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昊 中国最年轻正部级高官(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52:22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
从简历上看,陆昊与其前任胡春华多有相似之处:北京大学毕业、共青团资历、人文社会科学背景,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并在仕途上屡创“最年轻”纪录,两人共有的年轻化、高学历、人文素养以及基层历练等特点,折射出今后选任后备官员的趋势与标准。
屡创“最年轻”纪录
陆昊1967年生于西安,父亲陆鸿生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老教授。
18岁时,陆昊入党,是“文革”后西安市第一个中学生党员;陆昊还是“文革”后共青团西安市委第一个学生委员。
20岁,“文革”后北京大学第一位直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
27岁,任北京制呢厂厂长,北京最年轻的国有大型企业“一把手”。
32岁,北京最年轻正厅级干部。
35岁,北京最年轻副市长。
41岁,目前最年轻正部级官员。
中学展现领导和组织能力
尽管患上白内障,视力不佳,但捧着陆昊16开的大照片,70岁高龄的顾铭琴老师仍然一眼就认出,照片上就是自己的得意门生、被保送至北大的陆昊。“嗯,这张照片最像学生时代的陆昊,你看这嘴、眼睛、鼻子。”
自1982年陆昊就读高一起,顾铭琴就是他的班主任兼化学老师,直到高三陆昊选择学习文科。
说起陆昊的今天,顾老师并不感到意外,她说,陆昊在高中时就有从政的理想,这一点,从他果决地选择文科就可以看出来。“一般人都会认为选择文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而陆昊却是例外。他文理科成绩都很好,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当时大家对他选择文科感到很意外,我什么也没说,这孩子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顾老师说,陆昊选择文科,与他对文史、政治感兴趣不无关系,他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笔记,不仅是全文科班记得最好最细致的,并且在每个历史事件、人物和每段笔记后面,陆昊都会加上一段评论,精辟的评论令任课老师赞赏不已。
自高一起,陆昊一直担任班长,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任教老师对他的一致评价,尤其是他的组织能力尤为突出,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时的陆昊就书写着传奇:高三时18岁的他,成为“文革”后西安市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学生共产党员,他还是共青团西安市委唯一的中学生委员。
顾老师回忆说,陆昊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很强,“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东西”。有段时间,顾老师身体不太好,就由陆昊和其他班干部组织50多个同学去翠华山春游,同学的安全、路线等诸多细节,陆昊都考虑得周全、细致,这让她很是放心。
上世纪80年代初,班里的独生子女只有两个,而陆昊就是其中之一,顾老师说,他的身上看不到独生子女的娇气和脆弱。“当了副市长,他也不忘过年时给我寄贺年卡。”在北大读书期间,每年假期回西安,陆昊都要到家中看望顾老师,汇报收获,交流看法。
“你们不知道吧,那时他是学校排球队的灵魂人物。”谈起陆昊,郑九峰这位曾经的校排球队教练、如今的85中体音美教研组组长,丝毫不掩饰对陆昊的钟爱。
郑老师回忆说,因为陆昊反应灵敏,身体协调性好,加之对排球感兴趣,校排球队吸纳了陆昊。初三时,他开始参加校排球队的训练,此后高中三年,他一直是校排球队的队长,连续3年带队参加了西安市中学生排球比赛,高二、高三连续两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郑老师笑称,别看当时陆昊身材不高,却是队里唯一的“二传手”。“陆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布置的事情从不打折扣!在训练中表现出了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
求学北大:厉以宁得意门生
1985年,陆昊被西安市85中保送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陆昊中学时的一个老朋友表示,陆昊被保送没有任何背景,他的学习成绩本来就好,即便不保送,也完全可以考高分;陆昊自己也曾表示过保送不保送无所谓,自己也想参加高考,验证一下学习成绩。
1985年10月21日,陆昊上北大不久,给西安的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班总共40名学生,素质都很高。其中,16个同学的高考分数超过了陕西省的高考状元,不少同学是当地的状元,在中学时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有18人……一些同学进入大学后想从事社会工作,对学习有些放松要求,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学校学生会招学生干事,反复找我,我都婉言推辞了。”陆昊在信中表示,目前他想打好基础,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至于什么时间从事学生会工作,要听领导安排。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陆昊不注重吃穿,只注重学习和内在提高。他衣着很朴素,夏天常常穿条牛仔短裤,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从宿舍赶往图书馆。陆昊的学习一向非常刻苦,深得厉以宁教授的信赖,经常帮厉以宁教授做一些经济课题,整理资料、翻译文章。1985年底,陆昊在给西安友人的信中表示,北京大学学术氛围很浓,厉以宁教授要求学生除了学好经济管理课程,还要对社会学、伦理学、人口学、政治学都有所了解,所以,学校里的很多讲座他都去听过。陆昊说:“我想广泛听听各种学术观点和思想观点,然后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思路。”
在北京大学读二年级时,陆昊成为校学生会主席、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代表。在忙于学习的同时,曾组织过北京大学第一次团员之家大型活动,办得很成功。陆昊还在学校团委组织过校园集体舞比赛,并编过一套迪斯科舞蹈动作。他说:“这些动作在北大还没被大家看到过,可惜教会50个同学有些困难。”
1989年临近本科毕业时,他明确主张青年人应该务实,应埋头参与经济建设,从具体问题入手参与改革和国有企业振兴。
1989年初,陆昊被保送读厉以宁教授的研究生,是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个系里唯一被保送读研究生的学生。当时,陆昊在给西安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在当学生会主席的同时没有放弃专业学习,读研究生时,我准备全力以赴扎实读书,一定要在学术上打好功底。对于未来中国,今后无论干什么,有一个扎实的学术功底最为重要。”
后来,陆昊还为恩师撰写了《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中的厉以宁卷。据说,厉以宁教授“钦点”陆昊为此书的撰稿人。
盘活亏损的国有老厂
陆昊的朋友介绍,陆昊读研究生时就在北京制呢厂当厂长助理,一直在研究如何把这个亏损的国有老厂转亏为盈。
毕业后,陆昊担任了北京制呢厂副厂长,负责制呢厂的产品营销工作,27岁时担任了厂长。陆昊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5000人的生计托付给了这位“靠得住”的北大经济学系的高材生。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一年后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连续两年当选为纺织系统优秀厂长,北京市授予他“扭亏增盈突出贡献厂长”。在北京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中,陆昊也榜上有名。有人称他是“国企大旗青年扛”,“陆昊现象”引起大讨论。
制呢厂10年的实践,丰富了陆昊的理论创新之路。他撰写出在经济界引起反响的《“当期效益”与国有企业活与死》。其中有关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政策建议,最后被国家经贸委和央行采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继武是陆昊父亲陆鸿生的学生。有一次,王继武在学校里散步时碰到退休的陆鸿生,他表示自己经常去北京照料儿子陆昊,陆昊平时太忙了,顾不上照顾自己。“陆昊每天要从早晨忙到晚上很晚,晚上的工作量几乎和白天一样大。”王继武说。陆昊的老朋友也介绍,陆昊做事情特别投入,有时候约他,晚上9点或者10点以后才能见到。
中关村一搏名声大噪
就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后,陆昊又把一套先进理念注入中国智力资源最集中、最具活力的“中国硅谷”。他在中关村领导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国内第一家有限合伙的投资机构,国内第一家不核定竞争范围的企业,国内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金比例百分之百的企业,国内第一家外商与自然人合资的合资企业。陆昊曾说过,理想中的中关村应努力探索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全部过程,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创新基地。
北京市人大代表也难忘这个思维敏锐又稳重得体的年轻人,据说,在副市长候选名单酝酿中,代表们对陆昊的一致看法是:理论与实践最佳结合者。
链接陆昊,1967年6月出生,上海人,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制呢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北京纺织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北京市委工业工委书记、北京市经济委员会主任,负责商务、工业、外事(港澳)方面工作。2008年5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摘编自2008年5月5日《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