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32:27
平昌县地处四川东北部,以粮食生产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多年来,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但田间机械化作业一直停滞不前,难以有效突破。农业生产主要沿袭传统生产模式。随着购机补贴和农机装备项目连续实施,田间机械作业从机耕开始突破,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稳步推进。通过5年时间的积累和探索,微耕机及作业操作技能日益完善,耕作质量日益稳定,优势日益突出,已牢牢扎根山区,深入人心,开始大量进入普通农民家庭,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拥有微耕机2500台,1.1万千瓦,实现机耕面积24万亩,机械垦荒和撂荒土地复耕800亩,节约劳动工日15万个,节约耕作成本720万元,机耕作业水平达到30%,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微耕机及作业的快速成长和广泛应用给传统农业生主方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一、机械作业带来深刻变化
1、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每人每天能耕作一亩,碎耙一亩需要3-4个工日,机械耕作每人每天可实现3-5亩,且耕耙一次性完成,工效提高15-20倍,为农业生产开创崭新局面。
2、耕作成本大幅下降。农村劳动力紧张和耕牛价格上扬,拉动了农业耕作成本的上升。2008年上半年收水每亩达150-200元,旱地耕作每亩达到80-120元,机器耕作收水每亩可节省50-100元。机械作业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
3、劳动力紧缺部分缓解。由于我县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土地撂荒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微耕机及作业的普及应用,机耕面积不断扩大,土地撂荒面积逐渐下降,劳动力季节性紧缺的矛盾得到部分缓解。
4、机械作业能力局部过剩。在微耕机起动早、发展快、使用广的地方,机械耕作活跃,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远远超过当地农业生产所需,呈现局部过剩,需要寻求新的作业区域。
5、农机作业市场开始兴起。微耕机作业能力满足更大范围农业生产需要,在田间作业强势需求支配下,田间机械作业服务市场自发兴起,开始承担简单调节农机作业市场资源和需求的任务。
6、专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由于农村劳动力奇缺,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更加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单台机具作业无法满足,专业农机服务组织应运而生,不断涌现。
7、农业生产观念普遍更新。微耕机克服了自然条件差、道路条件差、田块小的制约,在山区具有广泛适应性,改变山区田间作业不能实现机械化的认识,农民的观念被彻底颠覆,用机器代替耕牛成为共识。
二、微耕机跨区作业的必要性
微耕机及作业带给农村最深刻的变化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引发一家一户小生产模式与机械化作业的突出矛盾,为解决机械作业能力过剩的矛盾,充分发挥机械作业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开展微耕机跨区作业成为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
1、农村劳动力紧缺的要求。随着我县立县产业的重新布局,劳务输出产业不断壮大,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撂荒土地越来越多,耕作环节成为瓶颈制约。充分发挥机械作业能力,实现跨区机耕作业,有效扩大耕作面积,打破耕作的瓶颈制约,是当前农村的迫切要求。
2、作业能力过剩的必然选择,微耕机在全县分布不均,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现象突出,形成了微耕机作业能力相对过剩和不足,导致资源闲置与不足的矛盾,按照作业市场化要求,开展跨区机耕作业,拓展新的作业市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成为必须选择。
3、规范机耕作业市场的客观要求。当前的机耕作业市场相对混乱,全县作业质量、收费标准不统一,导致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随着农村对机耕需求日益增大,规范机耕作业市场成为微耕机经营者的共同愿望。统一规划市场容量,适时调度,市场化配置,推行微耕机跨区作业势在必行。
4、农机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耕作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田间机械作业以机耕为突破口,向产业化发展成为必须趋势。要求机耕作业市场化运作,有序开展跨区作业,增加作业范围和面积,促进农机作业产业化发展。
5、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机耕作业需求日益增长,微耕机经营必然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新的服务行业和经济增长点。机耕作业必将按市场规律流动,满足需求,实现最大效益,开展跨区作业在所难免。
三、微耕机跨区作业的有限性
微耕机及作业有效解放农业生产力,成为改变山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重要技术手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微耕机及作业作为机械耕作主要技术手段的补充,对山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受到客观条件和自身技术性能制约,难以采取与机收作业一样的全国跨区大循环模式,只能实现有限跨区作业。
1、设计性能制约。微耕作为拖拉机耕作的补充方式,在山区受到普遍欢迎,性能也日趋稳定和成熟。但按设计要求,微耕机耕作效果好,行进可操控性能差。不能满足大范围跨区作业快速行走的要求,只能在县域邻县接衔地区开展小范围和小规模跨区作业。
2、作业时间集中的季节制约。根据县内种植习惯及农艺要求,机耕季节最长为两个月时间,夏季收水要在1个月内集中完成,其余时间少量耕作,全年差不多有9个月为机具闲置时间,无法组织起来大规模、大范围的机耕跨区作业。
3、机具作业能力的制约。一台微耕机每天最多能收水3亩,耕旱地5亩,全年耕作能力最多为200亩,完成本地耕作任务,没有过多的作业能力实现大范围跨区作业。
4、经济收益的制约。田间机械作业跨区行动全部以经济收益为支撑点和着眼点,微耕机机动到外地一年作业量不超过200亩,总收入不超过2.5万元,直接成本达1万元(含运输成本),两个月时间的费用支出达0.5万元,修理等支出为0.2万元,最高实际收益不超过0.8万元,失去大范围跨区作业吸引力和原动力。有限跨区作业能有效降低支出费用,经济收益反而显著上升,作为经济收益全新渠道,成为上佳选择。
5、精壮劳动力缺乏的制约。微耕机作业实践表明,操作微耕机需要精壮劳动力,才能发挥机具的作业效率。随着劳务经济壮大,精壮劳动力大最外出,平昌共有31.3万个劳动力转移,其中95%为精壮劳动力,剩下的大是55岁以上的老弱劳动力,无法满足微耕机大规模、大范围跨区作业对精壮劳动力的需要。
6、运行机制的制约。当前微耕机作业完全自由化,盲目流动和跟风,缺乏相应的协会牵头,没有计划和目标,没有统一组织及规划,作业价格和标准也不统一,机具作业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微耕机最远在邻村间流动作业,难以实现县内及邻县的跨区作业。
四、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的可行性
微耕机大范围、大规模跨区作业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微耕机作业是农业生产手段的重大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经营规模随之自发调整和改变,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明显改善,积累了很多优势。
1、季节差异大。在县内不同海拔地区,农时季节相差近半个月,邻县耕种季节也不相同,为微耕机开展跨区作业提供了作业充裕的作业时间。
2、交通方便,近几年大力建设交通,主干线,农村道路和机耕道路已四通八道,形成网络,方便微耕机小范围内出入开展跨区作业。
3、作业能力失衡。微耕机主要依靠自发投入,各地方拥有量相差很大,作业能力失衡,有的地方过剩,有的地方严重不足,提供了微耕跨区作业的市场需求。
4、农村需求旺盛。根据微耕机作业特性,全县90%以上的耕地可以实现机械耕作,目前耕作能力为24万亩,仅占耕作面积30%,还有60万亩机耕作业的市场容量。同时,农村劳动力的逐渐空心化,劳动力越来越紧张,撂荒土地越来越多,支撑起农村对机耕作业的旺盛需求。
5、资金储备充裕。实现耕作机械化,彻底根除土地撂荒现象,需要大规模的微耕机保有量和出勤率,初步概算需要6000台微耕机80%的出勤率。全县每年实现劳务收入13.3亿元,农民资金储备充裕,能有力保障庞大微耕机规模的投入需要。
6、技术保障体系完整。农机校培训设施日益完善,每年培训800人,保障微耕机操作手全面培训。耕机经销商培训专门的维修人员,开展上门服务,确保微耕机技术服务需求。多年的操作锻炼出一大批微耕机作业操作能手,技能和技巧精益求精,保障微耕机作业的整体质量。乡镇农机站成为各技术环节节点,在县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形成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7、政策支持有力。三大政策对微耕机作业强力支持。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普惠农民,节约30%投入;二是争取各种项目实施对微耕机操作手实行免费培训;三是县级财政直接投入,开展农机助耕活动,拉动微耕机作业,支持畜牧业发展,促进铁牛走向田间,耕牛走向市场。
8、机耕服务队专业化。机耕作业实践过程中,共建立了29支不同规模的机耕服务队,开始了机耕服务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偿试,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影响日益巨大,为微耕机开展有限跨区作业进行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的主要特点
1、机耕服务产业化。全县机耕作业规模80万亩,出勤机具4000台,机耕作业收入8000万元,能有力支撑机耕服务产业化。组建完善专业机耕服务队,统筹调度,合理布局,向社会提供质量可靠稳定的机耕作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提供双方可以承受的价格优惠,积极拓展农机作业市场,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构建机耕服务产业,才能实现机械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微耕机及作业按市场需求及时有效流动,开展有限跨区机耕作业,推动机耕服务产业化发展良性循环。,
2、政策支持持续化。开展微耕机及作业有限跨区作业离不开政策和项目的持续支持。机具保有量的积累需要国家购置补贴项目不间断实施,减少农民投入。同时提高补贴标准,力争补贴额度与其它地区持平,加快机具量的积累速度。继续保持微耕机操作手免费培训,稳步提高操作水平和耕作质量,夯实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的基础。继续开展农机助耕活动,增加抗灾和帮扶投入,转变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方式,增强调控力度,调动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积极性。
3、作业市场规范化。培育成熟的农机作业市场,规范农机作业市场秩序对开展微耕机有了限跨区作业至关重要。当前,自发形成的机耕作业市场秩序混乱,表现为耕作质量差别大,收费计量不准确,收费标准不一致,投机取巧严重,市场调控困难,基本上是有市场没机具和有机具没市场的局面。利用行政调控手段确立统一的耕作质量要求和收费标准,利用农机项目和政策强化市场调节作用,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交换平台,构建基层调控网络,逐渐规范作业市场秩序,确保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有序推进。
4、技术保障系统化。开展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建立培训基地,实现微耕操作手的全员技术培训,保障微耕机操作手整体业务技能不下滑。设立技术维修中心,分片设点,全理布局,形成农机维修网络,全面覆盖作业区域,实现机械故障准确判断和迅速排除,现场抢修及时有效,保障机耕作业时间和进度。以乡镇农机站为主体,构建技术指导和调控网络,统筹调度技术人员,反馈技术信息,开展全方位技术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形成技术保障系统,满足机耕作业需要。
5、农业生产规模化。微耕机开展有限跨区作业面积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时间越省,收益越好,要求农作物栽播和收获时间高度一致,保证机耕作业需求的最小规模。间隙式、跳跃式作业将严重阻碍微耕机跨区流动。一家一户小生产模式比较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机器作业要求,农业规模种植势在必行。耕作机械化作业与农业规模种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是全面实现耕作机械化的主要方式,农业规模种植是机械耕作跳跃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有限跨区作业的必要前提。
六、开展微耕机有限跨区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微耕机开展有限跨区作业具备很多优势和有利条件,后劲十足,前景乐观,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具有突出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与机具作业能力不相适应。一家一户种植经营土地的规模不超过10亩,微耕机每年作业能力达到200亩,机械作业要求打破家庭种植对土地的禁锢,实现土地合理集中,规模经营。
2、农民收入不高,不愿承受机械作业费用。微耕机作业节省的劳动力在当地无法实现应有的劳务收入,相当于费用支出增加,每年8000万元的耕作成本,让农民不愿承受
3、补贴标准偏低,平昌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农机购置补贴全部依靠中央资金投入,补贴比例仅30%,与发达地区60%相比,差距很大。
4、耕作质量不一致。近年来,农机推广力度大,技术培训滞后,造成微耕机操作手技术水平高低差距大,耕作质量不一致,起伏大,难以获得农民充分信任。
5、精壮劳动力不足。精装劳动力操作微耕机作业,才能满足机具使用要求,发挥机械作业优势。但多年的劳务输出使全县劳动力严重空心化,精壮劳动力严重不足。
针对机械作业全面推进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争取更多政策和项目,增加配套投入,提高补贴标准;
2、引导农民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生产成本支出;
3、强化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机手业务水平和微耕机耕作质量;
4、提高微耕机作业比较效益,吸引精壮劳动力回流;
5、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合理集中土地,增大土地经营规模。
撰稿:平昌县农机局 赵碧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