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与人生的修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11:16
闭目养神是人在感觉疲累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静坐,又叫"打坐"、"盘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修行法。闭目盘足而坐,不想任何事情,是道、僧修行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也是佛教禅宗必修的,还是习武静功的修习方法。
静坐有利于腿部经脉的疏通和血液流通,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科学研究表明,静坐时人的心跳、心率降低,呼吸减缓,大脑电波松弛,肌肉放松,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明显下降,耗氧量减少,血液中的乳酸盐降低,肾上腺素和其它紧张激素下降,白血细胞、红血球细胞代谢变缓,压力抒解,免疫功能明显增强。美国和德国的生理学家,曾经选人作分组试验,那些静坐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漫步,之后静坐放松身体,两三个月后,专家为他们详细检验,这批人的唾液免疫球蛋白A 显著增加。人的静坐比睡觉更能减少能量的消耗。20分钟的静坐在减轻耗氧量上抵过六七小时的睡眠。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静坐如有功力,甚至能下降34%。我们每天静坐,容易使自己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如果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很容易会气血失调,久而久之会引致百病丛生。所以,从中医角度看,长期静坐可以大补元气,消百病。
静坐的功效更重在调心。人的身与心原本有连带关系。有报告指出静坐的人精神一松弛,脑电波多数是α波,其震荡频率范围8HZ-14HZ,脑波处于该频率时人的大脑清醒而放松,注意力呈聚焦状,容易集中精神,不易受外界其它事物干扰,大脑不易疲劳,心理状态刚是安静、轻松、愉快、专注。在脑波为α波时,人的身体放松,但意识清醒,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脑的活动就会顺畅,人会变得直觉敏锐和易有灵感。α波与人的心灵舒缓关系非常密切,其中"放松"与"专注"是α波的两大条件。所以,现代科学积极倡导α波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人从生下来,脑内就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静坐的人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日本有研究成果指出,头脑在α波时身体多分泌β-endorphin,有镇痛、解除精神压力、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防止老化、感受快乐等作用。由此可知,静坐对人的身心有百益而无一害。
"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郭沫若语)。静坐养气也是为医理所提倡的,《黄帝内经》就记有"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它是通过冥想集中注意力、达到心神合一的一种途径,近年来西方对于静坐进行的理论研究,是对这古老方法的现代科学诠释。据《庄子》记载,黄帝曾向广成子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段精辟的论述,其实是静坐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故各类练功门派及佛家、儒家、瑜伽对静坐都极重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每年有近万名患者就诊,医生除了用药外,还经常会教他们盘腿打坐,以消除精神上的压力和烦恼。在日本,有许多年轻女性到寺庙盘腿打坐,以消除工作的压力和烦恼。这是种对心性的修炼,所谓佛教中的戒、定、慧也有同理。普通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打坐,强身健体,也是修心的过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发现,那些长期参与打坐练习者,用于抑制负面情绪相关的右侧额叶眼眶皮质以及调控情绪相关的海马回体积都比一般人大许多。这项观察结果显示,打坐练习对于抑制不良情绪及提升正面人生观具有相当的助益,这同时也说明,何以那些经常打坐的修炼者看起来都特别的祥和平静了。《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静坐增强大脑的活动能力。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曾做过试验,对象是一组8位34-64岁间的修行者,在15至40年间每天打坐超过8小时,对照组是10位20-22岁的大学生,结果是脑区域活动的波动由修行时间长短引起。科学家们发现:静坐明显地影响脑部负责调节情绪和快乐的区域。
在静坐初期,时间稍长,人的两腿容易感到麻痹,杂念也很多。若两腿麻木到很难忍时,可以将双腿交换、调整下,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坐稳。但练习日久,在半年之后,情况便大大改观。静坐时,酸痛便会消失,思虑也逐渐减少,而且静坐约十至二十分钟后,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半小时以上,身心反而舒畅,此时静坐结束,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
静坐之前,最好将一切放下,行动从容安详。静坐中能做到松、静、净,自然地将全身机体放松,做到宁静思想、聚精会神,放下,自在,逐渐地呼吸也会细绵慢长;供应人的脑部的养料开始随着人的思绪越来越少,转为滋养身体的其它部分,一段时间之后,人的面色开始大为改观,身体越来越有轻盈感,劳累感大为减少,心态开始日渐平和,开始真正体悟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精妙与真谛了。
静坐须每天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或更多次,每次由五分钟增至十分钟,再由十分钟加到二十分钟以上,若能坚持两个月左右后,必大见功效。如能每天坐半小时以上,功力已是高出平常。静坐的要旨是"静"。静坐若无清闲幽静之处,在嘈杂的地方,也并非不可以,不过要能做到置心一处,不可心随境转。还要注意,面对喧闹声音,能不会有讨厌心,或想办法躲避,这种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应将一切包括声音置之不理,一心入静、静心、摄心、凝神,如此练习时间一久,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音两不妨碍。不过,功夫未到,不易体验个中妙处。俗话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诚如是。以心系念一处,外声不能扰乱,古语说:"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这个意思。
修行静坐的人,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返,均可自然地与宇宙大能联接,所谓与天地同流,天人合一。佛家和道家得到入定功夫的,都以静坐为首要。儒家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说。佛家有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静坐有功力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妙处难以与外人言表。藉由静坐中的心智松弛,能使一个人定心定性,统整人格与发展灵性,开启一个全新的人生。南怀瑾著有《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对此有详述。当年达摩禅师面壁 静坐长达十 年之久,把佛宗的哲理领悟到最高 境界。佛陀经过重重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于极深的静坐中开悟得道。佛教传入中国,佛弟子修行证果,都是以静坐入定为胜。古偈说:"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踟趺坐,魔王亦惊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