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知道:究竟谁在误读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21:15
谁在误读中国

(本文根据《谁在误读中国》一书研讨会整理而成)
谁在误读中国?——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中国自近代以来,先后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现在又面临挨骂的局面。挨骂背后,究竟是西方世界对我们的误解导致的呢,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今天有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媒体的朋友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三种形象和三种心态  
By 杨锐(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对话》主持人、《谁在误读中国》作者)
虽然我这本书的名字叫《谁在误读中国》,但这些天我在签售和高校演讲时一直都在陈述一个道理:不要自作多情,不要以为别人总是跟你过不去,其实外国媒体批评中国的同时,对他们本国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也是毫不留情的。
我之前在国外演讲时提到大国心态。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不善于倾听不同声音,肯定不是一个大国的心态,不是一种成熟的心态。我想,当某一天,我们的政府成熟到了能够坦然接受来自社会各阶层以及世界各地的批评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就算是到位了。
其实比“谁在误读中国”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里的另外两个问题:我们是否误读了世界?我们是否误读了自己?
这些年来,国际上盛行的先是“中国崩溃论”,然后是“中国威胁论”,现在则是“中国责任论”。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轨迹。过去三十年,美国和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已经成功地把中国纳入到了世界经济秩序中,现在,中国能否成功融入世界政治强国的序列,这个有很大分歧。这些年,我采访无数政要,总是要讨论这个问题:今天的中国会不会变成明天的超级大国?中国会不会以和平的方式崛起?现任世界银行行长、美国前任副国务卿佐利克曾经提出了“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而从中国这边来说,无论是学界还是官方,都慎重地强调中国要和平地融入世界。
但是我发现,这些年来中国有三种形象:文化中国、商业中国和政治中国。对应这三种形象的是三种不同的心态:文化上自恋,经济上自信,政治上自卑。经济上信奉自由市场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是非常自卑的。这三种形象,三种情绪和认知,是非常分裂的。
我去年给首都高校英语辩论赛做评委时说过:当有一天,中国的领导人在发言时能够简短到让听众都很舒服的程度,那就意味着中国真正融入世界了。所以我也不多说了,我今天更愿意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经过误读,才能成熟
By 刘志勤(瑞士苏黎世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我来自企业界,在外资银行工作将近30年,但这些年来我接触的不光是银行界和企业界的人士,也包括教育界、理论界等等。大约一个月前,我刚听到这本书就非常感兴趣,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究竟什么叫误读?我们经常会和孩子发生争论,孩子们会说我们对他们有误读。我不同意他的观念和理念,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他就会说,你误解了我,不理解我。这就是误读吗?我们怎样判断是误读了还是没有误读呢?
在过去60年尤其是最近30年,中国很多的决定、方针、行为,不被国际赞同和理解,这是不是就是误读?如果确实是误读,这种误读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无知的还是有意的?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够判断,国际社会对中国到底是怎么看的。
我个人,从某种程度上是支持误读的,我很赞同误读。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一个社会的发展、一种思想体系要在学术界被接受,它都要经过被误读的过程,都要经历一个对立面,没有对立面就不存在竞争,没有竞争这个理论也就很难站住脚,别人不可能信服。你要别人认同你,你就要去征服这些被误解的观点,然后立住脚。
中国人总是容易生气,对别人说的一句话火冒三丈。奥运前夕、一些国家大事上,西方一旦对中国的某些问题、某件事表示疑问,我们就一窝蜂地去抨击,排山倒海的一顿臭骂。这其实显示出我们自己思想的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流感侵袭?对我们的误读,就像病体一样,你经历了它、征服了它,你的免疫力就提高了,就成熟了。
现在很多人讲,中国目前就缺少一个真正一统天下的思想,能让所有中国人、各个阶层的人都信服,变成普遍接受的一种思想、理念和信仰。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太讲究完美,太讲究思想和理论的纯洁性。其实只要我们接受思想的矛盾和多元化,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但是我要强调一点,谁都可以误读中国,唯独中央电视台不可以。因为你的误读会误导观众,会误导中国的老百姓。所以不管有多少委屈,中央电视台绝对不可以误读中国,不可以误导老百姓!
崛起的代价                                       By 达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
关于西方是怎么误读中国的,我可以举个例子,我有一位好朋友,《环球时报》过去的一位编辑宋念申先生,我们在奥运会之前就“三一四”事件合作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西藏骚乱事件。宋念申发现,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到骚乱时,用的永远是“Chinese Vs. Tibetan”,也就是“中国人对西藏人”。他这个用法就是把中国人和西藏人并列起来了,感觉上西藏人不是中国人。后来在新疆事件上,他们同样的用法,“中国人对维吾尔人”,也就是说维吾尔人不是中国人。这种用法与西方人对“中国人”概念的理解是有关系的。他们基本上把“中国人”看成是中国内地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人群。可见,误读确实是无处不在的。
其实我在刚看到“谁在误读中国”这个书名时,是有点担心的,担心这是对西方误读我们的单方面的反应。但是看了书的内容我很欣慰,杨锐也讨论了我们对世界的误读,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误读。
其实不止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也充满着误读,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每个人去看别人,去认识世界的时候,都是以我们的主观角度、自己的一套知识背景去判断的。所以无论是世界误读我们,还是我们误读世界,都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就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误读中。中国在西方世界其实是长期被误读的,在启蒙时代的欧洲,中国是被欧洲理想化了的误读,近代以来,又是被妖魔化了的误读。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都不在意被误读,现在却突然觉得被误读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呢?可能就是因为这30年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觉得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你为什么还在误读我们呢?
所以我强调两点。第一点是,做一个大国,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是要付出代价的。树大招风,国家大,被误读和误解的比率和频率也越高。
第二点是,谁能够最好的理解中国呢?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当然是我们中国人。所以,其实更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们被世界误读,而是我们有没有误读自己。我认为,要让西方不误读中国,我们首先不能误读自己。而这才是我真正担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我们现在连对自己的误读都谈不上,我们的学术界、思想界目前连一种系统的严肃的理解和解释中国的理论都没有。
比如,我们怎么解释中国的经济奇迹;怎么解释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和政治没有像过去一些人预计的那样崩溃;怎么理解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等等。我觉得无论是我本人还是中国的整个学术界,都应该对此感到惭愧,我们根本没有很严肃认真地思考和理解自己,反而一些有点意思的见解都来自西方学术界。如果我们都没有很好的理解自己,又怎么能奢求世界不误读我们呢?
最近一两年,我们非常重视软实力,很重视宣传和传播,在媒体上花了很多钱,在国际上开办了很多孔子学院。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都只是传播手段上的努力,却没有核心的东西。你究竟要向人家传递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见解,你只是教人家说中国话、做中国菜、练中国功夫,你根本不可能改变别人对你的误读。
所以,总结我的观点就是:我们被误读是事实,但比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首先严肃认真地理解我们自己。
误读不可怕,误导才可怕        By 余万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杨锐说要消除误读和误解,我们就要努力获得真相。但是我想说,从我们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想求得一个真正的真相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我们政治学专业本身也不是求真相和真实的,我们只是要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
所以我采取的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哲学,就是说,既然你根本不可能获得一个真实完整的真相,那么你就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意识到你获得只是部分的真相,你不能拿它当全部。那么你就能对不同的观点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把它当作一种沟通,对各种意见保持一种警惕或者谦卑,这样就能尽可能减少误读带来误导的后果。
其实误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误读之后,还把你的误解向外传播和灌输,那样就造成误导。所以我觉得中央电视台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去传达一种超越个体、超越狭隘的态度。
没有民族自信缺少国家理想               By 赵可金(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国有句话:只要自由与独立的原则还在被奉行,美国的心脏就还在跳动。就是说,不管你来自世界哪个角落,只要信奉自由和独立的原则,你就是美国人。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国家精神,吸引了世界上很多怀有梦想的人们去美国。这就是美国的精神。那么我们中国的精神是什么呢?说不清楚。这是很尴尬的。
存不存在误读?我想可能是有误读的,但是误读不误读并不重要。我们如果是一个有自信的国家或者民族,就根本无需去关注这种问题,只要按照我们自己的路线,我们认为美的、善的标准继续发展下去。有这种自信,我相信有一天终究可以赢得对我们的比较准确的认识。
问题可能是我们现在内心没有自信,总是觉得这样的做法也对,那样的做法也对,没有自信的观点,所以我们始终在变化,今天早上的你和晚上的你都是不一样的,一直在流动,整个国家也是这样。所以说,我们现在徒有国家的形式,但其实已经没有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没有了国家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