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金牌有多少骄傲值得炫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0:49:26
11月14日,新华社的杨明写了篇文章《一骑绝尘并非好事》,大概意思就是“得金牌多并非好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用专业的选手对抗他国的业余选手。这是姚明和侏儒的争斗,赢了也没意思。如同往常一样,这篇文章遭到了很多方面的痛斥。随着口舌战争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亚运会拿金牌拿到手软,到底有没有意思?
新华社杨明[点击进入他博客]【回顾争端起因】 杨明:《一骑绝尘并非好事》
果不其然,中国军团在广州亚运会上飙出“开门红”,首日狂扫19金,显出一骑绝尘的强大实力。可以预见,不出数日,电视机前的观众就会患上金牌疲劳症。估计,这次中国金牌总数肯定超过20年前的北京亚运186枚纪录。若此,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个人以为,并非好事。
首先,这种现象对亚洲体育和谐发展不利,一家独大的局面导致了亚洲体育的失衡,会使其他参与者都成陪衬。举个通俗的例子:本来是请大家做客的,结果,鱼翅和熊掌都让主人抢吃了,剩点汤汤水水的给人家分,咱好意思吗?再这么整,人家不跟咱玩了,怎么办?上亿年前的生态法则告诉我们:一旦一个地区存在一支巨无霸的恐龙,小动物们就只能逃之夭夭了,和谐共存的局面就将丧失。
另外,这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与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什么?伟人早就说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走路、擦地、小跑都算运动,是小百姓们的健康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成为主导方向。
很担心,国内媒体会不遗余力地把中国军团的金牌风暴鼓动得越来越猛,甚至向20年前的体育强国梦看齐,金牌拿太多非但不是好事,可能反而会有负作用,这点,有关方面需要早作判断。 [查看详情]
 
杨明的文章发表后,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他还说:“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
【回应殷宝林】 杨明:《谁在颠倒是非?——对质疑者的回应》
前几天写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稿,由于触及到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引起大家的热切讨论和关注,支持和反对者都有,我认为这绝对是件好事。只有经过大讨论、大碰撞才能对中国体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梳理;才能看清方向、走出误区,才能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健康发展。
这场大讨论早晚都要到来,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新话题,以前一直被压抑。希望我那篇不成熟的文章可以引起一场不同观点的大争辩、大反思,促使体育真正回归本真,改变重视竞技体育,忽视群体体育的畸形现状,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使国民体质明显滑坡的现状得以改善。
在这里,我对支持和反对我观点的人都表示感谢,但是,对于某些恶意的人身攻击,感到有回应的必要。需要强调的是,我今天是以个人身份发表看法,文责自负。 [查看详情]
 
只有中国和朝鲜还在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
亚运会上争金牌的确没错,但要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大概许多人不清楚,当今亚洲,只有中国、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世界罕见。也就是说,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养的专业选手,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日、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有其他工作,体育只是爱好。就连日本足球队中也有6名大学生。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在许多项目上,我们当然占尽便宜。
前苏联、东德曾经也采用过专业队模式,80年代,这两个体育巨无霸在奥运金牌榜上排在美国前面,好不威风,但由此产生的负作用很大,受到世人的诟病。现在,俄罗斯和德国早和世界接轨,政府不再养所谓的精英尖子,采用业余和职业选手参赛,虽然成绩远不如昔,但批评声绝迹,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和国人健康水平远在我们之上。田径和游泳是美国的金牌大项,所有美国参赛选手都是业余的,大多数是大学生,比如“飞鱼”菲尔普斯;再比如,世界锦标赛上战胜刘翔的法国选手杜库雷,是法国的大学生。 [查看详情]
 
中国运动员身份造假已是公开秘密
在国际大赛上,包括本届亚运会上,新闻中心电脑储存的选手介绍中,我们的专业国手均号称是大学生,打着业余身份参赛,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种行为已经延续了N多年,延续的是前苏联和东德的路数,国外已经见怪不怪了。问题是,当我们已经在亚运会上拿到的金牌数超过第二到第十名总和时,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即便超过第二名金牌100枚到底能证明什么?你以为世界看你的目光是赞许和敬佩吗?我们难道不应对这样的作法反思吗?有人说,瞒报身份和弄虚作假或服用兴奋剂相仿,不知大家对此作何评价?
以前,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们也是用国手参赛,也象亚运会一样绝对金牌总数第一,最近几届改为选派真正业余大学生参赛,虽然金牌立时少了许多,成绩差了一块,但却体现出中国大学生真实的运动水平。中国丢脸了吗?没有,反倒对大学培养高水平选手是个极大的促进,是和国际真正接了轨。
建议增加业余选手参加亚运是我个人的意见,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讨。质疑者认为那将是对外国选手的不尊重,比赛观赏度下降,不该这样做。我则认为,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应该自觉遵守的游戏规则,对外号称业余选手,实则专业身份,这不是君子行为。既然大运会我们都改了,亚运会怎么不能改改?我们的体育舞蹈就是纯业余选手,不是照样包揽了10金吗?我很理解许多人的爱国热情,希望中国选手金牌拿得越多越提气,但你觉得人家服气吗?我们应该吗? [查看详情]
 
多拿金牌要建筑在国人体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竞技体育争金牌没有错,但争到了世界第一、亚洲第一后,我们是否该回头看看我们走的脚印和路径是否发生过偏差?20年前,大赛金牌的确鼓舞过我们,当时的我们的确需要体育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但是,现在中国各方面都在创造奇迹,国家强大了,国人心态也在变。能多拿金牌自然好,但必须要建筑在国人体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奥运金牌少了,日本后悔了,真的吗?日本开始学我们的举国体制了吗?政府也给他们的柔道选手组建了专业队了吗?他们的国民身体素质是在不断下滑吗?
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认为中国体育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正处十字路口,指望中国体育能有个华丽的转身不现实,但相信中国体育的体制、包括运动员培养模式都会慢慢和国际接轨,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查看详情]
 
小结: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这场口舌战争里。比如金汕的《亚运官员不能曲解别人说话》(查看)、雷默的《金牌的烦恼》(查看)、李桐的《殷宝林同志,恭喜你出名了》(查看)等等。这个争论也许没有结果,不过管他呢,至少咱们热闹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