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资本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4:02:11
许多人探讨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环节缺失的原因,认为是商品市场长期难以发展,进一步深究时,往往归结为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其实,这是误入歧途。
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发展商品市场的前提。如果地理范围过大,有差异的产品相距太远,无法实现产品交换,这种差异也就没有意义。尽管从全国看,气候复杂多样,产品几乎无所不有,但在古代,黑龙江与广东就不可能实现产品交换。因此,多样性和差异性必须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东西方向产品无差异
我们知道,黄河流域属于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两千多年来,尽管地球上气候也有变化,但整个变化不大。近几个世纪,中国1月的0℃等温线,7月的28℃等温线,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中国地理上重要的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是这一地区的南界;而1月-6℃等温线,7月份24℃等温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这一地区的北界。换句话说,气温线和降水线都是东西方向,所以,气候基本相同,农作物的品种也就大致相同,夏粮小麦,秋粮菽粟。大体说来,在古代文明本部,近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东西方向上,基本产品没有什么差异,各地之间不存在比较利益,不能刺激商品市场的发展。
当然,东西方向气候和产品基本相同,但南北方向气候和产品差异较大,例如北部旱地产粟,南部水田产稻。为什么在南北方向上,基本物品的交换也没有发展起来?这就需要谈到制约商品市场发展的第二个条件——运输费用问题。
缺乏适于通航的河流
现代水路、铁路和公路的运费比为1:5:10,在古代肩挑背扛牲口驮的条件下,陆路运费至少等于水陆运费的30倍。这样一来,相同的运输费用,水陆市场的辐射半径可以扩大30倍,覆盖面积和人口可以扩大900倍。西欧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就是由水路运输形成的。
在中国文明的本部,降水的季节性导致河流的季节性,夏秋两季,河流涨水时往往溢出,泛滥成灾,冬春两季则几乎干涸断流,河床变化大,难以建立码头,根本无法发展水运生意。
更重要的是,河流均为东西走向,上下游的产品基本相同,利用水路运送产品没有意义。虽说在南北方向上,产品有差异,但没有河道可供运输。那么,依靠陆路运输能不能形成辐射范围广阔的市场呢?
一个身强力壮的农民,肩挑背扛,最多能把四五十公斤的农产品运到几十公里外,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当天返回家里,手推独轮车较为省力,但一天也不能往返更远的距离。由农民自产自销形成的陆路市场,辐射半径不超过10公里。在这段距离内,自然产品很难有什么差别,不存在比较利益,所以,根本不可能形成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
中国自然产品差异小,陆路运输费用高,任何两地之间,基本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都补偿不了运输费用,所以,人们从事基本物品的交换无利可图,中国一直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
可见,东西方向上产品的无差异,缺乏南北走向的河流,这是制约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重农轻商是次要原因
自从人们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大致有三种方式可以获得产品:一是自己生产;二是与人交换;三是偷来抢来。
作为群体,农民当然不能依赖偷盗或抢劫,只有生产或者交换。但在中国,用交换方法得到消费品,比生产的代价更高,农民的“理性选择”,就是自己需要什么直接生产什么,于是,社会必然长期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在中国,也许经销盐、铁等特殊物品才能有利可图。最迟从汉武帝时代起,国家开始对盐、铁实行垄断经营,私自制造或贩卖,都要受到严厉制裁。
由于基本物品的交易无利可图,所以,声音贩的主要门道就是投机取巧或者贩卖违禁物品,商业起不到积极作用,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轻商政策。
不过,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即使没有重农轻商,中国的商品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地发展起来,由于商品市场发展是资本主义兴起的前途,所以,封闭的中国不可能自发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