持。中央委员会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中央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组织工作会、大陆工作会、海外工作会、文化工作会、社会工作会、青年工作会、妇女工作会、财务工作会、政党关系工作会、党史委员会、考核纪律委员会、中央政策会、选举委员会、革命实践研究院、大陆工作指导小组等机构。1988年8月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1993年,成立“党营事业管理委员会”,为中央一级单位,负责管理95家党营事业;主管党营事业的综合规划、投资效益评估、经营管理督导及绩效考核等。
国民党是一个全民政党,采用申请核可后宣誓入党,颁发党证,
缴纳党费的入党方式。它拥有73家党产企业,下辖中央日报、中华日报、中广、中视、中影、正中书局、博新有线电视等传播媒介。政府体制为“总统”直选,五权体制。实行“国统纲领”的两岸政策。
国民党分别在1952年、1957年、1963年、1969年、1975年、1981年、1988年、1993年8月先后召开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次代表大会。
历任主席(迁台后):蒋介石 (总裁,1938-1975)、蒋经国 (1975-1988)、李登辉  (代,1988.1-1988.7.)、(1988.7-2000.3.)、连战 (代,2000.3.-2000.6,2000.6.- )。
亲民党简介
2000年3月31日,宋楚瑜结合一批政治人士正式宣布成立以“人民第一”为宗旨的亲民党,并逐步发展成为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台湾第三大党。
一、基本情况
亲民党成立后,依靠党主席宋楚瑜的个人魅力及“立法院”党团的优秀问政品质,取得
一定发展。
(一)具有一定选票实力。在2001年底县市长与“立法委员”选举中,第一次参选的亲民党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46个席次,得票率为1857%,在县市长选举中获得台东与连江两个席次,得票率为236%;在2002年初举行的县市议员、乡镇市长选举中,亲民党获得4席乡镇市长,49席县市议员;在2002年6月举行的乡镇市民代表及村里长选举中,亲民党共获得58席乡镇市民代表,20席村里长;在2002年底台北市、高雄市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亲民党共获得8席的台北市议员,7席高雄市议员。不过,在2004年“立法委员”选举中,亲民党仅获得34席,得票率降为139%。
(二)政党认同度有所上升。亲民党正式成立前夕,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亲民党已拥有12%的支持度,之后一直稳步向上发展,一般维持在17%左右,居于民进党和国民党的支持度之间。
(三)党员人数稳步上升。亲民党成立后,在选举中坚定支持宋楚瑜的民众逐步转化为亲民党的党员、认同者或支持者。亲民党成立首日,各地要求加入亲民党的民众非常踊跃,该党正式党员现已突破6万人。从亲民党党员的省籍来看,外省籍、本省籍(包括闽南人和客家人)、原住民等各个族群都有,打破了外界对亲民党将沦为“外省党”的疑虑。
二、组织架构
亲民党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中央与地方二级制,各级组织以各级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为执行机关。
(一)“全国委员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关,会议每年由党主席召集一次。“全国委员会”主要由曾任或现任各级公职、“民意代表”、各级党务干部以及各界具有代表性的党员组成,名额约400人左右。主要职权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听取并检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罢免中央执行委员,议决本党重大政策议案。
(二)主席。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2 年,连选可连任。副主席若干人,由主席提名,报请“全国委员会”备查。2002年5月15日,在亲民党首次举行的党主席选举中,同额竞选的现任党主席宋楚瑜以9946%的超高得票率顺利连任。目前副主席为宋楚瑜在2000年“总统”选举时的副手张昭雄。中央党部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由主席任免。中央党部并设中央咨询委员会,设咨询委员若干,由主席聘任。中央党部下设政策研究中心、组织部、文宣部、行政部、财务部五个单位。
(三)中央执行委员会。共设委员21人,除主席、副主席为当然委员外,其余19名皆由“全国委员会”直接选举产生,任期2年,连选可连任。其中比例分配为现任“立法委员”9人,现任行政首长、政务官、党务主管5人,“地方民意代表”5人。并规定中央执行委员每星期定期召开一次会议,由党主席召集并主持。由于目前亲民党仍属于草创期间,为避免内讧,党内并未选举中执委。
(四)地方组织。亲民党成立之后,就开始积极建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
三、政策主张
亲民党成立之后,陆续就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两岸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
(一)两岸政策主张。依循“国统纲领”相关原则,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基础上,进行两岸协商,惟未来台湾现况的任何改变,皆须经台湾全体人民的同意。依“三阶段整合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搁置统、独争议;第一阶段进行经济性及功能性“交流”,开展两岸经贸互惠合作;第二阶段推动两岸 “社会互动”;第三阶段则迈向“政治整合”。中共应明确承诺放弃武力犯台,展开两岸互惠平等对谈,确保“中华民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发展两岸经贸,以“全球布局”与“策略性开放”的原则,尽速开放“三通”,发展两岸经贸,善用台湾优势条件,以大陆市场及资源发展台湾经济。
(二)政治主张。主张维护“中华民国宪法”,建立权责相符的“宪政体制”,回归“双首长制”的宪政规范;尽速制定“政党法”、“游说法”及“政治献金法”,健全政党政治。
(三)经济政策主张。主张解决失业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加速财政金融改革,重振经济发展。厘清政商关系,杜绝一切黑金白金政治,创造廉洁有效率的投资环境。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劳工职业训练,建立劳资协商网络,兼顾劳工权益与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兴关键性产业,辅导传统产业。
(四)“防务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全民“国防”,强化科技战力,以“前进防御”为战略目标。发展“多元外交”与“全方位外交”,采务实态度参与国际社会。积极争取加入国际组织,加入区域安全与功能性组织。革新侨务工作,争取海外侨心。
新党简介
1993年8月10日,由新国民党连线成员组建成立,8月22日举行了成立大会并讨论通过了党章。党章明确规定,新党是以“让人民有更好的日子过”为宗旨的内造民主政党;在组织运作上,则以“议会”为中心、民意为依归、选举为方法,并以民选公职人员为组织运作的核心;新党的负责人由新党全国组织立院委员会、“国大”委员会及岛内竞选与发展委员会的召集人担任。
新党成立后,生气勃勃,第一次参加“立委”竞选就取得了21个席位,成为台湾政坛的第三势力。但后来由于内讧不断,使其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新党在组党宣言中宣布了五点宣言和八项主张:
五点宣言:
一、新党是老百姓的代言人。二、新党革新政治、安定、制衡两党(国民党、民进党)。三、新党是真正的民主政党。四、新党允许跨党,并欢迎精神党员。五、新党认同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理想。
八项主张:
一、壮大中华民国,保障台海安全是最高原则。
二、三党合作一致对外,相互监督,避免台湾被出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展开谈判。
三、确立权责相符、受“国会”监督的直接民选“总统”制,避免独裁。
四、各族群一律平等,推动系列人权法案,保障人权。
五、改征兵为募兵,采减兵不减官,储备整军干部的精兵政策,推动“国防”科技化、现代化,确保安全。
六、设立直属“行政院”之“廉政总署”,推动系列阳光法案,贯彻反贪污、反腐化、反特权。
七、反金权、不反商。尊重守法守分的企业家、生意人。全力支援中小企业,并做其后盾。
八、规划照顾弱势团体的社会福利政策,保障好老百姓的生活。
泛绿阵营
民进党简介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是由一群“党外”人士于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的。民进党自成立起,不断通过鼓吹“住民自决”等各种“台独”倾向的决议,至1991年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该党彻底沦为“台独党”。
成立初期的民进党热衷于街头运动,一度在岛内被冠以“暴力党”的称号。后来民进党越来越强调“体制内斗争”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台湾各项公职选举。民进党在1992年底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赢得近三分之一席次,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后取得了全台大部分县市的执政权,2000年民进党又获得“总统”选举的胜利,从此成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
民进党的党章虽然开明宗义地表明,民进党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进步”的政党,然而民进党的党纲则素有“台独党纲”之称。其实,民进党的党纲经过多次修订,不断地朝“缓和”方向变化,但目前仍不脱“台独”色彩。该党纲的第一部分即“基本纲领--我们的基本主张”,其中的第一条就是“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声称民进党要“依照台湾主权现实独立建国,制定新宪,使法政体系符合台湾社会现实,并依据国际法之原则重返国际社会”,至于“建国”方式,则认为“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近年来,民进党又通过一系列决议文,来掩饰、修正党纲中赤裸裸的“台独”主张,如1996年,民进党提出《新世纪的台独纲领》,声称“台湾独立不一定以‘台湾’为国家的名称”,“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独立”,“‘中华民国在台湾’也可以接受”等;1999年民进党八届二中全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又提出“台湾已经现实独立”,“目前国号是‘中华民国’”等新论调。今年10月20日,民进党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一项新的决议,使 “台湾前途决议文”等涉及“国家重大问题”的决议文,在效力上等同于党纲,从而标志着民进党开始正式“尊重中华民国宪法”,无意再追求“更改国号”、“宣布独立”。不过,这并不等于民进党放弃了“台独”立场,因为民进党当局仍然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仍然回避、否定“九二共识”。除了“台独”内容外,民进党的党纲还主张建立“民主自由的法政秩序”、推行成长均衡的经济财政政策、建立“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培养“创新进步的教育文化”,以及推行“和平独立”的“国防外交”政策等。
目前民进党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当属该党籍的“总统”陈水扁。陈水扁1951年出生于台南县,曾长期从事律师工作,从政后当选过“立委”、台北市长等职,是民进党“台独党纲”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副总统”吕秀莲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毕业,是岛内极“独”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桃园县长等职。党主席游锡堃,2002年曾出任“行政院长”,组成了所谓的“战斗内阁”,2005年卸任“行政院长”,2006年1月 15日当选民进党党主席,但据观察,游在党主席任内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常被人喻为陈水扁的马前卒.此外,“行政院长”苏贞昌是目前民进党的重量级人物。自从陈水扁政治信誉每况愈下,游、谢两人相继折损以及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惨败,目前民进党的其他“天王”们的风采可谓今不如昔。因此,号称民进党最后一张王牌的苏贞昌,在党内聚集更高的人气几成必然。
派系政治在民进党内表现得特别明显。从党外时期开始,就有“公政会”和“编联会”两股势力在较劲。民进党成立后,党内又形成“美丽岛系”和“新潮流系”两大派系。1996年3月“总统”大选失利后,“美丽岛系”逐渐没落瓦解。现在民进党内的主要派系有:“正义连线”,是陈水扁1992年初创立的,领军人物除陈水扁外,还有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沈富雄等人;“福利国连线”,谢长廷、张俊雄都属该派系;“新动力办公室”,许荣淑为龙头;“台独联盟”,是海外“台独联盟”1991年返台后集体加入民进党而形成的派系,目前负责人是李应元。(以上四个派系于组成一个松散的新组织,称为“主流联盟”);“新潮流”系,该系以纪律严明而被称为党内“一支正步走的军队”,龙头人物有吴乃仁、邱义仁、“立法委员”洪其昌等人;“新世纪办公室”,以民进党大老张俊宏为首。民进党的派系斗争,主要表现在政治路线之争和党内资源的争夺。
2006年7月,民进党“全代会”通过解散派系决议。民进党派系虽然在名义上解散了,但台面下的派系运作仍暗流汹涌。
民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一次,必要时也可经中执委决定或全台5个以上县市党部书面提议召开。“全代会”的主要职责是修订党章,议定党纲,听取并审查中执委的报告,选举或罢免中执委委员等。而中执委作为常设的最高权力中枢,设置委员31人,并由除党主席(党主席为当然委员)外的30人互选出10人为常务执行委员。党主席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1次。此外,民进党还设置一个由11名委员(委员由“全代会”选举产生)组成的中央评议委员会,其主要职权是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民进党中央党部下设国际事务部、中国事务部、组织推广部、文化宣传部、社会发展部、妇女发展部、青年发展部等7个部,财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等2个会,以及一个民意调查中心和一所“台湾民主学校”。民进党在各县市都设有地方党部,负责地方党务工作。
目前民进党党员超过四十一万,年轻党员所占比例是台湾各主要政党中较高的。在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超过国民党,取得89席次,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但随着陈水扁执政无能的突显及民进党的快速腐化,在2005年12月3日举行的地方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彻底失败,退守浊水溪以南。现在民进党只拥有7个县市长,执政版图也仅局限在南部地区。
激进台独势力总代表:台湾团结联盟
2001年8月12日,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以延续“两国论”分裂路线为宗旨的“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正式成立,并在2001年底“立委”选举中获得13个席次,成为“立法院”第四个政党。进入“立法院”后,为抢攻岛内“急独”票源、主导台湾政局走向、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台联党一再抛出各种“激进台独”主张,逐渐成为岛内“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基本实力
在2001年底“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前仓促成军的“台联党”,由于缺乏根基,整体实力比较薄弱。
(一)政党认同度低。根据岛内各种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台联党”自成立后,政党认同度一直维持在2-3%之间,有关政党形象的各项指标认同也一徘徊在2%-3%之间。民意调查同时也显示,“急独”选民是“台联党”的主要选票市场,“缓独”选民是次要选票市场,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闽南籍选民;4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以及主张急统、缓统及维持现状的选民多不支持台联党。
(二)基层实力薄弱。“台联党”虽然在2001年底“立委”选举中获得7.76%的选票,但在接下来的基层选举中却成绩欠佳,如在2002年初的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选举中只取得7个县议员席次;在2002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只在大本营高雄市获得2个席次,提早出现泡沫化征兆。
(三)党员人数少。“台联党”在成立之初因经费问题紧张,并没有积极招募党员,在2003年之前总共只有102位党员。但是自2003年后,该党为壮大基层实力,已开始积极招募党员,据说目前已招募到上千名党员。
二、组织架构
“台联党”成立时间较短,主要以“立法院”党团为工作重心,以“李登辉之友会”及围绕在李登辉身边的一些“台独”组织为基层动员力量。
(一)在党中央方面:虽然该党党章规定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关,具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选举及罢免党主席以及议决重大人事案等职权,但事实上,台联党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领袖”李登辉幕后直接操控。现任党主席为前“内政部长”、亲李大将黄主文,秘书长兼“立院”党团主任为林志嘉(原国民党籍)、副秘书长为黄金郎、文宣部副主任为黄瑞华、行政部兼妇女部主任陈敏英、“国际事务部主任”为张祯祥、政策研究部主任为李先仁(原国民党籍)、组织部主任为陈鸿基(原国民党籍)。
(二)在“立法院”方面:总共包括黄宗源、陈建铭、廖本烟、许登宫、何敏豪、钱林慧君、苏盈贵、罗志明、林志隆、吴东升、程振隆、黄政哲、王政中等13名“立法委员”。
(三)地方组织方面:“台联党”在北高市长选举中失利后,为在台湾政坛站稳脚跟、避免在2004年“立委”选举中走向泡沫化,“台联党”决定自2003年后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在各主要县市成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3月28日,“台联党” 的第一个地方党部高雄市南部党部成立,据称共招募了500多名党员,“台联党”并号称要在年底之前在全省各地陆续成立地方党部。
(四)外围组织方面:基层组织薄弱的“台联党”主要依靠李登辉的民间支持力量及学术界、政商界的人脉进行选举与社会动员。一是 “李登辉之友会”,目前全台各地已成立了26个“李登辉之友会”;二是“台联党”全权接收了“台湾综合研究院”、“国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辉在学术界的其他人脉,为“台联党”规划选举议题、选战对策以及各种法案发挥了重要的“后援部队”角色。三是“北、中、南、东社”,“台湾教授协会”、“医界联盟”等 “台独”组织成为“台联党”的重要拥护者与主要社会动员力量。此外,与李登辉李关系密切或长期支持“台独”的部分企业成为提供“台联党”选举经费的重要 “金主”。
三、政策主张
以维护李登辉分裂路线为使命的“台联党”成立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激进台独”路线,获得岛内外“激进台独势力”的掌声,认为其才是真正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政党,“台联党”也由此取代日渐式微的“台教会”、“建国党”等“激进台独”组织,成为“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国号、制定新宪”。“台联党”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于世界;台湾现状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由台湾2300万人民透过公民投票决定;应改国号为‘台湾共和国’,制定‘台湾基本法;台湾的未来就是‘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应该是‘两国关系’”等等。“台联党”不仅在“立法院”积极推动“公投立法”,还集合岛内“台独”组织发动“台湾正名运动” 大游行,要求将一切冠有“中国/China”的社团、公司等全部改名为“台湾”,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等等。
(二)阻挠发展两岸经贸。为防堵两岸经贸、人员交流的快速发展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李登辉、“台联党”极力反对松绑“戒急用忍”、反对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叫嚣 “鼓吹加速三通,等同鼓吹加速统一”,两岸若要就“三通”进行谈判,必须在“国与国”的基础上进行。
(三)在意识形态领域加速灌输“台独认同”。在李登辉主政的12年间,为斩断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李不断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下台后,李登辉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台湾应加速培育台湾民众的“建国意识”。李登辉声称,当前台湾最大的危机在于“国家认同”出现混淆,“要摆脱一个中国的纠缠,台湾内部必须有认同台湾的国家意识”。李登辉、“台联党”还鼓吹要彻底在思想、文化上与中国划清界线,鼓动“教育部”全面扬弃过去中小学史地教材的“大中国”观点,并要求在中小学推广乡土语言教学,将闽南话列为“第二官方语言”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