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毛泽东(1)]诗史风流:军人毛泽东的经典十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22:32
作者:公论 - 笔公
文人毛泽东在中国缺乏足够理想的和平政治的环境中变成了一个军人,一个从最基层做起、从最为困难的背景中作起、从最基础的治军作业做起、从初战失败的阴影中做起、从上不信任下不配合的别扭人和中做起的军人。
可英雄就是英雄。毛泽东终于从满目的生疏和勉为其难中脱轨颖而出并“出落”为一个绝对不平庸的军人。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毛泽东,也因此有了自己策划或指挥下的经典之作。
棋手们讲求把自己的得意棋战收集起来加以解说,于是有了诸如《当湖十局》(1)之类的名篇。而有着旧学底子的知识分子毛泽东,则喜欢在每一次有趣的战斗、战役之后涂上一首诗、填上一阕词并将自己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融入其中。这样的诗词下来,便也有了史诗的功能,有了史料的价值,有了以诗化史的风流。
毛泽东的诗词当然并不只是为战斗、战役而写,也并不是每一场得意的战斗、战役都能激起毛泽东的诗兴。身经百战的毛泽东写过百余首的诗词,其中描写战斗、战役的就有十几首。我想选出其中的十首并配合其所反映的那场具有特别意义上的战斗、战役,来试着揭示毛泽东文治武功尽皆八面威风的诗史风流。战歌飒飒,毛泽东以战摧歌、以歌润战,端得一番儒帅风度。
毛泽东是一个更偏重谋略的军事家(2),又是一个更偏重义理的诗人(3)。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军事家都打过比之于毛泽东更多的得意战斗、战役,也有许多诗人比毛泽东留下了更多的得意诗篇;但是,能够作到既能打出得意的仗又能将这得意的仗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却不会有很多。把俗的战争与雅的诗文唯美结合,正如把流血的政治化成尽可能地和平和艺术一样,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大气魄和大手笔。就着诗文来品读毛泽东的戎马生涯,别有一番浪漫在心头。
一、             秋收暴动
中国共产党在其终于学会以“枪杆子”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组织了数以十计的暴动、兵运、罢工和起义,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过分追求武昌起义、十月革命那样“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或全国高潮一蹴而就的效果而不大考虑胜利概率的通常做法(4),不仅白白地损失了诸多志士的生命,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热情。就是在这样的热闹气氛中,在党内几番沉浮的毛泽东脱颖而出。他在会攻长沙失利后迅速决策文家市转兵,并把形式上看来丢盔卸甲的一群败兵灌注进新的士兵魂魄带进深山进行红色割据(5)。在各位“高级将领”纷纷以各种形式淡出(卢德铭战死、余酒度师长和苏先骏团长退出、陈浩徐庶等因叛逃而被毛泽东处死)后,一个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年轻队伍明显因为其朝气和毛委员施予的灵气而获得了另一种况味的军人人生。何挺颖、张子清、宛希先、伍中豪、罗荣恒、张宗逊、陈伯钧等一群新军人迅速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在井冈山的游击式生存为“工农武装割据”确认了一种合理性存在和发展基础,它在首先把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起义农军吸引上山后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认可。而在这之前,朱德保存实力的方式仍然是“旧军”的传统:找一个熟悉的军事集团“收编”自己以获得粮弹供应和人身安全(6)。
秋收起义本身因为没有达成其预想中的目标,可以说是失败的。但毛泽东面临这样的失败而采取的策略却大获了成功。井冈山的实践经验使得毛泽东拥服一种潜在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最初表现就是在组成朱毛红军之后“以小搏大”(7)充当了这支比之于原来扩张了数倍的队伍的党代表。
这种影响力的中期表现,是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成为共产国际较早认可的中国革命家名录中的必设席位,。远远地早于和排名先于毛泽东的其他同事(8)。
这种影响的远期表现,是毛泽东在江西苏区期间虽然被赣南会议、宁都会议剥夺了军权,却仍然在军界拥有着在实际上和关键时远远高于名义领袖们的影响力。遵义会议是这种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成为一个职业军人的开始,这与他十七年前客串过一把“学兵”(9)身份时已经大不相同。他成了一个抛妻舍子逼上梁山的“山大王”。经过秋收暴动的一连串战斗,毛泽东从军人一步步走向军事家的行列。
有诗为证:
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二、             大柏地战斗
1929年1月,做为打破敌人井冈山根据地封锁的一个既定计划,朱毛率领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人出击赣南。2月,在瑞金附近的大柏地一举消灭追敌八百多人,从而摆脱了被动局面。这是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成为朱毛红军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后来称为中央苏区)的开始。它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可以从毛泽东四年之后重回故地时的一首诗感受出来。从分阶段的角度说,这也是毛泽东从井冈山时代转向瑞金时代的一个标志性分界点。这次远征后,毛泽东就没有再回到井冈山以及较大范围的湘赣苏区(10)。此后,那一个由毛泽东亲手创建的根据地几经人事变幻,逐渐成为一个非主流的根据地,分别由彭德怀的红五军、黄公略的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富田事变后以萧大朋为军长的红二十军、中央红军长征前的任弼石、萧克王震六军团“驻防”。
大柏地战斗之后,朱毛红军逐步开辟了赣水苍茫闽山碧的新区,奏响了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第二乐章。
有诗为证: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日        今朝更好看。
三、古田会议后的福建战斗
1930年12月29日,红四军在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了在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意义非凡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以及大会的精神在思想上的的当然是空前的,而在组织上,朱德、陈毅、刘安恭等从此不再成为毛泽东的强大的竞争对手(11),这也使得毛泽东从此成为根据地里的最高权威。
古田会议后的福建战斗,自然也是顺风满帆。有诗为证:
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四、吉安战役
继在井冈山井冈山提出“大力经营永新”口号之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的战略构想。要将根据地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片,处在根据地核心的一些城市在所必攻。而吉安,就是赣水上一个卡了苏区喉咙的要点。在红一方面军于1930年10月攻克吉安之前,赣西南红军已经对这个城市实施过八次军事行动。
从后来的形势发展来看,吉安战役也是毛泽东所代表的红一方面军前委与江西地方党中的一些“反对派”正式摊牌、斗争明朗化的节点。因为在吉安的缴获中取得了对反毛核心人物李文林不利的证据,毛泽东打击有着“三点会”(12)背景的东固山集团的政治斗争处在了相当有利的位置。加之在谢汉昌、刘敌发动了兵变性质的的富田事变并在此后伪造毛泽东信件挑拨毛泽东与朱彭黄的关系、移师永阳闹独立、联络西路行委王怀反对毛泽东等过火举动,这个被毛泽东的特使李韶九打成“AB团”的政治集团在政治上处在十分不利的位置。后来,因为李文林的政治靠山李立三的倒台,这个江西反毛派迅速土崩瓦解,包括他们的子弟兵红二十军也被改编并取消番号(13)。毛泽东基于吉安战役的胜利而发起的对政治对手的扫荡,也以流血和充满争议的形式获得胜利。这一肃反的结果也如吉安战役一样,为巩固毛泽东在军中的地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有诗为证: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五、龙冈之役
江西福建苏区的日益强大,也让毛泽东的敌人逐渐地抬升了规格。最初由地方敌对武装和省际军阀发起的“进剿”和“会剿”已经不足以震撼战术灵活、战力强悍的红军。蒋介石开始向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发起国家规模的征讨:围剿。
第一次围剿的对手是湖南鲁涤平的十万人,主力是他手下的二个师,
毛泽东在大雾弥漫的龙冈设下埋伏。敌前敌总指挥张辉瓒马失前蹄,连同手下的九千人一起成为毛泽东的阶下囚。绝非泛泛的张师长先是提出见黄军长而后又要见故人“润之先生”就是不想见年轻的林军长,原因是不想激怒了林而被枪毙(14)。毛泽东知道张师长在蒋介石那里的份量,于是答应在他提交足够多的钱粮后释放他。可惜,只有一腔热血而没有多少理财意识的“东固人民”却迅速地把张师长送上了断头台(15)。这也算得是第一次反围剿中的一个有趣的插曲吧。从经济的意义上讲,如果不是这样,红军的经费因为得到有效的补充,肯定会在江西根据地多呆上一段时间。当然,这是假定张师长不会再有更大破坏力的围剿行动。不过,草率地杀掉一个摇钱树的后果就是,蒋介石加大了对红军和地下党的报复力度(16)。
第一次反围剿成功后,毛泽东对于割据的自信也大为增强。有诗为证: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六、白云山之役
如果说一次反围剿的成功还可以说是一种偶然的话,毛泽东用他三次反围剿的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而且,他还在反围剿的间隙里通过发起漳州战役、乐宜战役等确认了自己战法的有效性。一次次的胜利让毛泽东的自信和影响力大增,也同样让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雄心”更加张扬。“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当然不希望党内也出现地方实力派或“军阀”,于是,一如洪湖的夏曦夺了贺龙的权、鄂豫皖的张国焘要了曾中生、许继慎的命一样,先是项英,再是周恩来,后来是博古和洛甫,也剥夺了正在军事上如日中天的毛泽东兵权(17)。比贺龙舒服一些、比曾中让幸运一些的是,毛泽东在中央根据地的潜在影响力确保了他仍然保留了最基本的发言权。六届五中全会上获得的政治局委员身份让毛泽东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也许就是在不断地反围剿中,毛泽东积累起了运用游击加动动战方式占用强敌的经验。这种经验到了长征和抗日时仍然有效。“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在一次次战斗中强化了对自己的认知。有诗为证: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遵义战役
长征做为一次武装护卫下的“搬家”行动(18),从一开始就处在尴尬之中。湘江之败更是让博古、周恩来们信心和面子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主动选择了请毛泽东出山“试试手气”(19)。于是,从通道到黎平再到遵义,毛泽东再次回到大帐中。
一战土城,不遂;继渡赤水,虽灵活有余而武运不足;再克遵义,击溃敌军八个团,终于取得了遵义会议也是长征中第一个痛快淋漓的胜仗,红军军威大震,毛泽东的壮心重燃。
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军中的地位,经过了一系列的过渡,逐渐成为主角。到一九三六年三个方面军会师,毛泽东终于取代朱德、周恩来、张国焘而成为中革军委的第一负责人(19)。虽然在遵义会议上,他仅仅以周恩来的军中助手。但一场场胜仗——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让他有足够的理由“卷土重来”。
遵义是毛泽东的福地。“复出”后的他诗兴大发,弹剑赋诗: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八、吴起镇战役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进入吴起镇。这也是党史上确认为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的日子。此后策划的吴起镇战役,则是“陕甘支队”进入陕北的奠基礼。
这场被称为“割尾巴战役”(21)的仗是彭德怀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兴奋的毛泽东为此赋诗一首并盛赞了彭大将军: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九、蟠龙战役
在解放战争的五大战场上,西北战场因敌我力量对比相对过于悬殊而倍显艰辛,是最后转向反攻的(22)。可这个战场上的主帅规格却要比其他战场要高。不仅仅西北野战军由当年十八集团军的副总指挥、当前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担任,还有中央三人团率领着四百人的昆仑支队留陕就近指导。
大将军就是大将军,二三万人的家底仍然可以游刃有余、好整以暇地使用着,一场场以一旅一团为打击对象的歼灭战仍然打得有声有色。这不,当毛泽东“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后,便作一诗以贺大将军(也是自己的)的妙笔:
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9月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十、渡江战役
曾经被苏联人、美国人和国民党人极力鼓噪的“划江而治”因为长江的可怕而正在成为敌人的美梦。毛泽东借助严密的策划和部署希望打破敌人的幻想。他甚至细致到设计了四野的渡江路线,并由这支以当年井冈山朱毛队伍为前身的部队发起湘赣战役去收复十五年前丢掉的红都瑞金。1949年7月底的一个半夜,毛泽东至为高兴地要求来点“红烧肉”因为他做为苏区临时政府的“亡国之君”终于一雪前耻(22)。
渡江战役也确保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顺利进行。三大战役后江南已无大仗可打,“小诸葛”的善战也改变了这一趋势。而就在这样的时候,毛泽东再次无视“穷寇勿追”的一般法则而要求全部、彻底、干净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有诗为证: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且战且歌的经典十役,是他作为一个儒帅的得意之笔。以诗写史,以史赋诗,这是一种别样的风流。
注释:暂略
2006年3月13日、14日草稿