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反对借助奇迹,把耶稣描绘成一个超人性的神 - 神学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48:06
换肤 |设置 |登录
网易▼ | 网页图片热闻购物音乐视频词典更多▼
有道 - 网易旗下搜索


>网页结果博客问答论坛
按时间搜索
最新信息一天内一周内一月内一年内
搜索历史
康德反对借助奇迹,把耶稣描绘成一个超人性的神《康德书信一百封》李秋零译新疆特克斯县按八卦图新疆特克斯县按"八卦图”建设解决拥堵李秋零更多 »
清除 -关闭
«
赞助商链接
通用网址直达康德反对借助奇迹,把耶稣描绘成一个超人性的神 在此展示您的推广信息
共22条结果 网页结果
第四编康德主义 第19章浪漫派的精灵_德国吧 - 贴吧
寻求一个伟大的计划即世界图式,并最终借助魔幻的意...在《关于神话的谈话》中,弗施莱格尔用神话来克服、否定近代社会的人性异化和机械合理化的科学思维。...
贴吧 - post.baidu.com/f?kz=152092257 - 2006-12-02 -快照 -
康德哲学笔记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 天涯博客
康德肯定了耶稣在道德上的榜样作用,但反对借助奇迹将耶稣描绘成一个超越人性的神。完善人性的现实性不在于历史上确有一个作为上帝之子的耶稣,...
天涯博客 - 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 - 2009-04-22 -快照 -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精神由静观到实践 -- 张 典_静海 - 新浪博客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的现象描绘方面最具科学精神,但这个先验自我的打入客体的外观的感性的眼光辩证批判...黑格尔反对康德的纯粹精神的彼岸世界的这样的神学,...
新浪博客 - blog.sina.com.cn/s/blog_472121f00100... - 2010-08-10 -快照 -
第二部 耶稣基督 - 恩典在线
“无疑地,我们可能指祂位格里的神性,用来解释主对律法的运用和教训。我们可能说祂解释律法,因为祂是律法的订立者。祂以祂设立律法的权能来修改或取消...
恩典在线 - www.edzx.com/zxdj/%BA%EA%B5%C0%CA%E... -快照 -
耶稣基督与神话学-基督教网站 - 圣经-福音-十字架- b... - 旷野呼声
“当我离开 -- 212 802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他们时,恰恰是那种使我感到痛苦的东西,变成了心灵和肉体的甜蜜.“因此可以说,在那里不只是改变主意,而是...
旷野呼声 - kuanye.net/qzzd/sxwx/20081230/4041... - 2008-12-30 -快照 -
第四节 从技术科学看耶稣会所输入的“西学” - ... - 敏思博客
这种精神与方法显然是与耶稣会教士们背道而驰的,他们并不要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什么,他们追求...而耶稣会的任务却是要反对这场革命而保卫天主教会的。...
敏思博客 - blog.stnn.cc/wbrr/Efp_Bl_1002752271.a... - 2010-03-04 -快照 -
我为什么激烈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_关天茶舍 - 天涯社区
浏览:8275 回复:356
所以这些思想有,但是成不了主流,而在宋以后,最为保守落后反对一切进步扼杀人性的三教合一的理学(三教合一的理学对中国进步产生的巨大阻碍正是我未来的学位...
天涯社区 - 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 - 2010-03-04 -快照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诗与神的对话-外国文学与宗教
描绘了牧牛女工罗陀 对主的渴求:“她无处不神秘地见到你,就象喝到了甜甜的...灵魂救 赎就是借助这种信仰的超人间的力量,把自己从有所欠缺的自然状态下拯救 ...
www.lantianyu.net/pdf33/ts069043_2.htm -快照 -
程文超老师,一路走好!!! - 学术动态 www.... - 北大中文论坛
发帖时间:2004-10-28
主贴:沉痛悼念中山大学程文超教授!!! 这是广东学界最具智慧、功底最为扎实的学者! 这是广东学界的一大损失! 这是继武汉大学龙泉明教授之后又一位勤奋的学者! 我还准备想报考程先生的博士!现在却!!! 根据统计,...
北大中文论坛 - 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 - 2004-10-28 -快照 -
冲破怪圈见真实--超静空思辩--生动的哲学 - 文... - 春秋中文社区
发帖时间:2004-06-18
主贴:各位好!新到这里报个到。以下是本愚从2001年到2004年在多家BBS社区发表的哲学文章和答复众网友的辩论,由于这里每篇发文限制字数就分三页贴出来,内容较多,但观点新颖,很有必要先保存再慢慢阅读。...
春秋中文社区 - 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14... - 2004-06-19 -快照 -
搜索结果不理想?请帮助我们改进

有道首页 -帮助 -关于有道 -官方博客©2010 网易公司服务条款 京ICP证080268号
博客快贴地图翻译阅读手机书签桌面词典全部产品
首页新闻邮箱博客相册游戏全部产品
您确认要清除搜索历史么?
! 访问该网站可能会损害您的计算机!
第四编康德主义 第19章浪漫派的精灵_德国吧 - 贴吧
查找:康德反对借助奇迹,把耶稣描绘成一个超人性的神
吧内搜索 | 帮助 共有6篇贴子
第四编康德主义 第19章浪漫派的精灵
komet
18位粉丝
2楼
如果德国浪漫主义者知道20年后的雪莱还要为诗声辩, 可能会为人类的命运更为悲伤了。 因为,德国浪漫派美学的全部内容,就是无法忍受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功利化、理智化和机械化, 就是要用诗和美来为已经丧失内在灵性漂泊无依的现代人类重建家园。 一生活的诗化
德国浪漫派诞生于1795—1800年。 1797年,谢林、弗·施莱格尔(FrieddrichvonSchegel,1772—1829)、奥·施莱格尔AugustWilhelmVonSchlegel)、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蒂克(JohannLudwigTiec,1773—1853)及与他们接近的瓦肯罗德(WilhelmHeinricWackenroder,1773—1798)、施莱尔马赫(FriedrichDanielErnstSchleiermache1768—1834)等人先后聚集在小城耶拿。 1798年开始出版《雅典娜神殿》杂志(1767—1845), 标志着德国浪漫派的正式形成。 蒂克后来在给奥·施莱格尔的信中感慨地说,那是我生命中最辉煌最快乐的一个时期, 我们都年轻,奋发向上,诗歌与哲学共同组成了一个接一个幽默、快活、富有哲理的聚会。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浪漫派不只是一个流派, 而是代表了一代人,一代感情深刻、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诗人。 确实,“浪漫的”意味着“全面的”、“符合生活的”、“取材于历史的”、“超出日常生活的”、“无目的的”、“非功利”的等等含义。 而最主要的,是对人的新的理解,它是感性具体的人性对具有非人性内涵的“进步”的反弹。 18世纪以还,旧制度到处崩溃,社会—文化传统遭到严重摧毁。 一种对于世界的内在变动、它的稳定性以及过去认为不可移易的社会准则、价值和形式的相对性的感觉取代了上一世纪明确的纯理性主义世界观。 启蒙理性的乐观承诺没有竞现,法国的”93年恐怖”显示政治革命也不能带来幸福, 浪漫派想以情感和想象来矫正为科学实证和启蒙理性所主导的近代人性意识, 维护人的内在体验、自然情感、思维的灵性。 他们表达的不是一套理论系统,而是一种人生态度, 一种生活方式。 正如高尔基说的,浪漫主义是最富有人性的情绪。 浪漫派渴望生命的丰富充实和自由任性,而不是哲学的程序和条理; 他们从法国园林的古板风雅里走出来,转向德国森林的紊乱复杂的神秘; 他们相信生命具有的不是科学分析所能理解的限度, 天性比理性更能导致更真实的存在,更深层的真理; 浪漫派作品展示的,不是普通人生活其中的单调无聊的世界, 不是充满竞争需要忍耐的功利人生,而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奇迹的迷一般的世界, 这是古典主义、启蒙哲学没有打开、没有窥见的世界。 耶拿小组是在费希特、谢林哲学的直接启示下诞生的。 费希特没有独立的体系性的美学,他之于美学的意义, 主要就在于他的理想主义对浪漫派的鼓舞。 他以心灵或精神为实在的中心原则,使人从机械的重累中解放出来。 科学的范畴不能把握遍及宇宙的活生生的整体, 只有在行动者的内在的经验中、在直觉中,才能认识宇宙。 浪漫派特别认同他的“自我设定非我”的主观唯心义, 在夸大的同时又改写了这些倾向,以感情取代理性, 以诗人天才的预测和同情的洞见解释其直觉,理性的伦理的自我成为神秘、诗化的自我。 谢林的同一哲学以自然为可见的精神,精神为不可见的自然, 为浪漫派解放了自然,引发新诗人赋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有爱慕的同情心来看待世界, 这是他们在呆滞的机器面前所不能感受的。 谢林既是浪漫派的一员,又有自己独立美学体系, 本书18章已有评述。 浪漫主义美学异常丰富复杂,且内在矛盾比皆是, 他们的基本倾向是两个崇拜:自然和诗。 浪漫派的自然是某种神秘莫测的、未经人化的、实际上是超自然的东西。 对于浪漫主义来说,只有通过与自然合一,才能找到美感与生命的意义。 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dFriedrich,1774—1840)多以广漠而孤寂的风景和海景作题材, 表现人在自然威力面前的孤立无援,其名作《伫立于雾海之巅的漫游者》的整个画面就是一个伫立于峻岭或峭壁之上面对苍茫雾海的漫游者。 这幅画可以与英国浪漫诗人华滋华斯的《序曲》第8章映照: 2006-12-2 17:28
回复
komet
18位粉丝
3楼
沐浴在一派落日的强烈光线之中,
他的形态在我的眼前显现:
我遥望在天幕上的他,
一个孤独而又崇高的形象,
高于一切!就仿佛是那查尔特勒
修道院十字架,凌空而起,
独立于危崖之上,供人礼拜。 尽管对自然的描绘至少在文学上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但浪漫主义的自然,正如英国史学家卡莱尔所说, 却像是斯芬克斯,具有天仙般的可爱与温柔,她有着女神般的面庞与胸脯, 但在下面却是一庞大头母狮子的身躯与利爪。 她的身上有种天国般的美,也有某种阴暗的、凶残的、宿命的东西, 这些属于地狱的。 对于智者和勇士,对能够辨明她的谕示并解答她的人, 它就像一位圣洁的新娘与爱情的俘虏;但对于无法这么做的人, 它则是一位毁灭的恶魔。 如果说古典文学欣赏的是自然原前一方面,那么浪漫派则同时礼赞自然的两副面孔。 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自然对人有用时候,浪漫派并不认为它美; 他们发现自然在蛮荒状态中,或者当它在他们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怖感的时候, 才是最美的。 明晰的轮廓、清楚的图形都是枯燥的散文,而黑夜和峡谷的幽暗, 使心灵为之毛骨悚然、惊慌失措的孤寂,“森林间的孤寂”、“月色皎洁的魔夜”等等, 才是浪漫派爱好的境界。 耶拿小组崇拜诗,首先是为诗(艺术)超然独立, 与实用功利无关。 奥·施莱格尔说过,许多人对艺术并无恶意,但他们如果只从实用的角度去理解, 那就极度贬低了艺术。 现实生活是乏味平庸,是需要用诗来否定和克服的东西, 创造性想象能够以未被异化的形象出现,诗人的直观和超越的思维本身就是对束缚于功用、目的的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生动的批判, 诗人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想象的、理想的东西代替生活, 造成生活的诗化。 其次,诗的生活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诗是超越知性和理性的精神活动形式, 想象不再是建立艺术世界的特殊的人类活动,而是具有了普遍的形而上学的价值, 诗的想象成为发现实在的唯一线索。 费希特的唯心论以“创造性想象”的概念为基础; 谢林宣称艺术是哲学的完成。 在施莱格尔看来,真正的诗不是个别诗人的作品, 而是宇宙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的艺术作品;诺瓦利斯相信诗是绝对名副其实的实在, 越是富有诗意,也就越是真实;诗不是生活和事业的表现, 人生和事业倒要以诗为出发点,诗创造人生,它就是理想的人生。 诗被抬高到它从未获得过的显赫地位,它们成了发现宇宙宝藏和奥秘的新工具、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这一夸张的理由在于
,诗的真正的、唯一的主题是“无限”, 美是无限的一种象征。 诗表现的是不可思议的东西、令人惊奇的景象、神秘的题材等等。 弗·施莱格尔的说法是,一个人只有具有他自己的宗教, 具有关于无限的独创概念,他才可能成为一个诗人。 那么有限的感性世界是否就与美无缘呢? 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出版后,浪漫派评论家们以热情的语言为之欢呼, 把它和法国革命、费希特哲学等同为三大事件, 诺瓦利斯在歌德身上看到了诗的精神在人间的化身。 但当迷娘和竖琴老人等浪漫人物在《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被更现实的人物和平凡的事件取代时, 诺瓦利斯就深深失望,转而把歌德视为诗的叛徒。 但这是说浪漫派完全否弃了具体的、现实的存在, 苏联学者古留加有一个看法:浪漫主义者不仅善于憧憬遥远的、不可实现的东西, 而且善于在近前的、日常的、属人的事物中找到自己的理想。 这样说略显过头,浪漫派意识到诗和生活的巨大矛盾, 也曾不间断地追求它们之间的和解,比如诺瓦利斯神秘的辩证法, 但他们并未解决好,无限的理想总是凌驾于有限的现实之上。 他们反对生活的目的性、功利性,他们对日常生活庸俗性的否定等等, 都源自这一点。 二永远的”蓝花”
诺瓦利斯本名哈登贝格(Frieddlichvonhardddenberg), 诺瓦利斯是他的笔名,意为“开拓者”,他开拓了浪漫派诗歌, 成为寻找蓝色之花的发源地。 《花粉》(1798年)、《撒斯的学徒》(1799)、《圣歌》(1800)、《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1802年)、《基督教与欧罗巴》(1802年)、《夜颂》(1802年)等既是他的文学作品, 也是浪漫派的美学著作。 2006-12-2 17:28
回复
komet
18位粉丝
4楼
诺瓦利斯把哲学定义为一种乡愁,一种以四海为家的渴求。 但正如《花粉》所说,我们四处寻找的约绝对的东西, 找到的却尽是些具体的物。 这是诗人一生的问题:对无限的竭慕与追寻,以及他所遭遇的事物的有限和短暂。 他的诗和美学,就是对这个无可解决的矛盾的一种浪漫的解决方式。 1794年,诺瓦利斯在腾斯台特爱上了12岁的索菲·封·库恩, 这是一个见者都为之倾倒的矫小、自然、活泼的小姑娘。 诺瓦利斯在她身上寄托了全部幸福和理想,但一年多后, 索菲患病死亡。 尽管这并不令人意外,但诺瓦利斯还是受到极大震憾, 以至感到自己也随她而去。 索菲死后几周,他的弟弟埃拉斯姆斯去世,1800年他的另一个弟弟也去世了。 从此疾病和死亡成为诗人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它启示诺瓦利斯的是,死作为一个难以摆脱的幽灵将萦绕于人的一生, 意味着有限的毁灭,这种毁灭使人成为无情时光流逝中大悲哀的囚徒, 人类似乎注定在死亡幽灵的笼罩下生存于挫折与无意义之中: 死亡带着恐惧与痛苦
撕碎了欢乐的盛宴
当心中充满甜蜜的爱欲
时光短暂而又美好
但爱侣和死亡,却使人
被徒劳的渴望和漫长的悲哀笼罩
经过脆弱的反抗
只能沉浸在属于死亡的困倦的梦境
欢乐的浪花被打碎
撞向无限惶惑的崖壁
要达到生命的绝对意义,就必须克服有限性、死亡和时间, 这是科学不能提供的。 1798年,诺瓦利斯全身心地投入了对自然的研究, 其结果是对科学的否定,他觉得科学以数学性的方法分解事物, 既无望深入事物的核心,也把人的灵性和自然的神秘蚀解在理性主义的冰水之中。 所以他决然与科学分手,把目光转向诗的世界: 从此以后,我只研究诗,对所有的科学都必须诗化。 他所谓的诗,不是狭义的写诗读诗,而是运用人的精神和智力进行改造生活条件和生存方式的创造性活动, 是对现存一切有限物的超越。 世界的诗化,诺瓦利斯又称为浪漫化,这就是对普通事物给予崇高的感觉, 对日常生活给予神秘,对已知给予未知的尊严, 对有限给予无限的外观。 浪漫化的目的是从感觉到超感觉、从有限到无限、从物质到精神。 矛盾的双方所以能统一,基于一种神秘主义的辩证法: 无限是由有限聚合而成或渗透在有限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物”中才能追寻“无条件者”或绝对者。 “物”的德语词是“Ding”,“无条件者”是“Unbedingt”, 诺瓦利斯觉得“Ding”显然就是“Unbedingt”中的字根“Dingt”, 无条件者的意思是极为自由而无拘无束,超越所有的“物”但它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 恰恰相反,辩证思想否定任何确定的范畴能够孤立地存在, 作为范畴自身确定含义的必要条件和组成部分, 它必须与对立的范畴共同存在,比如小仅仅相对于大才有意义, 因为存在着否定,肯定才是可能的。 任何表面上对立的范畴都是从一个更大的绝对总体中产生的单方面抽象, 总体通过将假定的对立范畴转化为总体内在本质中确定的规范或表现形式, 同时又不破坏各自的含义,而使其得到统一。 在诺瓦利斯的作品中,万事万物都被解释为或设定为相互关联的, 一切界线都消失了,所有的距离都相互接近,所有的对立都得到融合。 主体与客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精神与自然通过“类比”而具有“同在性”或统一性。 诗化就是创造一种“具体物”和“无条件者”的统一体, 在“具体物”中发现“无条件者”。 对“无限”的憧憬是诗的奥秘和诗人的宿命,《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以童话的方式讲述一个诗人奥无特丁根的故事, 他胸怀对世界的预感,寻求至善至美。 在梦中,奥夫特丁根极目所见只有一朵蓝花,他怀着不可言说的温柔之情长久地注视着它, 最后他想接近它,花忽然活动起来,开始变化, 叶子闪闪发光,慢慢垂向花茎,花朵向他靠拢过来, 花瓣形成了蓝色的翻领,里面闪动着一张娇好的面。 梦境消逝了,但奥夫特丁根从此念念不忘,决意离家漫游, 寻找自己的家园。 蓝色暗示着遥远,蓝花象征一个心灵所能渴望的一切无限的事物, 一个神秘的世界。 这个世界本质上是达不到的,因此对于它的憧憬在所有浪漫派的笔下, 便被描写成永远的到处的不安的追求。 个体的感性存在受着无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只有在精神与自然的神秘的类比关系中才能找到根据。 诺瓦利斯扭转费希特的学说,精神不但创造自然, 它也存在于自然之中,精神作为与“非我”对立的自我意识, 恰恰是以“非精神”和物的方式出现的,它被窒息在自然之中, 禁锢了精神的自然是“一座石化了的魔湖”。 科学仅仅把自然当作物理世界来研究,使得精神生活荡然无存, 加剧了人的物化。 魔力还须魔力来解除,唯一能够解救精神的是诗, 它能把被魔化了的自然重回天然状态,使石化了的精神再度激活。 诺瓦利斯认为诗人无所不知,比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 他的职责与预言家、牧师、医生和立法者等同。 诗人是一个真正的魔术师,他的想象可以任意驰骋, 使一切都生动活跃起来,给自然以生命并创造出一个奇异的世界。 诗人的语言仿佛是一种咒语,世界是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演奏的乐器。 2006-12-2 17:28
回复
komet
18位粉丝
5楼
诺瓦利斯对诗的赞扬与雪莱相近,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相近。 诗所创造的审美对象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中自然与精神和谐一体, 自然中有精神,精神中有自然。 诺瓦利斯认为自然中没有什么比伟大的“同在性”更值得注意, 在他的作品中,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所有的对立都得到融合, 时间和空间都相互交替、相互对应,一个事物的意义包含在另一个事物之中, 外在世界的意义只有在人的内心才能找到。 这就是诗的魔力,它可以克服生命现实中的矛盾和有限, 创造出一种无所不包的完整和谐,让精神与自然合为一体。 所以,世界并非科学或一般人所看见的客观自然, 而是超验的自然。 诗人的魔术可以在庸俗实利、感性实在的表面世界背后, 他发现了一个更真实、更高的世界,这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就是自然的本质, 对它来说,感性世界只有象征的意义。 这个真正的自然在哪里? 诺瓦利斯回答就在我们心中。 在《撒斯的学徒》中,真实的、更高的世界仿佛是蒙着面纱的撒斯女神。 为了揭去她的面纱,主人公作了一次漫长的朝圣。 他成功了,他揭开了撒斯女神的面纱,看到的却是他自己。 诺瓦利斯意识到,现代人的官能过于迟钝,以至不能真正的认识真实的自然, 《撒塞的学徒》就是教人如何具有美德,美德是一种能认识关系、组合的官能, 是一种能在具体物中发现类比和统一的能力。 所以它是尘世万象中光芒四射的、使万物都具有生命的光, 它把生命灌注给自然,创造奇迹和不可思议的东西能。 从内心观察自然并在内心占有自然,通过道德官能把被占有的东西道德化, 寻求一个伟大的计划即世界图式,并最终借助魔幻的意志把它投射到自然中, 使自然道德化,这就是自然和精神的循环。 精神既是设计又是行动的艺术家,自然是艺术家转变为艺术作品的材料, 精神在追求,在行动,自然在承受和供奉。 精神创造,自然滋养。 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向心内视,摒弃丑陋的现实, 消除对外在世界的依赖和执着,充分高扬精神, 扩展自身的活动,把自己变成命运;然后是对外在的自主的、持久的观照, 把整个世界都包容在自己的构思之中。 他的体验是:自己在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于是去追求彼岸和内心, 一旦到上他称之为“故乡”的彼岸或内心,他就回转过来, 俯视那个他觉得陌生的世界。 从而现实的感性世界就被染上神秘的色彩,自然就被浪漫化。 根据这种神秘的辩证哲学,死亡和新生、光明与黑暗都是相互渗透和交流的。 诺瓦利斯诗的主题是死和夜。 索菲死后,诺瓦利斯在每天的日记中则记述接近死者的尝试, 一旦对死者想得太少或太冷漠或心情愉快,他就责备自己。 冷静的心理分析和神秘的激情交替出现,爱人的形象在他那里逐步升华提高。 《夜颂》记述了他徘徊在索菲的坟旁所感到的不可言状的喜悦: 丘冢化为云烟——透过云烟,我看到我的恋人的神化的容貌。 她里栖息着永恒——我握住她的手,眼泪流成闪闪发亮的、割不断的飘带。 千年的韶光坠入遥远的下界,像暴风一样。 我吊住她的脖子哭泣,流下庆幸新生的眼泪。 ——这是最初的、唯一的梦——从此以后,我才对夜的天空和它的光、恋人感到永恒的、始终不渝的信仰。 (《夜颂》)
当爱受到由死亡意识引起的痛苦反抗时,精神的爱就会被点燃。 一个人可能屈服于死别的痛苦甚至以毁灭自身, 也可以由死别的痛苦去永恒地深化他对所爱者的精神统一的渴望, 这种深化是作为一种难于言说的喜悦来体验的。 死亡就是对生命的浪漫化:
我漫游进死亡
那天,每一种痛苦都会成为
激动的喜悦
一瞬间,我自由了
沉醉在爱的源头
无限的生命在我心中有力地生长
在他后期的诗作中,圣母和耶稣之死的思想常与索菲和她的死混在一起。 绝望于尘世的一切,索菲成了人类和上帝之间的中介, 诺瓦利斯把目光转向彼岸世界,希望在那里和索菲重逢, 生活在真正的未来和对上帝、不朽的信仰之中。 2006-12-2 17:28
回复
komet
18位粉丝
6楼
同理,光明使对“具体物”的意识成为可能, 所以也就是丧失、痛苦、不幸的来源,而夜既是无限度的超感觉的统一原则, 又是对这无限意识的原则。 白昼或光明除非和黑夜结合在一起,否则就只能导致痛苦。 当意识的种种对象在黑夜中失去清晰的轮廓并模糊地浮现和重叠在一起时, 便产生了一种对神秘而」宏大的总体的模糊感情, 这总体无处不在,弥漫和充满了全部有限的视觉存在: 那时,从遥远的碧空——从我往日幸福的绝顶上, 降临了黄昏的恐怖——突然切断了诞生的纽带——光的锁链。 尘世的壮丽消逝,我的忧伤也随之而去——哀愁汇合在一起、流入一个新的、不可测知的世界——你。 夜之灵感、天上的瞌睡,降临到我的头上——四周慢慢高起——上面飘浮着我有解放了的、新生的灵。 (《夜颂》)
三、“反讽”的诗性
弗·施莱格尔是德国浪漫派的领袖,他厌恶学院式的体系化, 以其《雅典娜神殿》(1797—1800)的断片集作耶拿小组的主要理论著作。 施莱格尔对诗有自己的理解,他称之为“浪漫诗”或“总汇诗”。 《雅典娜神殿》第116条对此下了一个定义。 其要点,一是认为浪漫诗是渐进的包罗万象的诗, 它的使命不仅在于重新统一诗的分离的种类,把诗与哲学和雄辩术沟通, 它力求而且应该把诗和散文、天才和批评、人为的诗和自然的诗时而掺杂起来, 时而溶合起来。 这是说浪漫诗是总体艺术,是无限的整体。 二是认为它应当赋予诗以生命力和社会精神,赋予生活和社会以诗的性质。 只有浪漫诗像史诗那样能够成为整个世界的镜子, 成为时代的反映。 这是说浪漫诗要求与生活打成一片,诗成为生活, 生活成为诗。 三是认为浪漫诗能够运用诗的反射的翅膀飞翔在被描绘者和描绘者之间, 不受种种现实的和理想的举的约束,它承认任凭诗人兴之所至是自己的基本规律, 诗人不应受任何束缚。 施莱格尔认为现代机器文明使得整个人的思维都打上机械的烙印, 这就是“分析”与“理智”。 但诗却有一种总体化的功能,在诗的宇宙中,没有任何静止不动的东西, 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形,一切都在和谐地运动, 在诗里,分别、界限是次要的,联系、协调是主要的, 要对抗现实中过分的“理智”和“分析”,只有取消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界限, 合万物于一体。 包罗万象的“总汇诗”,可以把被分裂、被割裂的两种事物结合起来, 创作与批评统一,诗通过自我反思成为哲学,哲学应与诗结合, 获得诗的外形;针对现代社会得到强劲发展的科学, 施莱格尔特别说任何艺术都应当是科学,任何科学都应当是艺术。 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生完整化——诗化。 诗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功能,诗人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是施莱格尔面对现代社会所作出的审美的反抗。 既然现代体制具有分裂人性、妨碍人性和谐的趋势, 对抗的做法就是构思一个诗的世界,把眼光收回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他说我们有多少哲学与诗,我们就有多少道德。 诗与人生统一的目的是克服现代社会与人性的分裂。 浪漫派的诗学模式是艺术与科学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结合, 施莱格尔与诺瓦利斯一样,意在建立一个统一的精神世界, 但后者提出的方法是自然与精神的“类比”的魔化唯心主义, 他提出的途径则是浪漫的“反讽”。 “反讽”(Ironie)还可译为“嘲讽”、“滑稽”等等, 原意即反话,引申一下是悖论。 施莱格虽多处说到它,却从未明确论说,从美学上看, 主要是主客观的关系,即诗人如何对待世界、如何表达真理、诗人如何对待诗的题材和材料的论题。 在诗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意义上,反讽反对的是机械、僵化的世界观。 施莱格尔说哲学是反讽的故乡,反讽就是逻辑的美。 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似是而非的,因为事物本身是充满对立和矛盾的, 时间中没有任何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既是它自己, 又是它的对立面,冲突、摇摆、飘游既是现代社会的本质, 也是精神生活的本质,我们只具有个别的部分, 只认识一个阶段、一个方面。 矛盾是事物的属性,冲突、不一致就是永恒的, 我们只有凭借一种矛盾态度才能抓住其互相抵牾的总体性。 反讽的特点就是自我否定,它使一切静态的东西进入运动, 使一切存在的东西超越自身,它不允许人停留在某一点上, 要求不断超越自身,获得自由。 所以反讽不是主观任意,而是对客观性的追求, 是对“全面的真”的追求。 2006-12-2 17:28
回复
komet
18位粉丝
7楼
在语言与真理的关系的意义上,反讽针对的是“言”“意”并不和谐一致, 绝对真理一旦用语言说出来,也就具体化了,真理受到一种固定含义的束缚, 使人无法领会真理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思想是活动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则是固定的, 任何种类的最高真理都是平淡呆板的,所以真理总是要表达得新奇、尽可能悖理, 才能使人们不会忘却它的存在,甚至根本不能被言说出来。 施莱格尔反对体系化、概念化,他试图用他的“断想”取代理论, 以激活读者的思想。 在诗人创作的意义上,反讽突出的是诗人的自由。 诗人必须使用外在的题材和材料,是一种外向的、离心的活动, 如任其发展,他可能迷失在外在事物之中。 因此必须给他设置一个限制性的、向心的反题, 使自己保持在清醒的、客观的状态中,确保主体的精神自由, 不受种种现实兴趣的约束,不仅从内向外,也从外向内达到最高的和多方面的发展。 反讽就是诗人对题材抱着客观、完全优越、超然、操纵的态度, 同时也指诗人在创造了一个现实后,随即把这事的真相告诉读者, 打破他创造出来的意象,摆脱他的创造物的束缚。 只有在这两种自由的意义上,才能说艺术创作就是把精神对象化, 把主体客观化,创造一个“自然”。 反讽论是施莱格尔理论中最著名的论点,其核心是主体相对于客体、具体地说是诗人相对于客观世界的绝对自由。 他宣称,浪漫诗承认,诗人的随心所欲容不得任何限制自己的规则, 这乃是浪漫诗的最高法则。 这一法则的哲学基础,无疑是费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的定理, 但他的自由不能仅仅理解为无视客观的为所欲为, 而是指不粘滞于某一点、不固定于某一现成状态、不被某一规则限制。 正像黑格尔在哲学上批判费希特一样,黑格尔在美学上也严厉地批判了“反讽”说, 认为它导向任性而为、玩世不恭的非理性倾向。 由于施莱格尔的小说《卢琴德》确实提供了极端主观作风的样板, 更被人联系起来予以批判。 1799年以后,弗·施莱格尔转向与谢林相似的“泛神论”, 逐步摆脱了以创造、热情为核心的主观色彩比较强烈的“反讽”论。 诗不再是天才的创造,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普遍精神, 诗即宇宙,宇宙即诗。 这种有本体意味的诗是作为艺术作品的具体诗的源泉, 诗人职责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发现自然右的诗, 如果一朵花、一个美的行为、一个儿童都是诗, 那么,诗就必须理解为宇宙的最高精神,它在每一个事物中展示自己, 却又不充分地展示自己,它存在于万物之中又超越于万物之上, 使每个事物都具有诗性和神性。 1800年后的《关于诗的谈话》的主题就是“自然诗”或“宇宙诗”。 以这种审美化的泛神论为基础,弗·施莱格尔提出了著名的“新神话”理论。 在《关于神话的谈话》中,弗施莱格尔用神话来克服、否定近代社会的人性异化和机械合理化的科学思维。 反讽论主张以自由的、动态的诗来把握变动不居的世界, 解决主客体、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神话则以感性—想象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 以创造性的意象代替理智和语言把握最高的宇宙—精神。 所以神话不是文体学、修辞学,也不中启蒙主义所说的虚妄不真或古代的宇宙神话或起源神话, 而是从费希特的唯心论与谢林的自然哲学中推演出来的“关系系统”, 一种对于自然或宇宙的象形符号式的表达方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神话是古今对比的关键,弗·施莱格尔认为, 现代文学落后于古典文学的所有原因,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因为我们没有神话。 神话是古代人的中心点,是纯朴自然的产物。 古代神话里到处是青春想象初放的花朵,与感性世界中最直接、最生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依照它们来塑造形象,它在一种循环的完满性中构成一个整体。 而在近代,古人的这些禀性已不可复寻,近代神话即基督教艺术是观念的产物, 是一种“寓意”。 要提高近代诗,就要以一种更美、更伟大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神话, 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神话是对科学意识的取代。 历史不能倒退,新神话的创造不是像古代那样产生于自然, 而是产生于宇宙即诗诗即宇宙的“新唯心义”。 万物一体,一切事物都被同一个活生生的精神赋予了灵魂, 浸透了这个精神,无限的力量和行动使一切结成了一个巨大的体系。 孤立片面静止的科学、理智都不能表现、把握这一整体, 只有凭借想象来观照和领悟。 施莱格尔认为,神话有一个很大的优越,以往意识永远把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