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著名的十个美女间谍(组图)---人物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08:02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玛塔·哈里
出生地:荷兰(也说印度南部马拉巴尔角)
效忠国:德国
她是一战期间最著名的女间谍之一。她的名字已成为间谍小说中以美貌勾引男子、刺探军事秘密的女间谍的代名词。
1903年,一位专门跳印度婆罗门神婆舞蹈的舞娘玛塔·哈里出现在巴黎,在这个欧洲享乐天堂中引起不小轰动。“玛塔·哈里”在爪哇语中意为“清晨的明眸”。这位东方舞娘的身世很离奇:她出生在印度南部马拉巴尔角,是一位印度活佛与神庙中的舞娘所生。一出生,母亲就死了,她被几名神庙祭司收养。从会走路起,就被强迫学习祭祀神舞。
玛塔·哈里身世富有东方传奇色彩,而且舞姿性感、撩人,这一切使她在巴黎迅速走红。同时,凭借独到的奉承男人的本领,她很快成为巴黎社交界红得发紫的高级交际花。姣好的容貌,机敏的头脑,无数男人都拜倒在玛塔·哈里的石榴裙下。
事实上,玛塔·哈里不是什么印度活佛与神庙中的舞娘的女儿,她出生于默默无闻的荷兰北部吕伐登小城,父亲是一家帽子店老板,她本名叫玛格丽特·格特鲁德·范泽勒。这个未来名震欧洲的交际花直到15岁之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15岁的玛格丽特嫁给了里奥德,从此走入了地狱般的婚姻。1896年她随丈夫来到印尼爪哇岛的一个小村驻防。
一天晚上,玛格丽特随丈夫参加了爪哇岛的一次节日聚会。聚会上,一名印度舞娘扭动着身体跳舞,妖娆的舞姿令她目瞪口呆。私下开始秘密学习那种令她着迷的印度神婆舞蹈。1902年8月,她与丈夫正式离婚,只身独闯巴黎,并化名“玛塔·哈里”。
1915年,玛塔·哈里正式成为德国情报机关的间谍。她与社会名流们打得火热,有关西班牙各方面的情报被源源不断发往柏林。可是不久,玛塔·哈里在西班牙的行动被英国情报部门的密探跟踪,她与德国间谍机构的联系被英国情报部门通报给法国反间谍机构。后被处死在法国。
玛塔·哈里的头在她死后被保存在巴黎阿纳托密博物馆,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她的头仍保持了她生前的红唇秀发,像活着一样。2000年玛塔·哈里的头颅不翼而飞,估计是被她的崇拜者盗走了。今年玛塔·哈里基金会决定在她的故乡吕伐登为她建造一座博物馆,里面展示大量实物,包括玛塔·哈里充满激情的情书、绚丽多彩的舞台服装,光彩耀目的珠宝首饰,姿态各异的裸体照片和她被捕后写的一份自述。尽管引起争议,但现在博物馆还是建成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辛西娅
出生地:美国
效忠国:英国
辛西娅的真实姓名叫Amy Elizabeth Thorpe,1910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父亲是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血统,母亲是法国—加拿大并掺有德国巴伐利亚血统。父亲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少校军衔。母亲是传统型的贤妻良母。
二战伊始,美国人Amy Elizabeth Thorpe就向英国情报机构展示了她的间谍才干。她利用意大利驻美国大使馆中老朋友的关系,窃得意大利海军密码系统。
1941年5月,Amy Elizabeth Thorpe化名“辛西娅”,假扮美国记者,接近法国维希政府驻美使馆新闻官查尔斯·布鲁斯。布鲁斯对她一见钟情。两人联手搞到法国海军密码。布鲁斯1946年迎娶辛西娅,两人在法国乡村古堡中安度晚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奥尔加.契诃夫娃
出生地:沙俄高加索地区
效忠国:前苏联
据《泰晤士报》报道,1920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侄女奥尔加·契诃夫娃来到德国柏林,随后成了一名风靡全德国的电影明星,还是纳粹元首希特勒最喜爱的女明星之一。然而希特勒到死都不知道,奥尔加竟然是前苏联的一名超级间谍,她凭自己的容貌迷倒了众多纳粹高官,并窃取到了许多纳粹核心机密。
此后,她以每年8部的数量接拍着电影,奥尔加成了众多德国人心中的偶像,其中一名崇拜者正是阿道夫·希特勒。上世纪30年代,希特勒向奥尔加发出郑重邀请,请她共进晚宴。
自纳粹上台后,奥尔加就成了纳粹宣传电影中的王牌主角,希特勒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各样纳粹高官的宴会,风采迷人的奥尔加引来了众多纳粹高官的追求,纳粹宣传部部长戈培尔更是称她为“最迷人的女人”。
在二战期间,奥尔加在宴会上听到希特勒经常和手下讨论战况,希特勒当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最喜爱的这名“纳粹女星”事实上当时已被前苏联秘密发展成一名超级间谍——纳粹德国的高级军事机密就这样在毫不知情中通过奥尔加的耳朵传到了克里姆林宫中。
苏联红军攻陷柏林后,前苏联反情报局首脑维克多·阿巴库莫夫秘密派出一架飞机,将奥尔加接回了莫斯科。
历史学家怀疑,阿巴库莫夫将奥尔加接回莫斯科是为了对她进行审问,因为前苏情报机构怀疑她可能做了双重间谍。那次审问中奥尔加和阿巴库莫夫之间当时到底谈了什么,目前已不为世人所知,研究者已经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档案记录。不过那次“审问”后不久,奥尔加返回德国,在慕尼黑开了一个化妆品公司以谋生。1980年,奥尔加以82岁高龄去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曼茜·格特勒
出生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效忠国:不明
这名二战期间的“英国版玛塔·哈里”名叫玛尔维娜·格特勒,但更多人却称她为曼茜·格特勒。曼茜1908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后在波兰长大。1935年,她到英国试着碰碰运气。到英国不久,她就迅速打进上层社会,直到现在,军情五处仍然不清楚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938年,格特勒开始与英国埃芬加姆伯爵的长子霍华德勋爵莫布雷约会。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刚刚解密的文件中,霍华德勋爵被描述成一个“懦弱、嗜酒如命的人”,当要与格特勒结婚的时候,霍华德勋爵已经濒临破产。
早在1938年,前英国军情六处首脑的斯蒂沃特·曼茨就报告说,他怀疑霍华德勋爵夫人可能是一名间谍,她与包括英国陆军、皇家海军以及皇家空军的军官、贵族甚至是王子,以及至少4个国家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军情五处高级情报官员认为,格特勒可能是“最危险的女冒险家”。她通过与贵族、大使以及军官们的“亲密关系”,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取得所需情报。她的工作也许仅代表她的情人威斯布拉特——军情五处认为,此人是前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格伯乌”在英国的代理人。
同时,法国安全部门也警告军情五处说,威斯布拉特可能是德国间谍,或者是双重间谍。奈特在报告中说:“最新消息指出,她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受雇于德国人。”
但是,情报部门认为,她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情人威斯布拉特的工作。因为从始至终,格特勒都爱着威斯布拉特。即使嫁给勋爵后,她也没有断绝与威斯布拉特的联系。奈特提供的证据显示,她在遗嘱中,把一切都留给了这个波兰情人,却一点没有儿涉及到她的勋爵丈夫。
1941年军情五处发现,格特勒的一名联络人竟是丘吉尔儿子伦道夫家的匈牙利厨师。他们意识到事态严重,决定立即逮捕格特勒。在一份军情五处的文件中称:“如果继续对她的活动坐视不管,必将爆发一个大丑闻。她应当立即被关押起来。”
格特勒于1941年2月被捕,关押在霍洛威监狱。奈特亲自对其进行了审讯。她请求上诉,并宣称:“我没对这个国家做过任何事。”3个月后,她被释放了。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她有“同情敌人”的情况,也没有证据证明她知道威斯布拉特的可疑行动,她具有不在现场的证据。
1945年战争结束后,格特勒与霍华德勋爵离婚,并移居澳大利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南希·韦克
出生地:新西兰
效忠国:二战盟国
1940年,就在韦克婚后6个月,德国纳粹占领法国。从此,韦克开始了抵抗纳粹的行动,成为一名反法西斯的坚强战士和组织者。她冒险穿过德军封锁线,投入刚刚萌芽的反法西斯运动。作为一名信使,她设法将信息和运送食物给法国南部的地下组织。后来,利用富商夫人的身份,她弄到一张假证件,得以继续留在沦陷区。她买了一辆救护车,用它先后帮助1000多名潜逃的战俘和盟军飞行员,穿过法国边境逃到西班牙。后来,纳粹悬赏搜捕韦克,她感到法国的形势实在太危险,于是设法翻过比利牛斯山逃往西班牙,最后辗转来到英国。
因为她超凡的逃逸技能,盖世太保们都对她敬畏有加,称其为“白鼠”。
此时,韦克已经31岁。她加入反法西斯的英国特别行动组。当时500多人的特别行动组只有包括韦克在内的39名妇女。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破坏纳粹占领地的各项设施。她还接受了英国国防部进行的间谍训练,包括求生、暗杀、爆炸、密码传送及使用各种枪支等技能。然后,韦克再次重返法国。
1944年4月,韦克和另一名特别行动队员潜回了法国中部的奥维涅省,负责在当地招募和组织抵抗力量,建立秘密的弹药武器库,并负责与英国的无线电联系。韦克领导抵抗军的袭击目标是当地德军的武器装备和人员,目的是在诺曼底登陆日之前削弱德军的抵抗力量。面对2.2万多的德军士兵,韦克的部下慢慢从开始的3000多人发展到最后的7000多人。他们的抵抗对德军造成了有效的打击。她说:“有人这样问过我,‘你曾经害怕过吗?我的回答是‘从来没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川岛芳子
出生地:日本
效忠国:日本
川岛芳子,号诚之,又名金璧辉,她是末代皇室满清肃亲王的第14位公主爱新觉罗·显纾,她是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她经常女扮男装,人称“金司令”……
川岛芳子母亲为日本人。三岁时丧父,经日本人川岛浪速收养,故取名川岛芳子。川岛浪速之妻与日本皇后系属同宗,因此,芳子亦跻身于贵族,凡日本的军政各界要人,如近卫文、东条英机、本庄繁、冈村宁次、多 田骏、土肥原贤二等,均与芳子熟识。 “九?一八”事变的次年,即1932年春,川岛芳子与其任伪满新京市长兼警备司令的哥哥金碧东和多田骏司令等计议伪满军事。她又与其侄毓策划将伪满皇帝迎还北平,以复帝业。其后常与特务机关长和知鹰二等研讨中国问题,主张利用汪精卫。后又任华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等伪职。日本投降后被捕,关押于北平第一监狱,以汉奸罪向河北省高等法院起诉,后被处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努尔·艾娜雅特·汗
出生地:印度
效忠国:英国
二战期间,英德之间曾展开激烈的间谍大战。当时英国情报部门中还有一名“公主间谍”。努尔·艾娜雅特·汗本是印度公主,二战期间被英军招募成为一名代号“特工马德琳”的美女间谍,被派往法国敌后占领区当发报员。然而她工作中屡犯错误。最后,她不幸被同事出卖被纳粹枪毙,终年30岁。她的事迹是不久前在英国国家档案馆最新解密的一份225页文件曝光。
上级评价“不是当间谍的料”
据17日英国媒体报道,文件显示,她的真名叫做努尔·艾娜雅特·汗,是印度南部一个王公家庭的公主,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
1940年努尔随家人逃到英国。英国皇家空军特别行动署看中她良好的语言素质,便把她招募为特工。但各种迹象表明,努尔并“不是当间谍的料”。特别行动署给她的评语是:“笨拙、容易激动、害怕武器。情绪不稳定,脑筋不太好,不善于保护自己。”
接头时忘记暗号
由于当时英国在法国的秘密电台陆续被破坏,特别行动署急需向前方补充新的无线电发报员,顾不上挑选。
1943年6月17日,努尔被派往巴黎充当无线电发报员。
当努尔来到巴黎后,在第一次执行秘密传递情报的任务中,她把获取的德军驻防图拿在手中,未采取任何反跟踪措施便径直来到指定的接头地点。接头时,她想不起接头的暗号。后来她把地图展开,向每一个行人试探。
努尔的举动招来了行人奇怪的目光,多亏前来接头的两位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及时装做当地精神病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以寻找走失病人为名,才使她摆脱了困境。
间谍名单丢在旅馆
一次,她将密码本和记有巴黎全体地下抵抗组织人员名单的工作手册遗在旅馆房间里。老板是一个法兰西民族主义者,从工作手册上找到她的电话号码,及时通知她领走名册。
两个多月后,努尔选中的新发报地点与盖世太保的秘密总部只有一街之隔。努尔每次发报的时间都固定在深夜11时至凌晨2时。由于她房间隔音性极差,而她敲击按键又极重,经常吵得邻居难入睡。
后来,她成了英国情报组织留在巴黎的惟一发报员。她后遭出卖被枪毙,15年后,家人才知“英雄公主”的事迹。二战结束后,英法政府特追授她乔治十字勋章和法国十字军功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克里斯汀.格兰维尔
出生地:波兰华沙
效忠国:英国
根据第一部007小说改编的电影《皇家赌场》不久前公映,其中的“邦德女郎”、双面女间谍维斯贝-琳德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名“一号邦德女郎”有其真实原型——二战美女间谍克里斯汀-格兰维尔。
克里斯汀在二战中曾策反过多支敌军部队,以至英国首相丘吉尔将之称为“最喜爱的女谍之一”,而二战后,“007之父”伊恩-弗莱明也成为其秘密情人。但不幸的是,逃过无数劫难的“英雄女谍”克里斯汀,最后却死于一场和平年代的情杀。
克里斯汀-格兰维尔1915年生于波兰华沙,她的父亲是一名伯爵,母亲是一名犹太银行家的女儿。成年后的克里斯汀曾获选波兰选美大赛冠军。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后,克里斯汀前往英国,主动要求为间谍机构工作。
克里斯汀结过两次婚,并有多名情人。她的情人中竟还包括英国前情报官员、007系列间谍小说作家伊恩-弗莱明。弗莱明为她险些抛弃了自己的未婚妻,后来他将克里斯汀写进了他的第一部007间谍小说《皇家赌场》,使她成为了“头号邦德女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
出生地:美国圣路易斯
效忠国:法国
海明威称她“最漂亮女人”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黑人舞女、歌星、影星约瑟芬·贝克以其性感大胆的舞蹈和柔美歌声曾红遍法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超级女明星”。大作家海明威也被她的惊人美貌倾倒,称赞她“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但一本即将出版的传记披露,她竟然还是一名为法国情报部门工作的秘密间谍,并从纳粹高官处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
1945年战争结束后,约瑟芬重返巴黎,法国总统戴高乐亲自授予约瑟芬“战争十字勋章”和“抵抗奖章”。1975年4月,约瑟芬去世,数万人出席了她的葬礼。为表彰她对国家的独特贡献,法国政府为这位平民的葬礼鸣放了21响礼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玛加丽达·科涅库娃
出生地:苏联
效忠国:苏联
在众多美女间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叫玛加丽达·科涅库娃的苏联女间谍。二战期间,科涅库娃为了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曾成功混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资深学者的小圈子,更重要的是连年过花甲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二战期间,苏联女间谍玛加丽塔-科涅库娃为了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曾成功混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资深学者的小圈子,令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着迷。玛加丽塔精心保留下来的九封书信暴露了爱因斯坦与玛加丽塔的感情,这段神秘而浪漫的恋情,随着当事人的去世和苏联的解体,逐渐浮出水面……
惊天秘密
2003年,俄罗斯在圣彼得堡市的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女性间谍展”。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个名叫玛加丽塔·科涅库娃的女间谍。她是早期社交界的宠儿,雕塑大师的夫人,集美貌、风度、艺术修养于一身。但是在她去世十多年后,展览却公布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二战期间她通过与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私交,为苏联核武器的研发做出过贡献;她也是苏联克格勃的间谍之一。俄罗斯政治警察博物馆馆长路德米拉·米哈依洛夫娃说:“大多数俄罗斯女间谍都是貌如天仙,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机智敏捷,而玛加丽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玛加丽塔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1874-1971)的妻子,她美丽聪慧且品位高雅,她的丈夫谢尔盖·科涅库夫是20世纪俄罗斯雕刻巨匠,享有“俄罗斯罗丹”的美誉。1924年,年轻貌美的玛加丽塔就随丈夫来到美国,举办苏联艺术展。经莫斯科批准,玛加丽塔与丈夫接着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居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在此期间,玛加丽塔被另一名身在美国的苏联女间谍耶丽扎维塔·扎鲁宾娜招募为间谍,在克格勃的代号是“卢卡斯”,专门为苏联收集美国高科技方面的情报。
陷入情网
玛加丽塔是在1935年与逃避纳粹迫害定居美国的爱因斯坦初次相识的。1935年6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玛加丽塔丈夫科涅库夫为爱因斯坦塑一个雕像,得知这个消息后,玛加丽塔的上司当即要求她借此机会与爱因斯坦结识。
在科涅库夫工作室,爱因斯坦认识了科涅库夫的夫人兼助手玛加丽塔。爱因斯坦对这位美貌而风度迷人的俄罗斯女性深深着迷,而玛加丽塔也对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天才颇有好感。这一年,玛加丽塔39岁,而爱因斯坦已经56岁了。
1940年5月,欧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玛加丽塔的祖国苏联也在战争初期成为受创最重的国家。玛加丽塔联合爱好和平的人士以及在美国的苏联同胞积极参加反战工作。由于她的积极努力以及个人影响,她被选为援苏协会秘书长,指挥手下数百名工作人员。她的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埃莉诺·罗斯福夫人也成了她的密友。
爱因斯坦也是坚决反战、支持和平的阵营中的一员。想到自己的祖国同胞正在遭受德国法西斯的屠杀,生为犹太人的他怎么也不能平静。玛加丽塔的爱国和反战也令他颇为敬佩。由于爱因斯坦夫人埃尔沙已经于1936年因为肾病去世,孤寂而苦闷的爱因斯坦遇到美貌而志趣相同的玛加丽塔更使他备感心仪。
爱因斯坦的心慢慢被玛加丽塔所占据。除了两位夫人,他还曾经有过不少的情人,可是面对有夫之妇玛加丽塔,这位迷人的俄罗斯女性,他犹豫了,好久才终于结结巴巴地向玛加丽塔提出了约会。玛加丽塔害羞地低下头,沉思了半天后回答道:“我想,我应该拒绝您。可是,我怎么能拒绝您呢?因为,因为您是爱因斯坦啊!”
玛加丽塔半推半就更激起科学家兼大情人爱因斯坦苦苦追求,他给玛加丽塔写了无数封情书。玛加丽塔当然也接受他的感情。作为克格勃的间谍,玛加丽塔的任务本来就是接近“曼哈顿”计划中的科学家。虽然爱因斯坦没有参与“曼哈顿”计划,但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原理“公式E=MC2”却是爱因斯坦提出的。通过爱因斯坦来获取关于制造原子弹的绝密情报,正中玛加丽塔的下怀。
爱因斯坦与玛加丽塔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建立了秘密爱巢。爱因斯坦在那间被他在情书中称为“我们的洞房”的办公室里,与玛加丽塔频频约会,有时彻夜不归。
反战大师与原子弹
爱因斯坦一生都没有掩饰过对战争的厌恶,一战爆发的第二个月,他参与发起了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其成员大批被捕并遭到迫害被迫转入地下的情况下,他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914年10月,德国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在《宣言》上签名的有93人,许多享有世界声望的德国名人,包括伦琴、普朗克、斯脱等都在上面签了名,但爱因斯坦却坚决予以拒绝。在拒绝的同时,他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成为《告欧洲人书》仅有的四位国际知名签名者之一。1931年在牛津大学短期任教时,他参加的争取和平活动甚至多于科学会议。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爱因斯坦还是成功地来到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
由于德国法西斯的疯狂种族主义迫害,一批科学家离开欧洲来到了美国。奥本海默、波尔等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来到美国,并带来了原子弹研究的原理和基本材料。这个时候,德国的科学家海森堡已经在组织科学家加紧对原子弹这一新式武器的开发了。一旦德国制造出了足以毁灭世界的原子弹,后果将不堪设想。基于这种考虑,1939年夏,匈牙利科学家格拉德向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原子弹,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沮丧的格拉德只好找到爱因斯坦,说服他直接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爱因斯坦在格拉德拟定的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位爱好和平的科学家并没有想到,自己为了阻止战争的行动,也将酿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此后不久,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递交的研制核武器申请得到了批准。1942年夏,面对纳粹德国氘及氚产量令人担心的增长,美国秘密拨款25亿美元,加紧开发核武器,这就是秘密开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该计划在美国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下,有大批物理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高峰时期参加者人数逾10万人。
爱因斯坦并没有直接参加原子弹的研发,但是研发原子弹的原理是由他提出的。他提出了公式E=MC2,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如果C是个很大的数字,那么C2就是一个更为巨大的数字。很小质量的物体在高速撞击下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而且这种反应还是连锁的,集中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世界。为德国法西斯研制原子弹的大科学家海森堡,和为美国军方研制原子弹的大科学家奥本海默,都是爱因斯坦的密友,并曾向爱因斯坦请教。
为“爱”冒险
苏联要研发原子弹,除了通过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获取情报外,从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最智慧的大脑知晓开发原子弹的原理也是路径之一。玛加丽塔担负的重要使命,是通过与爱因斯坦的特殊关系,窃取美国研制原子弹和发展高能物理的绝密情报。而将玛加丽塔吸收成为间谍的耶丽扎维塔·扎鲁宾娜,则通过一个名叫“棋手”的间谍接近了科学家奥本海默的妻子,进而接近了奥本海默,套取关于原子弹的情报。
1945年7月16日,美国人成功地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莫斯科早在此前两周就掌握了爆炸参数及具体日期。面对敌对大国的威胁,苏联加紧研发原子弹。1945年8月18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原子弹的研发。但是对“曼哈顿”计划中的科学家旁敲侧击得到的美国原子弹情报,不足以指导苏联在短期内成功研发出原子弹,于是,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动用玛加丽塔这颗“棋子”。
1945年8月,玛加丽塔与爱因斯坦最后一次去萨拉纳克莱克度假。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玛加丽塔却无心欣赏。上级派给她的任务,关系到她和她的丈夫,还有俄罗斯亲人的安全,如果稍有闪失,即便自己和丈夫可以在美国政府的庇护下度日,但是在苏联的亲人实在难说,克格勃对间谍控制之严厉她心里非常清楚。
在呵护备至的情人面前,玛加丽塔失声痛哭,向爱因斯坦吐露了心中的秘密,请求爱因斯坦与苏联驻纽约副领事巴维尔·米哈依洛夫见面。
面对痛哭的情人,爱因斯坦惊讶万分。但是爱因斯坦十分清楚玛加丽塔的处境,知道她如果完不成任务,就会面临很多麻烦。为了换取情人的笑容,爱因斯坦决定冒险一试。
另一方面,无孔不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就因为爱因斯坦同情共产党而秘密监视他,在中央情报局的调查档案里,有着厚厚一叠关于爱因斯坦的记录。爱因斯坦不知道美国政府对他的怀疑和监视,但是他深知与苏联的接触必将给他带来莫大的麻烦。
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之后,爱因斯坦和“曼哈顿”计划的大多数科学家一样,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自己曾经力推的为了人类和平着想的伟大计划,最终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伤害。通过玛加丽塔向苏联透露原子弹的制造秘密,除了使情人脱离困境,爱因斯坦也有关于人类和平的考虑。他不愿让美国独家垄断杀伤性极大的原子弹,成为足以威胁世界的核大国,当初为了阻止德国开发原子弹而促成了美国的研发成功,现在,为了遏制美国原子弹的发展,只有借助苏联这个超级军事大国的力量了。只有力量均衡的核对抗,才能阻止可怕的核战争。
爱因斯坦与苏联副领事米哈依洛夫秘密见了面,考虑到安全因素,他们的会面被安排在了普林斯顿郊外的一个小湖边。在米哈依洛夫的建议下,爱因斯坦给苏联科学院写了份电报,在电文中爱因斯坦主要强调了原子武器给世界带来的新危险。至于爱因斯坦是否为苏联情报机构提供过其他有价值的情报,却不得而知。这次会面的成功,玛加丽塔显然是最大的功臣。
爱因斯坦在1945年10月写给玛加丽塔的信中写道:“我在纽约收到了这封急电。我时常想念你。我全心希望你能够快乐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我已经与领事见过面了,完成了艰难的任务。”
玛加丽塔到底是否从爱因斯坦那里搞到了有价值的情报?历史烟尘淡去了记忆,守口如瓶的当事人也已经去世,留下众多历史谜团。1995年,原苏联克格勃的领导人苏多普拉托夫在《情报机关与克里姆林宫》一书中称,玛加丽塔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大量导弹、核武器的尖端技术资料。不过美国专家并不愿意承认,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从事的大多是理论研究,与美国原子弹的发明并没有直接联系,他本人也没有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研发。苏联间谍之所以对他感兴趣,很可能是为了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很显然,如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肯为苏联说话,支持苏联开发原子弹,那么苏联的原子弹开发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泪眼相别
玛加丽塔的身份已经透给爱因斯坦,难免受到美国政府的追查。为了安全起见,苏联方面命令科涅库夫夫妇回国,以免招惹不必要的外交麻烦。情人就这样永久离去,爱因斯坦难受万分,他也曾经试图苦苦哀求玛加丽塔留下来,但是玛加丽塔继续留在美国的危险性,他比谁都清楚。两人最终泪眼相别。
1945年12月,科涅库夫夫妇安全返回苏联后,获得了一笔奖金和一幢乡间别墅,随即退役并且隐居。她奉克格勃指示,寄给爱因斯坦一个虚假的收信地址,用异地通信的方式安慰爱因斯坦受伤的心,帮他平稳渡过感情危机。不久以后,苏美陷入冷战阶段,玛加丽塔被迫彻底切断了与爱因斯坦的通信联系。科涅库夫早知道了妻子和爱因斯坦的特殊关系,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玛加丽塔则足不出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十年后,1955年,爱因斯坦因为动脉瘤破裂而去世。1980年,在丈夫去世六年后,玛加丽塔也永远合上了双眼。
在漫长的分离的日子里,他们都只能生活在互相的思念之中。
爱因斯坦在那张写有亲笔题词的自画像中这样写道:“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我不能左右的外部世界/而我只能孤寂地生活着/回想往事/我曾经痛苦万分/也曾甘之如饴……让一切都留在永远的记忆中吧。”有人说,这首小诗是爱因斯坦思念玛加丽塔有感而发所作的。然而,爱因斯坦至死也没有再见到这位令他魂牵梦萦的俄罗斯女性。那张凝结着痛苦的思念与甜蜜的回忆的自画像,至今仍然保存在爱因斯坦纪念馆。
玛加丽塔回到祖国,安静地老去、死去,临死前她让家人销毁了大部分信件。但是从玛加丽塔至死保留的爱因斯坦最动人的九封情书以及手表等物品来看,这位美丽的女性并未能忘怀与爱因斯坦曾经的甜蜜时光,一直珍藏着对爱因斯坦的那份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