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浮夸风中的毛与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1:07:52
作者:孔庆东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点击数:595  更新时间:2009-8-1 14:53:57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http://mzd.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8/128.html
《粤海风》2006年第1期上,刘德中谈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文章很有价值。黄岭峻博士的《刘少奇与大跃进》纠正了社会上的浮浅认识,指出刘是大跃进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但是说“公社”一词是刘少奇发明的,恐怕不能成立。薄一波同志在《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刘少奇与周恩来、陆定一等在火车上“吹公社、吹乌托邦、吹过渡到共产主义”,只能证明他们当时头脑发热,而“公社”一词早就有了。
毛泽东退居二线,把国家交给刘少奇全权管理一事,老同志多认为是放手培养接班人的英明举措。但我觉得这里有老毛的封建帝王思想在作怪,不建立一套交接权力的明确制度,单凭一把手的个人感觉栽培继位者,后患无穷。老毛自以为明察秋毫又对人民群众一片丹心,就可以避免封建帝王的悲剧,但个人再伟大,见识也有局限。结果发现刘少奇利用对毛的个人崇拜控制了全国,党和政府重新变成了革命之前的“衙门”,毛成了被架空的晁盖,于是只好再次发动革命,借助人民的热爱和林彪的军队,夺回政权。可是更大的麻烦来了,林彪的威望比刘还大,成了被写进宪法的接班人……围绕着接班人,杀得烟尘四起,血雨腥风,直到御林军再演玄武门,生擒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等四名政治局委员,举世震惊。毛泽东总是希望选出一个理想的接班人,结果都失败了。这不能说是毛不聪明——他对每个接班人都另留了一手,特别是伏下了邓小平这个他不大喜欢的但又极其器重的奇才——而只能说封建帝王立太子式的培养接班人方式,应该寿终正寝了。邓小平在接班人问题上,吸取了毛的教训,做得比毛要好。现在从江泽民朱鎔基到胡锦涛温家宝这套党政班子,尽管社会上有不同的议论,但在交接班制度上起码是一个相当大的历史进步。
刘少奇同志对合作社升为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大炼钢铁等,极为欣赏并大力提倡。1958年6月14日,他建议普遍设立公共食堂。《光明日报》1958年8月4日报道刘少奇同志表扬山东寿张县,把浮夸风行为说成“是一个革命”、表扬他们“压倒了科学家”。《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报道刘少奇视察江苏常熟县,听到亩产万斤时,他说:“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一时全国上下纷纷放卫星,产量成了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而且还都打着毛主席的旗号。
毛意识到自己孤家寡人说自己的,党的衙门里在另干一套,自己的文章也慢慢不大容易发表了,他只好发挥五四时候练就的演讲才能,到处讲话。1958年11月23日,毛在武昌会议上讲了一段颇为“反动”的话:“现在横竖要放‘卫星’,争名誉,就造假。本来不行,就让人家骂,脸上无光,也不要紧。不要去争虚荣。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绿化,年年化,年年没有化,越化越见不到树。现在的严重问题是,不仅下面作假,而且我们相信,从中央、省、地到县都相信,主要是前三级相信,这就危险。……经济事业要越搞越细密,越搞越实际越科学,这跟做诗不一样,要懂得做诗和办经济事业的区别。”
从此话可以看到,毛把做事跟作诗分得很清楚。很多人看见毛的诗篇激情荡漾,就认为毛是个不理性的领袖,大错也。不大会写诗的领导才往往拿着生活当诗来胡搞,王明博古他们就是,差点断送了红军的全部家当。而看看遵义会议之后老毛领导的红军,那完全是个精明的企业在运作,顽强而巧妙地顶住了崩盘的危局,到陕北后重新上市,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严格控制高管层持股,大面积吸引散户,低开高走,最后一举通吃了天下。
可是企业做大了,各大区的销售经理们就开始享受胜利果实了。彭德怀气愤地说:“崽卖爷田不心疼。”可是群众有什么办法,乡长书记要的是政绩啊。1959年4月29日,毛利用党内通信绕过中央,直接号召基层干部群众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可是这话也就老毛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敢说,要是我说,立马衙门里就来人办我的学习班了。
毛泽东1960年3月痛斥“共产风”,指出“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又大发作,危害人民。”1960年11月15日在《彻底纠正“五风”》中强调要以纠正“共产风”为重点。12月30日,他要求把剥夺农民的财产都“认真退赔”,“县、社宁可把家业统统赔进去,破产也要赔。因为我们剥夺了农民,这是马列主义完全不许可的……这样才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等价交换这个原则。”可是毛的心里应该明白,那些衙门能够做到“破产也要赔偿”吗?正像今天的温家宝总理替农民工讨工资,大家一致称赞。可是如果让每个地方政府都把拖欠的工资给农民要回来,那承包商们能答应吗?
实事求是地讲,毛泽东虽然退居二线,但他仍然是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大跃进不能全盘否定,总体上对于加速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还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这有具体的经济增长数字为证,60年代的国力比50年代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大跃进是以严重的剥夺农民为代价的,毛泽东没想到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还是没能避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悲剧。诸如全民炼钢的荒唐、共产主义大食堂的“吃他娘穿他娘”的败家闹剧,虽然是下边人搞的——今后的研究还可能发现是某些人故意要看毛的笑话而怂恿的,但作为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仍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向全党承担了这个责任,吞下了这枚苦果。但他的心里,恐怕更坚定了要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信念,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开始酝酿了。
邓小平的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没有因为自己在苏区跟老毛一起被打成右派,就说右派都是好东西,都是大英雄;也没有因为自己跟刘少奇一起被打成“资产阶级司令部”,就把刘少奇吹上神坛来使自己借光。他在谈及这一段历史时说:“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老邓在成为中国最高领导后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敢说英明,至少可说是难能可贵了。毛泽东当年跟赫鲁晓夫谈论身后的接班人,没有看好刘少奇和周恩来,独独提出了那个“了不起的小个子”,真是没有看错人也。1976年清明节,老邓第三次被打倒,小学4年级的我在收音机里听到“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建议,保留其党籍”,心中万分不解:既然是个坏人,为什么还要保留党籍?从来没有先例啊。当时的大人们也不过以为是毛主席“皇恩浩荡”,胸怀慈悲而已。许多年后,读过的万卷书渐渐连成一片,才明白毛对邓的又爱才又“恨铁不成钢”又要敲打又怕打坏了的心态。邓对毛的感情,不是那些地富反坏右所能够妄自揣测的。而刘少奇同志,今天的研究者们光忙着为他平反叫屈,却很少去研究他的真实心理。我们的当代史研究,恐怕又要落后于外国的汉学家。但愿莫像杜牧《阿房宫赋》所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弥陀佛!
附:
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
(1958.09.30)
新华社南京29日电  9月19日到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同志,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惠浴宇同志,书记陈光同志,农村工作部部长孙加诺同志以及各地、市委负责同志的分别陪同下,在江苏省视察工作。视察期间,刘少奇同志对工业、农业、水利、教育和劳动制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在南京视察期间,听取了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书记刘顺元、惠浴宇、陈光同志等的工作汇报,接见了驻南京部队、军事学院的首长和省级机关的负责干部。
在十天的视察期间,刘少奇同志走遍了江苏长江南北的许多城市和乡村,途经徐州、淮阴、扬州、南通、苏州等专区,视察了徐州、新海连、新沂、沭阳、淮阴、高邮、扬州、南通、常熟、苏州、无锡、南京等市县,连续行程达数千里。在这次视察中,少奇同志广泛地接触了各级干部和工农群众,除听取了全省七个专区和两个市的地、市委书记汇报外,并接见了各专区的大部分县委书记,沿途还看了好几个人民公社和钢铁厂、机厂、丝绸厂,在南京访问了南京工学院,在丰产试验田和高炉旁边和工人、农民作了亲切的谈话。在淮阴的丁集人民公社,少奇同志还亲自和社员们一起参加了深翻土地的劳动。我们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在江苏省的这一切活动,给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给江苏省四千万人民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少奇同志关于如何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关于如何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以及培养人民共产主义精神的提示,给大家打开了广阔的眼界,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种得少  种得好  收得多是农业经济一个根本问题
在视察中,刘少奇同志了解江苏省农业生产的情况,他非常仔细地观看了各地中稻、晚稻和山芋的丰产试验田。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少奇同志参观了丰产圩的四亩试验田,他亲自弯下身子去数了一下稻棵,并且问乡党委书记:“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一万斤”,少奇同志笑着说:“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他在和淮阴地委的同志们座谈时说:“我在河北、河南视察的时候,有些县委书记认为少种多收比广种薄收要节省的多,应该把丰产田的经验推广,集中使用人力和物力来种好田地。这样再过几年,就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地种粮食,三分之一植树,三分之一休闲。”他又说:“种得少,种得好,但是收得多,这是农业经济上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希望各地好好算一算账,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江苏省的水利工程,刘少奇同志也非常关心。在淮阴专区,他一连看了三个水闸工程——二河闸、三河闸和苏北灌溉总渠的高良涧进水闸,并且仔细研究了淮阴专区的水利规划总体图。他一再问淮阴地委第一书记孙振华同志,三河闸能不能利用来发电?能不能搞航运?他说:“水能为患,也能成利,我们要变水患为水利,把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搞一个水利工程,要考虑怎样把灌溉、防洪、运输、发电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大的节约。”在离开淮阴到杭州去的路上,汽车沿运河堤岸南行,对于即将开始动工疏浚开拓的大运河工程,少奇同志又问:“是否可以把内河航运和海洋运输结合起来。如果把运河拖宽挖深,使五千吨的大船能够由海直接进入运河,这样,江苏的东西就可以直接装船出口,东北来的东西也可以直接入口,不需要再到上海去装卸,这将节省很大一笔运输费用。”
劳力紧张证明我国在大发展作好五件事使社会风气大变
在各地的汇报中,许多同志都提到劳动力紧张的情况。少奇同志说:劳动力紧张虽然给大家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好事情,在我们六亿多人口的大国中感到了劳动力紧张,证明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正在大发展,国民经济正在一日千里地繁荣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做好五件事:第一、要使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第二、彻底地把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三、大规模地进行技术改革,改革各种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第四、改善社会的劳动组织。例如,规模较小的农业合作社转变成规模很大的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农村劳动组织大进一步的改进,这种改进大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调配,大大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例如,实行郑州提出的“男女换班、老少换班”,即使女人能做的事不再由男人去做,使老年人能做的事不再由青年和壮年去做,以便男女老少能够各自担任自己力能胜任的工作;第五、发展多面手,一人多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做好这五件事,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紧张的困难,而且将会使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的劳动制度、劳动组织发生根本的变化。
实行粮食供给制以后将提高人民共产主义觉悟
少奇同志非常关心人民公社实行粮食供给制的问题,江苏省不少人民公社在今年秋收后,即将实行粮食供给制。少奇同志在访问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时,问乡党委书记:“秋后实行粮食供给制,群众拥护不拥护?”乡党委书记连忙接上来说:“大家一听说吃饭不要钱,都高兴得跳起来了,有个老头说,过去担心受苦一辈子,怕吃不饱肚子,这下子可好了。”苏州地委第一书记储江同志在汇报时说:“群众都非常赞成实行粮食供给制,他们说:‘一个心思丢下了,一个心思又来了。’丢下的是几千年愁吃愁穿的苦心思,又来的心思是怎样把生产搞得更好,不然就对不起共产党。”少奇同志对群众的这两句话,感到很有意思,他说:“这两句话,两个心思,很值得我们深思。有人担心,实行粮食供给制,会不会增加懒人?苏州的农民的这两句话,给我们作了最有力的回答。这说明他们不是变懒了,而是情绪更加高了,生产更积极了。这就是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的表现,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加提高的标志。列宁曾说过:共产主义的劳动是自愿的劳动,是无定额的劳动,是不指望报酬、没有报酬条件的劳动。人们不管报酬多少,不管有没有定额,他们总是做得更多更好。全体人民都养成了这样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个别的懒人就会完全孤立,会被大家看成很没有道德的人,大家都瞧不起他,他也就势必会改造过来,参加集体的劳动。只有彻底地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的消灭懒汉。”
把工厂和学校合起来办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
在与各地、市、县委书记的谈话中,少奇同志反复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就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贯彻这个制度最彻底的办法之一是把工厂和学校合起来办。过去是学校一套,工厂一套,互不相干,以后可以逐步地把两套合成一套。新办一个工厂,也就是新办一个学校,由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招收新成员,既是招工人,又是招学生。入厂后,先训练三、四个月,上机器操作,每天作四小时或六小时工作,读四小时或三小时书,半工半读,可以从初中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实行这种办法,将使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化的过程能够大大缩短,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能够更快消除;这样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将是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刘少奇同志还强调指出,我们的工厂在生产钢铁、机器、电力等等物质产品的同时,还应该负责培养有文化知识有劳动本领的新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工厂里应该出大学生、出技师、出工程师、出干部。工厂的厂长、党委书记要负起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责任,也要负起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责任。
刘少奇同志一再赞扬各地从公社里组织大批“远征队”上山采矿,到城市炼钢铁的做法。他说:“现在各地方炼钢铁、采矿石、修水利都是采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各人自带工具,自备粮食,或者实行粮食供给制,或者是半供给半工资制,这办法很好,一个钢铁基地就集中了几千几万人,他们搭一个棚子睡在炉子旁边,生活虽很苦,干劲却很大,这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精神,是新的劳动工资制度的萌芽,它给我们今后新办工厂的劳动制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毛泽东年谱:
1960年 67岁
7月5日至8月10日,主持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研究国际问题和国内经济调整问题。
11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
1961年 68岁
1月14日至18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次会议正式批准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会后组织和领导三个调查组,深入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调查研究。
5月21日至6月12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其中规定,取消供给制: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
彻底纠正“五风”
毛泽东
(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各中央局,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
发去湖北省委王任重同志报告一件,湖北省沔阳县总结一件,湖北省沔阳县通海口公社纠正错误后新情况报告一件,[1]供你们参考。必须在几个月内下决心彻底纠正十分错误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而以纠正“共产风”为重点,带动其余四项歪风的纠正。省委自己全面彻底调查一个公社(错误严重的)使自己心中有数的方法是一个好方法。经过试点然后分批推广的方法,也是好方法。省委不明了情况是很危险的。只要情况明了,事情就好办了。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自己起来纠正干部的“五风”不正,反对恩赐观点。下决心的问题,要地、县、社三级下决心(坚强的贯彻到底的决心),首先要省委一级下决心,现在是下决心纠正错误的时候了。只要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根据中央十二条指示[2],让干部真正学懂政策(即十二条),又把政策交给群众,几个月时间就可把局面转过来,湖北的经验就是明证。十二月上旬或中旬,中央将召集你们开会,听取你们的汇报,请你们对 自己的工作预作安排。
中央
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
注释
[1]指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关于纠正“五风”给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并毛泽东的报告,以及随报告附送的沔阳县委一九六○年十一月三日的报告《沔阳县贯彻政策第一阶段的总结》和沔阳县委第一书记马杰一九六○年十一月九日写的《通海口公社贯彻政策后的变化》两个材料。王任重的报告说,看看这两个材料,可以使人早下决心,更坚定地去纠正“共产风”。在全省宣传通海口公社的经验后,大部分县都先后进行了试点,少数县已向面上铺开。为贯彻中央的十二条指示,全省三级干部会议已开始召开,会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畅所欲言,大胆地揭发三年来工作中的问题和错误,然后再作全面评价,目的是弄清真实情况,接受经验教训,使大家思想一致,团结一致,去战胜当前的困难。
[2]指中共中央一九六○年十一月三日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内容共十二条: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二、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三、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四、坚持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五、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六、少扣多分,尽力做到百分之九十的社员增加收入。七、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供给部分和工资部分三七开。八、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九、安排好粮食,办好公共食堂。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十一、认真实行劳逸结合。十二、放手发动群众,整风整社。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