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功能及疾病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2:11:39
胃腑功能及疾病总结(2010-11-17 16:33:27)
一.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灵枢•玉版篇》: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医贯》:“膈膜之下有胃,盛受水谷而腐熟之”。
《灵枢•五味篇》: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2.胃气通降
《素问•逆调论》说: “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
胃气通降,故可主动“摄纳”水谷;胃才可蠕动以腐熟水谷,才可降浊下移于小肠;小肠才可分清别浊,移浊                 于大肠,大肠才可传导大便,排出体外。
3.胃气为五脏六腑之气之化源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生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灵枢•五味》:“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景岳全书•论脾胃》:“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
《吴医汇讲》:“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札生民者已。”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恙。”
《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胃气,“无论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护,而虚证尤甚,故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泄气,驱风勿过燥散,消暑勿轻通下,泻利勿加消导,其他内外诸病应投药物之中,凡与胃气相违者,概宜慎用。”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以甘凉柔润或甘寒生津的药物作为生津养胃的基本方法。
二.胃腑的疾病
1.胃气虚
《灵枢•海论》说:“胃者,水谷之海。……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实,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胃气虚,饥不受谷食,人因而瘦弱,五脏六腑之气也不足,则易疲惫,身无力。也会导致胃气通降失利。
胃气虚盛判断方法:
舌苔乃胃气所熏蒸,舌苔的有无,可反映胃气的存亡。舌苔薄白而润泽,是胃气旺盛的表现;舌光无苔,为胃气虚,或胃阴损伤的表现。
2.胃失通降
《素问•评热病论》:“食不下者,胃脘隔也”。食滞胃脘,则胃脘痞胀,纳呆,恶食。
《素问•阴阳应象大沦》: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胃失通降,胃不受纳,则无食欲;胃内食物消化不良;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浊气在上,脘闷、纳呆、胃脘胀满疼痛、大肠传导异常则大便秘结。
3.胃气上逆
胃气不仅不降,反而上冲,就会发生恶心、呕吐、呃逆、暧气等胃气上逆反胃的病态。胃气上逆,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而且也影响其他脏腑的气机而出现升降失常的病变。胃气以下行为顺,临床治疗胃的疾病多用和胃、降胃的药物。
4.胃阳虚
指胃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5.胃寒
胃寒指胃气真阳不足,脾胃体现出虚寒的症状。如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如有寒湿则舌苔白腻而厚,不易刮除。西医所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多属胃虚寒所致。
胃寒会导致运化水谷不利而呕吐,寒气上逆而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
胃寒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居处阴寒,而导致身体素寒。
胃阳虚与胃寒的关系:
胃阳虚则会导致胃寒,胃寒也会导致胃阳虚。但二者又有区别。即胃阳虚指胃阳气虚弱到一定程度而体现出寒症,胃阳气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素体胃寒消损胃阳气而导致,也可能是其它脏腑影响。如心火不足,则不能生胃火,命门衰弱,则胃气失滋,都会导致胃气衰弱,进而导致胃阳虚。胃寒则指胃腑寒冷。胃寒可能是由于胃阳气虚弱导致的寒冷,也可能是嗜食生冷或居处阴寒等造成的。胃阳虚及胃寒造成原因不同,则需根据其造成原因而辨证治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而不同,不同而同。
6.胃阴虚(胃喜润恶燥 )
胃阴虚是指胃的阴液(胃液,包括消化液包括胃黏膜保护液)不足。
胃阴虚症状:咽干舌燥,口干口渴,纳食减少,或虚痞不食,或全无食欲,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呕吐,或干呕呃逆,胃脘隐痛,嘈杂不舒,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光红,或干红少津有裂纹,脉弦细而数,或细数无力、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症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临证指南医案》:“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胃阴虚,不饥不纳。”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如沤。”沤者,久渍也,长时间浸泡之义。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沤腐难成,而致消化不良诸症。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胃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要胃液(阴)的濡润滋养,其功能才能正常。胃阴不足,除了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不正常外,阴虚则火生,火生则胃壁容易遭到破坏,容易体现为胃溃疡肠溃疡。
胃阴虚原因:
外感:以暑、热、燥邪为主要。暑热伤人,汗出过多,可劫夺胃阴;温热病邪侵袭,可直接熏灼胃阴;燥热耗灼,则胃津枯涸。
内伤:素体阴虚,津液不足;阳明热盛,灼伤胃津;肝郁化火,犯胃伤阴;久病、产后、高年之人,阴气大亏;误施汗、吐、下法,损伤胃阴。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宜疏肝养胃,方选逍遥散,重用白芍,疏中有柔,酸甘化阴;
肝郁化火,伤胃劫阴,辛开苦降不宜太甚,用沙参、麦冬有泻火柔肝养胃之功。
7、胃热
胃热,即胃内有火。中医分为热郁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热下迫等。
造成原因:
1. 偏食辛辣厚味: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
2. 邪热犯胃
3. 郁则化火: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
4. 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热与胃阴虚的区别
胃热与胃阴虚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