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学校长的日记:为了教师的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0:28:11
更新日期:2007-09-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 50
去年夏天,潍坊一中、二中的初中部合并成潍坊广文中学,原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赵桂霞被任命为校长。到任后,赵桂霞把打造一支幸福的教师团队作为奋斗目标。在她看来,“幸福塑造幸福”,“幸福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大量调研,她找到了教师幸福感的来源,那就是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收获成功。于是,她“给教师创造关键事件”,与教师一起“加入到研究教学流程的行列中”,引导教师“有所不为有所为”,“把自己的优势做强”,“持续做重要但非紧急的事情”。一年来,她坚持用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潍坊广文中学的教师们在校长营造的环境中不断收获成功的经历。
为了教师的成功 为了教师的成功
—— 一位中学校长的日记

上图赵桂霞和学生共享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快乐。

上图“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起了平台。本版图片由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提供
2007年1月11日 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
每个教师都希望并且追求成功,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在原地踏步。
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成功教师有哪些共有特征?看一下身边的名师,孙颖、常玉如、韩兴娥,分析一下熟知的名师,李镇西、于永正、程翔,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有“做一名孩子喜欢的好教师”的理想追求;爱教育,始终对教学充满激情;爱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爱学习,把读书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甘平庸,勇于加压,不断超越自我,等等。
这一切,我们教师也都曾做过。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时候,哪个不是怀揣着理想,要做一名好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哪个不是激情澎湃、慷慨激昂?也曾不甘平庸,要在教学上有所作为;也曾努力学习,要在工作中超越自己。但是,对有些人来说,这一些似乎远去了,遇到困惑的时候,开始放弃;有了一些经验的时候,开始找不到激情;被琐事缠身的时候,可能会把烦恼不负责任地抛洒在课堂上。
而名师从不这样,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追求,坚守着对事业、对学生的爱,坚持、坚持、再坚持,始终如一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迈进。
研究他们的发展轨迹,发现也有其共同特点:都经历过促使他们成长的“关键事件”,比如在课堂大赛中获奖,或者参加教育科研获得了成果;都受“关键书籍”的影响,有学科业务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其中80%的名师读过《给教师的建议》;都得到过“关键人物”的影响、支持和帮助,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希贵等教育家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思想,校长、教研员等支持和帮助他们成长;都抓住了“入职适应期”这一名师成长的关键期,并在这一时期准备好了做名师的条件。
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我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细思量,校长其实可以给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创设他们成长的“关键事件”;设立“名师工作室”,帮助他们走近“关键人物”;建立“关键书籍”配备制度,为每位教师订阅教学业务杂志,发放教育理论书籍。还可以给教师创设发展的时间平台,如把学年工作常规化、“周四沙龙”制度化、教师发展目标化,人人制订成长规划,目标引领,自主发展;给教师搭建发展的空间平台,如建立常态课堂开放、反思(随笔)周评选、课题研究、论坛等制度,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知识产权购买制度,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当然,这样的发展平台还要通过学校半年一次的“教师发展需求调研”不断创设和生成。因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才能够适应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2007年2月1日 给教师创造“关键事件”
2004年,潍坊有8位教师进入山东省“齐鲁名师”培养工程,其中奎文区幸福街小学就占了两位:数学教师孙颖,语文教师颜诺。这不得不让人瞩目这所学校,瞩目校长刘金华。
走进这所学校,我们发现了刘校长的与众不同:校长不断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创造教师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们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使其成为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沙龙活动,我们推出了四类奖项:“最多借阅图书奖”、“最多参加沙龙奖”、“最多撰写案例奖”和“最细研读简报奖”。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有人说是“意外的惊喜”,还有人说是小题大做。但我相信,获得奖励的和没有获得奖励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在奖励“发展中的教师”,在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发展。
正如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个性化的,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教师的发展需求也是个性化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展,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都是应该鼓励和肯定的。
我发现,在奖励的几类人员中,有的教师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1位教师上台三次,5位教师上台两次。我还发现,上台领奖的人员中,有一些出自同一个团队。这说明,渴望自己尽快成长的人,会寻求方方面面的途径来学习。同时也说明,一个团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会使整个团队受益。
对所有获得奖励的教师来说,今晚就是一次“关键事件”。
2007年3月18日 有所不为,有所为
近日,连续听了几节复习课,引起了我对教学中“有所不为,有所为”的思考。
一节是语文课,复习七年级下册两个单元。两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已经在上节课复习,本节课主要解决两套单元训练题。学生做完一题,教师讲解一题;方式是一个学生回答,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解。当教师让一个学生回答时,最集中精力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听学生回答的教师,其他大部分学生呈现出“事不关己”的神态。
一节是英语课,也是在复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解《中考解读》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的目的。《中考解读》内容由三个板块构成:重点难点考点精析、经典案例探究、成功体验。教师教学的进程是逐个板块推进、逐题推进,方式也是一个学生回答一题,教师讲解一题。教师投入在第三个板块的时间超过25分钟,整堂课学生参与度不高。
还有一节是历史课,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新形势”。教师备课充分,为学生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学案,学案包含了本单元大大小小的所有知识点共约40个,重点内容融在其中。教学依据学案进行,知识点无一遗漏,虽然教学过程进行得很快,但因为内容太多,本该完成的内容没有在一节课上解决。
再有一节是数学课,解决“分类讨论在中考压轴题中的运用”。
教师以3个题目为例,解读了在做题中如何运用分类思想。看得出来,这些学生“入题”很快,思维也很敏捷,通过3个题目,逐步把握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用“有所不为,有所为”的思想分析以上4节课,每一节课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语文课:如果教师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然后通过反馈发现共性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我想,学生听课的参与度要高得多,因为他们有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得以解决。
教师要舍得放弃一些题目,然后才能省出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学生不会的题目。如果不作区分,平均用力,复习效益必然不高。
英语课:如果教师是以“重点、难点、考点”为主线,将经典案例、成功体验(练习题)穿插在重、难点和考点的解析上,我想,本单元的复习效果要好得多。教师要舍得放弃对整套题目的单纯训练,把精力放在解决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上,将训练的过程变成巩固重点、难点和考点问题。只有这样,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学生已然形成的能力足可以应对所有题目。
历史课:如果教师不是无一遗漏地复习所有的知识点,而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分重点和非重点,课堂上复习重点内容,而且达到人人巩固,我想,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能够完成。
数学课:如果教师能在解决分类讨论思想的同时,关注学生做题的规范,关注自己讲解题目时的步骤和画图的规范,我想,本节课的效果还要好。
有所不为,有所为,关键看“不为”什么,该“为”什么。对课堂教学来说,要“不为”与课堂教学目标无关的事情,多“为”一些实现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就在琢磨这样一件事: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要研究和分析教学流程。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3月14-15日,我和语文组、数学组的教师,一起跟进了赵磊、张立兵老师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参与,记录教师的教学环节,研究课堂教学流程的理论效益,形成了“赵磊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和“张立兵数学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
网格图上,清晰地展现着学生在40分钟时间里的活动,以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参与度。当教师讲、学生听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开始降低;要求学生说和做的时候,学生几乎百分之百地参与。很明显,当课堂上学生听的时间较长的时候,课堂的理论效能较低;而当学生说和做的时间较长的时候,课堂的理论效能升高。
课后,赵磊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证明,课堂上参与少的3名学生,其实际效能(测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当堂达标成绩分别为30分、38分、20分(其他学生均在及格以上,全班优秀率为57%)。
教是为了什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自然,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效益不应体现在教师那里,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
2007年4月2日 把自己的优势做强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优势的人,成功的课堂也应是展现教师自身优势的课堂。为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流程,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近日,我们特别研究了两节课。两节课讲述同一知识点,都是根据“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要求组织的,第一节课重在知识深化和应用,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二节是知识新授课,特别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并且给予这个环节10分钟的时间。
按理说,授课教师的安排符合两节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因为对于知识的深化和运用来说,小组讨论是非常有价值的;而对于新授课,自主学习往往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但是,我们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却发现,第一节课,不参与的学生不在少数。我观察的一排共10个学生,总有两个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有一个干脆在做自己的事;第二节课学生的自学效果也并不理想,相反,当学生在听教师讲课的时候,全班学生100%地参与进来,而且听得特别认真,从眼神也能够看得出,孩子们在听讲的时候,思维异常的活跃。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都要围绕“高效”做文章。之所以提出要进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构建,是因为过去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习效能不高。教师把讲的时间压缩,就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说和做,就可以在课堂上抓落实。这样的课堂模式,还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还有一个间接生成的目标,那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这样的课堂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支架作用,教师如何设计课堂,该在哪个环节上建立支架,怎样发挥支架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优势。
2007年4月10日 我们该做怎样的教师
身为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考试时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无可非议,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一个不好说出口的结论是,好教师不用大量布置作业,教学水平平平的教师却总是靠大量布置作业来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昨天,校督导部对初一、初二年级作业量进行了大面积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投票、等级评价的方式,将作业量分成作业适中、较大、太大三个等级,按适中3分、较大2分、太大1分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作业量分值在2.4分(80%的学生认可)以上,只有极个别的教师分值低于2.0分,甚至有一位教师作业值为1.36分。这位教师的50张有效票中,“太多”36票,“较多”12票,只有两个学生认为“适中”。
这样一位布置作业太多的教师,是不是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上学期我们表彰的所有奖项中,这位教师并没有获得一个奖励,无论体现教学成绩的“优秀教师”,还是体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最喜爱老师”、“最和谐班级”,均与他无缘。原因何在?
很显然,一个试图依靠大量布置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的教师,并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好成绩。相反,作业布置适中的教师,不仅赢得了学生的认可,而且学生成绩优异。在此次调研中,有三位教师的作业量投票为100%的“适中”票,其中尹树亮是在上一学期学生的无记名投票中选出的“最喜爱的老师”。布置作业适中是否意味着成绩的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尹树亮执教的两个班,其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均为本年级前3名。
在“首届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中,各科教师共展示了42节课。
在对这些课堂进行的当堂达标测试中,我发现,凡采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尤其是小组运行自如、规范有序、合作高效的课堂,当堂达标率高;虽采用这种模式但小组运行尚待完善的课堂,以及仍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的课堂,当堂达标率相对较低。我也曾进行过“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调研,孩子们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课堂排在了第一位。因为喜欢,因为愉悦,课堂效能自然就高。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学校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过多的、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作业量,只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兴趣。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孩子终生发展服务的重任;我们是教师,有责任保持并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改革自身的课堂教学,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能,把学习任务尽可能在课堂里完成,应该是教师始终不渝的目标。
2007年4月18日 持续做重要但非紧急的事情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到,大凡成功人士都是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者。而卓有成效的要素之一即“要事第一”。
近期,我分别选了普通教师和“齐鲁名师”各8人,进行时间的有效利用研究。对比发现,8位“齐鲁名师”每天无一例外地有读书和撰写教育日记(随笔)的习惯,尽管时间长度不一。而8位普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被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教研活动分割了,有的教师也读书,但往往不是每天都读;有的教师也撰写教育随笔,但也不是每天都写。带领教师认真分析后,从中发现,“齐鲁名师”
除了做好每天的“紧急”工作以外,还持续地做着对后续发展更有意义的事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反思,握住一切机遇提高。
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一定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聪慧程度,而取决于是不是明确了哪些是重要事情,并且持续地做好。
广文中学成立以来,推行了主题发展年制度,第一个学年就是教师发展年。“设沙龙”,“写随笔”,“交反思”,“考课标”,实行“每日公开课”,组织“班主任论坛”等。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大量调研显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倦怠感就会越来越强,幸福指数就会降低。调研发现,5年左右、10年左右、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幸福指数渐次下降5个百分点。
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幸福,而幸福的根源在于个人成就的实现。即使从时间的利用来说,做这些事情,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相反却收获了比别人更多的东西。有付出必有回报,有付出终有回报。一个持续做重要但非紧急事情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为一名始终得到学生喜爱的教师,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幸福指数才能更高。(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校长 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