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献身于教育的伟大理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48:16
【原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1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用我来‘教之’者,一年的时间就会有起色,三年便会见成效了。”
【说明】注意,这个“用我者”,不是用我来处理国家政事,而是紧接上节的“教之”。在《为政》第二十一节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就是说明孔子不愿意“为政”。因此,历来解释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求取一官半职的说法是明显的错误。孔子之周游列国,也就是上节所说的“教之”。在当时交通、信息很不发达的时候,孔子为什么会有三千弟子?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来?怎样知道孔子的名声?等等,有许多问题!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这便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孔子之周游列国,一是“教之”,“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发现有能自我约束,且有修养的人就劝之以学,收为弟子;二是象古代君王们多派人到各地去“采诗”一样,收集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古籍、诗篇。“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所以孔子在晚年“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十五节)。”所以,深究《论语》,深入研究孔子的一贯思想,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形,就会明白孔子周游列国,决不是为了求取一官半职!而是为了他献身于教育的伟大理想!这个错误自今应该改正过来。
在《泰伯》第十二节中,孔子说过:“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就是说,学习三年,也就有了一定的知识。想来古代的教育不象今天一样是小学六年制,而是三年制。经过三年的学习,可以小有成就,最起码是懂得了作人做事的知识。这是孔子欲普及全民教育的理想。
——————————————————
【注释】1.期(ji基)月:一整年。《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管子·法法》:“在臣期年,臣虽不忠,君不能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