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创出新天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02:42
将“爱老助老”作为市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全面建成12349便民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出台《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过去五年,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政府扶持,科学规划
早在1985年,我市就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到2009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67.5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76%。为让老年人充分享有幸福晚年,2004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从政府层面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010年,市委、市政府更将“爱老助老”工程作为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使全市养老服务提升至新水平。
与此同时,由我国著名老龄问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桂世勋主持编制的《常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也已基本完成;由市规划设计院主持制定的《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正在同步编制中,为形成科学合理的养老事业发展思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养老机构,多元投入
2010年,由政府投资2000万元以市福利院全护理大楼为依托的全市首家爱心护理院正式建成;采用合资形式投资8000万元的钟楼区社会福利中心在新运河畔开工建设……随着老年事业逐步走上科学轨道,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形式与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合资、入股、公有民营、公扶民建,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全市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全市已有养老机构97家,床位13510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20张养老床位。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8家,床位数5037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7.28%,成为我市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还有敬老院69家,床位6649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558人,集中供养率达80.7%。
居家养老,模式多多
2004年8月,作为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工作”试点单位的天宁区,以保障“三无对象”、五保对象、低保对象中的困难老年人为重点,试行居家养老服务。从那时起,我市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步伐就没有停止过。今年10月,天宁区再出新招——以政府资助企业的模式创办“天宁老年助餐配送服务中心”,为13个社区助餐点提供质优价廉的助餐服务,受到老年人欢迎。
放眼全市,居家养老的模式远不止此。6年间,根据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和服务需求,全市各街道和乡镇相继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其中达A级以上的养老服务中心(站)78个,为1263名困难和特殊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市区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还建有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30个;列为今年爱老助老工程重点项目的12349便民为老信息服务平台,经过钟楼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钟楼区民政局的不懈努力,业已全面建成,成为依托钟楼、服务全市的便民为老服务超市,为市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便民信息等上门服务。
老有所学,上下落实
物质基础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几年间,我市建成以市老年大学为教育示范点、辖市区级老年大学为骨干、镇(街道)老年学校和村(社区)老年人教育点为基础的四级老年教育基地,“老有所学”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老年服务中心1个,辖市(区)级老年活动中心4个,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建有老年文化活动室1038个,所有的社区(村)建有老年健身活动场所1417个;市级老年大学1所,辖市(区)级老年大学5所,街道(乡镇)级老年大学(学校)50所,社区(村)级老年学校(培训点)858所,远程教育东方银龄大学2所。
2009年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9%,累计毕业学员13900人次,精神家园成为老年人焕发青春的一大动力。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差、养老机构管理水平低是制约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今,通过不断拓展思路和创新模式,这一瓶颈也逐步被突破。
从2007年开始,市、辖市(区)两级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全市具有国家养老护理员资质的达1010人。今年,我市又启动了“百名养老机构负责人境外管理培训工程”和“千名养老护理员高校专业培训工程”这两大培训工程,5月,与新加坡宜康集团合作开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培训项目,2期共58位养老机构负责人接受培训;7、8月,与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对全市1200余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进行轮训,截至目前,已有586名护理员培训结业,养老护理员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全市还有常州市福利院、武进区综合福利院、钟楼区新龙老年公寓、戚墅堰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北区社会福利中心、江苏天目湖虹枫老年福利中心、天宁区丽华老年公寓、金坛市薛埠镇敬老院等8家养老机构,经省民政厅验收,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大大推动了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使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三个转变”:养老设施建设由政府独家主办的单一投入向吸引社会力量、吸纳民间资本的多元投入转变;养老服务模式由依靠机构养老的单一模式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转变;养老服务对象由“五保”、“三无”等特殊人群的补缺型向面向广大老年群体的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转变。              周茜
将“爱老助老”作为市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全面建成12349便民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出台《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过去五年,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政府扶持,科学规划
早在1985年,我市就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到2009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67.5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76%。为让老年人充分享有幸福晚年,2004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从政府层面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010年,市委、市政府更将“爱老助老”工程作为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使全市养老服务提升至新水平。
与此同时,由我国著名老龄问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桂世勋主持编制的《常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也已基本完成;由市规划设计院主持制定的《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正在同步编制中,为形成科学合理的养老事业发展思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养老机构,多元投入
2010年,由政府投资2000万元以市福利院全护理大楼为依托的全市首家爱心护理院正式建成;采用合资形式投资8000万元的钟楼区社会福利中心在新运河畔开工建设……随着老年事业逐步走上科学轨道,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形式与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合资、入股、公有民营、公扶民建,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全市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全市已有养老机构97家,床位13510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20张养老床位。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8家,床位数5037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7.28%,成为我市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还有敬老院69家,床位6649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558人,集中供养率达80.7%。
居家养老,模式多多
2004年8月,作为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工作”试点单位的天宁区,以保障“三无对象”、五保对象、低保对象中的困难老年人为重点,试行居家养老服务。从那时起,我市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步伐就没有停止过。今年10月,天宁区再出新招——以政府资助企业的模式创办“天宁老年助餐配送服务中心”,为13个社区助餐点提供质优价廉的助餐服务,受到老年人欢迎。
放眼全市,居家养老的模式远不止此。6年间,根据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和服务需求,全市各街道和乡镇相继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其中达A级以上的养老服务中心(站)78个,为1263名困难和特殊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市区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还建有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30个;列为今年爱老助老工程重点项目的12349便民为老信息服务平台,经过钟楼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钟楼区民政局的不懈努力,业已全面建成,成为依托钟楼、服务全市的便民为老服务超市,为市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便民信息等上门服务。
老有所学,上下落实
物质基础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几年间,我市建成以市老年大学为教育示范点、辖市区级老年大学为骨干、镇(街道)老年学校和村(社区)老年人教育点为基础的四级老年教育基地,“老有所学”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老年服务中心1个,辖市(区)级老年活动中心4个,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建有老年文化活动室1038个,所有的社区(村)建有老年健身活动场所1417个;市级老年大学1所,辖市(区)级老年大学5所,街道(乡镇)级老年大学(学校)50所,社区(村)级老年学校(培训点)858所,远程教育东方银龄大学2所。
2009年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9%,累计毕业学员13900人次,精神家园成为老年人焕发青春的一大动力。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差、养老机构管理水平低是制约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今,通过不断拓展思路和创新模式,这一瓶颈也逐步被突破。
从2007年开始,市、辖市(区)两级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全市具有国家养老护理员资质的达1010人。今年,我市又启动了“百名养老机构负责人境外管理培训工程”和“千名养老护理员高校专业培训工程”这两大培训工程,5月,与新加坡宜康集团合作开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培训项目,2期共58位养老机构负责人接受培训;7、8月,与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对全市1200余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进行轮训,截至目前,已有586名护理员培训结业,养老护理员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全市还有常州市福利院、武进区综合福利院、钟楼区新龙老年公寓、戚墅堰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北区社会福利中心、江苏天目湖虹枫老年福利中心、天宁区丽华老年公寓、金坛市薛埠镇敬老院等8家养老机构,经省民政厅验收,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大大推动了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使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三个转变”:养老设施建设由政府独家主办的单一投入向吸引社会力量、吸纳民间资本的多元投入转变;养老服务模式由依靠机构养老的单一模式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转变;养老服务对象由“五保”、“三无”等特殊人群的补缺型向面向广大老年群体的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转变。              周茜
养老服务,创出新天地
转变养老设施建设方式;转变养老服务模式;转变养老服务对象
周茜
将“爱老助老”作为市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全面建成12349便民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出台《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过去五年,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政府扶持,科学规划
早在1985年,我市就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到2009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67.5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76%。为让老年人充分享有幸福晚年,2004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从政府层面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010年,市委、市政府更将“爱老助老”工程作为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使全市养老服务提升至新水平。
与此同时,由我国著名老龄问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桂世勋主持编制的《常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也已基本完成;由市规划设计院主持制定的《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正在同步编制中,为形成科学合理的养老事业发展思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养老机构,多元投入
2010年,由政府投资2000万元以市福利院全护理大楼为依托的全市首家爱心护理院正式建成;采用合资形式投资8000万元的钟楼区社会福利中心在新运河畔开工建设……随着老年事业逐步走上科学轨道,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形式与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合资、入股、公有民营、公扶民建,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全市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全市已有养老机构97家,床位13510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20张养老床位。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8家,床位数5037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7.28%,成为我市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还有敬老院69家,床位6649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558人,集中供养率达80.7%。
居家养老,模式多多
2004年8月,作为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工作”试点单位的天宁区,以保障“三无对象”、五保对象、低保对象中的困难老年人为重点,试行居家养老服务。从那时起,我市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步伐就没有停止过。今年10月,天宁区再出新招——以政府资助企业的模式创办“天宁老年助餐配送服务中心”,为13个社区助餐点提供质优价廉的助餐服务,受到老年人欢迎。
放眼全市,居家养老的模式远不止此。6年间,根据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和服务需求,全市各街道和乡镇相继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其中达A级以上的养老服务中心(站)78个,为1263名困难和特殊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市区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还建有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30个;列为今年爱老助老工程重点项目的12349便民为老信息服务平台,经过钟楼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钟楼区民政局的不懈努力,业已全面建成,成为依托钟楼、服务全市的便民为老服务超市,为市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便民信息等上门服务。
老有所学,上下落实
物质基础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几年间,我市建成以市老年大学为教育示范点、辖市区级老年大学为骨干、镇(街道)老年学校和村(社区)老年人教育点为基础的四级老年教育基地,“老有所学”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老年服务中心1个,辖市(区)级老年活动中心4个,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建有老年文化活动室1038个,所有的社区(村)建有老年健身活动场所1417个;市级老年大学1所,辖市(区)级老年大学5所,街道(乡镇)级老年大学(学校)50所,社区(村)级老年学校(培训点)858所,远程教育东方银龄大学2所。
2009年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9%,累计毕业学员13900人次,精神家园成为老年人焕发青春的一大动力。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差、养老机构管理水平低是制约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今,通过不断拓展思路和创新模式,这一瓶颈也逐步被突破。
从2007年开始,市、辖市(区)两级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全市具有国家养老护理员资质的达1010人。今年,我市又启动了“百名养老机构负责人境外管理培训工程”和“千名养老护理员高校专业培训工程”这两大培训工程,5月,与新加坡宜康集团合作开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培训项目,2期共58位养老机构负责人接受培训;7、8月,与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对全市1200余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进行轮训,截至目前,已有586名护理员培训结业,养老护理员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全市还有常州市福利院、武进区综合福利院、钟楼区新龙老年公寓、戚墅堰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北区社会福利中心、江苏天目湖虹枫老年福利中心、天宁区丽华老年公寓、金坛市薛埠镇敬老院等8家养老机构,经省民政厅验收,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大大推动了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使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三个转变”:养老设施建设由政府独家主办的单一投入向吸引社会力量、吸纳民间资本的多元投入转变;养老服务模式由依靠机构养老的单一模式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转变;养老服务对象由“五保”、“三无”等特殊人群的补缺型向面向广大老年群体的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转变。              周茜
将“爱老助老”作为市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全面建成12349便民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出台《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过去五年,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政府扶持,科学规划
早在1985年,我市就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到2009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67.5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76%。为让老年人充分享有幸福晚年,2004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从政府层面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010年,市委、市政府更将“爱老助老”工程作为年度60项重点工程之一,使全市养老服务提升至新水平。
与此同时,由我国著名老龄问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桂世勋主持编制的《常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也已基本完成;由市规划设计院主持制定的《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正在同步编制中,为形成科学合理的养老事业发展思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养老机构,多元投入
2010年,由政府投资2000万元以市福利院全护理大楼为依托的全市首家爱心护理院正式建成;采用合资形式投资8000万元的钟楼区社会福利中心在新运河畔开工建设……随着老年事业逐步走上科学轨道,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形式与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合资、入股、公有民营、公扶民建,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全市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全市已有养老机构97家,床位13510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20张养老床位。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8家,床位数5037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7.28%,成为我市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还有敬老院69家,床位6649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558人,集中供养率达80.7%。
居家养老,模式多多
2004年8月,作为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工作”试点单位的天宁区,以保障“三无对象”、五保对象、低保对象中的困难老年人为重点,试行居家养老服务。从那时起,我市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步伐就没有停止过。今年10月,天宁区再出新招——以政府资助企业的模式创办“天宁老年助餐配送服务中心”,为13个社区助餐点提供质优价廉的助餐服务,受到老年人欢迎。
放眼全市,居家养老的模式远不止此。6年间,根据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和服务需求,全市各街道和乡镇相继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其中达A级以上的养老服务中心(站)78个,为1263名困难和特殊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市区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还建有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30个;列为今年爱老助老工程重点项目的12349便民为老信息服务平台,经过钟楼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钟楼区民政局的不懈努力,业已全面建成,成为依托钟楼、服务全市的便民为老服务超市,为市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便民信息等上门服务。
老有所学,上下落实
物质基础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几年间,我市建成以市老年大学为教育示范点、辖市区级老年大学为骨干、镇(街道)老年学校和村(社区)老年人教育点为基础的四级老年教育基地,“老有所学”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老年服务中心1个,辖市(区)级老年活动中心4个,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建有老年文化活动室1038个,所有的社区(村)建有老年健身活动场所1417个;市级老年大学1所,辖市(区)级老年大学5所,街道(乡镇)级老年大学(学校)50所,社区(村)级老年学校(培训点)858所,远程教育东方银龄大学2所。
2009年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9%,累计毕业学员13900人次,精神家园成为老年人焕发青春的一大动力。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差、养老机构管理水平低是制约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今,通过不断拓展思路和创新模式,这一瓶颈也逐步被突破。
从2007年开始,市、辖市(区)两级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全市具有国家养老护理员资质的达1010人。今年,我市又启动了“百名养老机构负责人境外管理培训工程”和“千名养老护理员高校专业培训工程”这两大培训工程,5月,与新加坡宜康集团合作开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培训项目,2期共58位养老机构负责人接受培训;7、8月,与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对全市1200余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进行轮训,截至目前,已有586名护理员培训结业,养老护理员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全市还有常州市福利院、武进区综合福利院、钟楼区新龙老年公寓、戚墅堰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北区社会福利中心、江苏天目湖虹枫老年福利中心、天宁区丽华老年公寓、金坛市薛埠镇敬老院等8家养老机构,经省民政厅验收,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大大推动了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使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三个转变”:养老设施建设由政府独家主办的单一投入向吸引社会力量、吸纳民间资本的多元投入转变;养老服务模式由依靠机构养老的单一模式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转变;养老服务对象由“五保”、“三无”等特殊人群的补缺型向面向广大老年群体的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