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之散文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41:48
一、专题复习目标
1、分析探究高考命题特点及规律
2、掌握散文鉴赏的技巧,增强散文鉴赏的意识
3、巩固一轮复习的基础,提高备考的效率
二、高考命题意向分析
(一)  2009年高考散文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  别
 
分值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作  者
 
标  题
 
 
 
湖北卷
 
18
 
杨振声
 
《书房的窗子》
 
结构作用、赏析语言、比较鉴赏、想象内容作用
 
 
全国卷I
 
22
 
雷抒雁
 
《彩色的荒漠》
 
开头段用意、句子含意、主旨、行文方法、感情
 
 
全国卷II
 
22
 
任林举
 
《岳桦》
 
插叙作用、句子含意、概括文意、修辞方法作用
 
 
北京卷
 
18
 
和谷
 
《司马祠》
 
文章理解(选择题)、句子作用、主旨、尾段探究
 
 
湖南卷
 
31
 
沈从文
 
《云南看云》
 
词句含义作用、句意理解、艺术手法、“云”的特点象征义、赏析主题(14分)
 
 
重庆卷
 
22
 
池莉
 
《瓷器的意味》
 
句子含意、概括内容、思路、分析评价作者观点
 
 
山东卷
 
18
 
周国平
 
《记住回家的路》
 
开头句子好处、句子含意、标题理解、尾段探究
 
 
天津卷
 
18
 
楚岩
 
《老屋》
 
句子情感、语言特点结构作用、表现手法、文章理解赏析(选择题)
 
 
江西卷
 
21
 
张炜
 
《木车的激情》
 
标题含义、分析写法、概括主旨、赏析(选择题)
 
 
江苏卷
 
23
 
张笑天
 
《上善若水》
 
开头段作用、句意理解、艺术表现特色、探究含意
 
 
广东卷
 
15
 
张炜
 
《耕作的诗人》
 
词句含意、内容概括、写作意图探究
 
 
上海卷
 
22
 
林斤澜
 
《春声和春深》
 
修辞手法作用、句子含义、文章分析(选择题)、描写形象、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综观2009年高考18套试卷中的12套散文鉴赏题,命题体现了以下特点:
1、  散文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
2、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的文本主要是抒情、叙事和哲理三类,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内涵和哲理丰富,托物言志,而且文笔优美风格别致,既能给考生一定的教益,又能让考生得到美的熏陶的优秀散文。
3、大纲版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及重要句子的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③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⑥鉴赏散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⑦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散文阅读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落在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上。2009年高考考查的着眼点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
4、新课标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其中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题的考查从2008年开始,到2009年,探究题、评价题迅速扩展,已有山东、江苏、广东、北京等卷都纷纷出现了探究题、评价题的考查。
5、重视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平时课本教学人文素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对人文素养厚积薄发的考查。
(二)考向预测
《湖北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已公布,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课改新高考方案出台前,我省高考方案保持稳定,但也注重与课改的衔接。高中课改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考核,考生要重视高考文学类作品的复习备考。
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潘汉春老师强调文学作品阅读备考需注意:
1、关注重要作家。例如雷抒雁、张炜、汪曾祺、史铁生、周国平、丰子恺、宗璞、季羡林、铁凝、林斤澜、冰心、孙犁、王蒙、迟子建、贾平凹、陆文夫、毕淑敏、叶延滨、赵丽宏、冯骥才、梁衡、韩少功等的散文都值得重点关注。
2、关注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尤其是对生活思考敏锐、表达技巧娴熟的散文。
3、关注文学作品考查的重点,如文章组织和结构、艺术手法、重要词句(理解含义,赏析意蕴)等。
(三)备考建议
1、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现代散文的有关常识、行文特点和规律,引导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适量练习,养成良好的阅读鉴赏的习惯(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审题意识、整合意识等)。
3、重视做题过程的引导(先要把握主旨,画出重点句,再题题落实)。
4、强调审题,规范答题,提升得分。
5、关注几种命题方式:(一)文章标题含义、开头结尾段的写法及作用(二)词语、句子的含义(三)语言鉴赏题(四)筛选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五)插入性材料的作用(六)散文主题的探究(七)作者的思想情感(八)设问的关键语:这样写“有何用意” (九)设问的关键语:“为什么” (十)设问的关键语:“更喜欢” (十一)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三、典例引导方法
(09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考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解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书房的窗子”和题干“窗子”自然有某种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与“窗子”有关,或是其延伸、或以其为思想奔流的触发点。因此,“窗子”就是“线索”。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以标题为线索的文章不少,如《白杨礼赞》《荷塘月色》《百合花》《故乡》等等。考生可以从中联想到本题的解答思路。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解析】题干明确给出了赏析的切入点。考生要注意举例说明,切忌空发议论;在说明其特点或作用时要扣住题干“语言典雅”的“典雅”二字。
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考点】考查文章的构思和中心意思的理解与评价。
【解析】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生动,往往从修辞、句式和描写对象的特点几方面入手。本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就是从对象的特点来比较的。关键是考生要找到比较点:两者都写到梅花,而前者写月下梅花,后者写日光下的梅花,这是其区别,也就是答题时的比较点。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答案】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考点】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路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考生要从内容、结构(或行文、构思)和表达技巧几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回答要容易些。后两个要点相对较难,考生需要调动平时的积累。课文示例:《荷塘月色》中第五自然段写月下荷塘:“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作者借树叶、树影来写月光,选文与之有相似点。
【技法探讨】增强现代文阅读的六种黄金意识
一、因文释义、缘境解句的语境意识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作用、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用:一为限制作用,二为补充作用。
l、限制作用
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例: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第一段“荒野无灯”,的语境是“这种感触”,其上文是“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三段“荒野无灯”的语境是“无靠无助的感觉”,其上文是“内心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有这种孤绝感”。结合不同语境可以得出答案:一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实写)。一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由实到虚)。
限制作用其次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 例: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5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第一句概括第一段内容,“概念、情结、诗情”指面对自由的长江之水终被锁住时,人们生出的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第二句的语境在第三段,“撕心裂肺感天动地”指“不忍舍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而相拥而泣,磕头祭拜的情景”。结合不同语境,可概括句意: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2、补充作用
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充分利用特定语境,当省则省;一是表达语境临时赋予的意义或言外之意。例: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指出‘落叶’的含义。“落叶”在本文中既有本义,也有临时赋予的意义,其语境在3--5段、10--12段,如“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结合语境,不难得出:“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一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二、条分缕析,化粗为细的分解(分析、阐释)意识
分析者,分解也。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不妨将它当作一个文言语句翻译题,需要翻译(分解)的往往是那么一两个重要词语,这些词语分解到位,整个句子便豁然贯通。
例: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4题:“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重要词语:“它”、“清晨的曙光”、“明丽的雪线”、“刺痛”。
翻译:它→白发,清晨的曙光→天刚亮梳头,明丽的雪线→白发像白雪那样清晰,刺痛→引起我关于时间与人生的深深思考。
经过分解,得出答案:梳下来的白发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衰老,惊叹时光的飞逝。
2、文中重要观点(结论)分解成支撑它的几个角度(方面、层)
例:2007年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6题:“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
①从不同文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
②从不同帝王的泰山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
③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三、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化具象为抽象的整合意识
整合,整理合并。 该调整的调整,该合并同类项的合并,该提炼的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具象看抽象。
例:2008年湖北卷《雾》第17题:“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
原文“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
人类社会、日常生活 整合 社会生活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整合 科学
经过整合,综合得出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四、仔细理会,品美说妙的鉴赏意识(审美意识)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考试大纲》中要求必考的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能力(E级)。鉴赏可一分为二,鉴,鉴定,指出它是什么;赏,赏析,指出它为什么,好在哪里。鉴是基础,赏是升华,鉴要鉴得准,赏要赏得开。
鉴赏的主要考查方式有:一是指出表现手法,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二是分析锤字炼句的佳妙,品味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三是指出文章的线索,分析文章的结构(行文思路),其中包括分析某一个词、某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弄清鉴赏术语的准确含义,理清鉴赏主干知识的网络,做题时,揣摩命题指向,做到答对所问,力戒答非所问。
(1)  表达技巧。
例:2009年全国卷Ⅱ《彩色的荒漠》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第一问:拟人、比喻。第二问:通过拟人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比喻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综观这些试题,注意命题的设问角度(加着重号部分)深入思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技巧”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做到指向明确、思路清晰。
(2)语言
例①: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8题:“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答: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与心理。如“村里那么多赢人……你咋就……”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里。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例②:2009年湖北卷《书房的窗子》第17题:“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答: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而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综观以上试题,概括语言(人物语言)风格时,我们要注意①语言的感情色彩,②语言的语体色彩,③作家使用语言的个性,或清新或华丽,或质朴或诙谐……
(3)取材、线索、结构(行文思路)
例①2008年湖北卷《雾》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景的幻想之中。
例②: 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总之,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综观以上试题,我们要注意:①材料的特点 ②呈现材料的特点 ③词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诸如总领下文,总结上文,过渡、照应等 ④结构(起承转合)呈现的方式: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 ⑤安排结构三原则:一是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二是服从人们认识事理的客观规律(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三是服从人们审美的需要(结构整齐、缜密)。
五、由本到题,由题回本,本题勾联的迁移意识
高考散文鉴赏中的一些知识在我们的课本中多有涉及,复习答题时,做到自觉迁移,活学活用,既能丰富我们的鉴赏知识,又深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素养。
例①:2008年浙江卷《乌米》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⑨借“我”的感触提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例②:2008年海南、宁夏卷《二十年以后》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以上两题分别考查叙述人称“我”和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只要我们联系《祝福》《荷花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课文便不难作答。如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二渲染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三推动情节的发展,四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五为表现主题服务。
六、由点切入,深入“慎”出的探究意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蕴涵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中,一些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我们探究鉴赏时就应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全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内涵,分层级解答,揭示其丰富的意蕴。
例①:2009年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参考示例: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还有一类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见解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有人文精神。
例②:2009年山东卷第22题:“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参考示例: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四、课堂练与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18分)
司马祠
(1)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3)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4)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5)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6)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答案】 B   E
2.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3.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答案】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答案】①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②示例:司马迁为什么会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命运?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
五、专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我共明月拜苍柏
①韩愈墓前有两株柏树,这柏树历千载而不枯,忠实地守望在韩愈墓前,韩愈故里的人说:这两株柏树是韩愈永远鲜亮的双眼,是韩愈济世华章的续集。
②夏夜,沐月肃立在已逾千岁的苍柏面前,禁不住一阵阵剧烈的心跳,一潮潮热血奔腾。竟惶惶不知该如何拜谒这风雕雨饰的古色古香,又该怎样洞启珍藏已久的尊崇与虔诚。
③月光很透明,也很洁净。皎柔温婉的浸润漫过苍茫,在我身心之上闪出点点生动的风采。我竟别无选择似的,打点起所有情愫,拽住月之魂魄,普照苍柏,普照这活着的古老生命。它是用苍翠葱郁叠砌的华盖,这华盖力撷日月精华,广蓄风雨气势,勇夺云霞神彩,在黄河与太行的交界线上,独布一方成熟的风景。透过月脉,枝蔓间绿雾氤氲,碧烟缭绕,这种高大的垂青和世间的膜拜默契地交融出一份厚厚的倾慕,惹几多向往。苍柏的曲干无疑是一种绝景,在这里,月光总无法围出一个圆满,我急忙接上一段心绪,相牵才能合抱苍柏瞬间,胸臆里膨胀的全都是惊奇和叹喟,仿佛拥着一个世界般的富有。曲干上苍凉的线条,凝重的色泽及掩映的艰涩和曲折,雄奇和悲壮,不经意间便能想像沧桑,想像一段历史,想像韩愈生命的节操,那种感觉和敬仰也不自觉地淌进暗垂的夜露,悄然浸渗苍柏表里。
④明月最能透彻我的心思,总能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奉于我,使我有机会洞彻其全部精华。我挽月深入苍柏,那一道道清晰又真实的年轮线仿佛是一本载着千年演变的历史篇章,又好像一位千岁老人的生平传记,述说的生生死死,沉沉浮浮,曲曲折折,恩恩怨怨,一下子便把我诱入角色,使我不自禁,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怆然泪下,时而怅然若失,时而恍然大悟。从那一章章隽永深邃的神韵,一回回迭宕起伏的精彩之中,我始悟世人何以会独钟且神往于此,又何以会为此倾注一代代的热情,去营构繁华,塑遗荣昌,再依月顺着紧咬大地的根系深入,竟是那样辽远,所到之处无不弥漫着浓浓的土香,绵绵的骨香,悠悠的书香。这根系间似乎水远响晃着太行挺拔的节律,永远回荡着童珂激越的浪涛。韩愈身后的浩繁卷帙,已与经过这片热土的焙烧,陈列于此的石器、彩陶并称为三大瑰宝,其光彩闪耀的璀璨和水恒足以让后世一代接一代地骄傲,一代接一代地称颂,一代接一代地享用不尽。
⑤与月历过苍柏,四周大地升腾的古香,民间的传说,明明暗暗地香烛,环绕苍柏,凝结出辉煌,锦绣着这脉山水,灿烂着这方风情。此时,月依然痴痴朗照,我依然呆呆肃立。离窍的灵魂仿佛仍在追随中神会,迟迟不肯附体。片刻,欲待收拾心旌,又忽发钦敬之幽情,遗憾未备香烛。只好借月之清辉沫浴身心,偷月之光亮点燃血色。双手顶礼倒首叩响这参天的“丰碑”。我,韩愈故乡的晚生,从这叩拜的一声声回音里收获了一个丰盈、熟透的人生!
1.月光笼罩下的苍柏,可谓形神兼备,作者按照哪些顺序来描写它的?(3分)
2.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古香”“传说”“香烛”“月”的作用是什么?(3分)
3.第3段中,作者描写月光下的苍柏,突出其形状和色泽方面的什么特点?描写苍柏的“曲干”,其象征意义是什么?(6分)
4.第4段开头所说的“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指什么?后文又说这根系“永远回荡着黄河激越的浪涛”,含义是什么?(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22分)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5. 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6. 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7.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8. 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2分)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9.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
1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
11.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
12.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答:
附参考答案:
一、
1.光笼罩下的苍柏,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形到神的顺序,因而形神兼备。
2.表现了乡民对韩愈的崇拜和神话,同时也自然引出下文,“我”的人生信念得到充实,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透彻。
3.状如华盖高大挺拔,苍翠葱郁;象征人世沧桑和韩愈历久弥新的生命节律。
4.韩愈传给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韩愈沉浮曲折的人世沧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迪。表明韩愈的作品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
5. 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6. (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7.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8. (1)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
(2)评价:这句话不但表明作者从瓷器的演变过程中获得了关于“俗与雅”的关系的思考与启发,而且使本文的主题得以突出,将标题中“意味”的含意明确化了。
三、
9.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0.(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1.(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
(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
(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2.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1)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2)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3)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4)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